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硕果(shuò)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g) 目不窥园(kuī)
B.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小楷(kǎi) 校补(jiào)
C. 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g) 慷慨淋漓(kāng) 仰之弥高(mí)
D. 气冲斗牛(dǒu) 臧克家(zāng) 赫然(hè) 宝藏(zàng)
2.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闻一多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骂得慷慨淋漓,群众大呼过瘾。
B. 闻一多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足不出户,埋头研究。
C.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凭着三十年开车的经验,果断采取措施,避免了一场车祸。
D. 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他都无动于衷,表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A. ①排比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对比
B. ①反复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引用
C. ①排比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对比
D. ①反复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引用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美丽的生命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
②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
③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
④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其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
⑤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A. ③④①②⑤ B. ③①④②⑤ C. ④①⑤②③ D. ⑤①③④②
5.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此次演讲比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不但上场演讲了,而且内向的小明也上台参加比赛了。
B. 家庭和学校如果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C. 落实“双减”政策后,学生回家写作业的时间明显缩小了,能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了。
D. 整本书阅读的确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学生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6. 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语。
B. 我们朗诵着《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 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 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7.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4)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A. 反语 排比 引用 对比 B. 反复 比喻 对比 引用 C. 反语 比喻 对比 对比 D. 反复 排比 引用 引用
8. 下列文常及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河颂》中“啊!黄河!”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B. 《老山界》一文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一座难走的老山界过程,赞扬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作者臧克家,是诗人闻一多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代表作有《老马》《有的人》。
D.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
9.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B. 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她的中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从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细腻而动人地展现了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生活。
C.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一生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崇高品格。这篇文章的作者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他以一篇《老马》成名,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红烛》等。
D. 《邓稼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通过6个小标题构思全文,从背景到具体内容,再到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10.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志士。
B. 课文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C.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些四字短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以饱满的激情赞美了闻一多“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的治学态度。
D.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一句中,“望闻问切”是比喻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从革命者的角度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二、语言表达(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据报道,5月20日,针对美国谷歌公司将停止提供安卓系统的技术支持一事,中国华为公司回应说,华为有能力继续发展和使用安卓生态,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华为和荣耀品牌的产品及其服务在中国市场不受影响。
面对霸凌和围堵岿然不动、保持坚挺,华为的这份自信鼓舞人心。这份信心来源于丰厚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其背后是华为__________的远见、__________的忧患意识和多年艰辛苦练的技术内功。
(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四字短语(或成语)。
(2)上面的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段话。
作为一家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个字)
现代文阅读
1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
①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 用不超过25字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谈谈
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他 贪的是精神食粮”(加画线的动词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从修辞上看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选文分析,第⑤和⑦段在表达上属于_________。选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①这几天,大家知道,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①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③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④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⑤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⑥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我们有这个信心!
⑦“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②,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⑧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⑨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⑩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注】①李先生:这里指的是李公朴(1902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1日)。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46年7月11日夜晚,遭遇特务暗杀。1946年7月15日,中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说,随即在昆明街头被暗杀。②护国:指1915年至1916年,为反对复辟帝制而发动的“护国战争”。反袁的护国军最初是在云南宣布起义的。
(1) 选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是哪句话?(用原文回答。)
(2) 文章第⑤段中的“你们”“我们”分别指代什么人?
(3) 如何理解文中“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的含义?
(4) 这是一篇演讲词,请举例分析一下它的语言特点。
(5)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请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并说说与原句相比,哪一个句子更好。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锲”应读“qiè”。
2.【答案】D
【解析】“无动于衷”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该词多表示贬义,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应该用“安之若素”。
3.【答案】B
【解析】略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解答】
这是一段关于什么是“真正美丽的生命”的论述性语段,④承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然后,①具体说明,接下来⑤点明其本质“良知与渴望”,②中的“但是”引出“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最后,③点明主题的内容“真善美”。即:④①⑤②③。
故选C。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有误,关联词位置不当,将“不但”放到“表达能力”前面;
B.有误,关联词误用,删去“如果”;
C.有误,搭配不当,将“缩小”改为“缩短”;
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解析】略
7.【答案】B
【解析】略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解答】
A.顺序应为“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故A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C不是闻一多先生一生的事迹。故C错误。
10.【答案】D
【解析】“望闻问切”在课文里意在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即从学者的角度,而不是从革命者的角度)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11.【答案】(1)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
(2)示例:只有立足长远,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略
12.【答案】【小题1】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
【小题2】结构: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领文章第一部分并与后文相呼应;引出下文。
内容: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引用其原话,更有说服力。
【小题3】(1)贬义词褒用,“贪”是“求多,不知足”的意思。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之强烈,赞扬了闻一多潜心学术废寝忘食,永不满足的追求。
(2)这是比喻的说法,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之情。
【小题4】 议论 夹叙夹议
【小题5】只说不做和说一套做一套都是很不好的。我们应该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段意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大致分为四种:摘句法;过渡句概括法;合并归纳法;取主舍次法。学生在学习中要练习分析和归纳,归纳段意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进而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题中, 尾段总结了选文的主要内容:叙述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开头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要想答好这类题,首先,要熟悉文本;其次,要知道可从两个角度作答,(1)结构,(2)内容;然后,要知道语段在不同的位置,其作用不同。语段出现在开头。从内容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a、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内容。b、开篇点题,点明中心。从结构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a、引出下文,b、为下文作铺垫。c、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仔细阅读文章发现: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作为开头,从结构上,起到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的作用;从内容上,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的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3.
(1)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要: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② 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中,先解释“贪”在句子中的含义,在分析它的作用。
(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一般会从修辞、表达方式、句式、用词等角度去赏析,通常会用这样的格式:用了……手法,描绘了……内容,表现了……情感。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分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按答题框架分析回答即可,注意用上“生动形象”。
4. 此题考查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本题中,根据内容可以判断出第⑤和⑦段在表达上属于议论,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夹叙夹议。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进行个性解读的能力。此题虽要求学生谈看法,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概括出相应的答案。解答本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13.【答案】【小题1】 1.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小题2】2. “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小题3】3. 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爱国人士站起来斗争。表达了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藐视。
【小题4】 4. 本文语言的口语具有强烈的感彩。例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
【小题5】 5. 陈述句: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原句好,原句是反问句,改后的句子变成了陈述句,不如反问句坚决有力。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提取能力。学生筛选并提取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之上的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注意解答时用原文回答。这里能找到“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即可。
2.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文中的你们指的国民党反动派和他们的帮凶;我们指的是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民众。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意,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这个句子的本义不难理解,结合语境可知,其内在含义是:人们不会屈服于反动派的淫威,不会被他们吓倒,杀了一个李公仆,会有无数的人在他精神的感召下起来继续战斗。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愤怒和革命必胜的决心。
4. 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能力。解答思路是:该词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这是一篇演讲词 ,本文语言的口语具有强烈的感彩。例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
5.
此题考查学生转换句式的能力。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改成“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原句好,反问句语气强烈。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