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规范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怎样才算是“贤”呢?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揭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他在《资治通鉴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后之守国者,尚鉴兹哉!”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
材料二: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
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
(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B.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三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
C.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
D.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
B.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料。
C.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D.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B.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注释的意义。
C.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D.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炉边(节选)
沈从文
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
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
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
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
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
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
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
“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
“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
“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
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
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
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
“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
“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
“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
妈没有做声。
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
B.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C.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
D.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B.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C.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
D.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8.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候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力都与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吴起亲自为士卒治好了他的病疽,士卒的母亲为什么不喜反哭?(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 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 清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颈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
(2)《书愤》中的“ , 。”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人格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有着 ① 的联系,但它比北平大得多,也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 ② 的父亲,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和坎坷,却仍心胸宽广,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包围并庇护着北平。
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被官方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虽然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纬40°以上大致都是北方了,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广袤的沙海、戈壁与深厚的黄土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对于中原来说,这些地方是 ③ 的美丽“绝域”,苍凉、沉寂。然而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它向华北平原敞开了自己。先民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来到这里。他们扎根在被称为“坝上”的那些地方,世世代代筚路蓝缕,自荒芜贫瘠中创造出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
B.我之看雪,是任思维的雪橇悄然深入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C.过桥人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
D.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蜗牛是无脊椎动物,它们并没有像我们一样的大脑,只有神经节这种结构,如果只看“硬件”的话,(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不太可能有 ① 。
但是,把盐撒到蜗牛身上,它又明明会扭啊扭,看起来好像很痛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蜗牛的皮肤表面也有类似人类的痛觉感受器结构,检测到损伤后能发出信号, ② ,以使伤害的信号减弱或是消失,但这并不等于蜗牛能感受到与人一样的疼痛感。所以,与蜗牛共情,很可能是没有必要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随意折腾蜗牛了,因为以折磨动物取乐, ③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它们并没有“心理活动”需要硬件设施来承载
B.它们并没有足以承载“心理活动”的硬件设施
C.它们的“心理活动"并没有硬件设施足以承载
D.硬件设施并没有足以承载它们的“心理活动”的能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之于民,亦类也”,普通人也能够成为伟大的人。孟子还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上述材料能给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答案】
1.C 2.D 3.C
4.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②接着,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③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④最后,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
5.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错误,材料二原文是“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可见原文的意思是“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D.“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错,原文是“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认识人类的命运”是出发点而不是结果。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如果……就会……”错误,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未必就会误解胡三省的注释的意义。D.“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错误,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述思路的能力。根据第一段开头“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第三段“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具体列举有代表性的史书,阐述如何“史论结合”。第四段,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最后一段“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是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的论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可概括第一点答案: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据此可概括第二点答案。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第三点答案。依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可概括为第四点答案。
【答案】
6.C 7.D
8.①突出糖的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②渲染糖的诱人,为写“我”和弟弟妹妹买糖的渴望做铺垫,并反衬出没有吃到糖的失望;③通过极富时代、地域特色的风物,增强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
9.①兄妹三人贪念美味和哥哥怂恿妹妹的场景,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②母子、兄妹之间的理解、默契,表现出家人之间的温馨;③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询问、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错误。结合原文对糖的味道的描述,“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可知,兄妹三人的确各具特点,但焦点都在糖的美味;“‘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错,结合“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可知,“我”不只垂涎美味,六弟也没有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语言含蓄蕴藉”错误。结合“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等可知,语言明白晓畅,并不含蓄蕴藉;“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错,“极其无意思的……” 主要表达的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而是没有吃到糖的失落。
