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2 12:09:41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根据原文所述“所谓‘人文’,说的正是这过程,即文化了,也就是人化了,这是文化价值的
实现过程”,D项所说的“文化就是人化,即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对“人文”这一概念的阐
释,而非“文化”)
2.B(“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是战胜挑战”于文无据)
3.C(A、B、D三项分别能支撑材料二第一、二、三段的观点)
4.首先阐述文化的内涵,(1分)接着论述文化如何产生价值,(1分)最后从“人文”和“文物”两个
方面进一步阐述文化的价值。(2分)
5.文化的价值包括“人文”价值与“文物”价值。(1分)人文价值当首列上位,“人文”是指把人
“文而化之”,以教化立人。(1分)文物价值次之,“文物”是指“文而化物”,以“礼乐典章制
度”,即“物化”的“文”来立人,使“文”之风“化”取万物。(2分)
6.A(“对这次见面的手足无措,心理上对此次见面有抵触”错。“我”很多年没有和小姨见面了,
并且在感情上还有隔阂,所以才会“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的感觉)
7.C(“暗示着小姨的精神状态已经进入衰退阶段”属于过度解读)
8.①用月亮的不变表现时光流逝,月亮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拉近了“我”和小姨的感情。(3
分)②暗示了“我”和小姨李晓茹亲情接续后的温馨幸福。(3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
的酌情给分)
9.①以前我们共享美好时光,形影不离,虽然我们多年不再联系,但“我”并没有忘记。②后来
“那件事”像一根刺,让“我”和小姨有了隔阂,很长时间没有联系和见面。③现在,“那根刺早
就融化在我自己也正在经受的生活中”,“我”也已经能“理解更复杂的人世”了,和小姨又见面
了,我感觉“庆幸”,幸福,满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B(原文标点: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
丐后人多矣。)
11.D(“四联都要对仗”错,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12.A(“杜甫认为对房琯的处罚太轻”错,应是杜甫认为房琯所犯罪小,不应该被罢职)
13.(1)关辅发生饥荒,他便弃官离去,客居在秦州,砍柴、采摘橡子栗实来养家。(得分点:“饥”
“客”“自给”各1分,大意1分)
(2)游历南岳祠,忽发大水,十多天弄不到吃的,县令备了船迎接他,这才得以回来。(得分
点:“遽”“旬”“具”各1分,大意1分)
14.崇尚浮华之风;(1分)浮华而失去质朴,艳丽而欠缺雄壮。(2分)
【参考译文】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作为一个动词,是“文而化之”的意恩。就“化”而言,“文化”不能静止、凝固地看,而

宜将其放到生活中、实践中,注意到“文而化之”的人类化过程一文化就是人类历史本身。在
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将“文”通过“化”的方式赋予到了人的生命中,赋予到一切物


品、一切恩维、一切生活中,自然地,也赋予了我们的人民和国家。据《辞源》的解释,“文化”是
“文治”加“教化”的意思,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过程中的“文而化之”的内容和方式。

《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是目的,“文”是内容、实质,而“化”则是方法、
途径,是“文”的特点,是大化风流、天成化育的境界,有造境,有化境,化境是“文”的本色要求和
最高境界。
“文而化之”的结果,是文化一词的另一种用法,也是我们今天常用来解释“文化”概念的主

要含义,即将文化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个意义上的
“文化”,就成为一种时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而这个时候,文化的价值似乎就有了厚重的分量。

所谓“人文”,说的正是这过程,即文化了,也就是人化了,这是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我们应是
“实践”和“目的”的文化统一论者,而且只有在人类文化的实践层面上,文化的价值维度才可以

有效彰显。
因此,要说文化的价值,“人文”价值当首列上位。把人“文而化之”则成就“人文”。所谓“人
文”,一是说人是由“文”才得以成立的,二是说人的一生都要“以文化之”。在中国,这个用以教
化立人的“文”,首先是指“礼”,人生而有礼,具有了仁爱良心,才成“人文”,而这是要用一生来
“文而化之”,加以养性修身成就的。
文化的价值还可以从“文物”上来看取,即从“文而化物”的角度来衡量。在这里,“文物”一
词指“礼乐典章制度”,也即“物化”了的“文”。“文而化之”的立人,最为基本的是要在“物”的基
础上立人,使“文”之风“化”取万物,而人作为一种“物”,一种由物质肉体奠基的“物”,则首先要
以“文”化之,成为“人文”。于是在当代处理好“文与物”或“人与物”的关系成为每个人最为核心
的价值选择。面对现代化社会转型后“物质社会”的兴起,面对汹涌而来的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

品,文化并不能超然物外,文化最恰当的价值,就是一切物质的恰当表达。物质提供功用,而文
化为物质活动提供价值。
(摘编自张未民《文化的价值》)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411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