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世纪开始时,美国发明家惠特尼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枪,有访问者对惠特尼的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基本特点作了恰当的描述:“他为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制作了一个模子。据说,这些模子被加工得非常精确,以至于任何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可以适用于其他任何滑膛枪。”惠特尼的“革命性技术”( )
A.揭开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B.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C.诠释了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D.改进了滑膛枪的结构
2.1870年,英国推行国民教育改革,规定实行非宗教的强制初等教育,5—12岁的儿童必须入学。1876年规定父兄有送子弟入学的义务,1880年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1891年实行初等教育免费制度,1893年规定11岁以前儿童必须受学校教育等。上述做法( )
A.是英国民众强烈要求政府重视发展教育的结果
B.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C.导致英国生产中出现大量雇佣童工现象
D.推动英国教育比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快
3.18世纪晚期,英国在使用水力纺纱机的纺纱工厂中工作的只有女人和小孩子,在用驱机的纺纱工厂里只有一个成年男纺工(在使用自动纺机时,他就是多余的了)和几个接断头的助手,后者多半是女人或小孩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工厂性别歧视严重 B.童工廉价易于管理
C.成年男工素质较差 D.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4.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18个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并制定了统一的税制。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已建成313家纺织厂,采矿业和冶金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B.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
C.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D.引领了自由主义潮流
5.下面漫画《下一个!》(1904年)把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描绘成一只章鱼,章鱼的头好似储油罐。章鱼的触须不只向工业设备延伸,还缠住了国会和白宫。画面最前方描绘了企业家惨遭鱼肉的样子。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质 B.西方民主的没落
C.垄断组织的影响 D.跨国公司的蔓延
6.1867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接受10小时教育,如违反规定,父母和雇主会被处以罚金。此外,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这一法案的颁布( )
A.确保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旨在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
C.解决了英国的阶级矛盾 D.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
7.乔纳森·布朗在《英格兰农业:1870-1947年农场调查》中列举了1871-1875年间至1894--1898年间各种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小麦51%,羊毛50%,土豆39%,荞麦39%,燕麦38%,猪肉33%,牛肉29%,黄油25%,羊肉25%,这一时期的英格兰农产品价格下降主要得益于( )
A.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B.城市的消费需求增大
C.农产品进口数量增加 D.殖民地农业发展迅速
8.下图为1810~1860年,法国东部城市米卢斯每100千克棉纱平均价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米卢斯地区( )
A.棉纺业投资额大幅下降 B.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C.资本家的收益大幅下降 D.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9.19世纪中叶以来,闽江上游的茶叶生产使福州成为“世界茶都”,厦门则是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这体现了当时( )
A.中国传统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B.列强加紧对华的商品输出
C.国人积极加入全球劳动力市场 D.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需要
10.英国政府在1802年颁布第一部工厂法,以此为开端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成文法案,后世将其称之为“工厂立法”。法案对工厂的工作环境、学徒童工的个人卫生、工作时长、视察制度和处罚原则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上材料反映了英国的工厂立法( )
A.调解了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 B.改善了工人的生产生活处境
C.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D.促进了英国工厂制度的完善
11.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
12.中世纪的欧洲人没有洗澡的习惯,理由是人们难以摆脱宗教禁令观念的束缚。直到18世纪中叶开始,这种不良习惯才有所改观。在英格兰,男子“贴身穿条衬裤,每天更换以保持清洁”,用肥皂沐浴开始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妇女将沐浴、穿着打扮看做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生活观念 B.文化交流开拓了英国视野
C.社会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 D.英国致力于引领时尚潮流
13.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的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经济下滑,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B.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D.过度的社会保障助长了懒惰行为
14.“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曾经是西方工人阶级追求的目标。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写进决议,由此开始多种形式的斗争;直到20世纪2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普遍完成八小时工作制的立法,并获得了西方企业主的支持。西方企业主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立法保障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 B.世界市场的拓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C.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企业技术革新 D.两大对立阶级的尖锐矛盾逐渐消弭
15.下表为19世纪世界修筑铁路情况表。19世纪铁路兴建高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1825年 英国 第一条铁路全长的27km,由斯托克顿到林顿
1840年 世界 铁路总长度5490英里
1855年 美国 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1880年 世界 铁路总长度22.2万英里
l888年 欧洲 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A.世界市场逐步拓展的需求 B.蒸汽机车的广泛推广应用
