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1 19:19:44

文档简介

1.A 2.C 3.C 4.①“中华文明”具有“多支”系统。在文化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可持续发展性强。②相对独立又广大多样的地理环境使“中华文明”能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发展自身;又保证了一个伟大文明必须具备的足够大的地理空间。(意思答对即可)
5.①材料一从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角度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了思路。②材料二从“大一统”传统角度阐述了中华文明之于简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目前在学术界已达成了‘一元’的共识”错。原文的表述有“‘多元’说则值得商榷”的观点,表明“一元”说在学术界仍有争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比其他文明的‘一体’程度更高”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埃及文明’本质上就是‘一体’或‘一统’程度很高的文明模式”;选项后半句表述太绝对,原文“少了许多变通而长存的可能性”表明只是原因之一,而且只是一种猜测。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C.中华文明的“多支一体”要体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主要在于,促进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开拓,不符合“多支一体”的特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只有‘一元多支一体’格局的‘文化上的中国’或者中华文明,本质上趋向‘一体’‘一统’而又包含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既长期延续主流传统又开放包容,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多支”系统。在文化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可持续发展性强。
由原文“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或‘天下文明’模式,从根本上与中国相对独立又广大多样的地理环境有关。‘相对独立’既决定了早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一体’性,也决定了其‘开放性’,使其有机会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发展自身;‘广大多样’既保证了一个伟大文明必须具备的足够大的地理空间”可知,相对独立又广大多样的地理环境使“中华文明”能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发展自身;又保证了一个伟大文明必须具备的足够大的地理空间。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先分析材料从哪些角度来“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然后再阐述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一从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角度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多支”系统,拥有变革的多种可能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长期延续主流传统又开放包容,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了思路。
材料二从“大一统”传统角度阐述了正是基于“大一统”传统,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超大规模共同体,中国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观念,成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心理基础,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撑。“大一统”传统对于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从文明源头汲取文化自信之力量,对于当代文化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6.A 7.D 8.①对自己鄙视郑母的心理感到“羞耻”。②对当时人们的贫困生活充满了忧虑。③对光字片人们生活中没那么多无奈、无助而感到庆幸。
9.①作者从百姓视角出发,客观地呈现当时光字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文本中对光字片生活环境的描写。②关注全面,生动地再现社会基层普通大众的心理和情感。如对肖国庆、孙赶超们行为的叙写。③在叙述中穿插议论,充满了作者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反映了孙赶超内心对周秉昆的鄙视”说法错误,从下文“他们不但羡慕,当然还极感兴趣,因为或许会从中学到经验和技巧”可知,没有鄙视。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
