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质量检测(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敦煌学”这一名称最早是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8月在大阪的演讲中提出的。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作序时,也提出了“敦煌学”一词。他们所指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敦煌文献。
1981年,随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说法的流传,国家相关部门开始调研,拟成立相关研究机构。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使社会各界,从党政机关到学术机构,从学者到民间人士,都开始关注敦煌。也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学术界开始讨论敦煌学的概念及学科建设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敦煌学的学科属性及内涵的讨论,影响最大的当属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
早在1956年,姜亮夫先生就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探讨了敦煌学的概念和内涵:“全部敦煌学的范围,是相当大而繁复的。从主要的内容而言,应分两大类:一是属于造型艺术的塑像、壁画、绢画及木建筑(窟椽)等;一是属于文书如竹简、写本佛经、儒经、中亚西藏印度文书及一切史料文学等。但以必然不可少的参证比较资料来说,则敦煌一带的汉墓,乃至于考古上的一切发现,也都是重要材料。扩大到全个河西,全个西域,乃至中亚细亚的一切文化历史,莫不与敦煌相涉,要结合来研究才行!”由此可见,姜亮夫先生所定义的敦煌学范围比较宽,除了敦煌的文献、艺术外,还包括敦煌周边乃至新疆、中亚地区的历史及出土的文物。在1983年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上,姜先生又作了《敦煌学规划私议》的书面发言:“说到敦煌学,内容是相当复杂的。狭隘一点的人,只把写本、刻本、卷子算作‘学’。在我的私见,则莫高窟的各种艺术品也是‘学’;绘画、雕塑、石刻、木构建筑,无一不在整个历史文化范畴之中,而且也各有其原理、原则、方法在其中,为什么不能是‘学’呢?凡属在莫高、榆林的一纸、一牍、一画、一字,乃至一草、一木,莫不可以作为六朝至北宋这个长时期中的文化遗产。”
姜亮夫先生关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这可能是姜先生对敦煌学定义的范围实在太宽了的原因,这样也容易混淆敦煌学与西北史地学、吐鲁番学、中西交通史、中亚史等学科的界限。
另一个有影响的观点是周一良先生提出的。1983年5月,周一良在为《敦煌遗书论文集》作序时说:“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如果概括地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为确切、更具有科学性吧。”由于周先生是提出“敦煌学”一词的陈寅恪先生的学生,在史学界有重要影响和地位,所以他的意见在学术界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当时,就是敦煌文物研究所也不称“敦煌学”,而称“敦煌研究”。
1984年,林家平、宁强、罗华庆联名发表了《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他们不同意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提出将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敦煌史地、敦煌美术、敦煌建筑、敦煌乐舞、敦煌宗教、敦煌文学、敦煌语言文字文献研究、敦煌科技文献研究和敦煌版本文献研究。针对林家平等学者的意见,我发表了《试论敦煌学及其研究对象——兼与林家平等同志商榷》,对学界已有的敦煌学、敦煌研究、敦煌文献研究进行了考辨,提出“所谓敦煌学,就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2001年,荣新江在《敦煌学十八讲》中,认为周一良先生对敦煌学的看法“极有见地,‘敦煌学’的确是一门不成系统的学问”。此外,郝春文最早将敦煌学定义为交叉学科。
敦煌文献发现已经120年了,早已成为国际显学,但对这门学科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我个人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敦煌学应该是能够成立的。
(摘编自刘进宝《再论敦煌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材料二: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民族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那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当然,作为交叉学科的敦煌学,与我们一般所说的交叉学科也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所说的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为解决共同问题产生的学科交融,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产生的新的学科领域。其核心和实质是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互相渗透,渗透的目的是解决同一问题。而敦煌学的多学科交叉则只是不同学科的材料在同一地域空间(敦煌)的交叉。因为诸多不同学科的资料都是在敦煌发现的,所以敦煌也就成了敦煌学的特定空间范围,这是敦煌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标志。如历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整体上看,这门学科不属于敦煌学。但如果用敦煌出土的资料或研究敦煌地区古代的历史问题,就属于敦煌学的范围;当然,用敦煌出土的资料或研究敦煌地区的古代历史问题也还仍然属于历史学的范围。这样,敦煌学就与历史学产生了交叉。其他如宗教、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情况可依此类推。所以,以地名学的敦煌学是由与敦煌有关的诸多学科的相关部分组成的集合体。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认为“敦煌学”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的学者有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陈寅恪、姜亮夫、刘进宝、荣新江等。
