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0.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2 20:23: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
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憎恶(zèng) 胸脯(pú) 搁置 元霄
B. 针灸(jiù) 疮疤(chuāng)惶急 烦锁
C. 淡薄(bó) 诘问(jí) 渴慕 和霭
D. 惧惮(dàn) 哀悼(dào) 疏懒 霹雳
2. 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A. 保姆 大抵 面如土色 B. 福橘 烦琐 莫明奇妙 C. 渴慕 投掷 毫不相干 D. 哀悼 和蔼 深不可测
3.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阿长告假回家后,给鲁迅带来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B. 山西遭遇罕见秋汛,很多地方都被水淹没,积水深不可测。
C. 中学生出现成绩波动较大的情况虽然情有可原,但也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D. 学校清洁大扫除中,尘土飞扬,同学们一个个面如土色。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 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
②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 我可只得说: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 ,向人们低声 些什么事。
A. 组成 奇观 吞吞吐吐 叙说 B. 排成 奇观 切切察察 絮说
C. 排成 风景 切切察察 叙说 D. 组成 风景 吞吞吐吐 絮说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每次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都会被阿长的纯朴善良所感动。
B.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C.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 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童年的“我”对于阿长谋害“我”的隐鼠的怨恨,在阿长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便完全彻底消失了。
B. 他一直仔细地观察在座的每个人的每一句话。
C. 童年的事情,往往不容易忘记;童年的读书生活,更会让人们回味无穷。
D. 文中的“我”非常喜欢阿长买的《山海经》,被视为珍宝。
7.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 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 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 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8. 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C. 《山海经》涵盖了上古地理、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D. 《阿长与<山海经>》体现了鲁迅深邃睿智、犀利老辣的文风。
9. 下面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阿长和《山海经》来选材,选取了有关阿长的一些事,并重点写她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件事,刻画了阿长这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没有文化, 粗俗、好事、迷信而又心地善良, 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形象。
B. 鲁迅先生颇费笔墨介绍“阿长”之名, 更深的用意在于暗示阿长地位卑微、不受尊重。这样写, 一方面为后文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作铺垫, 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
C.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索,通过先扬后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 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 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D. 课文最后两段,作者的思绪从三十年前切回到现实,再次强调“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并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 低沉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思念和歉疚, 也包含着感激和同情。
10. 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
A. 《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收录有《父亲的病》《孔乙己》《范爱农》《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目。
B. 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C. 这本书像人物画卷,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D. 《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书,“我”感到痛苦。
二、语言表达
11. 我们身边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现象,如歇后语、谐音、避讳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语言现象。
(1)【歇后语解读】请从以下三个歇后语中任选一个,按照示例进行解读。
①竹篮打水——场空 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示例: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解读:比喻那些假装好意,却暗藏坏心的人。
(2)【谐音辨析】下列句子中没有谐音现象的一项是( )
A.小玲在门上倒贴“福”字,妈妈高兴地说:“福到啦!”
B.除夕夜,爷爷看到饭桌上的必备菜——鱼,捋捋胡子笑着说:“年年有余啊!”
C.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圆月当空,妹妹吃着月饼说:“真是花好月圆啊!”
D.婚床上摆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寄寓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
(3)【避讳探讨】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避讳现象?
三、现代文阅读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朝花夕拾》主题阅读
选文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选文二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选文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步骤一:搜集资料]围绕着“成长”主题,雅集小组选读了有关鲁迅求学的三个片段,请你根据要求填写下表。
时期 地点 事件
童年 绍兴三味书屋 ①
少年 南京矿路学堂 阅读赫胥黎的《天演论》而入迷
青年 仙台医学院 ②
(2)[步骤二:读懂细节]请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分析句子中画线的标点符号的作用)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分析句子中包含的情感)
(3)[步骤三:深度思考]从故乡到南京,再到日本,求学中的鲁迅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不断地在成长。请你结合以上选文内容,分别分析不同时期鲁迅的形象。
(4)[步骤四:比较迁移]鲁迅的成长轨迹:离开绍兴,选择到南京求学——到日本留学,选择学医——弃医从文。请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说说鲁迅每次选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他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13. 打电话
[台湾]爱亚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惟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请妈妈送忘记带的簿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小小个子的一年级新生黄子云常望着打电话的队伍发呆,他多么羡慕别人打电话,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
这天,黄子云下定决心,他要打电话给妈妈。然而,上课钟终于响起。前边的人放弃了电话,黄子云便一步抢先,踏上木箱,A_______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
“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一百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四个人考一百呢……”
“上课了,赶快回教室!”一个高年级的学生由他身旁走过,大声B_________着他。
“妈妈!我要上课去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有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黄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
“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黄子云伸手拭泪,挂了电话,话筒挂上的一刹那,有女子语音自话筒中传来:“下面音响十点三十二分十秒……”
黄子云离开电话,让清清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
(1) 在下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A、B二处的横线上。
左顾右盼 催促流连忘返呼唤犹豫不决督促
(2) 第2段中,黄子云为什么羡慕别人打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黄子云电话中与“妈妈”交谈的内容与别的孩子有何不同 根据文章内容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黄子云挂上电话的一刹那,女子的报时话音暗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辨析字音,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辨析字形,主要要注意错别字。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解答】
