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祝福》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吮吸(shǔn)脊梁(jí)悚然(sǒng)负疚(jiù)
B.朱拓(tà)埋怨(mái)炮烙(luò)蹒跚(pán)
C.草窠(kē)歆享(xīn)间或(jiàn)谬种(miù)
D.踝骨(luǒ)门槛(kǎn)驯熟(xùn)踌躇(chó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寻死觅活 宽宏大量 磨拳擦掌
B.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C.五彩斑斓 别出心裁 欢呼鹊跃
D.微乎其微 因地治宜 踌躇满志
3.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处心积虑之作,都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B.鲁迅的祖父因帮助亲戚行贿而入狱,祸不单行,接踵而至的是鲁迅的父亲因病去世。
C.父亲虽然宵衣旰食地拼命下地干活,但一家五口人仍然难以温饱。
D.对美韩接连不断的军演,朝鲜政府没有袖手旁观,而是针锋相对地采取了许多措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抒写性灵”的价值在于:它淡化了以往报告文学作品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和人物故事过于程式化的弊端。
B.野生鸟类尤其是候鸟对栖息环境质量的要求极高,因此成为国际公认的最能直观反映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
C.即便养老金不亏空,财政补贴也不是长远之计,社保经费筹措机制如果不改进,靠财政补贴发放养老金也很难持续下去。
D.国土资源部指出,今年下半年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极端天气诱发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之处。
A.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C.别具一格 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D.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6.小说结尾再次写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B.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
D.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纹丝银镯子。煮热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一一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一一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7.对选文两次提到“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镇旧习陈俗“年年如此”,“我”回到故乡面对的社会环境几乎一成不变。
B.“我”暂住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与他谈话不投机,他对“我”也不冷不热。
C.与祥林嫂偶遇之后有关魂灵有无的对话,让“我”的惶惑不安之情难以排遣。
D.价廉物美的福兴楼清燉鱼翅,令人难忘,“我”觉得不可不吃,因而要进城。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叙述,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这种悬念式的笔法吸引了读者注意,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B.“间或一轮”精准地捕捉和再现了祥林嫂处于崩溃边缘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类似的心理描写有效地凸显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C.祥林嫂对“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询问,贴合其性格特点,反映她对神权的否定与反抗,这也是小说人物语言个性化的鲜明体现。
D.小说注重展现社会环境,如对短工两次没有抬头看“我”的描写,暗示了鲁镇浓重的礼教氛围,成为影响祥林嫂命运的因素。
9.小说多处运用对比艺术,结合选文分析其艺术效果。
10.选文两次写到雪景,分别简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材料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走进环境中的人
材料一: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材料二: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材料三:
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材料四: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①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注】①黼黻: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
11.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鲁四的书房案头上摆着《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说明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是具有浓厚的封建道统和封建礼教意识的人物。
B.材料二中林冲面对风雪中摇撼的草屋,心里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体现了他还未彻底醒悟、安于现状的心理。
C.材料三描写别里科夫的卧室,体现了他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套中人”的性格特点,并且他还妄图用这种性格辖制周围的人和事。
D.材料四对“荣禧堂”的布局陈设做了详细介绍,目的完全在于表现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
12.下列是对材料一中脱落的对联补充和材料四对联落款的停顿处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B.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C.礼义廉耻孝悌忠信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D.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13.金圣叹点赞“那雪正下得紧”为“写雪妙绝”。鲁迅先生也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请赏析“紧”字的好处。
14.请根据上面四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几种作用。(100字左右)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心理学上讲,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这绝不是______,事实就是如此。不用多说,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______了。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______安分,手脚也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祥林嫂如此朴素简单的人生愿望却因身边的种种人事而无法实现,她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在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族权、夫权和神权的重重枷锁之下,怀着对地狱的恐惧,一直被人们______的祥林嫂,最终“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和身体所受的折磨相比,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B.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对人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C.身体所受的折磨是无法和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相比的