故选D。
【答案】
10.B 11.C 12.C
13.(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14.(1)士卒的母亲知道这是吴起为了收买军心,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士兵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她的儿子死亡的概率就很大了。(2)有她丈夫的前车之鉴。
【解析】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句大意: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从结构和句意上看,首先,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战胜”是“名”的定语,故此句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项;“鲁君疑之”中“鲁”是本句的主语,不能归为上句,排除A;“而君用起”“则是弃卫”,是表示假设的关联句,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C项,“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解说错误,历史上的“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故选C。
1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翻译可知,“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但文中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故选C。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采分点:“所以”,……的原因;第一处“乃”,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
(2)采分点:“及”,等到;“作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14.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回答“吴起亲自为士卒治好了他的病疽,士卒的母亲为什么不喜反哭”,做此题,第一步,可先找到原文与之相关的文句,即“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第二步,翻译这几个句子,此句大意是“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第三步,从译文中,我们可得到士兵的母亲大哭的原因是“老人非常害怕儿子也会和他的丈夫一样为了报答吴起的救命之恩就死在战场上,所以小兵的母亲在听到吴起救她儿子的消息之后,才会号啕大哭”;另外,通过自己丈夫的前车之鉴,小士兵的母亲知道吴起为士兵吸毒疮也是他为拉拢士兵想出的一种套路。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事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答案】
15. B 16. (1)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著上了人的感彩。
(2)动静结合。“竹禽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B.“分别从形、声角度”错误,颔联用“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晴云、初日,二者都是从“形”的角度描摹的,并未涉及“声”。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野桃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感彩,形象生动。
“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态描写,景物清新怡人;“野桃笑”“溪柳摇”是动态描写,写活了“野桃”、“溪柳”,动景活泼自在,充满情趣。动静结合,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突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宁静美好。
【答案】
17.(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答案】
18.①千丝万缕 ②饱经沧桑 ③人迹罕至
19.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或者: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的地方,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解析】画波浪线部分存在两处错误:
第一处,“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成分残缺,改为“命名的拥有‘北’这个方位词”或者“以‘北’这个方位词命名”;
第二处,“可以被官方视为……”,不合逻辑,改为“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或者“它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
20.C
解析:原文中“扎根”将人当作植物来写,采用了拟物的手法。
A.为拟人手法,“守”“托付”人格化。B.为比喻手法,把“思维”比作“雪橇”。C.“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将河当作马来写,为拟物。D.“千斤重”为夸张手法。
【答案】
21.B
22.①跟人类一样的痛觉②使蜗牛采取行动③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意思对即可)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前后语句的主语都是“蜗牛(它们)”,C项的主语是“心理活动”,D项的主语为“硬件设施”,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排除C、D。
括号前提到“硬件”,应是强调蜗牛没有这样的硬件设施,而A项侧重点是“心.理活动”,排除A。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它们并没有像我们一样的大脑,只有神经节这种结构”和下文中“把盐撒到蜗牛身上,它又明明会扭啊扭,看起来好像很痛的样子”可知,此处把蜗牛和人类比较,强调蜗牛跟人一样有痛觉,故填写内容“跟人类一样的痛觉”。
第二空,据前句“蜗牛的皮肤表面也有类似人类的痛觉感受器结构”,可知此处是说蜗牛检测到损伤后能发出信号采取扭动的行动,所以填写内容是“使蜗牛采取行动”。
第三空,由前句中“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随意折腾蜗牛了”可以推知,此处是说折磨动物取乐不文明,故填的内容应是“是很不文明的行为”。
23.例文:
以平凡姿态,成卓越人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之言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没有毕业之前,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离开象牙塔,跃入人海,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最平凡的浪花。但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要在平凡中追求卓越,以平凡的姿态,成就卓越的人生。
平凡之人,能胸怀天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以平凡的姿态,成就卓越的人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即使平凡,举国青年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共克时艰。24岁民警王李承,在国家需求之时笃定逆行赶回武汉,担任武昌方舱医院及周边防控工作;29岁医生吴小燕,听到号召,毅然放弃回乡,返回武汉与病魔较量。战疫中涌现出的无数普通劳动者中不乏中国青年的身影,他们心有祖国,胸装人民,他们是最不平凡的普通人,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为平凡的中国青年点赞,为不凡的中国力量喝彩。
平凡之人,能在恶劣环境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面对平凡,张瑞敏如是说。“时代楷模”黄文秀硕士毕业后,坚定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定向选调生,扎根基层。帮助村民发展杉木、砂糖橘等扶贫产业,并教村民做电商。仅用一年时间,就让白坭村88户人家顺利脱贫。她以卓越的工作成绩兑现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驻村诺言。近几年来,数以千计的青年志愿者走进西部、走进群众,在贫困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让平凡之花绽放在脱困扶贫的道路上。
平凡之人,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演绎平凡人的伟大。
从毕生致力于敦煌保护的学者樊锦诗,到努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教师潘威廉;从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科学家顾方舟,到在凉山森林火灾牺牲的31名扑火勇士,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中国的脊梁。正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活跃着的辛勤身影,获得了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的杰出荣誉,演绎出了平凡人的伟大。
新时代领路人曾用“止于至善”勉励中国青年,鼓励他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立足平凡,追求卓越。坚定理想信念,为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大业时刻准备着。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后浪平凡,但一样可以卓越;后浪无名,但一样可以不朽。冀吾辈以平凡姿态,成卓越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分为三个部分,材料、导语和要求。
材料部分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普通人也能够成为伟大的人”;第二层提出“大丈夫”人格的概念。在审读第二层语意时,对材料引用的孟子名言的理解要合理。由“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句,理解出“胸怀天下”即可,进一步理解,要以“天下”的格局来确定自己的“居”“位”“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讲的是如何处理得志与不得志的人生遭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谈的是面对不同的环境和遭遇,大丈夫应该坚守的品格。
综合材料语意,我们可以得出立意的基本走向:普通人如何建构“大丈夫”人格。作文在此范围里立意都是合理的,不必简单固守材料中提供的“大丈夫”描述。作文命制的意图在于,通过对普通人的常态生命和大丈夫的高远人格的辩证思考,引导学生建构高远的价值追求和博大的人生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普通人成为伟大的人,建立“大丈夫”人格,指的并不是人人都要干大事,成伟业,指的是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追求、高尚的人格、明确的责任与担当。
作文导语部分给出了“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提示,有辅助审题立意的作用;“当代青年”的身份确认,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要求,需要激活“我”的身份意识,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在当下社会情景中真实地思考和表达,切忌套作和虚假写作。
立意:
1.砂粒也有一颗珍珠梦。
2.人为尧舜,皆因奋斗。
3.伟大始于细末。
4.平凡是起点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