D.“对以肖国庆、孙赶超们为代表的一类人进行了鞭挞”过于牵强,只是对人性的一种分析,作者并未流露出强烈的情感倾向。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根据“他不再觉得好玩,而是感到了羞耻。……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分析后,方知自己才是最应该感到羞耻的一个人”可知,对自己鄙视郑母的心理感到“羞耻”。
根据“望着被污雪覆盖的小道两旁原始人洞穴般的土坯房,他心中生出了一种极大的忧伤。如果逐一敲开那些歪斜破朽的门,家家户户也许都有一本苦经吧?人们每一天的日子其实就是别无他法地念着苦经,还绝不许念出声来”可知,对当时人们的贫困生活充满了忧虑。
根据“那一天,这光字片的青年补上了一堂他对社会的认识课——民间的种种无奈、无助,原来并不在被他和春燕形容为‘脏街组合部落’的光字片”可知,对光字片人们生活中没那么多无奈、无助而感到庆幸。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根据“望着被污雪覆盖的小道两旁原始人洞穴般的土坯房,他心中生出了一种极大的忧伤。如果逐一敲开那些歪斜破朽的门,家家户户也许都有一本苦经吧”可知,作者从百姓视角出发,客观地呈现当时光字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根据“同类中若有谁与上层人士搭上关系,受到垂爱,他们不但羡慕,当然还极感兴趣,因为或许会从中学到经验和技巧”“周家终究没与上层人士搭上关系,周秉昆终究还是与他们一样的人,只不过由木材加工厂的青年苦力工变成了酱油厂的青年苦力工,这使他们在心理上终究感觉到平衡”“那时的肖国庆、孙赶超们的心里难以形容地暗自愉快着。他们都知道那不怎么道德,却都拿自己内心里那份儿愉快没办法,所以便都以一种严肃的表情予以掩饰,唯恐流露出来”可知,关注全面,生动地再现社会基层普通大众的心理和情感。
秉坤讲完被调离木材加工厂的真正原因后,插入了“人的心理是奥妙无穷的,当受到某类事负面影响开始产生了不平衡之感,却终究还是获得了一种极大的平衡以后,会体验到异乎寻常的愉快”充议论性语句,满了作者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10.A 11.C 12.D
13.(1)一见面就能使大国之君醒悟而使跟随的车子多达一百辆,这是我所擅长的。
(2)你见过祭祀的牛吗?披着纹彩锦绣,喂着刍草大豆。
14.①不慕名利,淡泊明志。曹商向庄子炫耀车辆,楚人聘请庄子,都可见其淡泊之心。②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庄子从宋国的危机中预判到从宋王那里得到车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③顺应自然,追求平等。庄子看淡生死,拒绝厚葬,主张顺应天地,平等看待万物。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庄子说:“秦王生病征召医师,如果能够把痈疖和痤疮中的脓水挤出来的,赏赐马车一辆;如果有能舔干净痔疮的,赏赐马车五辆,所治的患处越卑下,赏的车越多。先生您大概就是治的痔疮吧?(不然)为什么能得这么多车呢?您还是赶快走开吧!”
“召医”在句中是主语“秦王”的谓语和宾语,而“破痈溃痤者”则是后一句的主语,故应在“医”后断开,排除BD;
“子”在句中是指示代词,指“你”,作为“岂治其痔邪”的主语,故应在“子”前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益”:增加;有益处。句意:增加赏赐了他上百辆车子/如果使郑国灭亡能对您有好处。
B.说法正确。
C.“备”,齐备,完备;防备。句意:我的安葬用具难道不完备吗?/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D.“为”:被;替。句意:在上面被乌鸦和老鹰吃/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愚蠢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说反了,应该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而愚蠢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悟”,见面;“从”,使动用法,使跟随;“长”,擅长。
(2)“牺”,祭祀;“文绣”,纹彩锦绣;“食”,喂。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曹商向庄子炫耀车辆他的反应“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和楚人聘请庄子时他的反应“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①。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可看出其不慕名利,淡泊明志。
根据原文“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寐,子为赍粉夫”可知,庄子从宋国的危机中预判到从宋王那里得到车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由此可见其深谋远虑,居安思危。
根据原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知庄子看淡生死,拒绝厚葬,主张顺应天地,平等看待万物,由此可见其顺应自然,追求平等。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曹商去的时候,宋王赐了他数辆车子。(曹商在秦国对秦王百般献媚)秦王大为高兴,赏赐了他上百辆车子。曹商返回宋国,见到了庄子,说:“住在穷街陋巷,穷得靠织草鞋为生,饿得脖子干瘪,面黄肌瘦,这是我所干不了的;一见面就能使大国之君醒悟而使跟随的车子多达一百辆,这是我所擅长的。”庄子说:“秦王生病征召医师,如果能够把痈疖和痤疮中的脓水挤出来的,赏赐马车一辆;如果有能舔干净痔疮的,赏赐马车五辆,所治的患处越卑下,赏的车越多。先生您大概就是治的痔疮吧?(不然)为什么能得这么多车呢?您还是赶快走开吧!”
