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2 23:35:28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关于以上图片的故事你知道多少?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明朝该如何应对?
目录
1.立足时空观念,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立足家国情怀,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史实,认识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的地位和性质。
3.立足史料实证,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概况。
素养目标
一、扬帆南下显国威
二、抵制倭患守家门
三、海患警醒后世人
课程导入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有两位著名历史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郑和
戚继光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 岁丧父,在明军攻克云南后被俘,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
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并赐姓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汉族,安徽定远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
一、扬帆南下显国威
导学目标一:郑和下西洋
西洋
西洋在哪里?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其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
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
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在佐法儿(今阿拉伯半岛南端阿曼的佐法尔地区)
“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
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换取)
丝、瓷器等物”。 ——巩珍《西洋番国志 祖法儿国》
明成祖
(1)寻找建文帝
(2)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3)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榜葛剌进麒麟图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
(郑和)丰躯伟貌,博辨机敏。(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帝甚倚(yǐ)信之。
——郑鹤声、郑一钧主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为什么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博学有谋略
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
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 明成祖更是锐意开拓,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以打开对外
交往新局面。
——刘祥学《“四夷来朝”与明初百年对外关系的变局》
材料三 宋代我国航海已经普遍使用罗盘针,这是航海史上的一项重大突
破。 ——谢方《郑和》
(1)明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分析郑和远航的条件?
一、郑和下西洋
2、条件
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修四十四丈(约150米),广十八丈(约60米)。 ——《明史·兵志》
造船业发达
一、郑和下西洋
素养探究一:郑和下西洋
3、依据地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1405-1433年七下西洋
分工明确
第一次下西洋时,就有约27800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
郑和下西洋体现的团队精神
船队管理方面,为保持彼此的联系及船队整体的有序,白天会使用旗语,夜晚则使用信号灯;在生活保障方面,船队有专门的补给舰,宽敞的空间使船员能够在上面饲养家畜,种植蔬菜,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发豆芽、饮绿茶,更有效补充了人体必需的营养和维生素C 。
——《孟鸥:客观看待历史理性认知自身》
科学管理
素养探究一:郑和下西洋
4、根据表格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地位?
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与西方航海家比较 航海家 时间 次数 首航人数 到达范围
郑和 1405-1433 7 27000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哥伦布 1492 4 90 美洲大陆
达伽马 1497 3 160 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早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郑和下西洋有何影响?
航向迷失
食物淡水短缺
风暴来袭
海盗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qú道)。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是什么力量促使郑和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海上航行?
不畏艰难、勇于开拓、自强不息……
这样大规模、远距离的海上航行,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一、郑和下西洋
5.意义:
泰国 三宝塔寺
印度尼西亚 三宝庙
马来西亚 三宝庙
积极影响:
(1)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一:据《明成祖实录》记载,当时“愿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比比皆是。各国或跟随郑和船队回朝,或派使者朝拜,有些国王还亲自来华访问。渤泥国王麻那惹加纳乃就因病客死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消极影响:
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
忆往昔,郑和壮举,美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图》
材料一
根据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和当今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似之处。
航线和到达的范围大致相同
古今对比
根据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和当今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2015年7月,在由中国郑和研究会主办的“和平、交流、发展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船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活动的主旨都是倡导“和平、交流”,都是向外国展现中国的强盛,都是为了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二、抵制倭患守家门
1.何为倭寇:
倭寇(わこう),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
2.何为倭患: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抢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②推行极其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与中国奸商互相勾结。
倭寇
3.倭患严重的原因:
戚继光
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写下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诗文集等。
为了打败倭寇,戚继光采取了哪些措施?
建立“戚家军”
创立“鸳鸯阵”
二、戚继光抗倭
第一阶段:1561年
台tāi州之战
第二阶段:
前往福建、广东
配合当地军民剿灭倭寇。
结果:九战九捷,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结果:1567年之后,
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概述戚继光抗倭经过?
嘉靖帝
二、戚继光抗倭
这个宿迁人不简单,仅在一次阻击倭寇的战役中,就带领官兵杀死倭寇七百四十二名,生擒八百五十七名,成为明初对倭战争中最大的一场胜利。
宿迁籍"抗倭名将"
宿迁的"抗倭名将"刘荣
望海埚(ɡuō)遗址
望海埚大捷是明初对倭寇作战最大的一场胜利。望海埚的捷报送到朝廷后,明成祖永乐皇帝非常高兴,封刘荣为广宁伯。去世后,成祖皇帝追赠他为广宁侯,赐给忠武的谥号。
二、戚继光抗倭
4、依据材料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倭变事略》
材料二: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材料三: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鲁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四:戚继光个人军事著作
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当地军民支持
军纪严明,作战英勇
戚继光个人军事才能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妄为负年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选自戚继光诗文集《止止堂集》
学生朗读: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不为名利
以国家和民族
安危为己任的
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
品德值得学习?
家国情怀
三、海患警醒后世人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之于海。” ——郑和劝谏朱棣的后继者朱高炽
素养探究三:葡萄牙摄取在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相关史事
葡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被我国军民赶走。
1553 年,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1573年,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1553年
1573年
1887年
1999年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登岸晾晒货物
葡萄牙向明朝政府上交五百两白银,获得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与祖国分离446年。
大三巴牌坊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拓展:
正当明朝的对外政策从开放到海禁,外交上逐渐萎缩之时,西方开始了新航路开辟,开始了近代化的道路,中国与西方的位置渐渐发生了变化···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
——习近平
课堂小结
郑和其人
下西洋目的、条件
下西洋概况、意义
何为“倭寇”
倭患加重原因
戚继光其人
戚继光抗倭概况、胜利原因及评价
明朝的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葡萄牙攫取
澳门居住权
戚继光抗倭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沿海地区
何为“西洋”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广东澳门居住权
课堂练习
1.(2022·湖北宜昌·29)王同学在整理明代的学习资料,其目录中有“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等关键词,据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应当是明代的( )
A.经济发展 B.文学繁荣
C.对外关系 D.科技成就
C
2.(2022·青海省·3)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诗句反映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左宗棠收复新疆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