B.姜亮夫对敦煌学定义的范围过宽,导致其对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
C.周一良提出敦煌学“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的意见影响广泛,仅仅是由于他是陈寅恪的学生。
D.以地名学的敦煌学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对这门学科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目前仍有一定的争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针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国家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B.如果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既有文科,也有自然科学。因此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
C.敦煌学在不同学科理论交叉的基础上研究同一地域(敦煌)的宗教、历史、文字、艺术、医学等各类材料。
D.敦煌学作为集合体,与历史学、宗教学等单体学科面貌明显不同,不少学者认为敦煌学不是一门学科。
3.在刘进宝看来,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 )
A.宗教影响下的敦煌变文源头考释。
B.敦煌曲子词的文学价值及影响探析。
C.敦煌景区情景剧《丝路花语》演出。
D.敦煌飞天形象的历史演变研究。
4.文章说敦煌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新兴”的理解。(4分)
5.文化研究者应怎样从事研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乌镇的船
杨俊文
到过乌镇,看过小桥流水、傍河民居,便知道这是江南的风景。待几年后再看这座古镇,与西塘、周庄、同里相比,免不了有些色调雷同的感觉,所以景致一类则不在兴趣之内。倒是墙上风蚀的青砖,水阁斑驳的浸渍,以及脚踏石街的声响,还有那庭院和店铺里端庄古朴的堂号、字号,让我沉思良久,觉得这其中似有沉厚悠远的意蕴。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西栅河岸古旧的石板上,恍惚间就到了一个叫安渡坊的地方。栈头船(俗称载客船)整齐划一地泊于码头,显然是专供游人“到此一游”的。然而,我的目光却被岸边的一排展板吸引。展板是竹制的,数十张相连一起,由水岸延至一条窄窄的柏油路,此后南折,足有四五十米的长度,上有阴雕的文字和样式各异的船的图案。从一端看起,才知道此乃“舟楫文化长廊”。
也许乌镇的起落兴衰,全都承载在舟楫之上,所以驻足细观,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继而生出流动奔涌的气象。
乌镇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方水镇,袂湖连江,衣带吴越,使其有了独特的水乡韵致。盛唐时期,乌镇就有十万百姓在此居住。由于此地河网交织,舟船是人们唯一的交通工具,百舸千舟该是这一水域最为炫目的景观。当然,在运河上最为气势浩大的,莫过于隋炀帝乘船下扬州的一幕。唐朝的文学家皮日休称其为“万艘龙舸绿丝间”,这倒是夸张的笔意。但此次出游,隋炀帝确是奢华到了极点。据记载,他与皇后分乘龙舟和翔螭舟,随行的公主、妃嫔、文武官员等分乘各式船只,计5191艘,前后相接,长达二百余里。这盖世无双的帝王出行图,委实令人唏嘘不已。当年的江南民众,如果真的看到这样的场面,那感觉一定如梦如幻,而在目瞪口呆之后,必定有了一个经年不休的话题。
其实,中国的舟船并非独属于哪个朝代的发明。在浙江湘湖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有一艘由圆木凿空后制作的船——享誉“华夏第一舟”的独木舟。在现代化聚光灯的照射下,已经在时光中停泊了8000年的简陋漂游工具,显现出良渚文化清晰的纹理和早期人类的智慧之光。当时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这艘原始“龙舟”的革命性意义,它就已经载着他们开始了文明进程中的灵巧划行,以一种超越现实的速度,打通了水陆、地域和时代的阻隔。当三皇五帝在中原的黄土地上争雄称霸时,江南水乡的独木舟便自由穿梭于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笼罩下的河网之间。
待到木板船一出现,一改独木舟的简陋,人们在水上穿行的速度和动力又前进了一步。后来江南的舟楫,在吴越争霸时更是不可或缺,并成为彼此征战的一大优势。及至隋唐时期,舟船制造业已十分兴盛,隋炀帝那次风光无限的出行虽显骄奢淫逸,但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用现代理念的眼光看,也算是舟船的一次巡展吧!
一一看过展板,沿着时光的水路走过来,再回首望去,乌镇一带所有的舟楫,几乎都消逝在历史的雾霭里。只有眼前用来载客的栈头船,依然错落有致地在水阁之间缓缓游走,像是完整的乐章演奏到最后,剩下单调而深沉的音符,不舍昼夜地飘荡着。
当我走完那段文化长廊时,再转身,发现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博大、丰富的大书。
一阵叮咚的声响从围拢的展板后面传出来。那是一处修船的水岸,工匠们正在修理船只。走进去看他们的动作和神态,是那么恭谨而专注,每条破旧的船,在他们看来都像是有生命的本体。一位工匠说,他早年造木船,后来修木船,近些年木船越修越少了,运河上跑的都是大型的机动铁船。但看不出他有何抱怨,脸上一直堆满笑容。是的,乌镇河网之外,早已有了交织的公路、铁路,各种车辆穿梭往来,自然使许多船只尴尬地隐去。其实,乌镇人在乘坐高铁和汽车时,早已消解了怅然若失的情绪,只是那些有心的参观者,却禁不住要顺着时光的中轴,把那些曾经漂游于此的舟楫一一抚摸。
我总觉得关于船的故事并未终了。从茅盾纪念堂走出后南行,便是茅盾陵园。在如一册书状似的墓碑之上,茅盾先生眺望远方,恰如在船头迎风而立,紧抱的双臂仿佛拥抱一方山水。阳光透过云的缝隙,把塑像映照得光彩溢目。当看到元宝湖畔木心美术馆方头渡船似的组合建筑,禁不住又想到茅盾,想到与他同有一片故土的王会悟、孔另境、沈泽民……他们的生命之船,带着劈波斩浪的骁勇,从苦难的远方驶来,穿过历史的风雨,最后静静地停泊在故乡的水湾,再也不会离开。而他们精神的风帆,却一直在为子孙后人高高扬起!入夜,月光下的河水宁静而明亮,运河上的行船间或鸣响的汽笛,在水面荡起深沉悠远的回声,像是从岁月的深处响起,又似乎正向一个远方传去。我想起木心的一句名言:“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乌镇,依然行进在水上。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10期,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写乌镇与西塘、周庄等江南水乡色调雷同,表达了作者对其风景的厌倦和对它沉厚悠远意蕴的偏爱。