C.满足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D.铁路建设技术的不断成熟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1859年,美国钻出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标志着近代石油产业的开端。1861年,一船煤油从美国抵达英国伦敦,打开了石油贸易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飞机等新产业兴起,欧美各国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石油产业,极大带动了石油业的成长。19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2100万吨,到1940年猛增至3亿吨。美孚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众多石油公司涌现出来,迅速扩张规模,垄断了炼油工业与销售市场。1920年至1945年,美国16个州发现油田,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南美与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得到开发,并形成剧烈竞争。
——摘编自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在晚明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奢靡,去朴从华,新奇刺激,轻视礼教,成为当时城市社会取向。社会各阶层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多样化、享乐化的同时,还对文化生活必需品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生活因此而繁荣发达,纷呈多样。该地风尚往往开风气之先,成为许多地区乃至全国争相效仿的时尚。而到了清朝前期,苏州举凡吃、住、行、玩,都有相应的服务行业和服务设施,达官富豪可以在那里尽情享受,技艺百工可以在那里觅食谋生。市民生活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追求高档次的物质生活,社交形式趋新,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等。
——摘编自韩佳女、姚媛、赖冰清《论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自1760年到180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20%,但这个时期属于城市化的早期阶段,上升速度比较缓慢。1760年的英国,工业革命的范围主要是轻工业,分布在钢铁、煤炭、交通等重要的部门,由于关键的技术问题未得到解决,一时尚未有突破性的进展。19世纪是英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阶段,在1801~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由20%上升到50.2%,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在这个阶段中,纺织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前进的重要动力,随着蒸汽机的普及,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815年时,英国已拥有几千台蒸汽机,英国的棉纺织企业主大部分成了“蒸汽工厂狂”。这个阶段出现了一批由交通运输业带动产量的城市。自19世纪20年代第一条铁路的建成到19世纪50年代铁路网的形成,英国仅用30年的时间,其间,与铁路发展配套的各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牟元军《论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至清朝前期江南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原因。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任何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可以适用于其他任何滑膛枪”表明零部件都是通用的,可以方便组装和维修,这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方便了使用。故本题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零部件的标准化
2.B
【详解】材料主旨为英国鼓励和重视儿童教育,发展教育能够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B项正确;政府重视发展教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民众,排除A项;儿童入学接受教育会减少童工的雇佣,排除C项;上述做法会推动英国教育的发展,但不能说明比其他国家速度快,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晚期属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作的只有女人和小孩子,在用驱机的纺纱工厂里只有一个成年男纺工(在使用自动纺机时,他就是多余的了)和几个接断头的助手,后者多半是女人或小孩子”反映了在工业革命时期对劳动力的要求发生了改变,机器生产改变了对体力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现象未体现性别歧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机器的发明和应用,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成年男工素质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关税同盟打破了德意志帝国境内的关税壁垒,促进同盟各邦工业发展,有助于德意志的工业革命,C正确;关税同盟和资本积累无关,排除A;1871年德国统一,排除B;D错在“引领”,自由主义思潮首先在英国兴起,排除。
5.C
【详解】根据题干章鱼的形象代表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其不仅涉及石油业还涉及其他工业甚至影响政治,其体现了垄断组织所产生的影响,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其为垄断公司,并非帝国主义,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西方民主制度,排除B项;题干中洛克菲勒公司的扩张并没体现跨国,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解读材料可知,1844年英国工厂法规定童工必须学习,并明确工厂教育的强制性,可看出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得如火如荼,工业革命所需的工人必须要受相应的教育,英国明确童工受教育正是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一法案的颁布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D项正确;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了童工的教育,但材料并未体现是义务教育,所谓的义务教育是指国家承担学费学生必须受教育,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排除B项;这一法案的颁布无法解决英国的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是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降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这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A项正确;1871-1875年间至1894-1898年间英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消费需求增大应导致物价上涨,排除B项;从18世纪70年代起英国由粮食出口国转变为粮食纯进口国,农产品依赖进口严重,不会在1871-1875 年间至1894-1898 年间出现各种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的现象,排除C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殖民地农业开发思潮在英国国内逐渐兴起,英国人开始加强对殖民地农业开发的关注,这与题干所列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棉纺织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导致棉纱价格下降,D项正确;由于大量使用机器,生产成本下降,棉织品风行世界,棉纺业有利可图,资本家收益提高,从而刺激了棉纺业的发展,排除AC项;价格下降不一定会导致经济危机,排除B项。故选D项。
9.D
