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六校高 2021 级 2022-2023 学年春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西周把平民分为两类,居住在城中的人称“国人”,居住在城外的人叫作“野人”。国人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 利,野人则只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得参与政事。这种制度 ( )
A . 加速了城乡之间人口流动 B . 强化了社会的等级观念
C .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地位 D . 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2 .《尚书 ·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 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 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 ( )
A . 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 B . 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 C . 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 D . 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
3 .殷商时,商王依赖自称能沟通神人、上达民意、下传神旨的巫祝来统治国家,史官作为巫祝的一部分并为其服务; 西周时,史官、史职秉承统治者的旨意,把祖先上升到近于神的地位,史官、史职逐渐发展起来,巫祝的地位下 降。这一变化 ( )
A . 标志着传统神权政治的终结 B . 有利于国家治理的人文理性化
C . 助推史官记录君主真实言行 D . 说明了中央集权体制开始萌发
4 .商朝王位继承先由兄终弟及,后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周人最初是立子以贤,如文王以武王发为储君;在克商以 后向立嫡以长转变,如成王的继位与即政。这些转变有助于 ( )
A . 政治统治稳定有序 B .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C . 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D . 儒学的齐家平天下
5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秦汉以来,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 碎土……唐朝前期,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这说明 ( ) A . 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 . 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C .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 D . 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
6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
A .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 .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 .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 .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7.春秋前期,诸侯所属军队 (族军) 主要由贵族子弟组编,平民没有资格参加。从春秋中 后期开始,大量平民参军, 立军功者可获得土地及相应政治地位。到战国时代,“贵族军队解体,平民军队代兴。”这一变化 ( )
A . 推动了新兴阶层的壮大 B .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 巩固了贵族的世袭地位 D . 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8 .《韩非子 ·显学》记载:“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 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由此可知,战国时期 ( )
A . 思想流变剧烈 B . 经济混乱滞后 C . 诸侯争霸频繁 D . 孔墨对抗激烈
9 .(2021 ·江西九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 春秋时期,常发生贵族间争田之事,如公元前 619 年晋国先克夺蒯得田,公 元前 574 年晋国郤锜夺夷羊五田,公元前 528 年晋国邢侯与雍子争田。这表明当时 ( )
A .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 . 卿大夫掌握了政权 C . 宗法制度土崩瓦解 D . 自耕农阶层已形成
10.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 (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 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 )
A . 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 . 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 . 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 . 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11.考古研究表明,距今 5000—3000 年左右的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与西亚地区 考古发现的雕像相似;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大量来自于印度洋的环纹贝以及东南亚的象牙。说明三星堆文明( ) A . 源远流长 B . 以农业为基础 C . 高度繁荣 D . 与域外有交流
12.西周金文中“德”字多涉及效法祖先之德,如“烈德”“懿德”“介德”等。至春秋时期,“不德”之例和贵族称颂 个人之德渐多。这种变化 ( )
A . 丰富了儒家学说 B . 与政治变动相呼应 C . 强化了宗法观念 D . 是王权扩大的需要
13.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汉时期,涌现出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典 型人物,其中有不少士人。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汉 ( )
A . 士人的国家认同观念增强 B . 儒学独尊地位已确立 C . 国家大一统局面正式形成 D .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4.春秋时期,秦医不仅在救死扶伤和医学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防疫和养生等方面形成了秦人自己的医学理 论。《睡虎地秦简》中有关于“丙与里人及甲等会饮食,皆莫肯与丙共桮 (杯) 器”的记载。可知秦国医学 ( ) A . 产生于长期的战争环境中 B . 占主导地位的是官方医学
C . 注重实践与理论间的联系 D . 形成完整的疫病预防体系
15.始元六年 (公元前 81 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召开盐铁会议,讨论是否罢盐铁官营、酒类专卖,以 及要不要抗击匈奴等问题。以桑弘羊为首代表政府一方,贤良文学代表民间人士,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据此可知 ( )
A . 重农抑商传统面临重大调整 B . 时局变动引发政策反思
C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加剧 D . 察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16.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 的门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 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这 客观上 ( )
A . 推动了儒学独尊的出现 B . 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 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D . 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17.(2022. 1 ·浙江高考 ·3) 汉代科学家王充曾介绍一种指向仪器,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盘子上自由旋 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这种指向仪器是 ( )
A . 司南 B . 指南鱼 C . 指南龟 D . 支撑式指北罗盘
18.关于秦亡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 过急、过广的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可知上述观点 ( ) A . 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 B . 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C . 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阐释 D . 随着研究的深入先前观点被抛弃
19.西汉景帝时期改王国丞相为相,减省吏员。汉武帝时期颁布左官律和附议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 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流。这些调整旨在 ( )
A . 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 . 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C . 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D . 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20.据司马迁《史记》等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和吏治严苛、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皇帝却不收容救济。近年湖南
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出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皇帝形象。这说明 ( )
A . 秦亡的传统认识已被颠覆 B . 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
C . 出土文献相对更具可信度 D . 秦末的历史得到厘清
21.有研究认为,在汉武帝身边的亲信重臣中,固然儒者较多,但并非纯儒,而是兼通其他学派者,即所谓“习于文 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者,这样的官吏在政事上倾向法治,叫作“文法吏”。这反映出西汉 ( )
A . 独尊儒术的措施被废止 B . 法治思想蕴含在官方学说之中
C . 出现了儒道并进的局面 D . 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22.下图是“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 1—3 世纪的于阗地区 (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 孔无廓,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怯卢文 (古印度文字),以“铢”为计重、记值单 位。该钱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 ( )
A . 于阗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B . 丝路贸易促迸了文明的交流
