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地理试题 2023.4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2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数量大增。下图为我国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据此完成 1-2 题。
1.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使当地( )
A.水土流失多发 B.河流水量锐减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洪涝灾害多发
2.云南是外来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的“植物王国”。下列自然带不易在云南发现的是( )
A.高寒荒漠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
冻土活动层是指地壳表层每年寒季冻结、暖季融化的岩土层。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
厚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水文、工程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变化特征是( )
A.冻土层厚度变厚 B.活动层厚度变小
C.冻土层上限下降 D.活动层下限上升
4.伴随青藏高原冻土层的变化,将会使( )
A.湖泊水位下降 B.工程维护成本增加 C.斜坡融冻泥流减少 D.高寒植被大幅度增加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确保粮食安全,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 14 亿多中国人的饭
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读我国 2019 年耕地等级构
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19 年耕地等级构成
5.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是( )
A.扩大种植面积 B.提高耕地质量 C.提高机械化水平 D.培育优良品种
6.针对各区域实际问题,实现“藏粮于地”做法合理的是( )
A.吉林——黑土退化——建设防护林 B.江苏张家港——土壤污染——轮作休耕
C.黄淮海——土地盐碱化——引淡淋盐 D.江西井冈山——土质粘重——增施生石灰
7.为了更好的做到“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我们还应该( )
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 ②大力开发土地资源,提高粮食总产量
③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 ④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
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
展(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9.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10.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 2000—2010 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
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年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碳排放总 碳源与碳
量 汇的比值
2000 44.05 -27.75 -0.16 -10.58 426.31 -0.03 431.85 12.21
2005 43.53 -28.24 -0.15 -10.65 752.89 -0.03 757.35 20.39
2010 43.10 -28.19 -0.13 -10.78 1190.41 -0.03 1194.37 31.52
11.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12.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促使气候增暖 B.增加土壤肥力 C.提升生态安全 D.改善人居环境
13.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
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以保护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的特定区域。2021 年
10 月 12 日,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首批国家
公园,下表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及所在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公园名称 位置
①三江源国家公园 青海省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
②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黑龙江省、吉林省交界老爷岭南部
③大熊猫国家公园 甘肃省白水江片区、四川省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
④武夷山国家公园 福建省北部、江西省铅山县南部
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省中部
14.首批国家公园中( )
A.①——湿地遍布,冻土发育 B.②——草原广袤物种丰富
C.③——地势平坦,起伏较小 D.④——全年高温,降水均匀
15.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
A.需加大兴建旅游设施 B.应将治理大气污染作为首要任务
C.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观
和田河是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也是唯一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生态走廊的河流,流域上游
由玉龙喀什河(简称玉河,发源于昆仑山)与喀拉喀什河(简称喀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两支流组成。近 30
年来,该流域生态环境变得异常脆弱。下图示意和田河流域玉河和喀河的降水、冰川径流、气温年代际变
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和田河流域的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 )
A.气候冷干化 B.气候冷湿化 C.气候暖干化 D.气候暖湿化
17.对冰川消融产生抑制作用的有( )
①全球变暖 ②降水增加 ③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 ④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玉河与喀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强度不同 B.发源山系不同 C.地表径流速度不同 D.植被分布不同
珊瑚礁沙洲是珊瑚岛的前一地貌类型,我国南海西沙群岛北沙洲属珊瑚礁沙洲。该沙洲形态多变,岸
滩沉积物类型主要是海滩岩和砂,岸滩沉积物类型和岛上有无植被覆盖对沙洲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左图示意北沙洲形态变化,右图示意岸滩沉积物类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北沙洲形态变化 岸滩沉积物类型分布
19.北沙洲形态多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滩岩礁 B.风浪影响 C.面积较小 D.远离大陆
20.利于沙洲稳定发育成珊瑚岛的有效措施是( )
A.做好监测 B.加强管理 C.建设海堤 D.植树造林
神府煤矿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是毛乌素沙地与黄土丘陵沟壑两大地貌类型交错过渡地带,西部为风沙
草滩,东部和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神府煤矿是典型的高强度煤炭开发
区,目前对该煤矿区采取保水开采(确立地下水位控制的阈值,减轻覆岩损伤的采矿技术)的方式采煤。下
图示意神府煤矿开采强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神府煤矿区西部未实施大面积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引发土地荒漠化 B.距离核心矿区远,煤炭运输不方便
C.地质结构不稳定,易引发矿难事故 D.煤层含杂质较多,开发经济效益低
22.对该煤矿区实施保水开采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产生扬尘 B.减少洗煤用水 C.防止地面坍塌 D.保护地表植被
23.为减轻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实施复垦,恢复地表植被 B.跨流域调水,回灌采空区
