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下第一单元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书写和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脱缰(jiāng) 间断(jiàn) 寺院(sì) 青面缭牙(liáo)
B. 高醋(cù) 年糕(gāo) 栖鸦(xī) 无暇顾及(xiá)
C. 浓稠(cóu) 响彻(chè) 雄浑(hún) 独出心裁(cái)
D. 敦厚(dūn) 吞噬(shì) 旷野(kuàng) 哄堂大笑(hōng)
2.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甜腻 浓稠 敦厚 张灯结彩 B. 响彻 糊涂 脱僵 能歌善舞
C. 肿涨 朴实 稀烂 开山鼻祖 D. 粉碎 恐怖 沸滕 青面獠牙
3.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土豆和红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农作物。
B. 在知识的海洋里,你可以随心所欲地遨游。
C. 在高低杠比赛中,李翔的单臂大回环做得近乎完美,堪称这一高难度动作的开山鼻祖。
D. 他喜爱小说,家里收藏了各种小说,古今中外的都有,不一而足。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的道理。
B. 为了防止溺水事故不再发生,各学校加大了宣传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C. 在当时,和许多传统戏种一样,昆曲也存在着演员老化、观众老化、演出形式老化、乏人问津。
D. 能否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的前提和保障。
5.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空白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民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字出现以前,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有了____________,便有了____________。文艺张扬民俗,民俗在不断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得到重塑和创新。这样看来,____________是一个问题,____________更是一个问题。
①是地域文化的沉积
②探讨文艺话语保护和传承民俗
③文字记载和文艺话语载体
④承载着博大深远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⑤寻找文艺介入民俗的有效切入点
⑥生动鲜活、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A. ①④⑤⑥②③ B. ④①⑥③②⑤ C. ①④③⑥②⑤ D. ④①②⑤⑥③
6.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几番秋雨之后,__________;早凋的梧楸,__________;金黄色的晓霞,__________;泼靛的波面,__________。
①从杈桠树隙里,深入溪中
②溪水长了几篙
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④飞尽了翠叶
A. ②④①③ B. ①③④②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③①
7. 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比喻)
B. 花生仁儿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C.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比喻)
D. 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排比)
8.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八儿着急地说。
B. 一位文学家说:“得意时,应准备一条退路;失意时,要寻找一条出路”。
C. “怎么啦?你。”我看到他在呕吐就吃惊地喊。
D. 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9. 学校预备举办“创意美食节”活动,在操场上搭设了“美食街”,“街”口大门上要挂一副对联,学校特此征集。米豆拟的上联是“创意烹出新味道”,小轩对了几个下联,你选择的是()
A. 美食品味好生活 B. 美食唤来好生活 C. 美食生活真美好 D. 美食生活重常规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B.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写的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前禁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
C. 《十五夜望月》作者唐代诗人王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D. 《腊八粥》作者沈从文,本文围绕着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和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二、默写