D.因为它不但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骇人听闻 显而易见 不只 唾弃
B.危言耸听 显而易见 不只 厌弃
C.骇人听闻 不言而喻 不止 唾弃
D.危言耸听 不言而喻 不止 厌弃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B.她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C.虽然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D.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所追求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四、语言表达
18.《祝福》中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说的话各有特色,个性鲜明。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经常遇到接电话的情景,请你回忆一下,按下列要求描述出来。(要写出接电话人的语调、神态。)
(1)顶头上司打来电话让去办一件事。
(2)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要聚会。
(3)正在打扑克时,陌生人打来电话找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A.“脊梁”的“脊”应读“jǐ”;
B.“埋怨”的“埋”应读“mán”;
D.“踝骨”的‘踝” 应读“huái”。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磨拳擦掌——摩拳擦掌;
C.欢呼鹊跃——欢呼雀跃;
D.因地治宜——因地制宜。
故选B。
3.B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A项,“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句中感彩错。B项,“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C项,“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用在句中对象错。D项,“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4.D
【详解】辨析病句应对此类问题,平时要熟知病句的常见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作答时先提取句子主干,判断句子主干是否存在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修饰成分之间、以及修饰成分与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语病。此外,总结一些特殊的现象往往会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准确率。比如“是”作谓语,易搭配不当;并列成分出现,常有搭配、并列不当、语序及歧义现象的出现;介词开头常出现残缺主语的现象,关联词语出现要考虑搭配、逻辑方面的问题;修饰成分过长,要看看语序等
A项,搭配不当,“淡化……弊端”可改为“避免……弊端”;
B项,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应在“因此”的后面添加“栖息环境的质量”;
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社保经费筹措机制”之前。
故选D。
5.C
【详解】试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别具一格: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不落窠臼:窠:鸟巢;臼:舂米的石器。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B
【详解】试题分析:A.“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说法不准确;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说法不正确,也没有表现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D.“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表述不准确。只有B项表述的全面、准确。
7.D 8.A 9.(1)悲与喜的对比:文章的开头就描写了年节的喜悦气氛,不久,消息传来,祥林嫂死了。喜悦的年节气氛和祥林嫂的凄苦之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气氛。(2)人物自身的对比:五年前的祥林搜头发是花白的,如今变成了全白,以前的祥林嫂脸上还有悲哀的神色,而现在确实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一样。(3)一个人物和另一个人物的对比:文中的“我”是一个受过新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并且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而鲁四老爷是冷酷的,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10.第一处,有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作者用“阴暗”“竟”“乱成”等词语,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第二处,烘托“我”的心情。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孤寂的心情。因为“我”听到祥林嫂死后,表现出的雪一样冰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D.“我”想回城去吃价廉物美的福兴楼清燉鱼翅是自己对祥林嫂问题的逃避,并不是“我”真正想要进城的原因。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心理描写”错误。“间或一轮”属于神态描写,而不是心理描写。
C.“反映她对神权的否定与反抗”错误。祥林嫂一生经受了封建礼教、道德的摧残,临死前受着极大的精神折磨,怀着无法解脱的巨大矛盾和疑惑,所以反映了她对神权的疑惑。
D.“鲁镇浓重的礼教氛围”错误。短工在讲述祥林嫂的死时并没有抬头看“我”,体现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的麻木。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这种艺术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的把握能力。
文中写到“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过年放炮竹本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在这种喜庆的氛围里已经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一会就传来消息,祥林嫂死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文章开篇就制造了这样一种悲与喜的对比,这喜悦的年节气氛与祥林嫂的凄苦之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气氛。
原文写到“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文章将五年前的祥林嫂和如今的祥林嫂进行对比,如今的祥林嫂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我”很不自在,说明“我”是一个受过新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当祥林嫂成为乞丐时,“我”想拿出几个铜板打发她;当祥林嫂向“我”问问题时,“我”支支吾吾,怕自己的一句话给祥林嫂带来不幸;当祥林嫂死后,“我”认为自己对祥林嫂的死富有责任。小说中“我”对祥林嫂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可见,“我”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所以每年都要祭祀。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大骂康有为。他对于祥林嫂的死也要骂一声“谬种”。可见,鲁四老爷是冷酷的,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通过将“我”和鲁四老爷进行对比,展现了鲁镇这个社会的现实情况。