B.作者由安渡坊的“舟楫文化长廊”,想到乌镇的兴衰与舟楫有密切的联系,进而引出下文对舟楫的相关联想。
C.“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博大、丰富的大书”一句,饱含了作者对舟楫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巨大作用的赞美。
D.文章结尾一句,意在表明乌镇现在的发展仍然要依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乌镇舟船文化的喜爱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观看“舟楫文化长廊”时的独特感受。
B.作者写修船工匠面对木船逐渐消失这一现实的坦然态度,是为了反衬“有心的参观者”对曾经的舟楫的怀念。
C.文章借对茅盾先生雕塑的描写,由对乌镇之船历史与现状的叙述巧妙地过渡到对生命之船的思考,给人启迪。
D.文章内容丰富厚重,语言优美典雅,两者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审美愉悦,又得到精神熏陶。
8.文章的题目是“乌镇的船”,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笔墨写隋炀帝下扬州?(4分)
9.请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汉帝寻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太子丞相印、绶,魏王玺、绶,兼冀州牧。于是尊王后曰王太后。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B.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C.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D.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薨,是古人对诸侯死的讳称。古时称天子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
B.“不拘微贱”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字含义相同。
C.“且又爱子在侧”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后以社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王曹操善于了解人才且知人善任,能够根据他们的才能委任官职加以任命并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
B.武王曹操赏罚分明,犒赏功臣不吝千金,而有人犯法需要加以惩处的不论如何求情也不会得到赦免。
C.武王曹操去世后,群臣要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密,丧事才如期举行。
D.曹丕即位侯后,遵照王后的策命大赦天下,汉帝派遣御史大夫带着诏书授予他丞相官职和魏王封号。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4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4分)
14.太子曹丕能够顺利即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敬酬李判官使院①即事见呈
岑参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②。
饮砚③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注①使院:即北庭节度使的官署。②门关:门闩。③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闲”字,总领全诗,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日无事”揭示“闲”的原因。
B.颔联描写公府内景物。“侵”“上”写出草根、青苔逐渐变化的发展形态,体物精细。
C.尾联紧扣标题,写诗人白天吟诵新诗仍不满足,夜晚在梦中还想着写诗“敬酬李判官”。
D.此诗是诗人赴北庭任职时与李判官的酬和之作,写出了任职期间闲静的生活。
16.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安乐和宁的世界,其中“鸡犬相闻”的画面在《归园田居》(其一)也有描绘:“________,________。”
(2)猿,因啼叫声特别,经常被诗人写入诗歌,抒发情感。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________”,杜甫在《登高》中写到“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读书记忆是温馨的。那个时代百废待兴,一切都是开放而自由的。我们正当年轻, ① ,对于各种书籍、各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就像大旱之后干裂的田地,突然遇到充沛的时雨。当时,陈景润因为徐迟一篇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而成为全国人民的偶像,而李泽厚则是许多大学文科生的崇拜对象。《美的历程》的初版是1981年,居然成为一版再版的畅销书。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学术现象。人们从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对美的强烈诉求,这也是思想解放运动思潮中的一朵浪花。那时,李泽厚还是一位年轻学者。许多大学生 ② 地赏读、讨论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一班去春游的小孩,尾随着老师,在鲜花怒放的郊外,观察 ③ 的春天。那种兴奋和激动,实在难以言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依靠少吃、甚至节食来实现“闪电瘦”的愿望并不现实,还很有可能越饿越胖。