有个人拜见宋王,宋王恩赐十辆车子。他用这十辆车子向庄子夸耀。庄子说:“河边有个贫困家庭,靠编织芦苇用具过生活,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价值千金的珍珠。他的父亲对他的儿子说:‘拿石头来锤破它!这值千金的珍珠,一定在九重深渊骊龙的下巴下面。你能得到珍珠,定遇到骊龙在睡觉。假使骊龙醒来,你还能保全半点吗!’现在宋国危机的深重,不止于九重的深渊;宋王的凶猛,不止于骊龙。你能得到车子,一定遇到他迷糊的时候;假使宋王醒来,你就要粉身碎骨了。”
楚国有人来聘请庄子,庄子回答使者说:“你见过祭祀的牛吗?披着纹彩锦绣,喂着刍草大豆。等到把它牵入太庙去,要想做头无人豢养的牛犊,怎能办得到呢!”
庄子临死,弟子打算厚葬他。庄子说:“我用天地做我的棺椁,用日月做我的双璧,星星做我的珍珠,万物做我的殉葬品。我的丧葬用品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啄食老师的尸体。”庄子说:“在上面让乌鸦和老鹰吃,在下面让蝼蛄和蚂蚁吃,从乌鸦、老鹰那里夺过来给蝼蛄、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用不公平的方式来显示公平,这种公平其实并不公平;用不能验证的事物来求验,这种征验不能算征验。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神人则可以顺应自然并得到验证。聪明人比不上神人已经很久了,而愚蠢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他的功效只是表面的,这不是很可悲吗!
15.B
16.①年青即入仕,春风得意。②年老归田园,太平安逸。③与担当重任的文武官员志同道合、交往密切,回忆过往,自豪之情溢于言表。④当年志在四方,与肱骨之臣并肩作战,功绩卓著。⑤高寿,历经四朝,年近九十,年高德劭,功德圆满。⑥听闻北伐,收复之志有望实现。
【详解】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古体诗”错,应为七言律诗。本诗共有八句,每句7个字,1、2、4、6、8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符合七言律诗的特点。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胎发茸茸:小孩刚出生时的头发称为“胎发”,胎发毛茸茸的,借此来表达诗人年龄小或者较为年轻。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年轻时担任的是六、七品级的小官,写出了诗人刚出仕时的形象。这句话的意思是:年纪轻轻时,我就入仕为官了;年纪大了,回归田园时,我虽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过着太平、安逸的乡村生活。一个“犹”字,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晚年回归田园生活感到满意。年青即入仕,春风得意;年老归田园,太平安逸。此可谓“自贺”之一、二。
颔联,内史:为中书省(凤阁)最高长官。这里用“流觞”来修饰“内史”,是极言内史作为文官的风雅。扛鼎: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扛鼎即担当重任、极负责任的意思,这里用“扛鼎”来说明将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担负着定国安邦的重任。该句的意思是:文雅的内史招揽志同道合的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担当重任的将军与我是邻居。该句紧承上句年纪轻轻就入仕为官,之后成为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当重任的文武官员志同道合、交往密切。颈联“曾冠六鳌非俗吏”,曾冠六鳌:通过六鳌的典故,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当年也是担当重任的官员,志在匡扶社稷,当年志在四方,与肱骨之臣并肩作战,功绩卓著。回忆起过往,诗人内心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此可谓“自贺”之三、四。
颈联,秩:一秩为十年,九秩为九十岁。该句的意思是:曾经自己志在匡扶社稷,并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员;如今年迈,将近九十岁,新人变旧人啊。诗歌写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至耄耋的老人的唠叨,唠叨中有骄傲,有自豪:高寿,历经四朝,年近九十,年高德劭,功德圆满。此可谓“自贺”之五。
尾联,开禧二年,诗人听到北伐,他心心念念的收复失地终于见到曙光,诗人怎能不高兴呢!于是诗人饮酒自乐,甚至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此可谓“自贺”之六。
17.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18.(1)翻天覆地(2)不可企及(3)身临其境 19.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20.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由“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都已成为现实”可知,此处是说博物馆发生的巨大变化,修饰“变化”,且要体现“变化巨大”,由此可以想到“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
第二处,结合“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的事情”可知,此处是说因时空限制而远到无法触及,由此可以想到“不可企及”;“不可企及”,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
