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2 16:55:46

文档简介

邯郸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卷Ⅰ(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一般认为,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等的出现。但是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文明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埃及文明和玛雅人文明则没有通常所说的城市。这表明人类早期文明呈现
A.共生性 B.多元性 C.一体性 D.交融性
2.它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地中海世界和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它”是
A.波斯帝国 B.亚述帝国 C.罗马帝国 D.赫梯帝国
3.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被判处流放;而当其他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此人既要缴付罚金,又要被处以流放。这一规定旨在
A.维护封君封臣体制 B.保护私有财产
C.稳定既有社会秩序 D.增加财政收入
4.古希腊人追求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心灵,一方面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城邦节日活动、体育竞赛和其他户外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建造庙宇、市场、广场、剧场和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这反映了古希腊
A.施行民主政治 B.重视建筑实用
C.发展城邦经济 D.增强公民意识
5.奥斯曼帝国时期制定的《埃及法典》在序言中表明:奥斯曼统治者是被赋予神圣使命的苏丹和哈里发,他维护整个帝国的正义,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轴,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这说明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
A.因地制宜 B.政教合一
C.地方自治 D.君主专制
6.1352年,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塔访问马里时,见到马里国王坐朝的王官平台上铺着丝绸并放着个坐垫,还撑着一顶用丝帛制作的华盖。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环印度洋的文化传播
B.东非纺织技术变革
C.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D.亚非贸易的状况
7.1502年,达·伽马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并率领舰队前往印度,途中洗劫了阿拉伯商船,在印度炮轰卡里库特,杀戮民众,派兵驻守。此后又占领了位于红海和波斯湾人海口的两座岛屿,逐渐垄断了东方贸易。由此可见,达·伽马的相关活动
意在打破阿拉伯人的商业垄断 B.加剧了殖民国家的争夺
C.体现了殖民者贪婪野蛮的本性 D.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8.下图所示是1636~1644年中国商品输入日本的相关数据。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是丝银贸易受损的一方 B.德川幕府取消了锁国政策
C.政局变化影响中国外贸发展 D.西方殖民者主导丝银贸易
9.1316年,被放逐的但丁有一个机会回到祖国佛罗伦萨,但前提是给当权者谢罪。但丁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这一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但丁这一行为得到了当时一大批学者的肯定。这说明当时
A.理性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B.市民力量衰微
C.宗教改革思想深人人心 D.人文主义复兴
10.在15世纪初以后的380多年时间里,列强占领的非洲土地只及非洲的15%,而截至1912年年底,列强已经占领了非洲96%的土地。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条件是
A.非洲各国沦为殖民地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D.柏林会议确立了殖民非洲原则
11.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一事件
A.受益于近代科学的兴起
B.提供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引导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
D.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12.下图为1682年,1820年英,法,德三国人口增长指数图(以1680年的数据为100)。这一时期英国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 B.产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C.三角贸易的持续增长 D.福利国家建设的开展
13.下图所示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论述。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
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运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B.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C.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4.列宁指出:“哥萨克(沙俄军队)在俄国犯下了枪杀、讨伐和掠夺等罪行以后,接着就在波斯进行镇压革命的活动。尼古拉·罗曼诺夫(俄国末代沙皇,1894~1917年在位)站在黑帮地主和被罢工与内战中被吓破了胆的资本家的前列,疯狂地反对波斯的革命者,”这从侧面反映出伊朗立宪革命
A.援助了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B.具有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性质
C.源自沙俄在亚洲的军事扩张 D.导致伊朗沦为俄国的殖民地
15.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而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又推动了19世纪中期的俄日改革、德意统一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发生,促进欧美各国政局的稳定,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一系列变化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C.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D.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16.下图为17—19世纪英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示意图。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农村人口迅速减少
C.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工业革命正在开展
17.据王斯德《世界通史》载:“机器的使用、劳动分工的实行使工人陷入深重的依附状态,成为机器的‘人手’,分工的附属物。从前,作为独立的手工作坊主,他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干活,保持着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尊严。现在,这已是明日黄花,一去不返。”这说明
A.工人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 B.欧洲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阶级对立
C.欧洲的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D.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形态的巨大变化
18.“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材料中“政策”的实施
A.促进了欧洲国家合作 B.反映了欧洲经济的急剧下滑
C.延缓了世界大战爆发 D.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
19.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独立运动相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特点主要是
A.由共产党或民族主义政党领导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以武装斗争为主要的斗争方式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20.国际联盟成立前,虽有常设仲裁法院,可是没有固定的法官,也缺乏连续性的司法程序。国际联盟的常设法院已有审理国际诉讼的权力,可对自愿提出的国际法律争端宣布判决。这说明国际联盟
A.成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B.确立了集体安全原则
C.推动了国际司法实践的发展 D.建立了权力制约机制
21.卡德纳斯执政时期,墨西哥政府规定凡无地少地的农民均可通过申请领取相应的土地,分配土地的方式有的是包括“归还”农民被兼并的土地和政府“授予”新土地等,所分土地多取自邻近庄园和公地,并取消了对庄园主的补偿金制度。这些举措
A.壮大了种植园经济 B.巩固了民主革命的成果
C.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 D.沉重打击了宗主国经济
22.1921年,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在德国巴登巴登温泉聚会,商讨日本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约定回国后将致力于“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此即所谓的“巴登巴登密约”。该密约
标志着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B.表明日本天皇体制遭到破坏
C.助推了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D.旨在制造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23.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支柱的国际金融体系。在同一会议上,与会各国代表提议建立国贸易组织并使其成为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贸易支柱。这说明当时