A.有误,“憎恶”的“憎”应读“zēng”,“元霄”的“霄”应为“宵”;
B.有误,“针灸”的“灸”应读“jiǔ”,“烦锁”的“锁”应为“琐”;
C.有误,“诘问”的“诘”应读“jié”,“和霭”的“霭”应为“蔼”;
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写错了。
【解答】
B项中应为“莫名其妙”。B项不正确。
故选B。
3.【答案】D
【解析】 D项,“面如土色”指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用在这里错误,望文生义。A项,“念念不忘”指牢记在心,时刻不忘。使用正确。B项,“深不可测”指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形容不易捉摸。使用正确。C项,“情有可原”指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使用正确。
4.【答案】B
【解析】排成:排列而成。组成:组合而成。奇观:雄伟美丽而又军见的景象。风景: 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 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吞吞吐吐:状态词。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混不清。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絮说:絮絮叨叨地说。叙说: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出来。根据词义和语境, 应选B。
5.【答案】A
【解析】B项,“说”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C项,节目“经典咏流传”应该用书名号;D项,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使用,应删去其中一个。
6.【答案】C
【解析】A项“完全”与“彻底”语义重复,删掉一个即可;B项搭配不当,将“观察”改为“听”;D项偷换主语,可改为:文中的“我”非常喜欢阿长买的《山海经》,把它视为珍宝。
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文章语句中词语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三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句或主题理解。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阅读文本,结合选文内容可知,“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原因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书终于得到了,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了。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故选B。
8.【答案】D
【解析】《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文章中笔调十分温暖的一篇。本文大部分内容笔调轻松,活泼的记叙描写中不乏调侃。
9.【答案】C
【解析】C 应是“先抑后扬”,而不是“先扬后抑”。
1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对于课本上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推荐语重在“推介”,目的在于让人喜欢。一般写法: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体裁类型及主题。
【解答】
A项,有错误,《孔乙己》不是《朝花夕拾》中的篇目,故不能作为推荐语。
故选A。
11.【答案】(1)【示例】①解读:比喻白费力气,毫无成效。
②解读:比喻连自己都保不住,没办法再帮助别人。
③解读:比喻心中有苦却说不出来。
(2)C
(3)避讳现象是古人生活习俗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这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这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敬老尊老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特点。但我们也要正视避讳现象中的封建思想,批判地看待古代的语言避讳文化。
【解析】(1)解读歇后语的比喻义,可重点关注破折号后的内容(多为词语或短语),然后联系破折号前的内容解释其意思即可。
(2) A项,“福到了”是“福(贴)倒了”的谐音;B项,“年年有余”是“年年有鱼”的谐音;D项,“早生贵子”是“(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的谐音。故答案选C。
(3)本题考查理解认识能力。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可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这是古代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这一现象。另一方面,这种避讳带有浓厚的迷信成分,且这种避讳可能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根据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12.【答案】(1)①在三味书屋读书和玩耍的生活 ②看到枪毙中国人的电影,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2) 1)两个标点符号连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先生看到教室里没人时疑惑、惊讶,继而明白学生去外面玩耍后愤怒的情感。
2)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的愤懑以及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3)①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画绣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有着童真童趣的孩子;②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时,爱好读书,是一个向往新思想、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学不倦的少年;③在日本留学时,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有着救国救民理想的爱国青年。
(4)鲁迅第一次选择是为了离开绍兴城中熟识的人,别寻“另一类的人们”去,寻找新的希望;去日本留学是要学医,救助像他父亲那样被耽误的病人,战时可以做军医为国效力;选择“弃医从文”是因为目睹了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感到中国人精神的麻木,认识到需要从文化上医治本民族的病。启发示例: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把自己的选择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结合,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解析】略
13.【答案】
【小题1】 左顾右盼催促 【小题2】 他羡慕别人能得到妈妈的关怀。 【小题3】 别的孩子都在电话中要求妈妈给自己送东西,而黄子云则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生活情况。从文章的内容推断,可以看出黄子云对妈妈的深切的思念。 【小题4】 暗示了黄子云在对报时台说话,他的妈妈很可能已不在人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辨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注重积累,掌握常用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正确运用词语。此题“左顾右盼”指向左右两边看。“催促”指使赶快进行某事或使某事的进程加快。“流连忘返”指比喻喜欢、迷醉某种事物而不愿或忘记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呼唤”指召唤;叫喊。“犹豫不决”意思是迟疑,拿不定主意。“ 督促”即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提醒、监督和管理﹐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解释含义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小辈。有促使别人去做的意思。根据句子所在上下文的内容来判断,文中A、B二处的横线上应当分别填“左顾右盼”“催促”。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做这一类问题时要在对文章内容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从文章内容来看,文中写到“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由此可知黄子云的母亲长期不在他的身边,他非常想念自己的母亲,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怀,但是他不能。他羡慕别人打电话,实际上就是他羡慕别人能得到妈妈的关怀。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做这一类问题时要在对文章内容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黄子云电话中与“妈妈”交谈的内容与别的孩子不同,我们从短文中能够找到,如“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惟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请妈妈送忘记带的簿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一百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四个人考一百呢……”、“妈妈!我要上课去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有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由此可以找到本题的答案:别的孩子都在电话中要求妈妈给自己送东西,而黄子云则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生活情况。从文章的内容推断,可以看出黄子云对妈妈的深切的思念。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主要情节,感知人物形象,揣摩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把握。选文中黄子云挂上电话的一刹那,女子的报时话音暗示了黄子云在对报时台说话,他的妈妈很可能已不在人世。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