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2 21:1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下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哺育(pǔ) 骨碌(lu) 酣然入梦(hān) B. 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不变(gèn)
C. 过瘾(yin) 豁亮(huò) 千载万世(zǎi) D. 镐头(gǎo) 犁耙(pá) 永垂不朽(xiǔ)
2. 下列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凫水怠慢磅礴笑咪咪 B. 眼眶脑畔思幕马前卒 C. 辩论晦暗震撼茂腾腾 D. 窜掇燎原亢奋暖融融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选择简单、宁静生活的人,无意追逐物质层面的_____,只在精神的高地兀自风雅。他们选择简单、宁静,不是远避尘世,而是远避_____。他们不愿在众人面前_____,只愿低调平和行事。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但单调得干净、纯粹。
A. 奢华 喧闹 表现 B. 繁华 喧嚣 发扬 C. 繁华 喧闹 表现 D. 奢华 喧嚣 张扬
4. 与前面句子衔接,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 )
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____________
A. 我们就没有什么理由和资本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B.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本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C. 我们难道有理由和资本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吗?
D. 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本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5.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危中有机,中外疫情和“宅家”模式,助推和催生了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电商等的蓬勃发展,以5G建设等为核心的新产业、新业态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增添新附加值。
B.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中国各级政府周全的复工复产举措,以及企业、民众奋发自助的精神,是经济复苏、民生纾困的稳固基石,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C.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了6.8%,这是自1992年以来中国最大的单季跌幅。
D. 全球仍在战“疫”之中,中国复工复产的提速,不仅助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复苏,更是维护了世界产业链的完整与稳定,有力推动了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的互联互通。
6. 读高三的小文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成人礼”仪式,你觉得下面加下划线词中,与他年龄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始龀,跳往助之 B. 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
C.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 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
7. 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A. 《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 《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8. 对下面各句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排比)
B.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比喻)
C.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拟人)
D.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比喻)
9.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
B. 《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 《回延安》是一首信天游,使用了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
D. 吴伯箫,散文家、教育家,他在《灯笼》一文中提到的《司马懿探山》,是豫剧、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
10.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
A.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汇聚蕴藏于人民中的磅礴力量,不畏风浪,勇毅前行,我们终将再一次收获响彻历史的胜利。
B.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家书,通过古代文人的装点状绘,从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
C.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国际社会需携手合作才能战胜疫情,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是维护全球稳定的重要力量。
D.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二、默写
11. 默写。
(1)微君之故, ? (《诗经·式微》)
(2)挑兮达兮, 。 (《诗经·子衿》)
(3) ,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贺敬之《回延安》)
(5)《诗经·子衿》中,“ , ”的内心独白,以夸张手法表现了主人公浓浓的思念之情。
(6)同是写送别,王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忧伤,而王勃则以“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传递出友情不会因天各一方而疏远的洒脱。