第三处,结合“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可知,此处是说借助高科技,人们会产生如同亲身面临那种境地,由此可以想到“身临其境”等词语;“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举办……展演艺术”搭配不当,“举办”的不是“艺术”,而是“展演”,改为“举办……艺术展演”;
第二处,“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不合逻辑且语序不当,改为“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特殊含义。
B.表突出强调。
C.表特殊含义。
D.表特殊含义。
故选B。
21.①语言暴力往往会伤害人的心灵 ②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 ③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诉求 22.示例:“看到你们因为小事而互相指责对方,我有点遗憾,也很担心,因为我很看重我们班级的和睦团结,希望大家能够友爱互助,你们可以不要吵架了,坐下来好好沟通吗?”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空缺处是引起下文的,由“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可知,该句在陈述语言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因此填写“语言暴力往往会伤害人的心灵”一类句子。
第二处,根据“如”可知,此处是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的阐释,且后文妈妈的话是针对孩子将玩具扔在地上这一行为,与孩子的沟通,因此填写“看到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一类句子。
第三处,由“既”推断后文关联词是“又”,再根据“非暴力沟通”的阐释可知,沟通就是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倾听别人的观点或感受,因此,由“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推断出填写“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诉求”一类句子。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题干设置了特定的情境“课间两位同学因小事吵架”,给学生的身份的是“班长”,要求以“‘非暴力沟通’方式对两人进行劝解,包含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由文段可知,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客观地指明观察到的事实”,即“因小事吵架”;“具体地表达感受”即“遗憾、担心、难受”等;“表达出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现在的感受”即“吵架影响了班级和睦”“吵架会让班集体如同散沙”一类;“提出具体的请求”即“好好沟通”“不要吵架”等。
根据这四个要素,添加一些词语,将其连缀起来即可得到答案:看到你们因为小事而互相指责对方,我有点遗憾,也很担心,因为我很看重我们班级的和睦团结,希望大家能够友爱互助,你们可以不要吵架了,坐下来好好沟通吗?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袁枚和左宗棠关于立志的话,袁枚认为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却不一定要远大;而左宗棠却教导子女以古代圣贤豪杰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材料最后一句话认可了两个人的说法,给了考生思索的空间和方向。
两位名人所说各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可见文章的主题是“志之小大之辨”,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袁枚的话是希望人们努力增加自己的才学,而理想愿望要小一些,才能大而愿望小,愿望就容易达到;左宗裳教育子女的话,是要求他们学习古代圣贤豪杰,立高远之志。两人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但都各有道理。袁枚是从个人生活品质角度而言的,志小,易满足,人就更容易幸福快乐;左宗棠是从人生的意义角度而言的,志存高远,就有可能成为圣贤豪杰,使生命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写作的时候,应对两人的主张进行辩证的分析,不宜偏执。其实,有时志不在大小,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即为树立的积极向上的志向。
考生可先谈立小志也可成大事;然后谈立小志与为国为民立志并不矛盾;最后联系现实,谈青年人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向和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行文中,开头段最好通过对材料中“小志”“大志”的权衡得出观点,运用辩证眼光看待立志,谈志无大小,适合自己的、能实现有意义的志向就是最好的。在具体写作的时候,兼顾“大志”“小志”,辩证思考,联系家国和青年自身,这样的文章最符合要求。
立意:
1.欲求人生幸福,志须小而能达。
2.鸿鹄之志诚可贵,燕雀之志焉可觑?
