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4月13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长阳人遗址”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956年以来先后发现了人类的上颌骨和牙齿化石,共存有箭猪、牛、羊、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经鉴定,长阳人的上颌骨和牙齿比北京猿人具有显著的进步性,但也存在着原始特征,其时代距今约10余万年。据此可知
A.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已到长江中游地区 B.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
C.旧石器时代人类过着群居稳定农耕生活 D.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2.赐贝是商代与西周早期金文史料反映的赏赐礼仪活动。史载,西周早期“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王祷于成周,王赐圉(燕侯之臣)贝”“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王咸诰,赐贝卅朋”。西周早期此类活动
A.反映了西周分封制成熟 B.是为了建立和巩固王朝的统治秩序
C.强化了西周血缘宗法制 D.有利于西周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先秦会盟指的是中国西周时周天子约见诸侯和春秋时天子、诸侯、大夫间会面与结盟。下表为《春秋》所载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单位:次)。
隐公 桓公 庄公 悯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哀公 合计
天子与诸侯 6 1 1 1 1 1 1 11
诸侯与诸侯 8 8 4 12 4 8 3 6 6 3 57
诸侯与卿大夫 2 4 3 5 8 3 15 14 14 5 60
卿大夫与卿大夫 1 3 1 3 4 10 10 9 31
总计 11 12 7 26 14 15 23 31 31 18 159
春秋时期的会盟活动反映了
A.社会新秩序构建完成 B.周天子统治尚能维系
C.儒家的政治功能凸显 D.争霸战争的社会现实
4.下表是鲜卑族部分历史名人表,据表可知
人物 记载 出处
秃发乌孤(南凉政权建立者) 及嗣位,务农桑,礼俊贤,修邻好 《晋书·卷一百二十六·载记第二十六》
乞伏国仁(西秦政权建立者) 置百官,仿汉制 《资治通鉴》
拓跋硅(北魏政权建立者) 徙民耕,立宗庙,设社稷,仿汉制,按居住地编户 《魏书·卷二》
A.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B.十六国部分统治者推崇汉文化
C.西晋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异常频繁 D.北朝统治者大力推广传统儒学
5.据记载,唐朝的央地财政关系先后经历了唐初期到唐德宗建元元年(618-780年)以租庸调为征税基础的中央集权型财政关系、建元元年到元和四年(780-809年)以两税法为征税基础的地方分权型财政关系、元和四年以后(809-907年)随意调整剩余索取权的“二元”权力格局为基础的央地争权型财政关系。这些变化说明
A.唐朝中央集权制的式微 B.唐朝两税法施行的弊端
C.唐朝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D.唐朝藩镇割据问题严重
6.宋之前,人们饮食方式多是一人一案、按身份尊卑等级依次而坐、严守礼法的分食制;到了宋代,同坐而食与共器共餐的合食制逐渐成为了主流饮食方式,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茶肆酒馆中人们围桌而食,宋代欧阳修也用“共食唯恐后”来描绘合食。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临街而市制度引发社会变革 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理学思想影响日常饮食风俗 D.经济重心南移促使阶层流动
7.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其中福建地区种植甘蔗的现象较为普遍,“蔗田几与禾田等”,榨蔗制糖的糖坊规模大,一次可以卖给一个糖商五万片,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蔗糖甚至远销海外,“至于日本、暹罗斛(今泰国)”。这反映了当时福建地区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发达
C.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D.经济作物种植已成主流
8.1875年,清政府任命陈兰彬为驻美第一任公使。随后,中国又在华人聚居的旧金山等城市设立了领事馆。最初驻美公使采取密切关注、郑重交涉等方式保护海外华人权益。后任伍廷芳和梁诚等公使凭借对世界更深入了解和强烈爱国之心,通过《国际法》等法律手段保护在美华人。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驻美公使的爱国情怀 B.近代中国人对国际法的认可
C.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 D.近代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加深
9.下列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武昌起义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B.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
C.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军阀统治 D.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起义
10.1920年北京人民开始纪念“五一”节,上海时报记载:北京大学上午九时开纪念大会,并发散印有“我们本着劳工神圣信条,向光明的地方去……”等文字的传单,大会还发表了《北京劳工宣言》。据记载,当时全国各地参加“五一”节纪念活动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有五六万人。这些纪念活动
A.直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B.使民主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C.有利于新型政党的创建 D.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1.在井冈山和赣南、闽西革命斗争复杂多变的军事实践中,毛泽东创新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制度,包括实行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创建士兵委员会制度,创制人民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纪军规,这些在中国建军史上都是首创之举。这些首创
A.有效地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打击 B.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C.表明中共抗日根据地对军事理论的重视 D.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根本基础
12.下图是1937年和1942年我国西北地区工厂、资本和工人总数占全国比重的变化示意图。当时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状况主要得益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B.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推动
C.中共边区生产运动的开展 D.民族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13.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积极参加了各种国际展览会活动。下表所示为1951~1956年中国参加的部分国际展览会概况。
时间 地点 概况
1951年 布拉格国际博览会 许多观众对于中国的工业技术及文化艺术水平赞不绝口。有的观众说:“中国展览是非常美丽与可敬的,特别是电气机械与其它工业品。”
1953年 莱比锡国际博览会 展出了各种机械与电机新产品、摩托脚踏车、电工器材与X光机及万能手术床。在留言簿上一位英国工程师写道:“你们展出的机器说明了从此中国已能制品质优良的机器,无疑,中国的工业化,必将使她的地位列于许多国家之前。”
1956年 利亚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 中国馆展出了丝绸、地毯等轻工业品,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保加利亚重工业部则正式提出要购买中国的气动装岩机、鼓风机、直流发电机、链板运输机等,并说道:“过去我们卖机器给你们,现在我们要向你们买机器了。”
据表可知,中国参加的国际博览会
A.适应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需要 B.逐步改善了同西方大国的关系
C.国民经济调整的成效已经初显 D.彰显了中国大国的自信与担当
