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同步练习试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同步练习试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2 19: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写道:“(在欧洲)16世纪有关《圣经》理论的文章以及彼此攻讦的文章不再完全用拉丁文来写作,专供僧侣阅读了,而是开始使用比较流行的方言,通过新生的大众传媒手段向民众宣传推广各种思想。”这种行为
A. 有利于培育国家意识 B. 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C. 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2. 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A. 贯穿西方历史发展始终 B. 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 C. 一直坚持反对神的束缚 D. 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3. 在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的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有22人,占当时全世界的44%,是无可争议的中心。文艺复兴后期,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有7人,启蒙时期的法国,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有8人,产业革命时期的德国,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有8人,在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人数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这折射出世界文学艺术中心的变化()
A. 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B. 呈现杂乱无序的发展状态
C. 体现了欧洲各国文化的传承性 D. 始终贯穿人文主义的色彩
4. 在德意志,马丁·路德的改革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下层人民主要基于税收方面的考虑,以求减轻自己的负担。世俗统治者要求在自己的范围内拥有宗教以及其他事务的绝对统治权,他们“不仅由于僧侣、贵族、城市这些竞争都削弱了而得到相对的利益,还由于靠牺牲其他等级拿到主要战利品而得到绝对的利益。”这说明马丁·路德的改革
A. 使德意志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B.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意识的觉醒
C. 加速了德意志的军国主义化 D. 推动了德意志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5. 佛罗伦萨的薄伽丘(1313~1375年)和布鲁尼(约1370~1444年)曾先后为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著书立传。但丁在薄伽丘笔下是“老师”与“新人”,在布鲁尼笔下是“公民”与“爱国者”。这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
A. 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多样性 B. 体现人的价值成为社会共识
C. 思想解放重心已转向政治 D. 不同社会阶层价值追求分化
6. 佛罗伦萨的薄伽丘(1313~1375年)和布鲁尼(约1370~1444年)曾先后为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著书立传。但丁在薄伽丘笔下是“老师”与“新人”,在布鲁尼笔下是“公民”与“爱国者”。这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
A. 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多样性 B. 体现人的价值成为社会共识
C. 思想解放重心已转向政治 D. 不同社会阶层价值追求分化
7. 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这表明近代科学()
A. 强化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 自身理论体系存在缺陷
C.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意识形态 D. 是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
8. 18世纪,法国学者认为“历史学不应当仅仅记录琐碎的事件,而应当能够类似于牛顿的科学,能把事实还原为定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历史学的基点就应当扎根于“人的科学”所揭示出的人性,揭示“人类精神的毁灭、复兴与进步”。这一主张( )
A.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B. 开启了史学的科学化趋势
C. 深受理性主义思想影响 D. 助推了欧洲宗教改革兴起
9. 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思想盛行。随着黑死病的日益猖獗,面对死亡,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甚至主教、传教士和僧侣也都以不光彩的方式卷入这股潮流。这反映出()
A. 教会权威荡然无存 B. 人文主义潜滋暗长 C. 宗教改革倡导享乐 D. 瘟疫横行道德败坏
10. 霍布斯认为,保存生命是首要的善,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全;洛克把自我保全的要求细分为对人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的保护;卢梭认为,只有通过契约形成公意,重新创造一个社会环境才能使人性逐渐臻于完美,使人重获自由。这三者的思想()
A. 都是法国启蒙思想的典型代表 B. 都体现了社会契约论思想
C. 都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理论成果 D. 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
11. 佛罗伦萨人米兰多纳(1463—1494年)说:“就让某种神圣的远大抱负进入我们的灵魂,这样一来我们将不会满足碌碌无为的生活,我们会奋力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这反映出,米兰多纳
A. 深受宗教观念束缚 B. 阻止人们追求物质 C. 具有积极的人生观 D. 要求个人自由幸福
12. 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 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 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 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 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13. 狄德罗认为观察、思考和实验是我们认识自然界的三种方法。人们通过精确的实验“可以探访自然”“多方面地拷问对象”等,从而发现新的事物。这表明( )
A. 人文主义冲击传统认知方式 B. 近代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C. 经济发展助推理性精神觉醒 D. 自由平等观念引发社会变革
14. 对下表所示思潮作用的解读,正确的是()

8、9世纪 在基督教思想权威的统协下,加洛林王朝大力兴办教育,倡导学术研究,鼓励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支持改革旧有的拉丁文字。
11、12世纪 欧洲出现特有的高等教育形式——大学;市民自由的高涨,民族语言诗歌的流行,早期哥特式的艺术,成为创造性的时代标记;还出现了科学的和神学的拉丁语文献的繁荣。
14、15世纪 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宗教观,宗教信仰成为纯粹个人的行为,把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区分开。
A. 颠覆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 促进了大学职能的转变 C. 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D. 弱化了国王的世俗权力
