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2 10:3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敕造(chì) 阜盛(fǔ) 内帏(wéi) 宫绦(tāo)
B.盥洗(guàn)两靥(yè) 忖度(cǔn) 瞋视(chēn)
C.懵懂(měng)贾赦(shè) 绾着(w n) 厢庑(wǔ)
D.錾银(zàn) 戏谑(xuè) 驯骡(xùn) 罥烟(j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渣滓 唾弃 俨然 沸反盈天
B.寒喧 缪种 踌躇 相形见绌
C.彷徨 鬼秘 幽微 咀嚼赏鉴
D.瘦削 怨府 桌纬 绞丝银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B.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D.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宋朝的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牲”原指供祭祀和宴享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C.《祝福》以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惨遭遇为线索,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D.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祝福》选自《彷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张雄毅,视宣传工作为本分。他和同事们常进学校、社区、企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
B.愚人节到来,在这天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以换得娱乐。但是今年,记者走访发现,无论学生和长辈,都对愚人节不那么“感冒”。
C.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D.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较陌生,但其实她早已蜚声国际,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人桑地亚哥正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的写照。
B.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一场激战后的勇士。
C.海明威自始至终没有提醒我们他在表现渔夫的精神,赞美渔夫面对挑战永不屈服的灵魂,他是让我们自己去理解他。
D.《老人与海》是一个讲述发生在海洋上的故事,你不免会问,书中的老人、海洋、马林鱼又是代表什么呢?
7.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
C.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8.下列各项中,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采用“登堂入室”的手法,一步步从外表深入内里,有层次地介绍了贾府宏伟的外观、富丽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小说对贾府的环境描写都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进行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从而更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C.小说的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荣禧堂”的描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D.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与人物描写交叉进行的。因林黛玉初进贾府,自然要各处拜望,这才使得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的出场有机结合,但没有让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贾政及时出场是一个败笔。
9.对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B.凤姐主要是正面描写,宝玉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C.凤姐出场是“形神兼备”,极尽“表演”之能事;宝玉初出场写“形”,再出场由“形”写到“神”。
D.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讨贾母欢心;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的特殊地位、身份决定的。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爷
幽兰
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分地分牛那年,儿子只说了声想去做点儿生意,八爷当天就与儿子分了家,谁劝都没用。近几年,儿子弃农办厂当了厂长,成了乡官县爷也敬的财神,八爷仍死守黄土倔着过。
这天儿子坐着小车回来看爹,车停在门口,人刚下来,爹出来了。
“爹!”
八爷一反常态,带笑不笑地拍了拍儿子的肩。于是,八爷前头走,儿子后面跟,一路到了南山坡地。八爷在地头坐下了,儿子只好也跟着坐下,八爷看地,儿子看爹。
这块地是儿子的责任田,多年没种,已经长了一地茅草。
“厂长……”
“爹!”
“哪里哪里!今儿个你是厂长,我是农民,咱心平气和说些话,有啥不好 厂长,这是你的地 噢,你是厂长,我忘咧。这些年,你办厂挣了多少钱 ”
“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说,存了二百万,爹,我不想让你再种地咧……
“先不说这个,叫我算噶子。二百万,一季粮食卖五百,一年两季一千,你帮我算嘎子,二百万有多少个一千 ”
“有……两千个。”
“就是说,你厂长几年光景顶我老汉种两千年的地。我今几个才明白,当初错怪你了。”
“就是嘛!爹。”
“听说有钱就能买粮食 听说不管干啥的人都还是要吃粮食?”
“这还用问,有钱啥都能买。”
“沾地的都算,酒、烟、点心……”.
“至少两千元吧!”
“就是说,要有二十四个种地的人不吃不喝才能养活一个挣钱的人!”
“政策允许,合法合理,挣的!”
“这我知道。我是问钱这东西是咋来的?能挣多少就造多少?”
“不是。”
“那就是固定有数,一伙人抢来抢去,抢到手的就有吃有喝啥都有?怪不得挣钱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咧。”
“我老是在想,钱越来越多,能人越来越多,这黄土咋还是老样子?这麦穗还是一株秆挑出来一个,咋不能长出十个百个千个?世人万变,咋就不能变成不吃粮食的人?比如吃这茅草,吃风屙沫,喝凉水拉稀。”
“爹!”
“不说了。你今几个回来做啥?”