3.志存高远,人当为鸿鹄。
4.生活上的志宜小,事业上的志宜大。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规范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期中国(秦汉以前)是“一元”还是“多元”,是否存在“一体”,是一个宏大话题。“元”本义为人首,引申为肇始、本原;“体”本义为肢体,引申为一般事物之体。因此,“一元”抑或“多元”,实际是早期中国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体”,是早期中国是否为一个文化实体的问题。
古史传说中的中华先民,远以伏羲、女娲为祖,近以轩辕黄帝为宗,基本属于“一元”“一体”“一统”。早在1987年,严文明就提出中国史前文化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形成了一个“重瓣花朵式”格局,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现代中国的史前基础。其实,1986年张光直还提出,公元前4000年以后中国各地文化相互交流而形成了一个史前的“中国相互作用圈”。“重瓣花朵式”格局和“中国相互作用圈”都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一体”格局的形象表达,但两人的观点有一定区别: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中的各文化互相“平等”,中原或黄河中游并无特殊地位;而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式”格局有主有次,“花心”就是中原文化,“重瓣”就是与中原分层联系的周围文化。而“多元”说则值得商榷,现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多个民族单位,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有多个样貌,固然都是事实,但中华民族或中华文化的根本不见得是多个。
“元”既是根本,那么最根本的就应当是能够被长久传承的核心思想观念以及文化基因,而非易变的物质文化。根据考古发现,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核心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统合形成了“一元”的“敬天法祖”信仰,又被分解为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诚信仁爱、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这类观念信仰或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人能将自身置于天地宇宙古往今来的适当位置,存诚敬之心,有家国情怀,着意于修积德慧,而非个人至上、物欲至上。
这样一个萌芽于8000年前、形成于6000年前的超稳定的“重瓣花朵式”文化格局,后世则发展为“文化上的中国”。“文化上的中国”是“政治上的中国”在分裂时向往统一、统一时维护统一的重要基础,一定程度上和“中华文明”具有对等性。
“文化上的中国”或“中华文明”有其独特性。埃及自5000年前开始,文化高度统一,但缺乏分支文化系统,法老对尼罗河广大地区拥有广幅王权或者大王权,可称“埃及文明”模式。“埃及文明”本质上就是“一体”或“一统”程度很高的文明模式,但因缺乏分支文化系统和社会子模式的多样性而少了许多变通而长存的可能性。只有“一元多支一体”格局的“文化上的中国”或者中华文明,本质上趋向“一体”“一统”而又包含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既长期延续主流传统又开放包容,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这个“一元多支一体”格局和文献记载的周朝时期圈层结构的“微服制”天下格局吻合,与此相适应的文明起源模式可称之为“天下文明”模式。
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或“天下文明”模式,从根本上与中国相对独立又广大多样的地理环境有关。“相对独立”既决定了早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一体”性,也决定了其“开放性”,使其有机会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发展自身;“广大多样”既保证了一个伟大文明必须具备的足够大的地理空间,也使中国文化具有“多支”系统,拥有变革的多种可能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编自韩建业《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
材料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进程中,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学者们认为,“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是中华文明“可久可大”的根本保障。
“‘大一统’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是一个政体概念,还是一个政道概念。在政权上定于一,才有所谓‘中国’。在文明上合为一,才有所谓‘中华文明’。”李勇刚认为,正是基于“大一统”传统,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超大规模共同体,中国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观念,成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心理基础。