为什么饿得前心贴后背,就是瘦不下来?其实,能量守恒定律你是无法推翻的,你的困扰可能来自于另一个因素——能量补偿机制。所谓能量补偿机制,就是身体想尽各种方法努力维持能量平衡,尽量避免出现能量负平衡。人体的总能量平衡取决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两部分。能量补偿机制是指当你减少能量摄入时,人体的能量消耗比如基础代谢可能会下降,导致即使减少了能量摄入, ① 。换句话说,我们人体是非常聪明的,当你试图“饿”它的时候,为了保护自身,它会下调基础代谢率,这也是人类能进化至今的一个原因——“适应”。这种“适应”就造成了“你少吃,它少用”“不吃也不瘦”的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的人群, ② ,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肥胖人群在节食后更容易发生显著的能量补偿。所以,单纯靠少吃甚至不吃来减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仅达不到减重的效果,还可能造成基础代谢率的显著下降,反而 ③ 。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破晓的微光划破黑夜,让我们着到希望;萤火虫的微光汇成星河,让我们看到力量。再微小的光也是光,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信息。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质量检测(1)·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敦煌学”这一名称最早是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8月在大阪的演讲中提出的。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作序时,也提出了“敦煌学”一词。他们所指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敦煌文献。
1981年,随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说法的流传,国家相关部门开始调研,拟成立相关研究机构。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使社会各界,从党政机关到学术机构,从学者到民间人士,都开始关注敦煌。也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学术界开始讨论敦煌学的概念及学科建设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敦煌学的学科属性及内涵的讨论,影响最大的当属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
早在1956年,姜亮夫先生就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探讨了敦煌学的概念和内涵:“全部敦煌学的范围,是相当大而繁复的。从主要的内容而言,应分两大类:一是属于造型艺术的塑像、壁画、绢画及木建筑(窟椽)等;一是属于文书如竹简、写本佛经、儒经、中亚西藏印度文书及一切史料文学等。但以必然不可少的参证比较资料来说,则敦煌一带的汉墓,乃至于考古上的一切发现,也都是重要材料。扩大到全个河西,全个西域,乃至中亚细亚的一切文化历史,莫不与敦煌相涉,要结合来研究才行!”由此可见,姜亮夫先生所定义的敦煌学范围比较宽,除了敦煌的文献、艺术外,还包括敦煌周边乃至新疆、中亚地区的历史及出土的文物。在1983年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上,姜先生又作了《敦煌学规划私议》的书面发言:“说到敦煌学,内容是相当复杂的。狭隘一点的人,只把写本、刻本、卷子算作‘学’。在我的私见,则莫高窟的各种艺术品也是‘学’;绘画、雕塑、石刻、木构建筑,无一不在整个历史文化范畴之中,而且也各有其原理、原则、方法在其中,为什么不能是‘学’呢?凡属在莫高、榆林的一纸、一牍、一画、一字,乃至一草、一木,莫不可以作为六朝至北宋这个长时期中的文化遗产。”
姜亮夫先生关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这可能是姜先生对敦煌学定义的范围实在太宽了的原因,这样也容易混淆敦煌学与西北史地学、吐鲁番学、中西交通史、中亚史等学科的界限。
另一个有影响的观点是周一良先生提出的。1983年5月,周一良在为《敦煌遗书论文集》作序时说:“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如果概括地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为确切、更具有科学性吧。”由于周先生是提出“敦煌学”一词的陈寅恪先生的学生,在史学界有重要影响和地位,所以他的意见在学术界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当时,就是敦煌文物研究所也不称“敦煌学”,而称“敦煌研究”。
1984年,林家平、宁强、罗华庆联名发表了《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他们不同意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提出将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敦煌史地、敦煌美术、敦煌建筑、敦煌乐舞、敦煌宗教、敦煌文学、敦煌语言文字文献研究、敦煌科技文献研究和敦煌版本文献研究。针对林家平等学者的意见,我发表了《试论敦煌学及其研究对象——兼与林家平等同志商榷》,对学界已有的敦煌学、敦煌研究、敦煌文献研究进行了考辨,提出“所谓敦煌学,就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2001年,荣新江在《敦煌学十八讲》中,认为周一良先生对敦煌学的看法“极有见地,‘敦煌学’的确是一门不成系统的学问”。此外,郝春文最早将敦煌学定义为交叉学科。
敦煌文献发现已经120年了,早已成为国际显学,但对这门学科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我个人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敦煌学应该是能够成立的。
(摘编自刘进宝《再论敦煌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材料二: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民族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那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当然,作为交叉学科的敦煌学,与我们一般所说的交叉学科也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所说的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为解决共同问题产生的学科交融,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产生的新的学科领域。其核心和实质是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互相渗透,渗透的目的是解决同一问题。而敦煌学的多学科交叉则只是不同学科的材料在同一地域空间(敦煌)的交叉。因为诸多不同学科的资料都是在敦煌发现的,所以敦煌也就成了敦煌学的特定空间范围,这是敦煌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标志。如历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整体上看,这门学科不属于敦煌学。但如果用敦煌出土的资料或研究敦煌地区古代的历史问题,就属于敦煌学的范围;当然,用敦煌出土的资料或研究敦煌地区的古代历史问题也还仍然属于历史学的范围。这样,敦煌学就与历史学产生了交叉。其他如宗教、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情况可依此类推。所以,以地名学的敦煌学是由与敦煌有关的诸多学科的相关部分组成的集合体。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认为“敦煌学”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的学者有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陈寅恪、姜亮夫、刘进宝、荣新江等。