“一来看爹,二来想和爹商量一下,我这片地和爹那片地要起厂子,乡里已经批了……
“好。我去问问先人。”
八爷笑吟吟地走到先人的坟前,跪下来磕了几个头,说了几句话,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录音机放在坟头上。然后八爷站起来,一头撞向墓碑……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头就写“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不但交代了主人公突出的性格特点,还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我今儿个才明白,当初错怪你了”,这句话表明八爷已认识到当初与儿子分家不对,但从小说后文来看,八爷并不完全认同儿子的做法。
C.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语言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口语特色,所描写的景物则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征。
D.整篇小说以对话描写为主,在相对简单的情节中通过对话将父子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11.小说中的儿子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塑造儿子的形象有何作用
12.对八爷撞向先人的墓碑这一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大批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三、文言文阅读(共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注】①间关:辗转。②逋负:拖欠税赋。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B.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C.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D.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云:“栖,谓之床。”顾名思义,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
B.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宋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汉景帝中元二年,改称太守。
C.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
D.搢绅:插笏于绅。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绅,也称之为缙绅,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道自幼好学,侍母尽孝。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济世安民,以德服人。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
C.查道性格淳厚,犯而不校。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答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不予追究。
D.查道品行端正,为人有操守。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留下了吃枣留钱的千古佳话,得到大家的敬佩。
1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
(2)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
四、情景默写(共0分)
18.(1)《赤壁赋》中,苏轼在游赤壁时面对滚滚长江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感慨人生短暂。
(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需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3)《论语·侍坐篇》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着歌回去。
五、语言表达(共0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_________,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________,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________,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六、材料作文(共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的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漪……
很多时候,涟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但有时,涟漪也可能随着作用力的加强而化作惊涛骇浪……
请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正确的读音为:A项,阜盛(fù)。故选A。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2、加强练习。3、学会区别同音字。4、学会以音辨形。5、学会以义辨形。6、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2.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B项,“寒喧”改为“寒暄”;“缪种”改为“谬种”。C项,“鬼秘”改为“诡秘”。D项,“桌纬”改为“桌帏”。故选A。
3.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所谓比喻,是指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即本体与喻体应是不同类,但有相似性。C项,只属于人物形象上的比较。故选C。
4.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故选C。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 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5.A
【详解】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B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无论……还是”或“无论……或”;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D项主客颠倒,应改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对于艾丽斯 芒罗这个名字”。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