10.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可知,这处雪景是作者回到鲁镇,遇到祥林嫂后的一处环境描写,傍晚就听到了祥林嫂死了的消息。所以这里使用了“阴暗”“竟”“乱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由原文“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可知,这是“我”在听到祥林搜死的消息之后的环境描写。鲁四老爷对于祥林嫂的死,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谬种。而当我问起短工们有关祥林嫂的死时,短工连头都没有抬,从而可见短工们对于祥林嫂的死表现出来的冷漠。所以这一处写到雪时,写的是雪花落在雪褥上面瑟瑟的声音,让人感到更加的沉寂。作者借此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像雪一样的冰冷,亦是一种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11.D 12.A 13.①说明雪随着风势,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急。②“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③这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字,写景的同时又暗示了形势和林冲当时的心境。④因为风大雪紧,才推动了下文一系列情节的发展,并导致了林冲杀人,丰富并升华了人物的性格。 14.参考示例: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如“祝福”场景,展现了鲁镇社会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②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如对“荣禧堂”的描写突出贾府的富丽华贵及显赫的社会地位。③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对别里科夫卧室的描写,体现了他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性格特点。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如对“风雪”的描写渲染了紧张悲壮的气氛,也烘托了林冲孤独沉郁的心情。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风大雪紧推动一系列故事发生。⑥深化主题思想。如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场景反衬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化了主题。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D.“完全在于表现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有误,对荣禧堂的环境描写意在表现主人的富贵荣华,突出贾府显赫的社会地位。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内容和理解断句的能力。
A.一般而言,上联的最后一字为仄声,据此排除B;且上下联词性相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都是动宾结构,据此排除CD。
“同乡”籍贯;“世教弟”点明关系;“勋袭东安郡王”点明身份;“穆莳”点明人物;“拜手”代表敬意;“书”代表方式。也有“拜手书”不停顿的。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字词,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可知,前句写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因此,一个“紧”字表面上写出了雪下的越来越大,越来越急。
雪大风急本是环境描写,此处的环境一方面写出此时环境较为恶劣,一方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结合课文可知,此时陆虞候等人已经准备火烧草料场,要杀害林冲,因此,此处环境描写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
人物上,“紧”是林冲对当时雪的内心独特感受,情景交融,既写了景,又写了林冲当时看管草料场的心境,最终导致林冲忍无可忍而杀人,丰满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
情节上,因为风大雪急,草料场四处崩坏,林冲难以入住,所以拿着酒葫芦前去打酒,夜宿山神庙,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阴谋,因此“紧”这一环境描写推动了下文一系列情节的发展。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总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4.衬托角色活动,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5.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6.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7.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8.深化作品主题。然后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如《祝福》中“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些社会环境描写描写了鲁镇“祝福”的情景,交代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写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林黛玉进贾府》中,“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介绍了贾府的环境,“大院落”“五间大正房”“轩昂壮丽”等写出了贾府的大,突出了贾府的显赫,交代了林黛玉要生活的环境。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描写别里科夫的房子很小,像箱子,写别里科夫钻在帐子里,躺在被子底下,突出了他胆小怕事,封闭守旧的性格特征。这说明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性格。其它作用结合文本以此分析即可。
15.D 16.B 17.C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语段陈述的内容可知,括号里的句子以“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为主语更合适,据此排除AC两项。
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可知,括号中的句子突出的应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带给人的不好的影响,D项比B项的表述更能突出重点,且句子中“因为……,更为主要的是……”的表述与“从而……”衔接更紧密。排除B项。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结合原文“这绝不是……,事实……”可知,应用“危言耸听”。
第二空,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原文中有“不用多说”,应用“显而易见”。
第三空,不只:不但、不仅,多用于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中。不止:①继续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原文有“也”,应用“不只”。
第四空,唾弃:鄙弃。厌弃:厌恶而嫌弃。根据课文内容可知,人们是“厌恶、嫌弃”祥林嫂,应用“厌弃”。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
其一,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故每一分句的主语都应放在关联词之后,所以应把“她”移至“虽然”之后,排除B项。
其二,不合逻辑,“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和“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应互换位置。排除AD两项。
故选C。
18.(1)喂,是您呀,(毕恭毕敬地、小心谨慎地)您有什么指示吗?我一定照办。好,好,好。
(2)喂,是你小子,有什么事吗?(随意地说,毫不客气)聚会,好,你做东,不要耍赖啊。
(3)喂,你是谁?找谁?不在,不知道。(不耐烦地放下电话)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拟写的能力。需要学生根据题干设定的情景和要求,结合描写人物的手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回答。本题要求模拟“顶头上司打来电话让去办一件事”“同学、朋友打来电话要聚会”“正在打扑克时,陌生人打来电话找人”三个情景进行拟写。首先要明确人物的身份:下属、同学、陌生人,然后明确情景:办事、聚会和打扑克时陌生人的电话。对待上司时毕恭毕敬,对待朋友是热情熟络,对待陌生人是厌烦。然后加上语言神态描写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