【详解】据题意可知,福州成为“世界茶都”,而厦门则成为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这体现了分工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迎合了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需要,D项正确;这种分工无法体现中国传统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排除AB项;“积极加入”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采用大机器生产,厂房环境阴暗潮湿,工人工作时间长,大量使用童工等问题严重,激化了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英国颁布了工厂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C项正确;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直都存在,工厂法有关工人工作环境、工作时长的规定,有利于缓和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调解矛盾,排除A项;工厂法从理论层面要求关注工人的处境,这有利于改善其处境,但实际上工人生产生活处境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处境仍然很悲惨,排除B项;选项中的“完善”不符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1-1850年”、“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业革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住房紧张,政府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B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是在经济大危机之后,A选项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叶,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和之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反差,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发生了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工作方式、生活用品等,使得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文化交流对英国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阐述了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没有涉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发生了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工作方式、生活用品等,使得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使得英国变得时尚,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新的济贫法案意在让青壮年进入工厂,成为劳动力,C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推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A、B项;D项是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导致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因此这一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纷纷进行立法改革,改善工人的待遇状况,C项正确;国家立法是材料的表象,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拓展与早期殖民扩张有关,排除B项;阶级矛盾消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铁路兴建高潮的出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这就迎合了世界市场逐步拓展的需求,A项正确;铁路兴建高潮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建设技术的成熟、蒸汽机车的推广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此时是工业革命期间,已经渡过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排除C项。故选A项。
16.(1)特征:起步较晚,自力更生;国家管理机制与时俱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油田数量增多、分布较广,石油产量不断提高;石油从出口到进口。
影响: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经济发展、国防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
(2)特点: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石油产量及贸易日益兴盛;石油资源开发及产业分布由欧美扩展到南美、中东等更多地区;美国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世界市场的扩大及垄断组织的形成(或垄断公司致力于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美国的崛起与扩张。
【详解】(1)特征:依据材料一可知,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是在建国后才开始,表明新中国石油工业起步较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说明当时中国在石油工业的发展上几乎孤立无援,全靠自力更生;1953年党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石油工业,1978年先后成立国有企业推动石油工业的发展,表明国家的管理机制不断更新换代、与时俱进;“燃料工业部改组为石油工业部,建成大庆、大港、胜利等大型油田”表明中国石油技术不断提升,因此开发了更大规模和数量更多的油田;油田涉及的区位贯穿南北,涉及范围较广,且“原油产量提高,并向日本等国出口创汇”“至202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表明石油产量剧增,由出口到进口。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经济发展、国防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
(2)特点:依据材料“19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2100万吨,到1940年猛增至3亿吨”“垄断了炼油工业与销售市场”得出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石油产量及贸易日益兴盛;依据材料“南美与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得到开发,并形成剧烈竞争”得出石油资源开发及产业分布由欧美扩展到南美、中东等更多地区;依据材料“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得出美国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依据材料时间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依据材料“欧美各国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石油产业,极大带动了石油业的成长”得出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依据材料“美孚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众多石油公司涌现出来,迅速扩张规模,垄断了炼油工业与销售市场”得出世界市场的扩大及垄断组织的形成(或垄断公司致力于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美国的崛起与扩张。
17.(1)变化:追求奢华;社会交往轻视礼教;文化生活多样化;服务业兴盛;市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加强。(答出四点给即可)
(2)原因:技术革新深入发展且范围扩大;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迅速发展;蒸汽机普及;交通运输业取得突破。(答出四点)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追求奢靡,去朴从华,新奇刺激,轻视礼教,成为当时城市社会取向”可知,追求奢华、社会交往轻视礼教;根据材料“社会各阶层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多样化、享乐化的同时,还对文化生活必需品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生活因此而繁荣发达,纷呈多样”可知,文化生活多样化;根据材料“到了清朝前期,苏州举凡吃、住、行、玩,都有相应的服务行业和服务设施”可知,服务业兴盛;根据材料“市民生活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追求高档次的物质生活,社交形式趋新,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等”可知,市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加强。
(2)原因:根据材料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未得到解决到蒸汽机出现并推广,说明技术革新深入发展且范围扩大;根据材料“英国的棉纺织企业主大部分成了‘整齐工厂狂’”可知,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迅速发展;根据材料“随着蒸汽机的普及,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815年时,英国已拥有几千台蒸汽机”可知,蒸汽机普及;根据材料“自19世纪20年代第一条铁路的建成到19世纪50年代铁路网的形成,英国仅用30年的时间,其间,与铁路发展配套的各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可知,交通运输业取得突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