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确凿(záo) 捡起(jiǎn) 论语(lùn) 花团锦簇(cù)
B. 攒成(zán) 惭愧(kuì) 不愠(yùn) 恍然大悟(huǎng)
C. 珊瑚(shuān) 斟酒(zhēn) 收敛(liǎn) 人声鼎沸(dǐng)
D. 菜畦(qí) 倜傥(tì) 迁徙(xǐ) 小心翼翼(yì)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悔恨 海港 浑为一谈 B. 奥密 领悟 油然而生
C. 奇迹 苦恼 美不胜收 D. 灵魂 自毫 所作所为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道题在老师指导后,我忽然恍然大悟。
B. 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禁感慨万分。
C. 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儿,不要惊醒他。
D. 我们要坚持“学以致用”,反对“ 不求甚解”,着力解决“不学习”的问题。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练习,使得同学的作文能力都提高了。 B. 她为了保护流浪的小狗,上学迟到了。
C. 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 D. 最近,他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提高。
5. 将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也因此美丽。
①每一种蜕变,犹如我们为洋葱剥皮,会泪流满面 ②生命的成长需要蜕变
③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新生,拥有真正的成长 ④不断超越自我,才是生命应有的姿态
A. ②①③④ B. ④③①②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②④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 才几年不见,他已经长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帅小伙了。
B.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C.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D.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二、默写
7. 默写填空。
(1)夜发清溪向三峡, 。
(李白《峨眉山月歌》)
(2)遥怜故园菊,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4) ,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
(5)正是江南好风景,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不知何处吹芦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观沧海》中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 。
(8)《论语子罕》中孔子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 。
(9)《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圆后剪烛西窗共话良宵情景的诗句是: , 。
三、现代文阅读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冬日里的母亲
于德北
①他手术那天,母亲来了,八十几岁的人了,还惦念着自己的儿子。她尽量保持刚毅、镇定的外表,目的是给儿子以鼓励和支持。她站在那里,双手在胸前紧握成拳头。只要和儿子的目光相撞,她就用力地挥舞一下双手,嘴唇翕动。
②手术很顺利,他被推了出来,母亲比妻子的脚步还快,三步并作两步,一把便抓住了床的护栏,腰上的劲儿也从脚底生出,并涌上了手臂。她必须亲自推着病床,把儿子送回到病房里。
③这时大家都让母亲回去,她俯下了身在儿子耳边叮嘱着,让他安心静养,她会在他能吃东西的时候,熬煮最好的小米粥给他。是母亲会说的话!可没有人认真地去理会。毕竟,饭菜丰盛的医院食堂里,要什么有什么,但凡患者有需求,他们无一不能满足。所以儿媳一再说:“妈,千万不要。”已是冬至,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哪个儿女还忍心劳烦年迈的老人,让她再为晚辈耗心耗力呢?大家都以为她会好好听话。
④手术第三天,气温骤降,原本零下几摄氏度,一下子变成零下十几摄氏度。每一个从病房外边回来的人,都会嘶嘶哈哈地说:“啊,啊,好冷啊,真是冷啊!都要冻掉下巴了。”
⑤他蜷在被子里,且刚刚喝了半碗热米汤,自然不能体会窗外的实境,也无法想见常人行进在寒风中的那种瑟瑟的抖动。
⑥电话响了,铃声急切,是妹夫打来的。“妈去医院了没有?”
⑦“没有啊。”电话挂断了,他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媳妇赶到床边,想和他交流,不想妹妹已经破门而入。原来,母亲起大早熬了粥,背着妹妹和妹夫悄悄出了门。他们通电话的时候,母亲已经出门一个多小时,按时间推算,不出意料的话,她人现应该在病房里了。
⑧可是,没有。母亲“失联”了。妹妹又给妹夫打电话,妹夫推断说:“咱妈一定是去了总院!你们先别急,我马上去总院找一找。”他住的这家医院分总院和二部,他住在二部,距离总院有二十余公里的路程。
⑨他们一遍遍地给母亲打电话,手机是通的,但无人接听。时间在嘀嗒嗒地飞逝,他们在时间里煎熬。又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妹夫的电话终于打来了。他的推断不错,母亲糊涂了,坐公交车跑到总院,一头撞进了418病房。
⑩他住二部的418病房。母亲去了,来到“他”的病床前,发现床上无人,就问邻床的人,邻床的人便说去做检查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她犹豫着把粥和腐乳放在床头柜上,托给邻床的人照看,等“儿子”检查回来了,叫他一定要多喝点儿。这个瞬间,她突然从糊涂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知道自己走错了医院,害怕女儿女婿着急,又一心地往家赶,人变得虚空空的,脚步也有些蹒跚起来。
幸好她在走廊里被妹夫撞见了。这个过程,让他的心又酸又堵。他沉默着,说不出一句话来。母亲有了下落,大家也略松了一口气。他催促妹妹快点儿回家,他还是有点儿放心不下母亲。
中午的时候,医生说他的碗里可以有一点儿米粒儿,他望着黄澄澄的一碗粥,终于忍不住再一次拨通了母亲的电话。这一回很顺利,母亲很快就接了电话,不容他说话!母亲就说:“儿子,真冷啊,我在车站等了二十分钟,才有公交车过来。太冷了,冻透了,你千万不要下地,不要出门。”
母亲说:“对了,儿子,检查结果怎么样?我煮的粥好吃不?我特意多熬了一会儿。还有,腐乳是你最喜欢吃的。”
母亲又说:“儿子,你说我咋这么糊涂呢?我人都去了,怎么不多陪陪你呢?着什么急回来呀,我是可以照顾你的,换换你媳妇儿,让她歇一歇。”
他想打断她,但最终只叫了一声“妈”,眼泪就再也止不住地流下来。
(选自《民间故事选刊》2022年第14期,有删改)
