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表格型)—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表格型)—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4-22 08:0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溶液的形成 课 型 新授课
教 材 版本 人教版 9年级下 册 第 9 章 第 1 节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 学 重、难 点 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 学 方 法 手 段 实验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含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备注
教 学 过 程 <展示> 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氯化钠溶液 <引入> 我们都知道海水是又苦又咸,糖水是甜的,它们和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氯化钠溶液一样,都属于我们本节课要认识的物质——溶液。 <实验探究> 操作蔗糖加入水中现象形成什么
讨论:1、物质消失在水中了,原因是什么? 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 2、这种混合物和我们前面展示的液体,放置较长时间是否会有沉淀产生? 不会,各部分完全相同,稳定,没有产生沉淀。 小结:我们把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阅读> 阅读教材P27,找到“溶液”的概念,并理解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注意:1、“一种或几种物质”,通常指溶质,也就是说一个溶液中可能有几种溶质,不止一种。当然溶质也有自己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者气体。 2、“另一种物质”,通常指溶剂,也就是说一个溶液只有一种溶剂。当然溶剂也有自己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一般情况下溶剂是液体,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状态的物质。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讨论> 1、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2、在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小结> “分散”说明溶解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教学活动内容(含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备注
教 学 过 程 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过渡> 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实验探究> (1)药品:水、汽油、碘、高锰酸钾 溶剂溶质现象①水碘碘几乎不溶于水②水高锰酸钾溶解形成紫色溶液③汽油碘溶解④汽油高锰酸钾几乎不溶
小结: 1、由此可以看出,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并不是唯一的,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 2、由①②或者③④这两个实验可以看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不同。 3、由①③或者②④这两个实验可以看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不同。 (2)在学生实验(二)中盛有高锰酸钾溶液(用高锰酸钾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的试管中,用滴管缓缓滴加适量的乙醇。 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分层不分层不分层乙醇能溶于水形成溶液
小结:1、液体-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如果有水参与,水作溶剂。 2、其实乙醇与水可以以任意比互溶,形成溶液。 <过渡> 刚才我们针对溶液概念中出现的“溶质”和“溶剂”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这个概念中,还有其他几个关键词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讲解> 注意: 4、均一、稳定 均一:指上下每一个部分的性质相同,包括密度、浓度等;稳定:指外界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不会产生沉淀,析出任何物质。 5、混合物:溶液都属于混合物。 <过渡> 但并不是所有混合物都是溶液。 <实验探究> 一、植物油、水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现象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
小结: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它不稳定。 二、植物油、水、洗涤剂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小结:洗涤剂有乳化功能,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如:用洗衣粉洗衣服、洗洁精去除油污、洗发水洗头……,都是发生了乳化现象,达到了去油污的目的。 <讨论> 洗涤剂能去除油污,汽油也能去除油污,那两者去污的原理是否相同? 不同。汽油去污是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涤剂去污发生的是乳化现象。 <练习>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都是混合物 B都是均一稳定的 C都是无色透明的 D都是有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消毒酒精中酒精的体积分数为70%~75%则消毒酒精中的溶剂是( A ) A水 B酒精 C酒 D说不定 <过渡> 化学反应伴随吸热或者放热的现象,溶解的过程同样也有吸热或者放热的现象。 <实验探究> 分别测量浓硫酸(或者固体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的温度的变化。 现象:浓硫酸(或者固体氢氧化钠)溶解,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温度降低;氯化钠溶解,温度几乎不变。 <讨论> 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会温度升高,有的会温度降低,还有的温度几乎不变呢? <说明>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者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者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者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当Q吸>Q放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比如硝酸铵…… 反之,当Q吸<Q放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比如浓硫酸和固体NaOH…… 同样,当Q吸=Q放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比如氯化钠…… <小练习> 1、氯化钠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不变,说明它溶解时既不吸热也不放热。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2、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 )。 A.活性炭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3、如图所示:A烧杯是将底部用水润湿,然后放在木块上,B的烧杯事先用熔化的石蜡将木块粘在底部。分别向两烧杯中加适量水,A烧杯中加入固体NH4NO3,B烧杯中加入固体NaOH。小心搅拌(玻璃棒不要碰烧杯内壁)。待固体完全溶解后,拿起两只烧杯,将发生什么现象?试简要分析原因。 A B 4、锥形瓶中放碳酸氢铵,烧杯中放水,现向烧杯中加入浓硫酸,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已知: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NH4HCO3==NH3↑+CO2↑+H2O)
作 业 布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