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耸立(sǒng) 峭壁(qiào) 颤抖(chàn)
B. 嶙峋(lín) 晕倒(yūn) 迂回(yú)
C. 闷热(mēn) 啜泣(duò) 纳罕(nà)
D. 屡次(lǚ) 训诫(jiè) 攀爬(pán)
2. 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厌倦 付和 嘲笑 气喘吁吁 B. 幕色 安慰 呻吟 一动不动
C. 哭泣 模胡 简单 突兀耸立 D. 强调 惊讶 骄傲 满头大汗
3.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近学生到校时间参差不齐,使得早读的氛围不够浓厚。
B. 小亮讲了一个小笑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C.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D. 文物修复的工作人员 小心翼翼地取出需要修复的文物,生怕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________。
(2)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________出一阵烟雾。
(3)我对他很________,因为我造就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4)春天,树叶开始________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A. 敏锐 喷 尊敬 现 B. 敏感 喷 恭敬 闪 C. 敏感 冒 恭敬 现 D. 敏锐 冒 尊敬 闪
5.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有压力和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可以在动漫中找到某种平衡点,获得释然的感觉
②因此,青少年还能从动漫创设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得到自我意识的强化
③对青少年来说,观看动漫就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④现在,大多数动漫作品将主人公设定在与普通人群相近的状态,并让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A. ③①④②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①②④③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B. 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C.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
D. 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7.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 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 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 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8. 下列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 课文是说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B. 文章开始提到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是为了说明因为闷热,“我”和小伙伴们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为下文“我”得经历做了铺垫。
C. 文中自卑胆怯的“我”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战胜了畏惧,战胜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坚强的人。
D. 文中小伙伴的行为是造成“我”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所以文章间接第批评了美国社会存在的人情冷漠现象。
二、语言表达
9. 有人说“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也有人说“少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请你模仿这样的说法,为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写上一句话。
青年是 。
中年是 。
老年是 。
三、现代文阅读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父亲守候我成长
赵青新
①那年我11岁,自我感觉已经长大,可有些叛逆心理,凡事都爱跟父母对着干。尤其是父亲,我最烦他板着脸训我的模样,他让我朝东,我就偏要向西。
②已经记不清为什么和父亲吵架了,只记得父亲气白了脸,顺手拿起一根棍子朝我打来,下手很重。我身上火辣辣的,心头也火辣辣的,一气之下便夺门而出,跑到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躲了起来。
③不知过了多久,隐隐约约听见父亲在喊我的名字。我摸着手臂上的淤血,一声不吭。我暗暗发誓,再也不要回家,再也不要看见父亲。父亲的声音渐渐远去,他到别处寻我了。我松了口气,却又有点失落。夜越来越深,树影摇晃,风声呼啸,似乎有可怕的东西在黑暗中窥视我。我心里不由得一阵阵发毛。挣扎了好一会儿,终于决定回家。
④走进巷口,远远地,我就看见家里的灯亮着。已经半夜了,这盏孤灯在一片漆黑中显得分外明亮。我迟疑地推开半掩的家门,抬头一看,天哪,父亲就坐在门口的一张椅子上,正直勾勾地盯着我呢!我知道逃跑已经来不及了,索性也直勾勾地盯着父亲。哼,要打就打吧!
⑤父亲站起身,走近我。他的神色憔悴,眼里满是血丝。我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感觉神经就像紧绷到极限的琴弦,随时都会断裂。我等待着即将来临的一顿痛打。可是,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才举起手。他要打我了吗?我本能地缩紧了身子。父亲的手颤抖着,轻轻地落在了我的头上。他就那么一言不发地抚摸着我,然后叹了一口气,转身走了。我慢慢回过神来,突然觉得很惭愧。
⑥多少年过去了,我已经成家立业。我的儿子一转眼也到了11岁。不久前,他做错了事被我批评了几句,非但不认错还跟我顶撞。我一下子火了,打了他一巴掌。就在妻子拉扯我的当口,儿子跑出了家门。妻子责怪我太粗鲁了,赶忙按照通讯录给儿子的同学打电话找人。我虽然在口头上极力维护自己做父亲的威严,要妻子不要找那个臭小子,可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儿子不会出事吧?千万不要出事啊!