(1) 阅读全文,按照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故事情节 母亲说要给刚刚做完手术的儿子煮粥 (2)________ 母亲被妹夫在总院的走廊里找到
大家的反应 (1)________ 既着急又担心 (3)________
(2) 赏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只要和儿子的目光相撞,她就用力地挥舞一下双手,嘴唇翕动。
(3) 文章多处描写了寒冷的天气,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 文章末尾写道“他想打断她,但最终只叫了一声‘妈 ”。请联系上文揣摩此时的“他”最想说些什么,并以第一人称写出来。(50字左右)
9. 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我们工作和观察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
在此期间,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那是在圣诞节前不久,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一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商店。他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了楼,走到小男孩身边。他微笑着,脸颊上深陷出两个漂亮的酒窝,他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礼物。爸爸对待的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尽管随便看,随便挑,小男孩确实这样做了。
大约20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这个多少钱 ”
“你有多少钱 ”爸爸问。
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计27美分。而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3.98美元。
“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我为小男孩包裹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的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只断了的鞋带。 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字)
答:
(2).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外在表现往往能反映心理状态。文章第段爸爸接过那个男孩手中的钱时说:“你的钱正好够。”请你想象一下,此时文中的爸爸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请以第一人称表述。
答:
(3).语言赏析。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
他微笑着,脸颊上深陷出两个漂亮的酒窝,他问小男孩想买什么。
答:
结合语境,仔细揣摩第段画线句,回答问题。
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如果要强调“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改变了看人的眼光,你认为第段画线句的朗读重音和停顿应该放在“ ”这个字上,整句话的朗读语速应该是 的。
(4).文中父亲也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让我们受益匪浅。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触。
答:
文言文阅读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饭疏食
(2)下列“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曲肱而枕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4)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条对你的启示。
答:
五、作文
11. 作文表达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不少于6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中“论”应读lún;
B项中“攒”应读cuán;
C项中“珊”应读 shān。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解答】
A项,“浑为一谈”应为“混为一谈”;
B项,“奥密”应为“奥秘”;
C项,完全正确;
D项,“自毫”应为“自豪”。
故选C。
3.【答案】A
【解析】A.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与“忽然”重复。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解答】
A.成分残缺,句子没有主语,去掉“通过”或者“使”。故A不正确。
B正确。
C.搭配不当,“人口”应用“最多”形容。
D.搭配不当,“工作作风”应用“改善”形容。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题,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解答】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四个句子,可知②是中心句,生命的蜕变过程,按照这个过程介绍①,接着交代蜕变过程中最后的结果③④.所以顺序为②①③④,据此可知答案为A。
故选A。
6.【答案】C
【解析】A项中约数之间不需要用顿号停顿;B项中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的句号要放在引号内;D项中“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是对前面“我们”的分项叙过,应用冒号。
7.【答案】(1)思君不见下渝州 (2)应傍战场开 (3)温故而知新
(4)人不知而不愠 (5)落花时节又逢君 (6)一夜征人尽望乡
(7)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8)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9)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略
8.【答案】【小题1】(1)没有人认真理会(2)母亲因给儿子送米粥而“失联”(3)略松了一口气
【小题2】“挥舞”写出母亲尽量保持镇定为儿子加油的情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鼓励和关爱。