“滞胀”现象受到关注 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冷战”政策不得人心 D.国际协调受到重视
24.20世纪50年代,德国历史教科书对二战历史叙述颇为模糊,目的在于减轻民众的罪责感;60年代初期,二战历史得到重视,但仅被视作政治任务而缺乏明晰的历史教有目标;60年代中期后,二战历史叙述变得更具批判性。德国教科书的变化反映了
A.政治因素影响历史真相无法再现 B.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决定历史走向
C.批判性思维比历史事实更加重要 D.历史研究和教育逐渐走向客观化
25.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建立世界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各种宣传舆论机构,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宣传“民主价值观和制度”。西方国家的上述政策体现了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
C.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D.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
26.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主干知识时间轴。据此推测其整理的历史主题是
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
冷战与两极格局发展 D.全球治理体系化
27.在垄断资本急剧发展的同时 ,美国的小企业也一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1947 年 ,全 国小企业的数量约为 806 万家 ,1970 年增加到 1118 万家 ,1980 年进一步上升到 1620 万 家 。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一直占到 40%—50% 。这种状况出现的 原因是
A.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 B.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的新变化
C.国家政权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D.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28.如表是西方近代以来福利思想发展演变情况,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I阶段体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求 B.Ⅱ阶段到Ⅲ阶段体现自由主义流行
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没能够解决 D.Ⅳ阶段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
29.1995年1月31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正式成立,并规定了其职责和办事规则。同年2月,争端解决机构设立常设上诉机构,该机构成员必须是在法律和国际贸易领域中公认的权威,并且是对各有关协议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该机构的成立
有利于规范国际贸易 B.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
C.减少了国际贸易纠纷 D.加大了市场开放力度
30.面对国际极端气候频发的严峻事实,美国悍然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而其人均能源消耗量是中国的三倍。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威胁到自身利益,屡次挑起贸易争端。由此可见,当前
A.发达国家丧失全球化主导权 B.多极化趋势加强
C.动荡与对抗成为时代的主题 D.全球治理面临困境
卷Ⅱ(非选择题,共55分)
31.(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片段)
马都克(古巴比伦的“众神之王”)命我统治万民并使国家获得福祉之时,使我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自今而后:
1.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22.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25.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61.如果一个园丁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
143.若女子犯罪,毁家弃夫,则投之水中。
196.挖去别人眼睛的人也要被挖出眼睛。
199.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半赔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特点。(8分)
材料二
列宁提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并多次讲述了发展重工业的意义。他说:“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1928年1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指出:“迅速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生产资科的生产,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改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和关键,”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由苏联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摘编自秦正为《国家利益: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核》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要求“迅速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原因,并指出其相应的举措。(10分)
材料三
心理战是一种独特的但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直抵对方的国界之内,又没有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并且很难被防御。1948年1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蒙特法案),该法案在法律上对美国进行心理战做出保护,授权美国政府在和平时期向全世界开展心理宣传。1953年,美国新闻署成立,该机构拥有高额预算,其署长直接由总统任命,并有权参加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广播台、电视台成为美国政府的秘密手段;文艺汇演、艺术展览和博览会在冷战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始终是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摘编自[德]贝恩德·施特弗尔《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推行心理战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时代背景。(10分)
3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黑暗时代/充满变化的时代”
根据材料,结合5—15世纪的西欧历史,展开论述。(1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依托图中知识网络,选取一个历史事件,并分析其与前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13分)邯郸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C D B D C C D D D B A B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D A C B C D D D A C C A D
31、(1)君权神授;原始野蛮(同态复仇);维护奴隶制度;等级分明;保护私有财产;重视证据;契约意识;内容丰富具体等。(8分)
(2)原因:列宁主义理论的影响;苏联是落后的农业国(沙俄原有工业基础较薄弱);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推动工业化的考量。(6分,答出三点即可)
举措: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五年计划);建立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4分)
(3)措施:颁布心理宣传法案;设置专门机构;利用传媒和文化手段。(6分)
背景:美苏冷战的开展;杜鲁门主义的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4分)
32、论述:该标题概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分)
黑暗时代: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教权高于王权。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农奴主的超经济的强制剥削。文化上: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充满变化的时代:政治上:西欧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早期议会的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经济上: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赢得一定自治权。文化上:大学出现,教育与文化不断发展。(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综上所述,5—15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世纪)的历史,一般被认为是长达千年的文化衰落,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但这一时期的西欧也孕育出向近代过渡的诸多因素。(2分)
33、事件:工业革命
联系: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较早建立起君主立宪制。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通过一系列革命、改革,获得或巩固统治地位,到19世纪后期在欧美大陆普遍确立起了新制度。
评分说明:(1)明确所选取的历史事件。如:工业革命、早期殖民扩张等。(2分)(2)选取与之相关历史事件并对相互联系进行正确说明。(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