C.封闭开采区,使其自然修复 D.减少采煤量,控制开采强度
研究表明,泥炭地(泥炭沼泽)的排水(灌溉)系统对水循环和碳循环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英国某低注池
曾经一度是被淹没的。因深渠与排水管网的修建完善而能够快速通过该系统排水,该地如今即便已经成为
农业高产之地,却仍然不时会遭遇洪水的侵袭,或在其上空形成“乌碳云”(云的颜色近似乌碳颜色)的阴
霾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该泥炭地的形成关键依赖于( )
A.土壤肥力下降 B.植被腐化 C.成土母质的形成 D.森林砍伐
25.该排水系统对泥炭地水循环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①降水 ②下渗 ③蒸发 ④水汽输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6.该地上空形成“乌碳云”的阴霾现象,其主要是由于( )
A.泥炭地干燥易燃 B.地下水的过度抽取 C.全球变暖加剧 D.泥炭受侵蚀流失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48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共 48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丹麦位于欧洲西北部(下图),平均海拔约 30m,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丹麦的能源自给率不到 2%,而且
能源供应的 90%依赖进口石油。受石油危机影响,在感受能源价格飞升的同时,丹麦开始重视能源独立、提
高能效。丹麦着力开发本国北海油气资源,特别是在石油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提出了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战
略。自 1980 年开始,丹麦根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风能和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目前,丹麦能
源自给率达到了 156%,丹麦的风电发电量占到其总电力消费的 42%左右,并计划在 2020 年达到 50%。丹麦
可以被视为海上风电的“硅谷”,1991 年丹麦在海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风电场,世界 60%以上的风机制造
厂都在使用丹麦技术。丹麦历届政府对风电都给予大力支持,如为风电设备安装、风电生产提供财政补贴;
强制风电上电网与电力公司购买;积极地为投资者创造机会,扩大在北欧的电网连接,让风电企业电有地
可卖。丹麦有 46 家研究机构,8 所大学,6 个科技园区,研发、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丹麦有近 3 万人直接
从事风电工作。2011 年,丹麦政府提出,到 2050 年彻底告别化石能源,能源需求 100%由清洁能源提供。
(1)与水能、太阳能相比,分析丹麦选择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6分)
(2)分析丹麦成为海上风电的“硅谷”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4分)
(3)丹麦能源结构转型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有哪些?(6分)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太湖流域横跨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下图)。蓝藻是淡水湖泊中常见的浮游类植物,在富
营养化状态下(氮、磷等元素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污染现象)遇到合适的气象条件便会大量生长,形成蓝藻
水华。近 10 年来太湖水质虽有明显提高,但蓝藻水华仍较严重,每年春夏之交在无锡段都有局部爆发,无
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以及大量机械设备打捞蓝藻。
(1)分析春夏之交太湖蓝藻容易在无锡段聚集的原因。(4分)
(2)蓝藻问题年年都治,但太湖的蓝藻问题依然存在。有专家提出:太湖蓝藻治理的突破口在长三角“一
体化协同治水”。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
2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唐山有“世界钢都”之称,工业历史悠久,钢铁工业是唐山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政府规划发展,钢
铁工业通过产能置换、智能制造等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在保持钢铁工业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京津冀轨
道交通、汽车零部件、高铁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
(1)概述唐山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优势。(6分)
河北唐山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被列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下图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部分生产过程示意图。
(2)说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6分)
3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车尔臣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如下图),流域内冰川、冻土等广泛分布,冻土活动层在每年的 4 月下旬
开始融化。车尔臣河流经且末县境内的主要绿洲灌溉农业区。下表示意车尔臣河各月平均径流量。
月份(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流量(m3/s) 3.67 4.08 12.56 26.13 22.7 29.72 35.96 27.54 13.33 13.07 10.49 8.95
(1)判断车尔臣河流域水资源最丰富的季节,并分析原因。(2分)
(2)推测与 4月相比,车尔臣河 5月流量减小的自然原因。(4分)
(3)为保障车尔臣河更好地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实现且末绿洲的可持续发展。简述该流
域水资源利用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6分)
下学期期中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B 5.B 6.C 7.D 8.C 9.B 10.C 11.B 12.A 13.D 14.A 15.D
16.D 17.C 18.B 19.B 20.D 21.A 22.C 23.A 24.B 25.C 26.A
二、综合题
27.(1)河流较短、落差小,水能资源匮乏;纬度较高,阴天多,太阳能资源匮乏;濒临海洋,常年受西
风带影响;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风能资源丰富。(四选三,6分)
(2)高校研发机构多,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政府政策支持,风电产业集聚。(4分)
(3)改善能源结构,使能源结构多元化;立足本地资源,提高自给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清洁
可再生能源。(四选三,6分)
28.(1)此时太湖多盛行东南风,无锡地处东南风的下风向,蓝藻易在无锡水域聚集;无锡段湖岸线曲
折、湖湾众多,蓝藻易进难出,不易扩散。(4分)
(2)太湖流域跨三省一市,入湖河流多,污染来源广,需要区域协同治理;蓝藻在太湖水域有扩散性,
沿湖地区需及时响应,控制影响范围;蓝藻的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三选二,4分)
29.(1)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或京津唐工业基地),经济发达;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邻近
京津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铁路,高速
公路,海港,海陆交通便利;政府政策支持。(五选三,6分)
(2)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废钢循环利用,减少炼钢产生的污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收入;(从生态、经济、社会 3个角度答题)。(6分)
30.(1)夏季。车尔臣河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上游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流量最大,
水资源最丰富。(2分)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量减少;季节冻土融化,流域内水分下渗量增加;气温升高,流域内水分蒸发量
增加。(4分)
(3)兴修水利设施;建立水资源统一调配机制;实施节水灌溉技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