(7)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古语,隐喻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的句子是“ , ”。
三、语言表达
12. 本单元所选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你是如何理解“爱”这一神圣伟大的字眼的?请你从生活的海洋中采撷一朵小小的浪花,向大家诠释“爱”的真谛。(要求:先叙后议。)
四、综合性学习
13. 八年级(1)班以“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阅读下面的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周玮)2018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9日,届时,全国将有包括非遗曲艺周、非遗公开课、非遗影像展在内的3 700多项活动同步展开,全面展示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成果,全面展现非遗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紧密相连的新气象。此外,各地也将结合今年的活动主题“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中,小军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忙修改。
【A】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凝聚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受到冲击。【B】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①A处画线句子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子有语序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调换位置。
(3)班级将举行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活动,并定于6月20日下午三点在教室内举行采风摄影作品评比活动。请你以班长的身份,邀请美术老师刘老师担任评委。(答题中本人姓名用“××”代替,)
五、现代文阅读
1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青春里,那场无人知晓的远行
谷 煜
①那年,我十四岁,初三毕业,收到了本市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②当时,读中专就能分配工作,会有所谓的铁饭碗。可是,我的梦想是读高中、上大学。作为家中的长女,我必须为贫困的家庭承担责任。于是,我选择了中专。从此,我与大学无缘了。我躲在小屋里,趴在爸爸用木棍搭成的床上。
③泪,哗哗地流,湿透了妈妈亲手做的枕头。妈妈轻轻地敲门,我没有回应她,妈妈也没有说话。我只听到她在外屋擀面条的声音,她知道我喜欢吃面条。
④当眼睛里没有了泪水,忽然,一个大胆的决定油然而生。我对妈妈说:“我想去邻村的同学家里玩。”妈妈见我愿意走出房间,便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还给了我五十元钱。
⑤“不用了,我还有学校奖励的二十多元呢。”妈妈没听我解释,硬是把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妈妈那时候已经知道我对她撒了谎。可是,直到现在,她都没对我提起过这些。是的,我对妈妈撒了谎,我要去远行。
⑥我要去的地方是济南的山东师范大学,距我居住的小村足足有五百里。而我长这么大,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距我们村六十里的小城。
⑦我骑着自行车出门了,先把自行车放到邻村的同学家里,然后再乘坐班车到市里,步行到火车站,买了下午五点多的火车票。坐在候车大厅里,看着人来人往,我紧紧地攥着手里的火车票,心里忐忑不安,表面却故作镇定。
⑧终于上车了。我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火车缓缓地开动了,我的心刹那间安静了下来。离开了这座城,似乎一切都与我远离,只有心仪的大学离我越来越近,真好。
⑨绿火车不紧不慢地开着,夕阳下,窗外的庄稼、房屋、烟囱都渐渐地模糊了起来,偶尔还能看到一群羊在田间小路上奔跑。我鼻子一酸,有种想哭的冲动。
⑩此刻,爸妈肯定也刚从地里回来,即便很累,他们也不舍得买些好吃的。而我却要花这么多钱,去做这样一场无谓的远足。但终究逃离的心思淹没了自责,我继续期待我的远行。
到站时,天已经很晚了。我不知道学校在哪里,便找了一个小旅馆住下。旅馆收费很便宜,如果不吃饭,只要十元钱。这是除了车票,我唯一的花费。
第二天,天刚亮,我一路走一路问,来到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大门前。远远看着,心怦怦直跳,说不出是怕还是激动。等有三三两两穿着军装的学生进出的时候,我跟着他们走进了校园。
走在宽宽的校园甬路上,踩着偶尔掉下来的落叶,摸着高大的树木,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我幸福地笑了,仿佛自己是其中的一员。那么美,那么幸福,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过客。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长时间,嘹亮的军训号声响了。我看着军训中的他们,满眼的羡慕。而我,却要走了。
一天一夜,我滴水未进,只装下满眼的幸福,就原路返回了。
回到家后,我一口气吃了三个馒头。妈妈淡淡地跟我说了些关于报到的事情,顺便问我:“在同学家还好吧?”我支支吾吾地回答:“还好。”
没有人知道,我曾经是一个逃离的“准教师”。在逃离的时候,我终于懂得,有些事情是必须做出选择的,而选择,需要放弃那些羁绊前进的东西,也许是物质,但更多的,也许是内心。远行回来的我,踏踏实实地完成了学业,认认真真地做了一名老师。
曾经,我的一名学生与父母争吵后,一怒之下离家远行了。父母既担心又生气,我劝他们:“他会回来的,你们只要原谅他就好。”在我们的忐忑等待中,他终于回来了。父母没有责怪他,我也没有说什么,只悄悄给他补了课,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再后来,他发来E-mail说,感谢我,保护了他那场无人知晓的远行。
真的,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即使身未走,心也曾有过。当一场无人知晓的远足静悄悄地走过青春时,它既不壮烈,也不张扬,但却是每个少年都有的狂态,都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那是拯救自己的力量。
(1) 根据选文内容梳理“远行”路上“我”的心理,填写下面的表格。

地点 候车厅 火车上 大学门前
心情 A 安静 B 自责 C 激动
(2) 选文第 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赏析选文第③段和第 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除了“我”的经历,选文结尾处还写了“我”的一名学生,是否离题?
(5) 为什么远行回来的“我”最终能够踏踏实实完成了学业,认认真真地做了一名老师?
(6) 选文题目中的“远行”有哪些含义?