11. 默写填空。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寒食节是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禁火,成为寒食节的标志。而禁火期过,又有乞新火的习俗。《寒食》一诗中体现这一习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度春归无限春,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12. 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活动一:解读徽标】 学校搜集了以下三幅传统节日徽标,请你依照示例,简要说说“春节”或“中秋”的主体图案内容和寓意。
示例:端午徽标,主体图案利用粽子、龙舟这两个标志性符号,构成一幅山川连绵、龙舟竞渡的画面,舟中嵌入“端午”二字,加强标识的整体感。寓意生活满载希望,蒸蒸日上。
(2) 【活动二:探寻习俗】请你写出当地“春节”“端午节”或“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各一项。
我选:____________
民俗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活动三:谈古论今】从下面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参照示例,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还有上巳(三月三日)、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
材料二: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与农业祭祀、祖先崇拜、驱邪禳灾等有关的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
材料三:今天,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不仅海外的华人华侨在过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示例:我选择材料一,探究的结论是: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样。
我选择材料____________,探究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活动四:喜送祝福】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给你的老师写一条节日祝福短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四、现代文阅读
1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儿时年味
陇 耕
①我们村口有一株腊梅树,当山上树叶凋零时,它便长满了洁白、浅黄的花蕾,在寒风中举眉高歌,似乎在提醒人们:腊梅报喜,春节将至。于是,房前屋后便被浓浓的年味笼罩,和着童年的记忆在空气里蔓延开来。
②杀猪是村里的传统年俗,在我小时候是很盛行的,如今已很少见了。那个时期,一般的农户,只有在娶媳妇或盖新房时,才会杀猪。唯独过年是个例外,即使家里没有养猪,也要去街市上买一头回来宰杀。村里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一户人家就得杀上一头。家境一般的,就会与亲戚邻居合伙,几户人家杀一头年猪。我们这些孩子,就远远地望着大人们“磨刀霍霍向猪羊”,边看边跺脚,几分兴奋,几分惧怕。年猪被收拾妥当后,会送一些给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往较密的邻居也会送一些,图个喜庆。过年前大家就先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联络感情,好好热闹一番。
③村里过年离不开爆竹。一串串火红的鞭炮,犹如一条条响尾蛇,盘在门前,缠在街道,吐着火舌信子,被激怒只需要一秒。胆大的就直接划火柴去点燃,胆小的就会先点燃一根香,然后缓缓靠近引线。特红的鞭炮,引线很短,一不留神,就会炸到自己,尽管威力不大,但总归会让人猝不及防,受些惊吓。我们这些小伙伴,会买各种各样的爆竹,比如摔炮、划炮、冲天鼠、降落伞……这些爆竹能上天,能下水,让人乐此不疲。
④红红的春联,如同酿成的甜甜的蜜。这时候,裁红纸,买糨糊,村里几个会写毛笔字的老人就要忙碌好一阵子,家家户户都要排队请他们写春联。门楣上贴好了火红的春联,窗户上贴上了漂亮的窗花。粮仓、畜圈、柜子等处的春联,都表示喜庆与希望。另外还有单联,不同位置所贴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每个屋内都贴“抬头见喜”,大门对面贴“出门见喜”,树上贴“根深叶茂”,等等。
⑤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这一整天家里的“大厨”都围着厨房转。炒菜、红烧鱼、炖猪蹄、酿豆腐、血鸭、冬笋腊肉、红薯粉……大锅里炖着整只鸡,整间厨房都飘着香味。每道菜端上来时,我都要轻抬下巴,好像一不留神口水就会流出来,接着是一阵狼吞虎咽。让人不觉感慨:夕阳西下,吃撑的人在老家。
⑥除夕过去,就要拜年了。过去拜年都是走家串户,而且要早起。天还没亮就要起来,跟着小伙伴们,踏上拜年的旅途。尽管此时天色还是漆黑的,家家户户却已经在烧炭盆烤火了,我跟在队伍后面,嘴里不停地喊出一句句祝福语。接受拜年的人,笑容满面,出门握手,寒暄祝福。接着就往我们口袋里塞糖果、花生、瓜子。告别了这家,我们又匆匆跑向下一家。
⑦正月十五以前,外公总要带上我去邻村或邻县的远房亲戚家拜年,屋里也要留个人看家,以免别的亲戚拜年扑空。对于那时的我而言,拜不拜年不打紧,重要的是许久未见的小伙伴,以及长辈们塞过来的压岁钱。有时候,小伙伴去了其他地方拜年,满心期待却落空的我,仿佛一个泄气的皮球,脸上再也找不到拜年的喜悦。大人们刚吃完中午饭,我就要撒野闹着回家,任由亲戚再三挽留,也无济于事。