A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应改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正是老人桑地亚哥的写照”。
C项,表意不明,最后的“他”指代不明,有歧义。
D项,语序不当,应为“《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海洋上的故事”。
故选B。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7.C
【详解】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用语要注意对象,要注意与受话人的关系,是语言实际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有辈别之分、有求人和助人之分等。不同的关系,用语就不尽相同。用语要注意场合,尤其是具有共同特点又有所不同的场合。A项,“务请”“从速”表达生硬。B项,“惠顾”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光临照顾。C项,“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D项,“赏光”用于请对方光临。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D项,这里贾政未出场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是作家精妙写作技巧的体现。如果一一铺叙,不但内容枯燥,而且两次舅甥叙谈,文字上也不好拿捏。所以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写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故选D。
9.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D项,“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的特殊地位、身份决定的”错。宝玉的出场是一种自然的出场,文中有合理的交代。他是贾府核心人物中最后见到黛玉的,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使文章张弛有度、详略结合。故选D。
【点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了解对理解作品、把握人们很有帮助。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而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少见单一集中的,可是在诸多方面中往往有能够集中鲜明体现其主导思想性格的因素,使他有别于其他人物而不雷同。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有些名著需要多次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收获。5、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10.C 11.特点:思想活泛,不安现状:孝顺,不忘亲情。(2分)作用:衬托主人公八爷的形象;与八爷构成观念冲突,有利于表现主题。 12.(1)八爷撞碑是其性格使然。八爷以倔闻名秦川,这一撞正体现了他的倔。(2)八爷撞碑是内心冲突的结果。八爷使土地为生存根本,儿子办厂让他感到了一种对于生存与土地的忧患,让他不知如何面对。(3)八爷撞碑是时代发展的悲剧。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形势不可阻挡,八爷撞碑,则是人类土地情结与传统文明的挽歌。(4)八爷撞碑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警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也不能随意践踏和废弃土地这个生存根本。
【解析】10.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所描写的景物则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征”错误,熟读文本,小说并没有景物描写,更看不出黄土高原的景物特征。
故选C。
1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然后再从次要人物的作用方面来思考,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
首先分析小说中儿子的性格特点,从他外出做生意、弃农办厂可以看出他思想活泛,不安于现状;从文中他对八爷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孝顺,重视亲情,如“八爷前头走,几子后面跟,一路到了南山坡地”等。其次,小说中的儿子是次要人物,次要人物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多衬托主要人物;从内容上,有凸显出小说的主题的作用。小说中的八爷代表的是传统农耕,而儿子则是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文明的代表,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观念冲突,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旨。
1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分析小说的结尾的精彩之处,属于考查小说的结构方面的问题。解答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从情节本身、人物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回答。本题首先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八爷撞碑是全文情节发展的高潮,引发人们的思考,结合文本内容,文章开头即表明“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儿子只说了声想去做点儿生意,八爷当天就与儿子分了家”“八爷仍死守黄土倔着过”,由此可说明八爷最后撞碑是其性格的原因;根据小说内容,“那就是固定有数,一伙人抢来抢去,抢到手的就有吃有喝啥都有?怪不得挣钱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咧”“钱越来越多,能人越来越多,这黄土咋还是老样子?这麦穗还是一株秆挑出来一个,咋不能长出十个百个千个?世人万变,咋就不能变成不吃粮食的人”体现了八爷内心的从困惑与冲突,八爷以土地为生,而儿子办厂让他感到了一种忧患,让他不知如何面对,如何应对现代文明与土地的变化;小说中的八爷代表的是传统农耕文明,而儿子则是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文明的代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势头迅猛,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观念冲突,八爷撞碑体现了人类对土地与传统文明的不舍与无奈,是时代发展的悲剧。同时也是对现代社会与文明的一种警醒,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命力,无论何时都不能丢弃。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13.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D项,“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错误,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D错误。
