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多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多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2 20:0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州市多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卷
完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30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B.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
C.人民政协在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D.依法治国的方略得到落实
2.“一五”计划从1951年初开始酝酿,至1955年审议通过,历时四载,五易其稿。人们形象地称为“五年计划,计划五年”。据此可知,“一五”计划编制的特点是( )
A.年度计划与五年计划并行 B.发展经济与巩固政权并举
C.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D.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3.“(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4.2021年9月,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英灵及1226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怀抱。下列不属于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是( )
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雷锋
5.下图是翁逸之于1955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向劳模学习· 向劳模看齐
A.宣传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 B.展现新时代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C.宣传中国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D.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6.某时期生产劳动口号“十五年内超过英国”“炉内炼钢,炉外炼人”“我们同矿石一起炼成钢”。该现象( )
A.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 D.适应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7.标语和口号是时代的反映。下列标语和口号属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 )
A.“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B.“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C.“抓革命,促生产” D.“振兴中华”
8.法国总统蓬皮杜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改变了世界形势。”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人类社会迈进原子能时代 B.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
C.中国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宁 D.中国打破了西方国家核垄断
9.在新中国历史上,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到,并为历史性转折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这里的“它”应是指( )
A.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 B.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
10.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这反映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彻底解决
C.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D.计划经济被完全打破
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由此推知(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B.“台独”分子是台湾问题的关键
C.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D.统一顺应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12.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其重要意义是( )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飞跃
C.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发展完善 D.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13.中国外交部指出,2023年中国的外交任务要夯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争取中美关系校准并重回正确航向,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这表明中国(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积极统筹拓展全方位外交布局
C.构建多极国际新格局 D.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14.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实现第一次生产力大飞跃。这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开始形成 B.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C.私有制的逐渐产生 D.阶级分化的出现
15.古代亚非地区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诞生了洪水和方舟的传说,并发明了60进制的古代民族是( )
A.苏美尔人 B.古埃及人 C.古印度人 D.古希腊人
16.某宗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有关这一教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生于两河流域 B.宣扬“君权神授”
C.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D.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17.综合如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A.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B.中古时期的世界
C.整体世界的发展 D.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8."这一制度是当时西欧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关系中最为典型的结成方式,其结成以保护与被保护为前提,两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这一制度"是指( )
A.封君封臣制度 B.民主共和制
C.种姓制度 D.议会制度
19.中古时期西欧城市是在10—11世纪重新兴起的。下列关于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与争取城市自治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完全独立于各地封建主 B.巩固了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C.城市兴起有利于国王的统一 D.推动了西欧庄园经济的繁荣
20.伊凡四世在位期间,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建立了沙皇专制政体,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这些措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B.不断强化了农奴制度
C.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D.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21.矗立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至今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风霜。它是下列哪一帝国极盛时代的见证者( )
A.亚历山大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俄罗斯帝国
22.“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泛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东方文化的韵味,也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帝国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23.奥斯曼帝国的一些非穆斯林地区享有自治或半自治的地位,政府通过任命这些地区既有集团的领袖,赋予其重任,希望以此来保障帝国的稳定。这反映了奥斯曼帝国( )
A.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 B.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处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下
24.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第二年他以中国古籍《尚书》中的“施教化,大治天下”改年号为“大化”,并颁布诏书进行改革,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实行年号制度的天皇。这说明,孝德天皇( )
A.照搬了中国政治体制 B.推行了科举制度
C.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D.建立了幕府专制统治
