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朝服衣冠(cháo) 谤讥(bàng) 窥镜(kuī)
B. 时时而 间进(jiàn) 暮 寝(qǐn) 王之 蔽(bì)
C. 期年之后(jī) 纳 谏(jiàn) 市 朝(cháo)
D. 弗如远甚(fú) 昳丽(yì) 孰与(shú)
2.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左传 曹刿论战》)
B.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误。(《孟子》三则)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光大。 (《出师表》诸葛亮)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齐 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B. 宫妇 左右莫不私王(左边和右边)
C. 邹忌 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D. 能 谤讥于市朝(指责讥刺)
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往往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文言词语选出相同的义项。
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 五蠹》( )
A.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B. 余朝京师(《送东阳马生序》)
C.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5. 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 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 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 今天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6.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邹忌劝谏齐王采纳雅言,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B. 妻、妾、客三者在回答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上,都是由衷赞美,语气也一致。
C. 齐王纳谏,颁布政令,并取得巨大成效,这表明他是个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君主。
D. 邹忌劝谏齐王时讲究策略,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由家到国,道理由浅入深。
二、默写
7.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写邹忌美貌的句子是: , 。
(2)文中邹忌之妻赞美邹忌的句子是: , ;妾赞美他的句子是: ;客人赞美他的句子是: 。
(3)文中邹忌最直接有力地指出齐王目前的危险处境的一句是: 。
(4)文中齐王纳谏后的结果是: , 。
语言表达
8.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9. 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同学们对邹忌的进谏策略和齐威王的纳谏魄力十分佩服,于是开展了一次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如果你是学生代表,你会怎样劝说李校长?(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齐王通过不同途径采纳谏言的启发,学校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的问题向大家征集建议。下面是丁明同学建议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
【甲】一、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监管网络,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教育。【乙】三、学校应开展专题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10.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②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③之使导④;为民者,宣⑤之使言。……”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召公谏厉王弭谤》)
【注】①弭:消除,禁止。②雍(yōng):堵塞。③决:疏导水流。④导:疏通。⑤宣:放,开导。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之妻私臣
(2)闻寡人之耳者
(3)国人谤王
(4)民不堪命矣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进谏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
(4) 【甲】【乙】两文都是写大臣的进谏,两位君王对于进谏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两位进谏者中你更欣赏哪一位?结合文章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刘行本进谏
隋主尝怒一郎①,于殿前笞之。谏议大夫②刘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少宽之。”帝不顾。行本于是正当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③,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④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郎:官名。②谏议大夫:官职名称。③理:司法衙署,狱官。④笏(hù):朝笏,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
(1) 请解释下列划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____
(2)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_____
(3)陛下安得不听 安:____________
(4)帝敛容谢之 谢:____________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
(3) 【甲】文中,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行本劝谏隋主宽恕一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 比较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通过同类、异类的比较阅读,学生不但可以拓宽视野,快速获得知识,还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下面是簌簌同学阅读【甲】【乙】两文后制作的导图,请帮忙填写。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朝服衣冠中的”朝“应读”zhāo“。
2.【答案】B
【解析】A.正确;
B.错误,句意为:一个人常犯过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过:犯错误;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对于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
【解答】
ACD划线词语解释恰当。
B.“左右”的解释应为“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故B词语解释不正确。
故选B。
4.【答案】B
【解析】例句句意:把土地割让给他并向他朝拜称臣的有三十六个国家。朝:朝拜。
A.句意为:(随着)一天中早晚阴晴的变化,(洞庭洞的)风光景物变化无穷。朝:早晨。
B.句意为:我去京城京师朝拜皇帝。朝:朝拜。
C.句意为:于是入朝廷拜见齐威王。朝:朝廷。
D.句意为: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朝:朝代。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5.【答案】B
【解析】 翻译此句时应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今”,应译为“现在”,不能译为“今天”;二是“地方”,为古今异义词,按古义应译为“土地方圆”。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在于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解答】
B.妻、妾、客在回答时,并不都是由衷赞美,语气明显不同。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7.【答案】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王之蔽甚矣
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
【解析】略
8.【答案】示例一: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示例二:臣民面刺齐王受上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不管何种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句法整齐,结构相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对联的尾字具有“仄起平收”的特点。本题对联上联已经给出,根据要求拟写下联。示例: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9.【答案】(1)【示例】齐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2)【示例】李校长,学校要是能设立一个“校长信箱”,让大家能为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那该多好啊!