B.姜亮夫对敦煌学定义的范围过宽,导致其对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
C.周一良提出敦煌学“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的意见影响广泛,仅仅是由于他是陈寅恪的学生。
D.以地名学的敦煌学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对这门学科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目前仍有一定的争议。
答案:D
解析:A项,认为“敦煌学”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的学者没有荣新江,由材料一倒数第2段可知,荣新江认为“‘敦煌学’的确是一门不成系统的学问”;B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4段是说“可能是姜先生对敦煌学定义的范围实在太广了”;C项,根据材料一第5段可知,原因中还有“在史学界有重要影响和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针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国家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B.如果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既有文科,也有自然科学。因此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
C.敦煌学在不同学科理论交叉的基础上研究同一地域(敦煌)的宗教、历史、文字、艺术、医学等各类材料。
D.敦煌学作为集合体,与历史学、宗教学等单体学科面貌明显不同,不少学者认为敦煌学不是一门学科。
答案:C
解析:“在不同学科理论交叉的基础上研究”讲的是一般学科,所以错。
3.在刘进宝看来,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 )
A.宗教影响下的敦煌变文源头考释。
B.敦煌曲子词的文学价值及影响探析。
C.敦煌景区情景剧《丝路花语》演出。
D.敦煌飞天形象的历史演变研究。
答案:C
解析:敦煌景区情景剧是文创活动,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
4.文章说敦煌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新兴”的理解。(4分)
答案:①时间短。从1925年首提敦煌学至今不到100年,国内大规模关注敦煌学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后。
②发展快。迅速成为一门国际显学。③研究对象和方式新。与一般的交叉学科不同,研究不同学科的材料在同一地域空间(敦煌)的交叉。④命名方式新,“以地名学”。
5.文化研究者应怎样从事研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要以系统的(普遍联系的)和比较参照等的方法研究问题。不同学者均要基于敦煌学术的包罗万象进行研究。
②文史研究要有文化自信。学者们均看到中华文化遗产的非凡价值。
③要有批判性思维,学术争鸣才能推动学术进步。如林家平等人对主流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乌镇的船
杨俊文
到过乌镇,看过小桥流水、傍河民居,便知道这是江南的风景。待几年后再看这座古镇,与西塘、周庄、同里相比,免不了有些色调雷同的感觉,所以景致一类则不在兴趣之内。倒是墙上风蚀的青砖,水阁斑驳的浸渍,以及脚踏石街的声响,还有那庭院和店铺里端庄古朴的堂号、字号,让我沉思良久,觉得这其中似有沉厚悠远的意蕴。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西栅河岸古旧的石板上,恍惚间就到了一个叫安渡坊的地方。栈头船(俗称载客船)整齐划一地泊于码头,显然是专供游人“到此一游”的。然而,我的目光却被岸边的一排展板吸引。展板是竹制的,数十张相连一起,由水岸延至一条窄窄的柏油路,此后南折,足有四五十米的长度,上有阴雕的文字和样式各异的船的图案。从一端看起,才知道此乃“舟楫文化长廊”。
也许乌镇的起落兴衰,全都承载在舟楫之上,所以驻足细观,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继而生出流动奔涌的气象。
乌镇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方水镇,袂湖连江,衣带吴越,使其有了独特的水乡韵致。盛唐时期,乌镇就有十万百姓在此居住。由于此地河网交织,舟船是人们唯一的交通工具,百舸千舟该是这一水域最为炫目的景观。当然,在运河上最为气势浩大的,莫过于隋炀帝乘船下扬州的一幕。唐朝的文学家皮日休称其为“万艘龙舸绿丝间”,这倒是夸张的笔意。但此次出游,隋炀帝确是奢华到了极点。据记载,他与皇后分乘龙舟和翔螭舟,随行的公主、妃嫔、文武官员等分乘各式船只,计5191艘,前后相接,长达二百余里。这盖世无双的帝王出行图,委实令人唏嘘不已。当年的江南民众,如果真的看到这样的场面,那感觉一定如梦如幻,而在目瞪口呆之后,必定有了一个经年不休的话题。
其实,中国的舟船并非独属于哪个朝代的发明。在浙江湘湖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有一艘由圆木凿空后制作的船——享誉“华夏第一舟”的独木舟。在现代化聚光灯的照射下,已经在时光中停泊了8000年的简陋漂游工具,显现出良渚文化清晰的纹理和早期人类的智慧之光。当时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这艘原始“龙舟”的革命性意义,它就已经载着他们开始了文明进程中的灵巧划行,以一种超越现实的速度,打通了水陆、地域和时代的阻隔。当三皇五帝在中原的黄土地上争雄称霸时,江南水乡的独木舟便自由穿梭于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笼罩下的河网之间。
待到木板船一出现,一改独木舟的简陋,人们在水上穿行的速度和动力又前进了一步。后来江南的舟楫,在吴越争霸时更是不可或缺,并成为彼此征战的一大优势。及至隋唐时期,舟船制造业已十分兴盛,隋炀帝那次风光无限的出行虽显骄奢淫逸,但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用现代理念的眼光看,也算是舟船的一次巡展吧!