15. 17世纪,法式风情“风靡”德意志,法国巴洛克式建筑、法国戏剧剧本等备受推崇;而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风尚大行其道,民众认为理性、宽容、进步的德式文化才更具优越性。这一变化说明在近代德国
A. 启蒙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增强 B. 政治变革推动近代社会风尚的变迁
C. 工业革命致使文化事业的繁荣 D. 国家矛盾激化了与法国的文化对抗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徒,与中世纪那些墨守成规、慑服于教会权威、不敢作世俗斗争的宗教徒已大不相同。他们不再任宗教束缚其自由思想。如:薄伽丘着意攻击教会的丑行;瓦拉无情地揭露教会的谎言。文艺复兴总的说来是还没有否定宗教。
——摘编自尹红《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发展了一种政治世俗主义,削弱了其精神凝聚力,卷入了外交和军事纷争;教会信仰的极度虔诚和神灵与经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室力量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与教皇和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野心针锋相对。
——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三
以自然神论者自居的伏尔泰对基督教的组织体系、教义信条和神职人员进行无情的批判,到了年轻一代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那里,对教会体制和神学教义的批判进一步发展为对基督教信仰本身的批判,从而把伏尔泰等老一辈启蒙思想家的自然神论推向了公开的无神论。在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眼里,基督教乃至一切宗教都被看作是愚昧加欺骗的产物,是理性遭受蒙蔽的结果,狄德罗认为自然是一个自己发生、自己生长的独立体系,并不需要上帝来充当初始原因。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1)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时期对待宗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会的社会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改革的核心主张。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启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思想文化角度简析此变化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材料二
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
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家波丹、博杜安等人意识到,“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灵魂”,时代和社会不能依据绝对的意识观念来判断。他们主张历史需摆脱艺术的附属地位,甚至应高居于各学科之上。他们还提倡融合法学、制度史和社会研究,将历史研究领域扩大到人类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认为,普遍史是由具有各具性格和命运不同的各民族历史构成的。这些睿智与见识,让法国史学发生了一场“哥白尼革命”,形成了一批新史学成果,对法兰西民族史学和年鉴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张井梅《试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革命》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他看到中国史学素称发达,但未能“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其原因在于旧史有“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等四弊。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进化的现象,“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会例者也”。他大力呼吁:“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在这一呼吁的影响下,产生了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夏曾佑《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等一批突破性成果。
——据魏义霞《梁启超的“史界革命”及其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法国进步史学家的主要主张,并分析法国“史学革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6世纪法国“史学革命”相比,20世纪初梁启超“史界革命”的关注点有哪些不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史学革命”与中国“史界革命”的共同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15世纪前后突然超过亚洲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共同采用了贸易开放政策。同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最先富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是发生在欧洲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英国与后来的法国和德国,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较好地将殖民地纳入本国的分工体系,而且拥有更好的市场条件、高效的法制传统和人力资本培育体系,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
——摘编自李君华、欧阳晓《欧洲大国发展道路的经验解释》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大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社会转型的具体要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期间,《圣经》语言开始使用本民族语言,不再使用拉丁文,这有利于培育民族和国家意识,A正确;奠定文艺复兴基础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排除B;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会的影响程度,排除D。故选A。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崇尚自由,追求真理与个性;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生活,强调入的解放;宗教改革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简约的生活,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张人的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故题干再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故B正确。
A.题干所述只是西方历史的部分,排除A。
C.马丁 路德并不反对神,排除C项。
D.普罗塔格拉时期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文学艺术中心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运动时期,再到产业革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由萌芽到发展再到日益成熟,这一演变过程加速了欧洲思想解放、科技革命的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学艺术中心的转移及文学艺术领域的繁荣, 故A项正确。
B.世界文学艺术中心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不能说“杂乱无序”,故排除B项。
C.题干未体现欧洲各国文化的传承性,故排除C项。