⑧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当我还沉浸在回忆的喜悦中,不知从哪儿飞出一道悠扬的鸣笛声。我知道,列车该出发了。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介绍的过年的风俗。
(2)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结合加点的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串串火红的鞭炮,犹如一条条响尾蛇,盘在门前,缠在街道,吐着火舌信子,被激怒只需要一秒。
(4) 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飘香的炒麦粉
周钰栋
①每到麦收季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飘香的炒麦粉。
②说起这炒麦粉,在中国美食系列的族谱中还真找不到它的位置,因为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了。原因首先在于其用材单一:小麦粉或大麦粉。其次是烹制简单:或将小麦粉、大麦粉直接放入铁锅中翻炒至焦黄色,飘出香味即可;或将淘净的小麦粒、大麦粒先放入铁锅中翻炒熟后再用石磨磨成粉。第三是食用简单:舀几勺炒麦粉放入碗中,只需用开水冲泡后调制成糊状即可食之,若要讲究一点,放点白糖,即可送入嘴中,享受美食。
③虽说炒麦粉如此普通,如此简单,可在饥饿时代它又显得十分金贵。那时大家的口粮都是按计划按月配给,谁家都不可能有多余的面粉供你做炒麦粉,有做的,那定是家中有坐月子的产妇或刚断奶的稚童。还有个例外,就是家中有人要出远门,带上炒麦粉是为了能省下一笔上饭馆的开支(据说还能治水土不服)。我能吃上炒麦粉是当知青的时候,时时惦念着我的母亲不时会在口粮中挤出一点面粉炒熟后经邮局给我寄来。每当我打开邮包闻到从中飘出的麦香,口水就会在一瞬间溢满整个口腔,整个身心仿佛全都被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包裹了起来,那份温暖足可以让我醉上几天。后来,回城了,虽说生活在不断地改善,能端到嘴边的美食也层出不穷,但我还是会不时烹制一些炒麦粉放在咖啡瓶里备着,作夜宵用。
④去年的麦收时节,我回了一趟第二故乡,见村里的老人也在忙着为在城里打工的孩子炒麦粉。那醇厚、浓烈的麦香不断地从一家家的窗户里飘散出来,沁人心脾。为了炒好这麦粉,老人们要忙活多时。他们得先从新收的麦子(主要是大麦)里细细地挑选出粒粒饱满闪着金黄的麦粒,然后淘洗干净后沥干,再入锅用文火慢慢翻炒至麦粒泛出淡淡的焦黄色,飘出浓烈的麦香便起锅。待凉透后再用石磨细细磨成粉。据说,这种先将麦粒炒熟后再磨成粉的做法还是在城里打工的孩子关照的,目的是好让炒麦粉保留住全麦的成分,吃起来更有营养。
⑤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我母亲为我炒制炒麦粉,再千里迢迢从城里邮寄到乡下,是为了不让我挨饿,让我服水土。如今乡村里的父老为进城打工的孩子炒制炒麦粉,再千里迢迢地通过快递从乡下往城里寄,却是为了给吃腻了美食的孩子换个口味,勿忘家的味道。尽管这炒麦粉的风水在轮流转,但不管如何转,其情,依然系着天下父母心;其味,依然是老手艺;其香,依然是从故乡的柴灶上飘出。无论你我处在河东还是河西,那飘香的炒麦粉,永远是心中乡愁的寄托。
(选自《新民晚报》)2020年8月29日,有校改)
(1) 文章第②段写道,“说起这炒麦粉,在中国美食系列的族谱中还真找不到它的位置”,请概括原因。
(2) 请按照提示,完成以下对行文思路的梳理。
全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把相关的内容串起来,先介绍炒麦粉的特点,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
整个身心仿佛全都被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包裹了起来,那份温暖足可以让我醉上几天。(揣摩加点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4) 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
他们得先从新收的麦子(主要是大麦)里细细地挑选出粒粒饱满闪着金黄的麦粒,然后淘洗干净后沥干,再入锅用文火慢慢翻炒至麦粒泛出淡淡的焦黄色,飘出浓烈的麦香便起锅。待凉透后再用石磨细细磨成粉。(从两组不同符号的词语中任选一组,赏析其表达效果)
(5) 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五、诗歌鉴赏
15. 综合实践活动。
“节日好,最忆是新年。爆竹声声传喜讯,梅花朵朵兆丰年。举国乐团圆。”这首《忆江南》道出了春节给人的美好回忆。你班开展“漫话春节文化习俗”的活动,请参与其中。
(1) 同学们搜集了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请列举诗中的民俗活动。(写出3种)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民俗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的传统民俗,但是“禁燃令”颁布以后,城市中再也看不见这种现象。针对“禁燃令”,同学们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楠楠:春节期间我最期待的就是放烟花,喜庆又有趣,现在却不让放了,一点儿过年的味道都没有了,真是让人觉得遗憾啊!
雯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雯雯说得很对,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楠楠:你们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放烟花有很多弊端,的确需要禁止!