一一看过展板,沿着时光的水路走过来,再回首望去,乌镇一带所有的舟楫,几乎都消逝在历史的雾霭里。只有眼前用来载客的栈头船,依然错落有致地在水阁之间缓缓游走,像是完整的乐章演奏到最后,剩下单调而深沉的音符,不舍昼夜地飘荡着。
当我走完那段文化长廊时,再转身,发现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博大、丰富的大书。
一阵叮咚的声响从围拢的展板后面传出来。那是一处修船的水岸,工匠们正在修理船只。走进去看他们的动作和神态,是那么恭谨而专注,每条破旧的船,在他们看来都像是有生命的本体。一位工匠说,他早年造木船,后来修木船,近些年木船越修越少了,运河上跑的都是大型的机动铁船。但看不出他有何抱怨,脸上一直堆满笑容。是的,乌镇河网之外,早已有了交织的公路、铁路,各种车辆穿梭往来,自然使许多船只尴尬地隐去。其实,乌镇人在乘坐高铁和汽车时,早已消解了怅然若失的情绪,只是那些有心的参观者,却禁不住要顺着时光的中轴,把那些曾经漂游于此的舟楫一一抚摸。
我总觉得关于船的故事并未终了。从茅盾纪念堂走出后南行,便是茅盾陵园。在如一册书状似的墓碑之上,茅盾先生眺望远方,恰如在船头迎风而立,紧抱的双臂仿佛拥抱一方山水。阳光透过云的缝隙,把塑像映照得光彩溢目。当看到元宝湖畔木心美术馆方头渡船似的组合建筑,禁不住又想到茅盾,想到与他同有一片故土的王会悟、孔另境、沈泽民……他们的生命之船,带着劈波斩浪的骁勇,从苦难的远方驶来,穿过历史的风雨,最后静静地停泊在故乡的水湾,再也不会离开。而他们精神的风帆,却一直在为子孙后人高高扬起!入夜,月光下的河水宁静而明亮,运河上的行船间或鸣响的汽笛,在水面荡起深沉悠远的回声,像是从岁月的深处响起,又似乎正向一个远方传去。我想起木心的一句名言:“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乌镇,依然行进在水上。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10期,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写乌镇与西塘、周庄等江南水乡色调雷同,表达了作者对其风景的厌倦和对它沉厚悠远意蕴的偏爱。
B.作者由安渡坊的“舟楫文化长廊”,想到乌镇的兴衰与舟楫有密切的联系,进而引出下文对舟楫的相关联想。
C.“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博大、丰富的大书”一句,饱含了作者对舟楫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巨大作用的赞美。
答案:D
解析:“意在表达乌镇现在的发展仍然要依靠舟楫”不正确
D.文章结尾一句,意在表明乌镇现在的发展仍然要依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乌镇舟船文化的喜爱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观看“舟楫文化长廊”时的独特感受。
B.作者写修船工匠面对木船逐渐消失这一现实的坦然态度,是为了反衬“有心的参观者”对曾经的舟楫的怀念。
C.文章借对茅盾先生雕塑的描写,由对乌镇之船历史与现状的叙述巧妙地过渡到对生命之船的思考,给人启迪。
D.文章内容丰富厚重,语言优美典雅,两者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审美愉悦,又得到精神熏陶。
答案:B
解析:是为了“反衬……的怀念”错
8.文章的题目是“乌镇的船”,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笔墨写隋炀帝下扬州?(4分)
答案:①写隋炀帝下扬州的盛况,意在写乌镇地处大运河南端,河网交织,舟船兴盛。
②以其奢华展现当时舟船制造业的兴盛,继而引出下文舟船发展史的述说。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请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6分)
答案:①既写了乌镇船的兴衰、中国船的发展史,又写了具有船帆精神的人,取材广泛自由;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联想、想像等于一体,表达不拘一格。
②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主题贯穿全文,中心明确;所选材料全都与主题有关并按船的历史、现状与象征意义的逻辑顺序结构成有机整体,紧凑集中。
(每点3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汉帝寻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太子丞相印、绶,魏王玺、绶,兼冀州牧。于是尊王后曰王太后。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B.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C.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D.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答案:C
解析:正确标点符号为:“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薨,是古人对诸侯死的讳称。古时称天子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
B.“不拘微贱”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字含义相同。
C.“且又爱子在侧”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后以社稷代指国家。
答案:C
解析:“且又爱子在侧”中的“爱”意思为“形容词,宠爱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的意思为“动词,疼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王曹操善于了解人才且知人善任,能够根据他们的才能委任官职加以任命并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
B.武王曹操赏罚分明,犒赏功臣不吝千金,而有人犯法需要加以惩处的不论如何求情也不会得到赦免。
C.武王曹操去世后,群臣要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密,丧事才如期举行。
D.曹丕即位侯后,遵照王后的策命大赦天下,汉帝派遣御史大夫带着诏书授予他丞相官职和魏王封号。
答案:D
解析:“遵照王后的策命大赦天下”错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4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4分)
答案:(1)跟敌人对阵,神情安然闲适,好像不是要打仗的样子。
(“陈”“意思”“然”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定语后置”1分,“上、下”名词作状语1分,“用”1分,句子通顺1分)