故选D。
14.C 15.A 16.C 17.(1)有一个到两川的使者,得知查道(在遂州)以公正清廉的形象而闻名便上报朝廷,皇上下褒奖的诏书给予查道嘉奖。
(2)平素大多只吃蔬菜,有时一天只吃一餐,静默地坐一整天,服饰器用都十分简陋。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病”和“思”分别是“母”的两个谓语,中间应该断开,所以“病”后断句,排除BD;“尺许”修饰“鳜”,定语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买不到鳜鱼。查道到河边哭泣祷告河神,戳开河中坚冰,得到一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母亲的疾病不久痊愈了。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错误,胡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由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可知,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有使两川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两川者使”,有一个到两川的使者;“清洁”,古今异义词,清廉。“以闻”,上报朝廷;“优诏”,褒奖的诏书。
(2)“平居”,平素;“止”,只;“卑俭”,简陋。
参考译文
查道,字湛然,安徽歙州休宁人。查道幼年时沉稳不合群,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未成年时便以诗词著称于世。后来,陪伺母亲由长江以北迁到长江以南居住,以孝闻名于天下。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买不到鳜鱼。查道到河边哭泣祷告河神,戳开河中坚冰,得到一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母亲的疾病不久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进士。因寇准推荐他的才干,被提拔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蜀地强盗反叛朝廷,这时,朝廷任命查道担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市)通判。有出使两川的使者,得知查道(在遂州)以公正清廉的形象而闻名便上报朝廷,皇上下褒奖的诏书给予查道嘉奖。后来,查道升任秘书丞,不久又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当时强盗们在山间岩洞据险架设栅栏(以抵御官军),头目何彦忠聚集200多党徒,盘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大木槽一带,剑拔弩张,(势与朝廷为敌)。朝廷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查道派兵剿灭,查道说:“他们是愚民,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拼死抵抗)以苟延残喘一会儿啊!那些喽啰们难道没有(因一时糊涂而)误入歧途的吗?”于是,查道乔装打扮,单人独骑,只带几个仆人,不带一尺兵器,辗转穿越于山林沟壑中,行走100多里,径直来到强盗盘踞的地方。强盗们惊慌害怕,拉满弓严阵以待。查道(到后)镇定自如,盘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招安的意图。其中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此人是果州知州,听说很仁慈,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强盗们随即抛下兵器罗列跪拜在查道脚下,大声呼喊请求赦免罪过,查道全部发给证明文书让他们回家务农。查道为人淳朴厚道,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他处理的事都宽大仁恕,手下小吏犯有过错,从来没有鞭打责罚过。百姓中有被告发拖歉赋税的,查道替他代缴,不予追究。一次外出巡查,路边有甜枣,仆从摘来献给查道,查道按照枣的价值将钱挂在枣树上然后离开。查道少儿时曾在地上画了一座大宅院,说:“这宅院应该分给孤独无依的人。”当官后住在京城,家中仍然贫穷,因为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禄以及赏赐,全部散发给了这些人,但从不计较。和人相交,情意恳切,十分周到;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给以周济。当初,查道科考,因贫穷没有盘缠进京,亲戚族人集资三万钱馈赠他。后来,查道路过滑台,前去拜见父亲的朋友吕翁,不巧吕翁已死,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吕翁的哥哥将要卖掉自己的女儿来帮助埋葬。查道拿出包袱中所有的钱财给予吕翁哥哥赎女,并为他的女儿选择女婿,另外出资作嫁妆。有一位故人死了,因家中很是贫穷,打算将女儿抵押给人作丫鬟。查道替他赎回了女儿,嫁给士族人家为妻。同朝官员们都佩服他的操行。查道好学,嗜好与人下棋。平常生活喜好吃蔬菜素食,有时一天只吃一餐,默坐静养整天,服饰器用都十分简陋。享寿64岁。
18.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浴乎沂 风乎舞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臾”“砺”“雩”。
19. 有时用笔极为简省 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却走了“神韵”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根据“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和“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可知,前后句是转折关系,与“滥用笔墨”相对,因此可填写“有时用笔极为简省”之类句子。
第二处,根据“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和“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可知,第二处是作者再次列举表现作者用笔极简的例子,并且列举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因此可填写“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第三处,根据“然而,简则简矣”和“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可知,应填写“失掉了什么”一类的句子,如“失了‘神韵’”“丢了‘韵味’”等。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0.莫让一石激起千层浪
  ①一枚石子投入水中,荡起涟漪,卷起水花;一句言论发表出去,引起轰动,议论纷纷。
  ②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暴力”这一现象出现,对许多人造成了精神上的创伤,而始作俑者即为“一枚石子”——一句随口或有意说出的猜测、玩笑等等。
  ③故莫让你的一句话成为一场舆论的起点,莫让一石激起千层浪。