(3)①有利 不良 ②引领 引导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上下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词性一致。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为主谓短语,人名+特点。“邹忌”对“齐王”,“巧言善辩”对“广开言路”,“进言委婉”对“从谏如流”即可。
(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说话人的身份、受众的身份等。另外还要注意说话的针对性和艺术性,尽量使用礼貌的话语达到说话的目的。注意本题的语境是某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作为学生代表,劝说时,要有称呼,然后讲述设立“校长信箱”的意义即可。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甲处“有利”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相矛盾,应将“有利”改为“不良”。乙处“引领”与“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搭配不当。
10.【答案】【小题1】
(1)偏爱
(2)使……听到
(3)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4)能忍受
【小题2】
(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2)阻止百姓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小题3】王之蔽甚矣 厉王虐,国人谤王
【小题4】【甲】文中齐威王的态度:称“善”,开门纳谏,广开言路,而且大加奖赏。结果: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乙】文中周厉王的态度:“怒”“弗听”,派卫巫监视敢于批评王的人,堵塞言路,进而屠杀谤者。结果:“国人莫敢出言”“乃流王于彘”。示例:我更欣赏邹忌。他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采用巧妙的设喻方式委婉规劝,更能使国王接受,以达到进谏的效果。
【解析】1. 略
2. 略
3. 略
4.
【乙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杀掉批评国王的人。于是百姓都不敢随便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止百姓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百姓也是如此。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11.【答案】【小题1】(1)偏爱(2)间或、偶然(3)怎么(4)道歉
【小题2】
(1)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能)使我的耳朵听到的,可得下等赏赐。(关键词:谤讥、闻)
(2)陛下不认为我没有才能,把我安置在您的身边。(关键词:以、不肖)
【小题3】王之蔽甚矣 此人素清 其过又小
【小题4】①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委婉劝谏 ②单刀直入,直言劝谏 ③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意思对即可)
【解析】1. 第(3)题的“安”与《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安”意思一致,均为“怎么”;第(4)题的“谢”与《唐雎不辱使命》“长跪而谢之”中的“谢”意思一致,均为“道歉”。
2. 略
3.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疏通【甲】【乙】两文大意可知,邹忌通过现身说法劝谏齐威王是因为他认为“王之蔽甚矣”,刘行本劝谏隋主宽恕一郎是因为“此人素清,其过又小”。
4.
本题考查考生对比阅读探究的能力。探究邹忌和刘行本劝谏方式的不同,首先要阅读【甲】【乙】两文,疏通文章大意。然后分别从中找出与二人劝谏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甲】文第一段中,邹忌由自己的家事推及国事,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暗示齐威王要除弊纳谏,由此可知,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谏法。【乙】文中,刘行本先直言“愿少宽之”,请求隋主宽恕一郎,在没有得到隋主的重视后,又言“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若非,当致之于理,岂得轻臣而不顾也”,由此可知,刘行本采用了直言进谏法。探究齐威王和隋主形象的相同之处,同样不能脱离文本。【甲】文中,由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及他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可知齐威王善于纳谏;由【乙】文中“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可知隋主知错能改,从善如流。据此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乙】刘行本进谏
隋朝皇帝曾经恼怒一位郎官,(就下令)在殿前鞭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进言说:“这个人(为官)一向清廉,(这次)他的过错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宽恕他。”皇帝不理睬(刘行本)。刘行本在这个时候站在皇帝面前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有才能,把我安置在您的身边。我说的如果对,陛下您怎么能不听;(我说的)如果不对,应该把我交给狱官处置,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睬我呢。”于是把笏板扔在地上(准备)退下。皇帝显出端庄的脸色向他道歉,于是原谅了被鞭打的郎官。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