六、作文
16.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不少于5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缭→獠。B.栖qī。C.稠chóu。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解答】
B:应该是脱缰,原意为马脱离僵绳,现有脱离某种束缚的意思。
C:应该是肿胀,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身体某一部分体积增大。
D:应该是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故选A。
3.【答案】C
【解析】A.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使用正确。B.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使用正确。C.开山鼻祖:比喻某一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或首创某一事业的人。使用错误。D.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使用正确。
4.【答案】A
【解析】B.否定不当,可删去“防止”或“不”。C.“存在着”缺宾语,在句末加“的危机”。D.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故选A。
5.【答案】C
【解析】根据“民俗”可知,这里是对民俗下定义,根据定义的格式,可以确定①④,从而排除B、D两项。根据“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可知,“口口相传”是说“民俗”的载体,因此后文应选③,从而排除A项。
6.【答案】A
【解析】略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解答】
B.句号放在引号里面;
C.“怎么啦?你。”改为“怎么啦,你?”;
D.“唱着、说着、跳着”中的两个顿号改为逗号;
故选A。
9.【答案】B
【解析】 先看词性和结构,“创意”是名词,“烹出”是动词,“新味道”是形容词+名词,根据对联特点,可以排除C、D两项。再看逻辑关系,很显然,“美食”是“唤来好生活”的。故选B。
10.【答案】B
【解析】略
11.【答案】(1)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2)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3)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4)今朝方始觉成人
【解析】略
12.【答案】【小题1】
示例一:春节徽标,主体图案用灯笼、毛笔书法“春”字作为标志性符号,构成灯笼高挂、喜迎新春的画面。寓意喜庆团圆、吉祥如意。
示例二:中秋徽标,主体图案用飞舞的嫦娥、月亮作为标志性符号,构成圆月高挂、嫦娥逐月的画面。寓意中秋月圆人团圆。
【小题2】
示例一:春节
民俗活动:贴春联、挂年画、除夕守岁、放开门爆竹、拜年。
饮食文化:蒸年糕、吃饺子、全家团聚吃“年夜饭”。春节吃年夜饭时,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示例二:端午节
民俗活动:包粽子、系五彩绳、做香角子、挂菖蒲和艾叶、赛龙舟等。
饮食文化:吃粽子、饮雄黄酒。
示例三:中秋节
民俗活动:舞火龙、观花灯、赏月、观潮、燃灯。
饮食文化:吃月饼、吃田螺、饮桂花酒等。
【小题3】
示例一:二 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示例二:三 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广泛深远(或:中国传统节日走向世界,影响广泛)
【小题4】
示例一:春节 爆竹声声迎春到,喜气洋洋送福来,恭祝敬爱的老师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示例二: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值此中秋佳节之际,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示例三:元宵 您是汤圆,让我感受学习的甜蜜;您是灯谜,为我打开知识的天窗。老师,元宵节快乐!
【解析】1. 根据徽标中的文字和标志性符号解读其内容,结合自己对节日的体验点明其寓意。
2. 作答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节日,写出该节日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
3.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
4. 本题写节日祝福短信,应注意短信内容不能过长,且要与节日相关,还要至少用上一种修辞。语意要连贯,不能有语病。
13.【答案】【小题1】杀猪、点爆竹、写春联、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
【小题2】①照应标题;②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喜庆的氛围;③开篇点题;④引出后文对过年习俗的描写。
【小题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鞭炮”比作“响尾蛇”。“盘”“缠”“吐”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鞭炮摆放的样子。“被激怒只需要一秒”贴切地写出了鞭炮引线燃烧之快,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小题4】①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②描绘了过年喜庆热闹的图景,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儿时过年的怀念之情;③升华主题,使读者回味无穷。
【解析】1. 根据第②—⑦段内容概括即可。特别注意段首总括句给出的信息,选用文中词语概括即可。
2.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作用。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写作对象等;开篇点题;揭示中心;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结合文章分析即可。