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血缘上互相融合,铸造了、维系了、巩固着中华民族“一元多支一体”的基本格局。叶小文认为,无论如何交错杂居、颠沛流离、终会融合成为“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把“一元”的圆心固守住,把包容的多样性半径尽量拉长,就能画出最大同心圆,永固中华儿女大团结。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哲学家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里曾写道:“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李勇刚解释道,所谓“亘古亘今,亦新亦旧”,就是说中华文明有变有常,新旧相续,既不是停滞,也不是断裂,而是在变动不居中延续自身文明的主体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震中认为,我们对中华文明源头阶段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的研究,对于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从文明源头汲取文化自信之力量,对于当代文化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摘编自俞海萍《从中华文明探源中汲取复兴伟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元”还是“多元”,实际是早期中国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已达成了“一元”的共识,确认了早期中国是一个文化实体。
B.严文明认为中国史前文化呈现“重瓣花朵式”格局,其“花心”指中原文化,“重瓣”指与中原分层联系的周围文化,主次分明,兼具统一性和多样性。
C.“元”意为肇始、本原,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核心思想观念,形成了“一元”的信仰和文化基因。
D.“大一统”在政治上定于一,形成了“中国”认同,在文明上合为一,形成了“中华文明”认知,成为今天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心理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瓣花朵式”文化格局与“中国相互作用圈”理论同中有异,主要分歧是如何看待中原文化或黄河中游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B.“文化上的中国”是“政治上的中国”维护统一的重要基础,与“中华文明”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对等性。
C.“埃及文明”比其他文明的“一体”程度更高,但因缺乏分支文化系统和社会子模式的多样性而无法获得长存。
D.我们对中华文明源头阶段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的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下列历史事实,不能体现中华文明“多支一体”格局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佛教和道教文化不断冲突,并逐渐融合。
B.唐五代宋元时期,北方的羌族、契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不断与汉人融合。
C.西汉时期,张骞多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通好。
D.近年,我国四川省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龙造型的器物。
4.材料一中说中华文明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请分析其“超稳定”的原因。(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周秉昆与别的青年不同之处在于,因为曾有一个时期他经常听哥哥姐姐一起分析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深受影响,不知不觉便也养成了对自己的言行认真分析的习惯。也可以说,文学间接给予了他那么一种后天禀赋,一种从未为人所知的能力。
那一天,他站在胡同口的高处,转身望着曲里拐弯的小道,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比以往都认真而严肃的分析。他不再觉得好玩,而是感到了羞耻。当郑母向他伸手要钱时,他内心里除了理解,其实也生出了几分鄙视。他认为那老妪应该因自己的言行而感到羞耻,并奇怪她何以丝毫没有感到。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分析后,方知自己才是最应该感到羞耻的一个人。
望着被污雪覆盖的小道两旁原始人洞穴般的土坯房,他心中生出了一种极大的忧伤。如果逐一敲开那些歪斜破朽的门,家家户户也许都有一本苦经吧?人们每一天的日子其实就是别无他法地念着苦经,还绝不许念出声来。那一天,这光字片的青年补上了一堂他对社会的认识课——民间的种种无奈、无助,原来并不在被他和春燕形容为“脏街组合部落”的光字片!
那时周秉昆内心里空空荡荡的,然而并不是虚无的状态,他觉得有种类似块根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开始发芽。
秉昆在“上坎”的坡路上遇见了肖国庆、孙赶超等五名木材加工厂的青年工友,都是抬大木或出料的苦力工。他们很亲热地围住他,问他去哪儿了?他说自己到市里去了,闻到了他们口中呼出的酒气。
孙赶超说:“国庆,你不是说一旦碰上了秉昆,要当着他的面把你憋闷在心里的话问个明明白白吗?现在碰上了,不许错过机会,问他!”
另外三人便安静了,和孙赶超一起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俩。
秉昆一时有些神经紧张,他猜不到肖国庆打算问自己什么话,怕他万一问的是一句让自己尴尬的话。他的心情已经很差了,不希望这一天再有让自己不快的事发生。
肖国庆说:“问就问!乘昆你诚实地回答我,你跟哥儿几个谁都没打招呼,神秘地被调走了,是不是因为我那天给了你一拳,还发飙要用木板拍你?”