25.中古时期的西非地区气候非常炎热,因此盐对于保存肉类资源而言非常重要,人们用等重的黄金来换取食盐,即用一磅黄金换取一磅食盐。这从侧面反映出西非地区( )
A.商品经济发达 B.黄金资源丰富 C.民众生活富庶 D.工业基础落后
26.“他们既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运输工具,却在这里留下了高耸的金字塔、庄严的宫殿……精确的数学体系和天文历法系统,还有至今仍待破译的象形文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热带丛林的古代文明,她的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这段描述最有可能出自( )
A.《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化史》 B.《失落的文明·玛雅》
C.《罗马帝国衰亡史》 D.《波斯战火——第一个世界帝国及其西征》
27.15世纪前,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使用香料,他们为了从东方大量输入香料,必须交付巨额黄金,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的金银矿藏极其贫乏,没有足够的金银来从事香料贸易,这使两国经济状况恶化加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扩大 B.贸易中心的转移
C.商业革命的开展 D.航海技术的进步
28.1497年,一位葡萄牙航海家告别里斯本,带领四艘武装商船在茫茫的大海里航行了三个多月,最终到达印度。下列项中,这位航海家此行到过的地点是(  )
A.好望角 B.巴哈马群岛 C.菲律宾群岛 D.麦哲伦海峡
29.印第安人是拉美的原住民,到了现代拉美种族结构如下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B.疾病的传播
C.黑奴贸易 D.欧洲的殖民扩张
30.咖啡原产于非洲,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中叶,移植到锡兰岛,18世纪初,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为日后咖啡的世界主产区。咖啡的交流传播( )
A.使世界人口激增 B.促进了拉丁美洲经济的转型
C.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第II卷 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其中31题8分,32题10分,33题12分,34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和国家外事工作。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在任何国际政治场景中,身份界定是确定两国关系性质的根本前提。只有在明确对方的身份之后,才能够确定双方关系的性质,并以此决定交往方式和制定相关政策。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经历了一段关系良好的时期,在共同应对苏联威胁中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合作。2011年,中美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特朗普总统执政之后,中美关系跌至谷底,美国的一个重要行为就是明确了中国的对手身份。在这样一种身份政治的背景下,美国将中国视为竞争性、挑战性的大国,将美国过去几十年试图以接触政策将中国纳入国际体系的做法视为战略失误。
——摘编自秦亚青《美国对华战略转变与中美关系走向》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周恩来在20世纪50—70年代于外交领域做出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4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2005年12月1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纲要》规定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经过十六大以后的努力,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从2002年的1288亿增加到2007年的3664亿元。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约有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这期间,我国突破了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讯、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攻克了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原因。(4分)
根据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并说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要求:补充的表现应为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创新成果,)(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三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帝国在突破相互孤立隔绝、推动亚欧交往方面的贡献。(4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文明。(4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5、16世纪以前,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几乎是在相互闭塞、相互孤立的各文明点(如古代城市国家)、面(如封建社会各大文明区)中并列向前发展的。但从15、16世纪开始,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契机,人类社会的历史出现了一个伟大的转折。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商品、货币、城市经济的兴盛,掀起了对外探索新航路的热潮。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扩张性和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斗争,开始把亚非拉广大民族、国家卷入了世界经济市场。
——摘编自陈从阳《世界整体发展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宏观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0分)
历史试卷评分细则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D D A A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B A D D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C C B B A A D C
二、非选择题
31.(8分)
(1)贡献: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72年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邀请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4分,1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因素:身份界定;国家利益;国际格局;意识形态及制度;国家实力;国际机构;国际法;突发事件。(4分,1点1分,答出4点即可。)
32.(10分)
(1)原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积极推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科技投入快速增长;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巨大的市场需求。 (4分,1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表现: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2分)
意义: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促进了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进步。(4分,1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3.(12分)
(1)特点:古代文明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不同文明间交流相互影响(4分,1点2分。)
(2)贡献:亚历山大帝国,地跨欧亚非,推动了所辖区的希腊化;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都地跨欧亚非,且保持长期和平,加速了帝国境内的经济文化交融;扩大了希腊罗马文化及基督教的影响力;通过丝绸之路与亚洲间接往来;有利于罗马商人探索与中国的直接交流并获得成功。(4分,1点2分,答出2点即可。若丢掉了亚历山大帝国,只分析了罗马帝国的贡献,角度足够丰富也可。)
(3)文明具有多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等。(4分,1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4.(10分)
示例:论题: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具有双重影响。
闹释: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促使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换,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等传入美洲等地,推动了落后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性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美洲等地原住民的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新航路开辟使西欧开始了全球的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中断了这些地区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综上所述,新航路的开辟在促进世界各地交流的同时,也为西欧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论题2分,阐释6分,综述2分,“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符合题意的论题和阐述亦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