14.1979年,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许多三线企业据此进行了调整,但仍然面临着亏损严重等危机;1984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三线调整工作会议,决定把布局调整放在首位;1986—1990年“七五”计划提出三线调整改造主要任务是依市场、原料等原则“脱险搬迁”,并对企业进行产品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三线布局调整计划基本完成并取得了重要成效。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
A.利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B.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推动了城市经济改革的展开 D.反映了对内改革的坚定意志
15.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的欧洲,盛行于8、9世纪至13、14世纪的庄园是其农业的基层单位,也是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基层单位。这一观点可用来论证当时欧洲
A.封建势力具有割据性 B.基督教形成的历史背景
C.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D.庄园制经济具有封闭性
16.“它面对自然‘挑战’时,正确地栽培了玉米,精研了天文历法,铸就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古老文明。尤其是用于宗教祭祀和天文观测的金字塔,更是人类建筑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使用的象形文字,记载了文明的传奇与神秘。”据此推断,该文明最有可能是
A.古埃及文明 B.玛雅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汉唐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通‘乂’)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他徙郡国豪富至茂陵(今属咸阳),“赐迁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他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列侯拜相的制度,并起用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东方朔、司马相如等文学侍从,让他们与丞相为首的大臣就决策方案展开辩论,结果“大臣数诎”。为了襄赞大业,汉武帝“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下诏严斥地方官不举荐人才,由此出现了“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景象。“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夏四月,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汉武帝还一改汉初宽松的经济政策,“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蓄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实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改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盛世最好的榜样。
——摘编自汪簧《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相关措施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盛世和贞观之治的相同之处。(4分)
18.【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使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意识到中国的首要问题在于过于封闭,对西方国家几乎一无所知,提出应当“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让中国人开始更大范围地接触现代事物,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新锐知识分子依靠皇帝的支持,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光绪政治集团的核心力量,他们所领导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暴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辛亥革命前后,国民观念得到广泛传播。然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的王朝体制,但未能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家。
——颜德如《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方案》等
材料二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才能救中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据材料一,概括四种“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救国道路和实践结果。(4分)
19.【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实业救国”的开篇之作,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生纱厂创办后首先面临解决原料问题。他广泛动员城郊农民种植棉花仍不能满足工厂生产需要,张謇把眼光投向了海安东北部的围垦区。《海安县志》有这样一段明确的记载:“民国初年,南通实业家张謇在李堡、角斜地区创办大赉(lài)公司,从启东、海门等地招雇农业工人在腰灶河以东至角斜场一带,开垦荒地,种植棉花,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料……”民国四年(1915)4月,张謇、张詧(张謇三哥)等成立大赉股份有限公司。大赉公司业务以种植开发农桑、棉花等当时外贸、内需紧俏经济农作物为主,公司集股章程提出:“合资本之力,齐民扩业;一为国家增岁入之资,收本富之利;一务使公司获最优之利,庶他州县易于兴起。”大生纱厂入股,当地实业银行,几以全部股本,经营垦植。鉴于当时日本棉商成为大生纱厂竞购的强劲对手,威胁着大生的原料供应乃至企业的发展。张謇主张“农产之重要,无过于棉”“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建议“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国人能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而不能为地主,非合并而利用之,无以收化荒成熟之效,但须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摘编自王其银《张骞创办大赉公司的历史影响》等
材料二 国家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一直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逐渐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根据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分为3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根据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政策,工业化初期规定在土地归农户所有前提下施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经济,农业发展目标是恢复农业生产;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实行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经营,目标是积累原始资本;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等,实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和多元经营,农业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保障食品安全。
——摘编叶伟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政策对农业投资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赉公司的经营方式及成立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意义。(7分)
20.博物馆是重要的历史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上图部分文字 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的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帮助。”