1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成都的卖水人
何满子
①成都有一句谑语,叫作“南门大河没有盖”。那意思是,你要死就请便,往河里跳都行。但是,河不是溺死人的,而是养活人的。
②四十年代成都自来水厂的供应面极小,居民绝大部分的吃水用水,不是河水,就是地下水。所有的公馆里,家家有口井;没有井的居民则是用挑来卖的河水。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
③当年没有井的成都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挑河水卖的人包水的,家家都有一只贮水缸,挑水的每天来给倒满。以当时的币值,离河近的城圈周遭的人家,包一月每担河水大概只需块把钱,离河较远的也不过两元钱,通常一家用两担水,每家人买水的支出不过四五元。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趟水,收入依然微薄。
④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一人从河里装满水挑进城,另一人就接挑上肩,而把自己的空桶担交换给第一人,挑着接过来的满桶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我经常在新南门城门洞一带看到这种空满担的交换,不用歇下担子,两人的肩膀一凑,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放一块小木板,交换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
⑤挑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劳,一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用水的主人。
⑥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注]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
⑦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的,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么?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
⑧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职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曰“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
⑨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结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
⑩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
(选自《蓉城忆往》,有删改)
[注]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1)作者“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认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这理由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写了打牙祭的内容,与题目关联不大,作者为何写这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第⑦段画线句删去并不影响上下文衔接,这句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选自何满子先生回忆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生活的《蓉城忆往》,作者将其放入《蓉城忆往》可能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16.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在时光赛道上,我们正忙碌地行走着,而那一段段逝去的生活却让我们忍不住回头观望,或温暖,或开心,或烦恼……引人无限回想。
请以“那段__________的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温暖”“奋斗”“诗意”“幸福”……(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3)不少于6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哺育”中的“哺”应读 bǔ。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字形复习要明确考查范围、学会归类辨析,特别注意音同形异字、音同形近字、音同义近字等,然后再对比理解,加强记忆。复习时注意要明确范围,把握重点,注重积累,学会归类辨析记同音字,对比理解记形近字。
A.“笑咪咪”应写作“笑眯眯”。故A错误。
B.“思幕”应写作“思慕”。故B错误。
C.正确。
D.“窜掇”应写作“撺掇”。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解答此题,可结合语境特点找寻答题思路,然后结合词义辨析。
【解答】解答此题,要结合词义及语境作答,语意中体现的是一个相对的意思,如:物质层面的叙述,可用“奢华”来形容;简单、宁静可与“喧嚣”相对应,以体现语境语意的安排;平和行事可与“张扬”一词相对应。
故选D。
4.【答案】B
【解析】略。
5.【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解答】 A项有误,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催生”后“助推”。故选A。
6.【答案】C
【解析】解答时,首先抓住“高三”“成人礼”确定小文的年龄段。然后分析四个选项中的加下划线词,找出与“成人礼”有关的词语,确定选项即可。现代社会一般十八岁举行成人礼。A.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B.不惑:指四十岁。C.加冠:指男子二十岁。D.豆蔻:指女孩十三四岁。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解答】
ABC正确。
D.《灯笼》是以散文的自由笔法。
故选D。
8.【答案】D
【解析】D 本项“飞”是夸张。
9.【答案】D
【解析】A.国庆节不是传统节日。B.《社戏》选自小说《呐喊》,文中的“我”不是作者。C.《回延安》是一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要求学生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号是句子结束;问号是有疑问的句子;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说的话要用引号。
【解答】
ABD正确;
C.根据句意,“国际社会需携手合作才能战胜疫情”后面逗号应为句号。故C错误。
故选C。
11.【答案】胡为乎中露
在城阙兮
无为在歧路
千声万声呼唤你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解析】略
12.【答案】示例:爱就是晚上“我”在桌前苦读时妈妈送到手边的一个苹果,爱就是下大雨时“我”为妈妈送去的伞,爱就是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爱就是在洪灾面前奋不顾身抢险护堤的行动……总之,爱是无私、默默的奉献,爱不求回报。(举一个例子,合情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要求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注意要用简洁、优美、具有抒情性的语言写出“爱”的真谛。注意做到先叙后议。
13.【答案】(1)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3700多项活动将在全国展开。
(2)①凝聚 创造 ②弘扬 继承
(3)刘老师,您好!