C . 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 . 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
23.秦朝统一后从来没有发生过皇室操戈的内战,而汉朝藩王的叛乱频繁。甚至到汉武帝时期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种变化主要是源于 ( )
A . 全面推行郡县制 B . 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C . 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D . 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24.秦汉时期,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 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就—万多枚。此
现象 ( )
A . 与王朝治国方略密切相关 B . 与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相关
C . 与秦汉时期疆域变迁相关 D . 与王朝统治的盛衰密切相关
二、非选择题
25.(25分) 交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疆域
隋朝疆域
材料二 至 1911 年,中国共建铁路 8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 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 1200 公里,只占 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 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 远一去不返了。” ——选自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 修二
(1) 根据材料一所示图,概括秦、隋两朝在交通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10 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权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8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交通运输变革在社会生活领域及世界经济领域产生的重要影 响。(7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 料 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三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 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统一在这种交替过程中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二为民族关系也 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同化 (或融合) ,而 且伴随着每次融合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政治 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甚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 民族之间的斗争 愈激烈、 民族同化 (融合) 也就愈迅速、愈全面。而民族融合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 终不间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
——摘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融合”或“分裂与统一”为中心,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 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27.( 15 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 料 元鼎四年 (公元前 113 年) ,汉武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实行币制改革。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 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武帝一朝还创设“国家企业”,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国营专利的实业,政府将盐铁 和酒的经营权收归国家。酒的专利办法是由政府开店制造出售,叫做“榷酤”。盐、铁的专利是由政府治“盐官”、“铁 官”负责盐、铁的采冶和售卖。其二是推行国营非专利的商业政策。将以前郡国每年对皇帝贡献的土产,不再直运京 师,专门设官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做“均输”。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做“国立贸易局” 的机构, 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这叫做“平准”。此措施终西汉之世不变。
——摘编自张荫麟、 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措施。(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经济改革。(9 分)
28.【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 料 计然,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的谋臣,是当时倡导贸易理论的著名人物。他认为农业年成的好坏跟岁星运行一样 有规律,每十二年中,六年是丰年、六年是荒年,其中一年是大饥荒。在经济理论上,计然认为“时断则循,智断则 备”(《史记 ·货殖列传》) ,即对天时变化的规律能够作出判断,就必须遵循;智慧能够依据客观规律对商情作出判断, 就该预作储备。他主张当某些物资货源充足而价格便宜时,预先大量储备,待市场上货源匮乏而价格上涨时抛售。他 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史记 ·货殖列传》) 这种“待乏”的贸易原财,在货源充足时收储,货源匮 乏时出售,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计然根据这一“待乏”贸易原则制定了一整套经商方法,他称之为“积著 之理”,包括:一、储藏的货物须妥为保藏勿使损坏,叫做“务完物”。二、收购和出售商品必须掌握适当时机,不能 错过机会。三、商品和资金都必须周转迅速。计然认为它不仅适用于商人,也还适用于当时各国政府。国家设立官市, 在粮价贱时收购粮食,售出牲畜及其他货物;在粮价贵时出售粮食,收买田宅、牛马,积聚货物,这样既可以稳定粮
价, 国家又可以获利十倍。(《越绝书 ·计倪内经》)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计然的主要思想。(8 分)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计然的思想。(7 分)
宜宾六校高 2021 级 2022-2023 学年春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A B B A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C B C A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B B A
二、非选择题
25 .【答案】(25分)
(1) (10分)
举措:加强河渠开凿修建, 沟通域内水系;加强陆运工程修筑。(或:秦开凿灵渠, 沟通湘水和离水,隋修大运河,沟通五大河流域,修广通渠沟通长江淮河; 秦统一车轨,修驰道,隋修涿郡到榆林、太原到洛阳的驰道) (4分)
评价: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消极:秦、隋两朝的交通工程建设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每点 2 分,积极4分,消极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皆可赋分。)
(2) (8分)
特点:近代中国铁路修筑受控于帝国主义,自建铁路发展艰难。(2分)
原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 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列强为 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 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近代交通业的发 展。(每点 2 分,任答三点6 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皆可赋分。)
(3) (7分)
国内影响: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冲击了等级制,推进社会的变迁和社会各阶层的 变化;促进了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其它 答案言之有理皆可赋分。)
世界影响:蒸汽火车和轮船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 便捷;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任答两点3 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皆可赋分。)
26 .【答案】
示例
第 1 页
观点: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扩大,民族交融加强,华 夏认同观念产生。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随着诸侯争霸,局部统一加快, 最终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 裂,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尤其是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我国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趋势,民族矛盾不断缓 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后, 隋唐统治者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 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而文成公主入藏,更是成为汉藏民族交往历史上的佳 话。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民族之间思想感情日益加深,以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
综上所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进 步,共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27 .【答案】(25分)
(1)统一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每点2分,共6分)
(2)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地方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增 加政府收入,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经济基础;对后世王朝的经济政策产生深 远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活力,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四点8 分,五点9分)
28 .【答案】(15分)
(1)主要思想:农业年成好坏有规律;依据规律判断商情;货源充足时储备、匮乏时 售出;不损坏货物、收购售出掌握时机、商品和资金要周转迅速;政 府设立官市进行干预。(一点2分,任4点得8分)
(2)评价:积极:总结了商业规律和经商方法,有利于商业发展;制订了商业政策, 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但对农业年成和经济规律的认识也 存在不科学之处。(积极的每点2分,答对2点得4分,消极的1个点3分)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