14.太子曹丕能够顺利即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1)谏议大夫贾逵坚持发丧,曹丕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鄢陵侯彰从心怀僭越,被贾逵及时制止;
中庶子司马孚劝谏曹丕止哀并主持大局,并及时稳定朝廷局势;
在尚书陈矫的建议下迅速即位,抢得了先机。
(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上黄初元年春天正月,武王到了洛阳。庚子日,去世。武王善于了解和观察人才,难以通过伪装迷惑他。赏识选拔奇特的人才,不受低微贫贱的约束,根据他们的才能委任官职加以使用,都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跟敌人对阵,神情安然闲适,好像不是要打仗的样子;至于到了把握战机和胜利的形势,气势充沛。建立功勋应该犒赏的,不吝惜价值千金的财物;没有功劳却希望得到施赏的,一分一毫也不给他。施行法规严厉急切,有人犯法一定要加以惩处,有的人面对他流泪(求情),然而最终也不会得到赦免。品性一直注重节俭,不喜好奢华绚丽的东西。所以能够消灭群雄,几乎能够平定天下。当时太子在邺城,军中骚动。群臣打算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密,就举行了丧事。有人说应该把守城的官兵全部使用谯、沛地方的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用严厉的声音说:“现在边远地区和近地都统一了,每个人都心怀效力的愿望,为什么要专门使用谯、沛地方的人来使负责晚上保卫的人寒心呢!”才停止了那一做法。青州的士兵擅自击鼓相互招引离去,大家都认为应该严禁和制止他们,不听从的加以讨伐。贾逵说:“不行。”就写了一篇长的檄文,并命令所在的地方供给他们粮食。鄢陵侯彰从长安赶来,问贾逵先王的印玺在哪里,逵正色曰:“国家有太子,先王的印玺不是你所应该询问的。”武王去世的消息传到邺地,太子哀号痛苦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进谏说:“君王去世,天下的人都唯殿下的命令是从。当应当向上为了王室国家,向下为了各国侯王,怎么能够仿效平民百姓的尽孝做法呢!”太子过了很久才停止,说:“你说得对。”当时群臣刚听到武王去世的消息,相互聚在一起哭泣,不再顾及站位的先后序列。司马孚用严厉的声音再吵庭上说:“现在君王去世,天下震动,应当及早朝拜即位的国君,来使四方镇定,却只是哭泣吗?”就制止了群臣的做法,布置好负责安全的禁卫,办理武王的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群臣认为太子继承王位,应当有诏书任命。尚书陈矫说:“武王在外去世,天下得人心惶恐害怕。太子应该抑制哀伤继承王位,来担负起所有人的期望。况且又有喜爱的儿子在他旁边,相互之间发生变故,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命太子即位,大赦天下。汉帝很快就派遣御史大夫华歆带着诏书,授予太子丞相印玺,魏王印玺,兼任冀州牧。于是尊称王后为王太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敬酬李判官使院①即事见呈
岑参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②。
饮砚③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注①使院:即北庭节度使的官署。②门关:门闩。③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闲”字,总领全诗,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日无事”揭示“闲”的原因。
B.颔联描写公府内景物。“侵”“上”写出草根、青苔逐渐变化的发展形态,体物精细。
C.尾联紧扣标题,写诗人白天吟诵新诗仍不满足,夜晚在梦中还想着写诗“敬酬李判官”。
D.此诗是诗人赴北庭任职时与李判官的酬和之作,写出了任职期间闲静的生活。
答案:C,
解析:“夜晚在梦中还想着写诗‘敬酬李判官’”错误,“昨夜梦东还”意为昨夜梦到东归。诗人当时在西北边塞,“梦东还”即梦回故乡。
16.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远近结合,近处见鸟影掠过,远处是一带远山,画面富有层次感。
②动静结合,诗中既写了鸟影掠过砚水好似啄水的形态,又有静穆的远山作背景,动静相生。
③借景抒情,诗人借眼前闲适的生活图景抒发了闲适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安乐和宁的世界,其中“鸡犬相闻”的画面在《归园田居》(其一)也有描绘:“________,________。”
(2)猿,因啼叫声特别,经常被诗人写入诗歌,抒发情感。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________”,杜甫在《登高》中写到“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
答案:(1)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2)渌水荡漾清猿啼 风急天高猿啸哀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评分标准】6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读书记忆是温馨的。那个时代百废待兴,一切都是开放而自由的。我们正当年轻, ① ,对于各种书籍、各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就像大旱之后干裂的田地,突然遇到充沛的时雨。当时,陈景润因为徐迟一篇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而成为全国人民的偶像,而李泽厚则是许多大学文科生的崇拜对象。《美的历程》的初版是1981年,居然成为一版再版的畅销书。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学术现象。人们从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对美的强烈诉求,这也是思想解放运动思潮中的一朵浪花。那时,李泽厚还是一位年轻学者。许多大学生 ② 地赏读、讨论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一班去春游的小孩,尾随着老师,在鲜花怒放的郊外,观察 ③ 的春天。那种兴奋和激动,实在难以言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如饥似渴 ②如痴如醉 ③姹紫嫣红