【小题3】文章多处描写寒冷的天气,一方面从侧面表现母亲为“他”送粥的艰难,从而体现母爱的伟大;另一方面天气的“冷”与母爱的“暖”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突出本文的主题。
【小题4】示例:妈妈,谢谢您,您都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了,心里却还一直惦念着我,这么冷的天还跑那么远给我送粥。妈,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您就放心吧。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按照题干中的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或根据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2. 本题考查结合重点词语揣摩人物情感的能力。做题时,一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二要联系文章主旨,三要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人物)情感,四要联系具体语境。阅读原文可知,“挥舞”写出母亲尽量保持镇定为儿子加油的情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鼓励和关爱。
3. 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能力。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作用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
4. 本题考查补写人物语言的能力。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要用“我”,写人物说的话围绕对母亲的感激和宽慰之情即可。示例:妈妈,谢谢您,您都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了,心里却还一直惦念着我,这么冷的天还跑那么远给我送粥。妈,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您就放心吧。言之有理即可。
9.【答案】(1)贫穷的小男孩为兄弟挑选圣诞礼物,爸爸友好地接待了他,并让小男孩以27美分的价格买了一架价值3.98美元的玩具飞机。
(2).示例:小男孩家境贫穷,却想着给兄弟买圣诞礼物,这孩子的爱心实在令人感动。我不能让男孩失望,但是我也不能把玩具施舍给他,那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那么就说钱正好够吧。
(3).通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中的爸爸对小男孩的友好、亲切。表现了爸爸的善良和无私的爱心。
只 慢
(4).示例:我懂得了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友爱对待他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比如清洁工、建筑工人等,要给予他们尊重和关爱,同时还要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若有其他想法,酌情给分)
【解析】略
10.【答案】(1)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同“悦”,高兴 名词作动词, 吃饭
(2)B [解析]B项中“而”表转折,其他三项中的“而”表承接。
(3)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4)示例一:当遇到人们不理解自己时,能够做到不生气、不怨恨,这是一种君子的行为。在生活中,人和人的爱好不同、兴趣不同、价值观不同,对人宽容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融洽。
示例二:人要宽宏大量,别把自己看得太高,认为人们都应该理解自己、知道自己,当遭到人们不理解自己时,不记恨人家,这是一种君子的行为。
【解析】略
11.【答案】记住这一天
一个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又是在门外,一个模糊的身影伴随着一阵阵敲门声
“对不起,能请您把音量调低些吗 ”爸爸低头哈腰地对四楼的邻居说道。“呃好吧!”还没说完,爸爸又打断了他,“我家小孩在做作业,您这声音有点响。”“呼!”随着房门的紧闭声,爸爸一转身,叹了口气,眉峰轻蹙。顿时,他周围的空气似乎被牵绊住了,充斥于其中的只有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这,是一个普通的“风景”,一个六号楼居民人人皆知的画面。因为,几乎每天的这个时刻,五楼的这位父亲都会来请求邻居们不要发出声响去影响我——一个为中考“奋战”的学生。
但是,天知道,这哪有不发出声响的理由 暂且不论六楼张大妈用洗衣机发出的“嗡嗡”声,就算是四楼小吴放的摇滚乐都足以让我不能安心做作业了。
“唉,实在太有影响了!今天再去说一声吧!”爸爸还没等那“乐章”开始奏响,就已经思忖着去和邻居们说了。“爸,你就别去了,人家凭什么就听你的啊 ”屋内的我听到爸爸的抱怨,心中就如同一枚核桃被猛地敲开了,微凉苦涩的滋味涌上心头。我忍不住冲出去对他说道。
“不行!”爸爸根本不听我的劝说,直冲出家门。
我趴在窗口,不忍又不住地看着这一时刻的场景:一个年过半百的父亲将要为他的女儿付出他的尊严!
一只手举起来了, 当我正准备“享受”几分钟的噪音时,忽然地,声音消失了!父亲“欲叩而止”的手瞬间僵硬了。六号楼在此刻,回到了“万籁此俱寂”的场面。
这一天,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父亲的爱让我难以忘却,然而,邻居们的安静让我更为感动。“风景”消失了吗 不,以前的“风景”正渐渐潜入夜的踪迹,如今,那一天的寂静却一如既往地延续着,我在心中铭记着这一天。
记住这一天,记住那一刻,记住身边所有人的爱。因为这一天中蕴含着父亲的爱,蕴含着邻居的理解与关切,更蕴含着我对“爱”这一名词的用心诠释!
【解析】【写作指导】结合提示语,认真领悟几个关键词语:首先是“我们”,不是“我”,因而“这一天”不仅是“我”需要“铭记”的,而是“我们”都值得“铭记”的,自己是在“这一天”中与大家共同度过的。并且“这一天”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就不是一般的快乐层面上,具有一般的意义,就需要上升到一个学生能达到的人生和价值观的高度,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和青春的气息。于是,无论是“从清晨到日暮”一整天的活动,还是“某一个时刻”,凡属“不同寻常”“不同凡响”的事都可入题,写出“我们”为什么值得“铭记”以至如何铭记就扣题了。应该说,学生都有过这方面的经历,甚至平时写过此类的作文。诸如离队的那天珍藏的红领巾与誓言,听某些报告大家很激动地谈论和体会,去做社会调查,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家庭迁进新居的那一天,或者去跟老师告别,大家听到老师的谆谆教导,都可以是“铭记”。不仅清楚而且精彩。总之,这个题目正确审题,人人都有可写的内容,写得精彩与否就看临场发挥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