——国家博物馆藏《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文文本》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以上文物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
2023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6:ABDBA BCCDC BBADAB
二、材料题
17.(14分)
(1)措施内容: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察举制,任用贤能;尊崇儒术;刺史制度;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1点2分,任意4点可得8分)
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边疆不稳定,制度不完整。(2分)
(2)相同点:都重用人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都重视加强中央集权;都重视加强思想控制;都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1点2分,任意2点可得4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8.(12分)
(1)方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如答具体方案内容亦可酌情给分)(回答完整6分)
时代主题:救亡图存。(2分)
(2)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2分)
结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2分)
19.(14分)
(1)方式:雇佣制;公司化大农业模式(近代大农业企业经营模式);广泛种植棉花,保证纱厂原料供应;采用机械化生产;引进外国资金技术。(任答四点,4分)
原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战期间日本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人民的生计困难;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张謇等企业家爱国救亡的社会责任。(任答三点,3分)
(2)特点:国家农业政策调整与工业化相辅相成;重视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从单一经营到统分结合多元经营);农业政策调整根据国情或现代化发展需要调整;建立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下进行。(任答四点,4分)
意义: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制度,保障了农民权益,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推动农业的发展;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制度(小农户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中国特色农业之路)。(3分)
20.(12分)
参考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新中国按照“一边倒”的原则,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条约》明确表示,中苏双方共同反抗和抵御任何侵略行为,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国家主权,同时也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这一文物反映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进程。
1.A
【详解】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判断是旧石器时代,排除B和D选项,旧石器时代从事的是渔猎和采集生活,排除C选项。
2.B
【详解】材料所述赏赐对象是诸侯以及诸侯的臣子的礼仪活动,与分封制度成熟和宗法制度无关,排除选项A和C选项;联系时间,专制中央集权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选项,西周初年主要是为了统治秩序的建立和巩固。
3.D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和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的会盟次数远远多于天子与诸侯的会盟次数,由此体现了周天子势力的衰微,而诸侯之间争霸战争增多,通过会盟来增强对抗或者消弭战争,D项正确;这些会盟反映的是王室衰微,无法看出新秩序构建,排除A选项;这些会盟说明周天子的统治已经无力维持,排除B选项;这些会盟并不能体现儒家的功能,排除C选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尚经学”“博观图书”“敦崇儒学”“博览群书”可知,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族统治者大多崇尚汉学,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选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选项;“大力推广传统儒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央地财政关系的演变为央地争权,结合时间,可以得出中央集权的式微。材料809-907年与两税法无关,排除B选项;材料主旨是央地关系,与商品经济无关,故排除C选项;藩镇割据问题严重是在唐末,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排除D选项。
6.B
【详解】材料主旨是宋代饮食方式的平等化特征取代了宋以前的等级化特征,观念的变化,并非社会变革,故排除A选项;理学强调道德,三纲五常等,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阶层流动,故排除D选项。
7.C
【详解】材料主旨是福建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并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故排除A选项;材料提到了国外地区,并非是区域间,故排除B选项;材料中出现“蔗田几与禾田等”,排除D选项。
8.C
【详解】材料有“驻美公使”“驻美使团”“国际法”等信息,结合时间,理解最准确的是外交近代化;驻美公使爱国情怀,认可国际法是正确的,但是不完整,故排除A和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加深,故排除D选项。
9.D
【详解】武昌起义并没有获得广泛支持,漫画无法体现清政府统治分崩离析,排除A和B选项;结合漫画信息“革党”“新军”等可判断是武昌起义并非北伐战争,排除C选项。
10.C
【详解】材料时间是1920年,信息有“五一”节,劳工等信息可判断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B和D选项;材料主语是学生和工人,并未涉及共产国际,排除A选项。
11.B
【详解】结合材料的空间信息井冈山等可判断是在十年对持时期,排除C和D选项;材料主旨是理论创新,无法有效反击军事行动,排除A选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1942年间是我国的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国民政府组织大量工厂企业向内地迁移,同时还在内地兴办新企业,由此使得西北地区的工厂、资本和工人总数不断增加,B项正确;这一变化是因为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推动,并不能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排除选A项;中共边区生产运动仅是部分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选项;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是表现和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选项。
13.A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展览会上的展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发展的成果,所以是适应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的情况,但没有反映出与西方大国关系的逐步改善,也不能据此说明彰显中国大国的自信与担当,排除B和D选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选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不断的调整最终取得成效,可得出三线的改造反映出了当前国家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要调整产业结构,D项正确;当时市场体制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区域经济平衡的效果并没有体现,排除B选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才展开,排除C项。