秉昆听罢不紧张了,搂抱住肖国庆真挚地说:“你这家伙想哪儿去了!我是那么小心眼儿的人吗?”遂将自己被调离木材加工厂的真正原因一五一十相告。
孙赶超又问他,怎么想调走就调成了,而且能走得那么快?肯定有贵人相助嘛。希望他也如实相告,什么时候认识了哪路神仙?
秉昆反问:“都想听?”
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想听!”
同类中若有谁与上层人士搭上关系,受到垂爱,他们不但羡慕,当然还极感兴趣,因为或许会从中学到经验和技巧。依他们想来,能帮周秉昆那么快调成工作单位的人,肯定是上层人士啊!
秉昆见他们兴趣那么大,自己不讲明摆着会让他们扫兴,只得半违心不违心地从他姐姐与蔡晓光那种难以理解的特殊关系讲了起来。秉昆没讲几句,他们又都兴趣索然不想听了。
周家终究没与上层人士搭上关系,周秉昆终究还是与他们一样的人,只不过由木材加工厂的青年苦力工变成了酱油厂的青年苦力工,这使他们在心理上终究感觉到平衡。人的心理是奥妙无穷的,当受到某类事负面影响开始产生了不平衡之感,却终究还是获得了一种极大的平衡以后,会体验到异乎寻常的愉快。
那时的肖国庆、孙赶超们的心里难以形容地暗自愉快着。他们都知道那不怎么道德,却都拿自己内心里那份儿愉快没办法,所以便都以一种严肃的表情予以掩饰,唯恐流露出来。在周秉昆看来,他们的严肃表情是由于心情凝重,而他们心情凝重是由于对他的深切同情。自家的自己的、别人家的别人的一些事在他内心造成的苦闷,终于突破了一个心垒的豁口,流淌般地倾诉、减压一番之后,秉昆也有几分愉快了。
与他们分手后,秉昆独自往家走时,想起了一位美国作家小说中的一首诗:蓬松卷发好头颅,未因失恋而痛苦。未曾患过百日咳,亦无麻疹起红斑。寻常人生寻常过,有限快乐胜黄金……
他记得姐姐在家中高声朗读时,大家都笑眯眯地看着她。姐姐就有一头漂亮的卷发。
他记得自己当时提了一个问题:美国有没有保尔式的青年革命者?
哥哥说:“在全人类的历史中,不仅仅无产阶级的伟人才是伟人,无产阶级的英雄才是英雄。如果这种前提是成立的,那么我认为马丁·路德·金……”
姐姐大声制止道:“打住!”她从兜里掏出几角钱,朝秉昆一递,板着脸命令:“买冰棍去。”
他当时不得不起身买冰棍去了,所以直到那日他也并不知道马丁·路德·金是何许人也。
由马丁·路德·金,他忽然想起了那首关于百日咳与麻疹的诗的作者是马克·吐温。这使他的小愉快又多了几分。
(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
文本二:
时代是动态的。要抒写时代本身的变化,非写几个十年不可;因为中国之发展变化并不是在一个十年内一蹴而成的。凡四十年中,前十年与下一个十年不可能不部分重叠,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时代的特征主要是由人的生存特征来体现的。倘要写出时代特征的演变,则必较多地来写人的命运的沉浮。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写出文学性的各阶层分析来。
那么,在我这儿,《人世间》不可能不是现实主义风格。
关于“现实主义”,历来众说纷纭——在我这儿,无非就是客观一些,再客观一些;全面一些,再全面一些;少些个人情绪色彩,多些理性眼光。不客观些,则不可能全面些。而片面的眼光,是现实主义之大忌。
(摘编自梁晓声《“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关于〈人世间〉的补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是小说常用的方法,如“什么时候认识了哪路神仙?”反映了孙赶超内心对周秉昆的鄙视。
B.文本一后半部分叙写了周秉昆回忆起与哥哥姐姐相处的情景,照应了开篇对周秉昆行为习惯的介绍,丰富了人物形象。
C.文本一中“保尔式的青年革命者”“无产阶级的伟人”等有关语句印证了文本二“时代的特征主要是由人的生存特征来体现的”的论述。
D.文本一既有严谨的长句,又有活泼的短句,深刻隽永与朴素明净两种风格相互交织,给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感受。
7.下列对文本一中肖国庆、孙赶超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肖国庆、孙赶超们在路上的问话,可以看出他们对周秉昆由木材加工厂调到酱油厂一事充满了好奇。
B.肖国庆认为是自己给了周秉昆一拳,还发飙要用木板拍周秉昆一事使周秉昆产生了离开木材加工厂的想法。
C.肖国庆、孙赶超们在听了周秉昆解释后心里暗自愉快,因为他们认为周秉昆和他们还是一样的人。
D.作者以叙述者身份对肖国庆、孙赶超们的行为发表议论,对以肖国庆、孙赶超们为代表的一类人进行了鞭挞。
8.请结合文本一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分析周秉昆当时的心理。(6分)
9.作者在文本二中说:“在我这儿,《人世间》不可能不是现实主义风格。”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选文中是如何践行其“现实主义风格”主张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领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寐,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寐,子为赍粉夫。”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①。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②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③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选自《庄子·列御寇》,有删改)