  ④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便捷,使得人人都拥有在公开平台发表言论的权利与自由,以一种极度低成本的方式,甚至软件商开发出的“篮石”“悄悄话”等内容,使人们的谈吐轻率都不用被负责。因而产生了“键盘侠”等一类人,他们活动手指,肆意评论,他们故意地将“石子”“扔入”网络平台这“湖泊”,看到“激起的水花”便洋洋自得,兴奋无比,殊不知对当事人造成了何等的精神创伤。这些人的“好事者”心态应该被遏制,好在政策不断地完善,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压迫,阻止“键盘侠”将社会带入充满戾气的深渊。
  ⑤除却这些有意将“石子”扔入水中的人,有大部分的群众只因不了解或轻视“一枚石子”的力量而盲目跟风。只为了不被群体所孤立,“一石又一石”的叠加,使“涟漪”愈加扩大,造成的影响范围广,而舆论中心的人所承受之压力更是无以复加。一石终究激起了千层浪,究其过程,竟没有多少人与当事人真正相关,只是受到媒体、周边人等外界因素影响而胡乱“掷石”,自以为在“乱石”中自己微不足道,而忘却了每枚都在推波助澜。
  ⑥网络平台的作用本为让每个人都有表达个性观点的机会,但反而让人们的个体意识不断弱化,愈加浮躁,相信“跟着大众”才不会被淘汰,以“多数人的暴政”这种形式的行为,欺凌形单影只的弱势者,“石子”激起的浪花早已浇湿他们的内心,凉透了。纵使“涟漪”随时间流逝而消失,那又如何,伤害已为永存。
⑥不可否认,“一枚石子”因其具有的力量,有时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如偶像一句话对粉丝的激励,需帮助的人的求助受到广泛关注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合理利用“石子”的作用,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加入一场“无谓”的网络暴力过程中,筑成社会的戾气与躁气。只要人人都不做“掷石”的参与者,“千层浪”就不会激起,时时为自己的言论而负责,维持社会长久的平静。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干中“引语”的作用一是诠释了“涟漪”的意义和涵盖的范围,二是交代了“涟漪”可能产生的结果。读了这一百来字的“提示语”,我们应当能够领会文章的写作重心不在于写那枚投进水中的“石子”,而在于写那枚“石子”激起的“涟漪”,以及“涟漪”最终的结果或意义。而结果是由一个转折句组成,相对来讲重心在后句。
进而确定写作对象是“涟漪”, “涟漪”一词的本义是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亦可喻指人们细微的心理活动以及某一事件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影响。以“涟漪”为写作对象,一般来说不会用其本义,而是取其比喻义、引申义。所以,“化实为虚”应当是立意和构思的关键。写作重点是荡起涟漪的过程及结果、影响和意义。影响有好有坏,但整篇文章的立意要积极正面。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自然界的一花一草、朋友的一笑一颦、自己的一得一失、师长的一褒一贬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变化。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极为敏感,情感颇为丰富,亲情、友情甚至朦胧的爱情在他们的心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身外的各种因素都会成为荡起其情感涟漪的“石子”。而那层层“涟漪”一旦荡起,我们如何去掌控它,如何使其不妨碍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动力,这就要取决于那枚石子的性质和我们的定力了。师长、同学、朋友的帮助也会成为平复心中涟漪的助力。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每一件事都可能在瞬间传遍天下,传至每个人耳边、眼前,激起人们的热议。特别是那些负面消息产生的影响,有时甚至会由“涟漪”转为“风暴”,或形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所谓的“涟漪效应”。所以我们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杜绝“涟漪效应”的发生,从“源”与“流”两方面出谋划策,这就不仅是中学生认真思量的问题了。
参考立意:
1.不让“涟漪”变成“风暴”;
2.感动我的那道“涟漪”;
3.让涟漪阵阵起 ;
4.心灵的涟漪;
5.涟漪可成波。
行文结构:
首先,拟一个祈使句式的题目,既明确观点,又具有号召力。开篇联系所给材料,巧用比兴手法,引出中心话题——言论的轰动性。第二自然段联系现实生活谈到网络暴力的危害性。第三自然段亮明论点——故莫让你的一句话成为一场舆论的起点,莫让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文主体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网络的利与弊,突出舆论犹如涟漪般的不可忽视性,结尾段进而明确做法。层次清晰,论证充分,思想深刻,逻辑性强,结构严谨。
素材:
1.泼墨飘香,香飘千里,心驰乃神往。于朋友处得石,我对书法有了兴趣;妙笔留情,情留万世,魂牵方可梦萦。石入我心,方起涟漪,于是有了对墨的爱。
2. 我愣住了。老人的话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重复。是啊,即使是枯瘦的树,也能焕发生命重新开花。层层的涟漪,增加力量,也会化为惊涛骇浪。
3.想起那个被称为“最会玩的人”王世襄。爱家具,著月成了《明式家具珍赏》:爱竹刻,著成了《竹刻鉴赏》;爱蟋蟀,著成了《蟋蟀谱集成》。他爱得随性洒脱,玩得尽兴雅致……任何趣味之事,总会在他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漪,交错盘结,他暗暗用劲,常常看似不经意中就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涟漪终究化作了惊涛骇浪。
4.眼前这位老伯、古风歌手们和世襄老人,在这层意义上,俨然是同一类人。对善意的尝试、大胆的变革、以及由此产生新的事物,我们都应当给予肯定和助力。我们应当相信每一次尝试每一个努力都可能像水中微微的涟漪,当涟漪一圈一圈增多,层层推进,逐渐漾开,相互重叠交错,终会化作惊涛骇浪。除了时间,真正的热爱,会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古老的文化终会完美地融入到现在人的生活中来。
5.明月朗照,我却心情郁郁。寒假的校园很清寂。我独自在月光下玻步,郁结着关于古风音乐的迷惘。我对古风乐曲的喜爱,正如石子落入心湖,一直在心中漾着。总有人说古风矫揉造作,批评古风歌手“只是掐尖嗓子唱歌”。可我想,在喜爱的事物上坚持做些事情,这理所当然是应当鼓励的事情。
6.她拿起小石子向河中抛去,顿时,河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她说:我们的友情就像这涟漪,一圈大过一圈。当我转学以后,你想我了,你就拿小石子,抛向河中,看着这一圈圈涟漪,你就会想起我们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减轻你的不快乐。我又点点头。我们手拉着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明天就要分别了,竟然一直默默无语。晚上,我们又相约来到村外的小河边,聊了好久好久。
【点睛】考场作文的立意,最重要要的是准、稳。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标新立异。要做到“准”“稳”要善于找到命题人在立意方面有相关暗示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