D.始终贯穿人文主义的色彩和文学艺术中心变化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德国宗教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反映出路德的宗教改革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下层人民出于减轻自己的负担考虑支持改革,上层的世俗君主、诸侯为从罗马教皇手中夺回宗教事务的统治大权也支持改革,这一切加速了德意志各诸侯国摆脱罗马教会统治的步伐,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意识觉醒的是启蒙运动,故排除B项。
CD.加速了德意志的军国主义化和推动德意志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19世纪德意志统战争的影响,故排除CD两项。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信息,可见薄伽丘与布鲁尼对但丁的评价不同,薄伽丘重视但丁的身份,而布鲁尼更重视但丁的政治品德,可见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有所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
B.材料只涉及了薄伽丘和布鲁尼的态度,不能代表社会公众,且材料未体现人的价值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
C.布鲁尼更强化政治品德,但不意味着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重心已转向政治,此表述不符合史实,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过怎样的现世生活,启蒙运动将思想解放重心转向政治,排除C项。
D.但丁与布鲁尼并非不同阶层,且他们的观点都属于人文主义思想,并非出现分化,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略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兴起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罗马教廷迫害哥白尼、伽利略和塞尔维特等人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坚持的“日心说”血液循环”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和上帝造人学说, 使教皇的权威受到了冲击, C项正确。
ABD.此三项题干信息均没有提及,属于无关项,故排除ABD。

8.【答案】C
【解析】启蒙时期的历史学仿效科学,极为强调揭示历史的规律性,反映出深受理性主义思想影响,故C正确;依据材料时间18世纪,此前近代科学早已产生,故不选A;“开启”说法错误,故不选B;欧洲宗教改革兴起是在16世纪,故不选D。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甚至主教、传教土和僧侣也都以不光彩的方式卷入这股潮流”可以看到,面对疾疫流行人文主义潜滋暗长,因此,B项正确。
A项中的“荡然无存”说法错误,故排除。
材料体现不出宗教改革,因此,C项说法错误。
材料信息未强调道德败坏,故D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转向尘世的享乐”。
本题主要通过中世纪的欧洲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0.【答案】D
【解析】略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材料中“神圣”“灵魂”并非宗教观念,故不选A。
B.材料体现米兰多纳为远大抱负努力奋斗,但并未涉及对人们追求物质态度,故不选B。
C.材料中“不会满足碌碌无为的生活”“奋力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表明,米兰多纳鼓励人们树立崇高的“远大抱负”并为之努力,表明了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故C正确。
D.材料并不能体现“个人自由”,故不选D。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学西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孟席斯的著作证实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输出对西方发展的促进作用,故D正确。
A.从题干无法否定达芬奇自身创造性,所谓模仿证据不足,故排除A。
B.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仅从题干无法得出B项结论,故排除B。
C.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故排除C。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成就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由题干可知,人们通过精确的实验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然,从而发现新的事物,体现了近代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B项正确。
A.题干中传统认知方式受到冲击是因为近代科学发展,而不是人文主义,排除A项。
C.题干未体现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D.题干未体现自由平等观念和社会变革等内容,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信息“改革拉丁文字”“大学”“市民自由”“人为中心”,可以得出,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西欧在思想教育方面不断的进步,具有了向近代化转型的特征,C项正确。
A.颠覆了民众的宗教信仰表述不符合史实,民众还是信仰上帝,排除A项。
B.题干中除了大学和教育外,还有重视人的作用,B项表述片面,排除B项。
D.题干现象应该是有利于弱化基督教权力,强化王权,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对德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呈现理性主义与民族情感交融的特点,因此德意志的社会风尚从追捧法式文化变为推崇德意志民族文化,宣扬理性,宽松、进步的启蒙思想,并针对德国分裂的现状,将启蒙思想与民族情感融合,据此可知,德国启蒙运动促使民族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
B.这一时期德意志仍处于分裂局面,德意志政治变革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故排除B项。
C.德国工业化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C项。
D.题干 未体现出“文化对抗”, 故排除D项。

16.【答案】(1)态度:揭露并批判教会的腐败与黑暗;不否定宗教。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但力量比较弱小;思想上:欧洲历史上宗教传统的影响;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2)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教士阶层堕落;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核心主张: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
(3)变化:由抨击教会的腐败黑暗到否定整个教会和宗教本身。影响:进一步宣扬了理性主义精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推动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他们不再任宗教束缚其自由思想。如:薄伽丘着意攻击教会的丑行;瓦拉无情地揭露教会的谎言。文艺复兴总的说来是还没有否定宗教”等信息可知揭露并批判教会的腐败与黑暗;不否定宗教。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科技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态度形成的原因。
(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经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会的社会根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改革的核心主张是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三“对教会体制和神学教义的批判进一步发展为对基督教信仰本身的批判”“基督教乃至一切宗教都被看作是愚昧加欺骗的产物,是理性遭受蒙蔽的结果”等信息可知 由抨击教会的腐败黑暗到否定整个教会和宗教本身。第二小问,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17.【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