我班将于6月20日下午三点在教室内举行采风摄影作品评比活动,诚挚邀请您担任此次评比的评委,期待您的到来。
八年级(1)班班长××
2018年6月18日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新闻属于记叙类文体,所以要抓住新闻中的关键词,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作出总结。本题中时间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事件是3700多项活动将在全国展开。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中考考点,学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本题中A句属于动宾搭配不当的错误,不能“凝聚文化遗产”所以把“凝聚”改为“创造”;B句属于语序不当,根据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要先“继承”再“弘扬”。
(3)此题考查把握应用类文体格式和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与运用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身份等。语体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书面语比较正式,口头语比较随便。解答此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写信人的身份、收信人的身份。写信的目的要交代清楚。
14.【答案】【小题1】A.忐忑不安 B.不舍(难过) C.害怕
【小题2】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来到大学时的幸福心情及对大学生活的向往。
【小题3】两段加点词语都用了叠词。“轻轻”生动地写出妈妈的细心关爱。“淡淡”是语气平淡的意思,写出妈妈装作不知“我”远行而表现出对“我”的理解和尊重。
【小题4】不离题,他的经历与“我”类似,引出下文的“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小题5】“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那场无人知晓的远行中,“我”成长了,“我”明白了有些东西不得不放弃,最终选择为贫困的家庭承担责任。
【小题6】两层含义:“我”瞒着父母独自远行去心仪却又无缘的大学;心理的远行,那是每个少年都有的狂态,都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那是拯救自己的力量。
【解析】1. 略。
2. 略。
3. 略。
4. 略。
5. 略。
6. 略。
15.【答案】(1)答案 ①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②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摸索,讲究方法。③卖水人收入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
(2).答案 ①打牙祭之日留卖水人吃饭,表现出主人家的诚意;这与卖水人主动帮助主人家的事例共同体现段首的“成都人很讲情义”。②打牙祭的内容,使对留饭的叙写更具体,也是对成都风俗的介绍,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激发了读者兴趣。
(3).答案 ①设置了“挑水人赤足究竟是为什么”的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也使行文生出波澜。②以设问句强调挑水人赤足不是为节约,自然地引出赤足的真正原因,加深读者印象,从而强化了挑水人重职业道德的形象。
(4).答案 ①通过写成都卖水人来追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的城市风貌及百姓生活。②表达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普通成都人的赞美。③通过对成都卖水人职业道德的赞美,表达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④表达对挑水卖这一职业的消失及成都城市变迁的感慨。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①—③段写有关挑水、卖水人的基本情况,表现卖水人地位低下。第④—⑤段写他们摸索出流水作业法,并喊号子,突出挑水是辛苦活儿,卖水人勤于摸索,讲究方法。第⑥段写他们讲情义,乐于助人。第⑦段写他们的职业道德,讲良心。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对应段落,然后分析这些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联系。很显然关于打牙祭的内容写了为何留卖水人吃饭的内容,这也是成都人特点的体现,还提到了成都的风俗,这是从内容上分析。从结构上看,这段内容使文章内容丰富,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画线句的妙处,首先要了解画线句子的内容。画线句很显然是设问句,可以从设问句作用角度来思考,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兴趣。然后从结构上分析,“不然”引出了赤足的原因,从而突出挑水人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形象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此类试题可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切入。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处在底层的卖水人,他们有着乐于助人、重情重义、善于摸索、讲究职业道德等优良品质,这恰好是作者竭力颂扬的。文末提及这一职业因社会进步而消逝,作者特意写了看门大爷的话,说明作者对城市变迁的感慨。另外,这篇文章向读者介绍了当年成都的城市风貌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一幅旧成都的风俗画。这些要点均可从相关情节中去把握。
16.【答案】那段自由的生活
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
一只鸟,被主人无情地关在笼子里,供他(她)玩赏。它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属于它的天空。然而一次次的头破血流并不能换来主人的怜悯。它没有放弃,时刻准备着飞出笼子,实现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梦想。
我,被作业无情地关在笼子里。外面的枷锁似乎是生命之重。然而,这一切我必须去承受,无论我往哪个方向逃,都是绝路。笼子外,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让我向往,而我却不能出去。
有一天,主人喂完食忘记了关住笼子,它像一支离弦的箭飞出了笼子。那一刻,它的灵魂做了一次深呼吸,面对属于它的天空,它尽情地用白云擦拭它那缺少光泽的内心。它自由了,它的灵魂在那一刻得到了重生,它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我疲惫地躺在书山题海中,无力地睁开眼睛想看到希望。突然,妈妈打开“笼子”对我说:“累了吧,累了就休息休息。”听到这,我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出“笼子”。我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面对灿烂的阳光,我欣喜若狂。这一切来得太突然,我努力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鸟无忧无虑地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它的梦想已完成,它有着缺陷的生命已完整。接下来,它应该做些什么呢?想着想着,一张巨大的网已把它网住,它知道发生了什么,它所有的挣扎都是徒劳,它终于放弃了。它的夙愿已完成。那段自由的日子带给它一束天堂里的圣光,它无憾。
我在跳跃的琴弦上触摸蓬勃的梦想,突然琴的电源被拔掉。“可以学习了”,一句冰冷的话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现实。我放下梦想,但我无悔。因为只要我用倔强的双手握紧梦想不放,下一站一定会到达我要的天堂。那段自由的日子成为我内心的慰藉和动力,为了梦想,我必须全力以赴。
一团火焰在内心深处无声地燃烧,一只鸟在笼子里仰望自由的天空,一个人静静地徜徉于过去那段自由的生活……
【解析】[点评] 作者把自己比作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写出了自己被困“笼中”的烦躁、无奈,突出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文章主旨鲜明,思路清晰,文笔犀利,用语简洁,直指当前中学生的困扰和家庭教育的误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