3. “犹如”一词点明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鞭炮”比作“响尾蛇”,加点的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鞭炮摆放的样子,“被激怒只需要一秒”说明引线燃烧之快。
4. 文章第②段引用“磨刀霍霍向猪羊”,表现了村里过年杀猪的喜庆又忙碌得景象;文章第⑤段中的“夕阳西下,吃撑的人在老家”化用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年夜饭的丰盛;文末“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的引用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14.【答案】【小题1】原因是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用材单一;②烹制简单;③食用简单。
【小题2】炒麦粉 与炒麦粉有关的往事 炒麦粉寄托的情感
【小题3】这句话中,“包裹”是“包围、包住”的意思,把妈妈、故乡的味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突出了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之强烈、浓郁,表现出“我”收到妈妈寄来的炒麦粉时的喜悦之情和温暖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
【小题4】
示例一:“先”“然后”“再”“待”条理清晰地写出了炒麦粉的制作过程,表现出故乡人勤劳善良的美德和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示例二:“细细”“慢慢”“淡淡”“细细”连续运用叠词,形象细腻地写出了炒麦粉的制作过程,表现出故乡人勤劳善良的美德和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小题5】①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③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④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⑤表达了对不变的亲情、乡情的赞颂。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找到答题区——第②段开头。后面的“原因”是具有提示性的关键词,同时还有表示顺序的关键词“首先”“其次”“第三”。
2.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第①段统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第②段写了炒麦粉的特点。第③④段回忆了母亲为“我”炒制炒麦粉,再千里迢迢从城里邮寄到乡下,以及如今乡村里的父老为进城打工的孩子炒制炒麦粉,再千里迢迢地通过快递从乡下往城里寄两件事。第⑤段总结全文,表明炒麦粉寄托的情感。
3. 略
4. 略
5.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情感的抒发实际上是主题的表达,开始的情不自禁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中间的两件事与母亲和乡亲们有关,通过时间的变换表达了对炒麦粉的情感寄托。
15.【答案】【小题1】示例:守岁、给压岁钱、放鞭炮、贴春联、听乐曲、拜新年。(任选3个即可)
【小题2】
示例:雯雯:过年并非只有放烟花才有年味,还有很多过年的习俗,比如贴窗花、走亲戚等
我:燃放烟花很危险,可能引起火灾,甚至伤及生命,所以还是不要放烟花了
【解析】1. 《甲午元旦》可分两部分,前四句写除夕民俗活动:围炉守岁(守岁)、分买春钱(给压岁钱)。后四句转入写元旦民俗活动:烧爆竹(放鞭炮)、换桃符(贴春联)、听《梅花落》(听乐曲)、拜新年。
2. 针对“禁燃令”,结合楠楠的话,围绕“年味”和“放烟花的弊端”来补充即可。
16.【答案】例文:
喜看龙灯
元宵节悄然来临,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挂起红灯笼,将整个村子照得十分喜庆。皎洁的月亮高挂在夜空,烟花绽放,为宁静的夜空增添了元宵节特有的热闹与喜庆。
“哇,好长一条龙啊!”游龙灯的队伍从我家门口经过,我兴奋地高声呼喊。“游龙灯马上要开始了,今年的龙比往年的特别,我们快去看看!”爸爸拉起我的手,便往街上走。
街上人头攒动,人们一齐涌向游龙灯队伍的所在处。当我们好不容易挤进人群时,游龙灯已经开始表演了——硕大颀长的龙摇来晃去,精神十足。仔细一瞧,龙头可真好看:头顶的龙角仿佛两棵挺立的小树,十分威武霸气;两只铜铃般的眼睛上面镶嵌着金黄的睫毛,一眨一眨的;嘴巴上两根又细又长的龙须,在灯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随着龙头的摆动,整条龙的身体也扭动起来,惟妙惟肖,仿佛真龙降落人间。人群开始沸腾,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
“游龙灯这个习俗在汉朝就流传开了,”爷爷不知什么时候凑到我身边,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相传有一位大臣,为人正直,大公无私,因为帮助百姓而得罪了朝中的奸臣,那奸臣准备在元宵节前一天杀死他。在他命悬一线之际,天空突然射出一道金光,一条神龙摆尾而下,咬死了奸臣,随后神龙重回天空。大臣十分感谢神龙,便制作龙灯,以此纪念神龙……”想不到,游龙灯还有这样古老的传说呢!
龙灯穿梭,“游”过村子的大街小巷。所到之处人声鼎沸,欢呼阵阵。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开心地说:“看了龙灯,这一年都没有霉运啦!”“为什么?”我疑惑地问。“因为龙灯会把你的霉运带走呀!”望着渐行渐远的游龙灯队伍,我使劲地点点头。
此刻,我又开始期盼来年的龙灯!
【解析】立意上,可以介绍家乡风俗,也可以描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选材上,可以从风俗的特点出发,记叙参加风俗活动的过程,从中体会到的风俗意义,以及对这种风俗的看法,等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