19.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案:1981年初版的《美的历程》,居然成为一版再版的畅销书。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处2分,两处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比喻。本体为“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喻体为“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通过比喻,让抽象的现象得以具象化,通过常见的景象让读者对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的旺盛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手法,本体,喻体及效果各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依靠少吃、甚至节食来实现“闪电瘦”的愿望并不现实,还很有可能越饿越胖。
为什么饿得前心贴后背,就是瘦不下来?其实,能量守恒定律你是无法推翻的,你的困扰可能来自于另一个因素——能量补偿机制。所谓能量补偿机制,就是身体想尽各种方法努力维持能量平衡,尽量避免出现能量负平衡。人体的总能量平衡取决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两部分。能量补偿机制是指当你减少能量摄入时,人体的能量消耗比如基础代谢可能会下降,导致即使减少了能量摄入, ① 。换句话说,我们人体是非常聪明的,当你试图“饿”它的时候,为了保护自身,它会下调基础代谢率,这也是人类能进化至今的一个原因——“适应”。这种“适应”就造成了“你少吃,它少用”“不吃也不瘦”的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的人群, ② ,脂肪含量比较高的肥胖人群在节食后更容易发生显著的能量补偿。所以,单纯靠少吃甚至不吃来减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仅达不到减重的效果,还可能造成基础代谢率的显著下降,反而 ③ 。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依靠少吃甚至不吃不能实现变瘦的原因。
②能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吸引读者注意力,启发读者思考。 (4分。每点2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也无法实现减重 ②能量补偿程度有很大差异 ③变得更容易胖了
(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破晓的微光划破黑夜,让我们着到希望;萤火虫的微光汇成星河,让我们看到力量。再微小的光也是光,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信息。
【答案】例文:
微光
相较于深寂的夜空,一盏灯的光芒如此微弱,但只要它在了,就不是纯粹的黑暗。
——题记
幼时寒假,我通常宿在乡下的奶奶家。奶奶是个地道的农民,虽说生活条件好了不少,仍放心不下她那地里的瓜果蔬菜。她睡眠浅,又是个停不下来的性子,莫约清晨五点半就去陪那些宝贝疙瘩,有时也会带上我。
天色一片漆黑,冬的寒气裹了冷风直往脖子里钻。夜幕中稀疏地散着几点星子,灰暗朦胧,从暖和明亮的屋子里望出去,简直就是一片死寂。奶奶对所经的那条乡间土路熟悉的不能再熟,但为了怕黑的我,还是翻箱倒柜,终是翻出一盏暗黄的小灯。
“来,往奶奶这儿走。”
奶奶提着小灯走出两步,半转过微驼的脊背,用枯瘦的手背轻轻推了一把,暗黄的光影在坑洼的地面上婆娑不定。我伫在门槛上,缩了缩脖子,向边上的深黑处怯怯地左顾右看,盯了半晌,在确定没有吃人的怪物后才猛地跳下来,一头扎进奶奶怀里,满脸警觉地探望着四周,紧紧攥着她的衣角不肯松手。
“乖,走吧。”
凉风冻进骨头,寂静的夜色中像是蛰伏着诸多神秘莫测的东西。道边繁茂的枝叶狂曳着,摩擦撞出窸窣声响,恐惧于心底生根,手脚发寒,望不到尽头的黑蔓延至天际,而奶奶提着的这盏小灯,那幽幽的光亮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湿冷的寒雾拂过面颊,深重的夜色里,这盏小灯发散出的微光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却被奶奶一双经岁月打磨过的手有力地擎着。伴着轻声柔缓的乡间小调,如丝如缕的温暖自手心传来,像是汩汩清泉水,烈烈草堆火,无边无际的虚空中,好像就看到了终点,望到了尽头。
朦胧光亮映着奶奶脸上的褶皱,我能看到她半垂着眸子,瞳孔里也映着一簇跳动着的光。小小的,却又那么热烈而盛大,冥冥中似乎就有一种力量,挟着奶奶身上的温度,一路向前。
后来我常常想,我漫漫的人生长路与那让我惊怖过的乡间土路并无两样,所需的仅是一盏小灯,茫茫微光和温情相伴。奶奶不善言辞,那牵着我的粗糙大手却伴着记忆中的点点微光,传递了一生的温度。
深入骨髓的温暖,也许不需要多得惊天动地,沿着时间慢慢走,一点一点足以汇聚成河。就像那天半小时的路途后,手里的小灯点燃了天空,于是天光大亮,黑暗变得浅淡而依稀,如同风语的轻喃。
只要一束微光在,就不是纯粹的黑暗。
【解析】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破晓的微光”和“萤火虫的微光”虽然渺小微茫,却依然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足可见微光虽小,却也是值得我们肯定、感恩的事物。而材料最后一句“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则说明,我们是“微光”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而发出这“微光”的,另有他人。
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微光喻指人的精神魅力,或者困境中的希望,人生的信念追求等,抓住正面力量,从积极方面去选择主题。如“星星之火”,也是可以燎原的,抓住每一丝微小的光芒,才有巨大的进步;即使再微小的光芒,我们也要感激;微微晨光点亮这喧闹和繁华世界;微微温暖融化那心中冰雪;即便是一抹微光,也让生活更加美好。微光也可以象征亲情、友情,或者联系现实写疫情下中国人怀有必胜的信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等。而对于这“微光”的发出者,则应选择平凡的人和事。需注意避免选择著名人物,如钟南山、袁隆平等,他们本身是太阳,所以发出的光剧烈而耀眼,不是微光。而选择的人、事越是平凡,我们越是需要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让其不平凡;我们越是要用抒情议论让表达出的精神、感情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试题要求写成一篇记叙文,行文构思时,可以写父母那让你震撼、促你进步的眼神、期待、关爱、付出,甚至是某个细节,都可以作为传递给你力量的“微光”;可以写同学的理解、信任、宽容、无私给你启示、让你顿悟,也可作为素材;可以写自己的自信、坚持、不放弃的精神,让你获得力量。
参考立意:
1.微光,指路明灯。
2.记忆中永恒的那束光。
3.心底的微光。
4.微光不微。
5.令人感动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