⑦天黑了,还下起了雨。我再也坐不住了,拿了一把雨伞就出门寻找。去了几个儿子平时常去的地方,都没找到,只好漫无目的地在街上到处转,不时喊着儿子的名字。我的心情越来越焦虑,并且懊悔我打了他。儿子要是出了事,我一辈子不能原谅自己。不知道过了多久,妻子打我的手机,说儿子回家了,淋得跟落汤鸡一样,已经让他去洗澡睡觉了,让我也赶紧回家。
⑧走在回家的路上,雨水和泪水渐渐模糊了我的视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多年以前,父亲也曾这样四处喊着我的名字,还有他那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憔悴的神情——原来,父亲也曾这样默默守候着我的成长,让我得以安然度过青春的叛逆期。
(选自《课外阅读》)
(1) 选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 请简要说说选文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3) 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①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对于将来的高考他甚至不敢想象。
②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③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④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饭菜。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⑤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⑥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道它有多高。”其时,皎洁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⑦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⑧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⑨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⑩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里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噌噌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1) 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结合语境,仿照示例,揣摩下面句中划线的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示例:①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攀”这个词是动词,是父子两人爬山的动作,表现了山之陡与爬山之难。
②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它们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山就这么高》 《走一步,再走一步》
① ②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来,就能逐步解决困难
(4) 班级内将要开展“我终于读懂了您——父亲”专题实践活动,邀你参加。
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②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赏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迂”应读“yū”;C项,“啜”应读“chuò”;D项,“攀”应读“pān”。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解答】
A项,“付和”应为“附和”;
B项,“幕色”应为“暮色”;
C项,“模胡”应为“模糊”;
D项,正确。
故选D。
3.【答案】A
【解析】A.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用在此处形容到校时间不合适, 属于使用对象错误。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做题时判断词语运用是否恰当,首先要把句子的意思看懂,其次注意词语的语言环境,最后理解词语意思。敏锐:反应灵敏,目光尖锐;敏感: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解答】
根据语境,(1)“敏锐”反应灵敏,头脑灵活,目光尖锐。“敏感”指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结合语境分析,应用“敏感”。排除A和D。(3)“尊敬”尊崇敬重,尊敬长者。“恭敬”指严肃、端庄有礼貌。结合语境分析,“我”对老师是“恭敬”,排除 C。故B正确。
ACD不正确。
故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排序能力。做这类题要注意把握中心意思,找出关键性词语,语句要通顺,语意要连贯。考查学生正确地理解语段内容,在语段中正确地衔接上下文,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解答句子排序试题,要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③句提出了一个观点,可作为第一句;①以“动漫”为中心词展开叙述,紧接上句意思,可作为第二句;④句分析中有“获得成功”与②句中的总结契合,②中有“因此”一词可作为尾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①④②。
故选A。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标点的种类较多,要熟悉各种标点的作用是做题的关键。
【解答】
A.正确;
B.正确;
C.有误,“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后改为顿号;
D.正确;
故选C。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解答】
A.不合逻辑,将“不是”改为“是”;
B.搭配不当,“演绎”改为“充满”;
C.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去掉“虽然”;
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熟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再根据选项逐项分析。
【解答】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文章没有批评美国社会人情冷漠。故D正确。
ABC不正确。
故选D。
9.【答案】示例:一首诗,激情澎湃,奋发向上 一支交响乐,雄浑粗犷,坚定有力 一抹夕阳,温和慈善,温馨从容
【解析】略
10.【答案】【小题1】“我”青春期因叛逆而离家出走,父亲守候着“我”的成长;儿子青春叛逆期离家出走,“我”守候儿子的成长。
【小题2】运用了景物(或自然环境或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烘托了“我”当时害怕(或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决定回家埋伏笔。
【小题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神经”比喻成“琴弦”,生动形象地说明当时“我”的精神高度紧张,也衬托出当时“我”极其害怕父亲。
【小题4】儿子离家出走让“我”感悟并深刻地理解到了当年父亲对“我”的爱和深切守候,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怀念。
【解析】1. 略
2. 略
3. 略
4. 略
11.【答案】【小题1】“我”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继续读书了。
【小题2】“屹立”是动词,本义指高高地站立,这里指父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小题3】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小题4】①(示例)读懂父亲,体会父爱!
②文中的父亲关爱儿子成长。儿子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须努力的道理。父亲勤劳,肯吃苦,重视子女教育,有耐心,而且注重言传身教。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父亲是在“我”因成绩不“我”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读下去而决定放弃的时候,“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和我一起爬山的,而他在爬山后的话是“其实山就这么高”,由此可知,他是通过爬山让孩子明白其实学习也是如此,困难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那么难。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可从这些方面思考:具体语言环境、作品背景、关键性词语、所在句子采用的写作手法、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其答题格式为:重点词语+表达效果+情感。通过分析可知,“屹立”是动词,本义指高高地站立,放到语境中指父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3. 本题考查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谈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这里首先要回想《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走一步再走一步》写我被困后,在父亲的引导下,一步步安全地回到地面的故事。可见,告诉我们困难总是有办法解决的,只要把它一步步化解即可。而《山就这么高》则是通过爬山,知道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去面对。可以说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侧重方法指导,后者侧重心态指导。
4. ①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要求做到: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亲切感人;采用有鼓动性的陈述句或感叹句;采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内容上既要紧扣主题,又要能营造气氛,调动大家的参与性。
②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文中的父亲“在外拼命地打工”可知是个勤劳,肯吃苦的人。“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可知,父亲是个很爱儿子的人。文章主体部分讲述的故事,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其实山就这么高”的道理,可知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拟答时,要注意“简要赏析”即要结合文章内容做分析。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