(2)变化: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原因: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强化,闭关自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落后于西方;西方种族主义思想流行;为西方对华的殖民侵略扩张提供依据。
【解析】(1)本题考查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背景:根据材料一“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根据材料一“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可知,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结合所学从欧洲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变化:根据材料一“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根据材料二“‘泥足巨人’”“黄祸论”可知变化是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强化,闭关自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落后于西方;西方种族主义思想流行;为西方对华的殖民侵略扩张提供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
18.【答案】(1)主要主张:史学应彰显人文精神;史学应成为独立学科;扩大史学研究范围(史学应突出整体化、世俗化);史学具有民族性(发展民族史学)。原因:城市经济的复苏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对古典史学和教会神权的不满;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近代民族意识增强;法国进步史学家的努力。
(2)批判宣扬君主专制的传统史学;重在提高史学挽救民族危亡的价值;强调群体(民族国家)的自由与权利;以进化论为指导,寻求国家富强文明的规律。
(3)推动了史学的近代化转型;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构建与发展;推动了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
【解析】(1)本题考查16世纪法国进步史学家的主要主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主要主张:根据“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灵魂”得出史学应彰显人文精神;根据“主张历史需摆脱艺术的附属地位”得出史学应成为独立学科;根据“提倡融合法学、制度史和社会研究,将历史研究领域扩大到人类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出扩大史学研究范围;根据“普遍史是由具有各具性格和命运不同的各民族历史构成的”得出史学具有民族性。原因:根据“16世纪”,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对古典史学和教会神权的不满、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近代民族意识增强、法国进步史学家的努力等角度分析总结。
(2)本题考查20世纪初梁启超“史界革命”的关注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得出批判宣扬君主专制的传统史学;根据“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得出重在提高史学挽救民族危亡的价值;根据“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会例者也”得出强调群体的自由与权利;根据“任何事物都有进化的现象”得出以进化论为指导,寻求国家富强文明的规律。
(3)本题考查法国“史学革命”与中国“史界革命”的共同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材料,可从推动史学的近代化转型、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等角度分析总结。
19.【答案】(1)原因:对外殖民贸易与殖民掠夺;将殖民地卷入国际分工体系;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育;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转化为生产力;工业革命的推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影响:催生更多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推动欧洲结构转型;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殖民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苦难。
(2)依据: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使白银货币化;西学东渐,开阔了国人视野;思想领域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平民化。
(3)要素: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科学技术进步并转化为生产力效率;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
【解析】(1)本题考查近代欧洲大国的社会转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原因:根据材料“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15世纪前后突然超过亚洲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共同采用了贸易开放政策”可得出欧洲普遍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重视海外贸易;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较好地将殖民地纳入本国的分工体系,而且拥有更好的市场条件、高效的法制传统和人力资本培育体系”可得出积极对外殖民贸易与殖民掠夺,将殖民地卷入国际分工体系;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育;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可得出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转化为生产力;结合所学欧洲近代历史可得出近代欧洲开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影响:根据材料“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可得出推动欧洲经济结构转型;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得出欧洲大国的社会转型催生更多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加剧了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而殖民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苦难。
(2)本题考查晚明社会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根据材料“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及所学明朝的社会发展可知,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使白银货币化;明中后期西学东渐,开阔了国人视野;思想领域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平民化。
(3)本题考查影响社会转型的具体要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要素:根据材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较好地将殖民地纳入本国的分工体系,而且拥有更好的市场条件、高效的法制传统和人力资本培育体系,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及所学影响社会转型的因素可得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科学技术进步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