【注】①刍,刍草。叔,通“菽”,大豆。②徵,通“征”,应验,可信。③之,代指外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B.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C.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D.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益车百乘”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益”字含义不同。
B.闾,里巷,住处,也指户口编制单位,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文中是前者的意思。
C.“吾葬具岂不备邪”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备”字含义相同。
D.“在上为乌鸢食”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商得到车辆回到宋国后,就去嘲笑庄子,说庄子住在穷街陋巷,穷得靠织草鞋为生,饿得脖子干瘪,面黄肌瘦。
B.有人从宋王那得了十辆车子,就向庄子夸耀。庄子跟他讲了穷人得珠的故事,意在说明得车未必是件好事。
C.庄子拒绝弟子对他的厚葬,认为把天地当棺椁,把日月当双璧,把星星当珍珠,把万物当殉葬品,就是最好的葬礼。
D.神人可以顺应自然并得到验证,愚蠢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2)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从文章叙述的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自贺
陆游
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
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
曾冠六鳌③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
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
【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秩:十年。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侘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胎发茸茸”言年龄小,“绿映巾”写为官貌,上句写刚入仕的形象,下句写归耕的太平安逸。
B.颔联“流觞”为文人诗酒唱酬之雅事,“扛鼎”写安邦定国之重任,对仗工整,体现古体诗特色。
C.颈联用典,骄傲于自己当年担当重任,匡扶社稷,如今虽已新人变旧人,但好在高寿,年近九十。
D.尾联因心心念念的北伐收复失地之事终于见到曙光,而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
16.诗歌标题为“自贺”,请结合文本分析诗人恭贺自己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物是人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治国能力的不足,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其谦逊的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一览无余。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 ①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些无心或有意的暴力语言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一种沟通方式,称为“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客观地指明观察到的事实;第二个要素是具体地表达感受,例如害怕、担忧、紧张、兴奋、满足、感激等,第三个要素是表达出哪些内心需要导致了现在的感受;第四个要素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例如, ② ,妈妈可以这样说:“你把玩具都扔在地上(事实),我有点生气(感受),因为妈妈喜欢整洁(需要),你现在可以把玩具重新放进玩具柜吗?(请求)”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能够使人们情意相通,互尊互爱、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人们借助“非暴力沟通”,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③ ,从而避免了有意或无意忽略对方感受或需要所带来的伤害。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课间两位同学因小事吵架,假如你是班长,请运用材料中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对两人进行劝解。要求包含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意为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却不一定要立得高远。而后来的左宗棠则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务期与古时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这是教导子女要立大志,以古代圣贤豪杰为榜样。两位名人所说各有道理。
人生在世,有人有志,有人无志,有人志大,有人志小。读了上述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立志”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