15.A
【详解】材料强调封建庄园,与基督教和农业发展没有关系,排除B和C选项;庄园独立性并非封闭性,排除D选项。
16.B
【详解】根据“用于宗教祭祀和天文观测的金字塔,更是人类建筑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可知,在这一文明中,金字塔是用来进行宗教祭祀和天文观测的建筑,由此判断这一文明应该是玛雅文明,B项正确;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排除A项;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中没有修建金字塔,排除C和D选项。
17.(14分)
(1)措施内容: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察举制,任用贤能;尊崇儒术;刺史制度;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1点2分,任意4点可得8分)
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边疆不稳定,制度不完整。(2分)
(2)相同点:都重用人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都重视加强中央集权;都重视加强思想控制;都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1点2分,任意2点可得4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详解】(1)据材料“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得出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根据“赐迁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他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列侯拜相的制度,并起用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东方朔、司马相如等文学侍从”“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得出实行察举制,任用贤能;尊崇儒术;根据“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夏四月,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得出刺史制度,根据汉武帝还一改汉初宽松的经济政策,“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蓄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得出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根据材料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通“乂”)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得出背景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边疆不稳定,制度不完整。
(2)根据材料材料二“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可得出都重用人才,其余可结合所学。
18.(12分)
(1)方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如答具体方案内容亦可酌情给分)(回答完整6分)
时代主题:救亡图存。(2分)
(2)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2分)
结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2分)
【详解】(1)方案:据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可得出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清朝洋务派官员掀起了洋务运动;据“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可得出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据“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可得出反映的是19世纪末农民阶级开展义和团运动;据“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可得出反映的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开展了辛亥革命。
时代主题: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由“救国救民”可得出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
(2)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相关知识回答。
19.(14分)
【答案】(1)方式:雇佣制;公司化大农业模式(近代大农业企业经营模式);广泛种植棉花,保证纱厂原料供应;采用机械化生产;引进外国资金技术。
原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战期间日本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人民的生计困难;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张謇等企业家爱国救亡的社会责任。
(2)特点:国家农业政策调整与工业化相输相成;重视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从单一经营到统分结合多元经营);农业政策调整根据国情或现代化发展需要调整;建立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下进行。
意义: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制度,保障了农民权益,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推动农业的发展;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制度(小农户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中国特色农业之路)。
【详解】(1)从大赉公司到“海门等地招雇农业工人在腰灶河以东至角斜场一带”得知是雇佣制。张謇主张“农产之重要,无过于棉”“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归纳出公司化大农业模式(近代大农业企业经营模式)、广泛种植棉花,保证纱厂原料供应;从“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国人能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归纳出采用机械化生产、引进外国资金技术。
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战期间日本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人民的生计困难;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张謇等企业家爱国救亡的社会责任等因素有关。
(2)根据材料二信息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农业政策调整与工业化相辅相成;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特点首先都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进行,即重视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即从单一经营到统分结合多元经营;农业经营制度变迁根据国情或现代化发展需要调整;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建立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下进行。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制度,保障了农民权益,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推动农业的发展;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制度。
20.(12分)
参考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新中国按照“一边倒”的原则,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条约》明确表示,中苏双方共同反抗和抵御任何侵略行为,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国家主权,同时也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这一文物反映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