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同步练习试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同步练习试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2 20:2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非洲与美洲》同步练习
单选题
1. 考古学家指出:“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样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与接触。”这表明古代美洲地区的文明
A. 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 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 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 多元发展,相互交融
2. 公元1世纪左右,班图人开始了迁徙,到11世纪,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并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据此可推知,班图人的迁徙
A. 促进了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B. 促使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统一
C. 推动了伊斯兰教的向外传播 D. 使非洲的人口分布格局更合理
3. 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当欧洲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
A. 葡萄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 B. 美洲无法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C. 两个文明本身具有严重封闭性 D. 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
4. 古代非洲的桑海帝国靠近撒哈拉沙漠,黄金资源丰富,因此控制沙漠商路和黄金交易,以对外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美洲的印加帝国气候湿润,借崇山峻岭开发梯田,农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这种现象表明()
A. 地理环境影响经济模式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古代美洲农业条件优越 D. 古代非洲黄金资源丰富
5. 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 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 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 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 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6. 在印加帝国首都蒂瓦纳库城遗址中,还保存着一座卡拉萨亚神庙,庙中有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A. 虔诚的宗教信仰 B. 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 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学知识 D. 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7.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观察下图,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 玛雅人在①处建造了大量金字塔庙宇 B. 阿兹特克人在②处发明“浮动园地”
C. 印加帝国在③处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D. 印第安人在④处开凿了巴拿马运河
8.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 阿兹特克文明有高度密集的人口,产生了初级的文字和阶级分化,而且他们的生计活动富有创造力,利用浮动园地和水利设施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效能,但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据此可知阿兹特克文明()
A. 依然处于原始社会 B. 文明演进动力不足 C. 无法建立中心城市 D. 尚未进入国家阶段
10. 1324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到麦加朝圣,途中他私下赠送黄金和大量礼物。朝圣归来时他带回了一批虔诚的学者和传教士,一些重要的商业区就这样成为重要的教育中心。据此可知,曼萨·穆萨朝圣()
A. 旨在宣扬马里国力强盛 B. 使马里财政上不堪重负 C. 导致马里商业中心衰落 D. 促进马里文化教育进步
11. 美洲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传递政府命令和情报。由此看来印加帝国重视交通事业的主要原因是( )
A. 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B. 对外显示国家强大的国力
C. 便利人们出行 D. 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方便调动军队
12.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以及4块中国明代的瓷器碎片等。大津巴布韦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可知,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 )
A. 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B. 与西非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C. 是最早遣使到中国的非洲南部国家 D. 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13. 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A. 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 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 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 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14. 考古证据也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说明
A. 非洲湖区孕育了最初文明 B. 世界文明呈多元一体的特征
C. 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 D. 早期技术传播存在地理障碍
15. 印加帝国每两省建立相互援助的对应关系。如某一省因干旱、冰雹、寒冻导致农作物减产,那么挂钩的省应马上拿出剩余产品,救济对方。当然,受灾省本身也有一些剩余产品,储藏在各省国库,受灾时,这些产品无疑要取出来应急。上述举措
A.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 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 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 体现了救济手段多样化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前1000年直到公元500年,在世界史上往往被称为古典时代,这时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进步的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冶铁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力急剧增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城市的发展,贸易的兴盛,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组织也和前一时期大为不同,出现了波斯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这样地域辽阔、组织严密、结构复杂的大帝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大大加速了。随着各地区政治、军事、贸易接触的频繁,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更为容易。
( 1)写出材料一地图中2、3、4、6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并指出2和4代表的两种古代文明在政治体制上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典时代欧亚文明交流加速的条件,并分析这一时期欧亚文明交流的特点。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玛雅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其形成经历了由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500年的漫长时期。古代玛雅人曾经建立了以墨西哥的帕林科、危地马拉的蒂卡尔、洪都拉斯的科潘为代表的文化中心。玛雅由于对外交往的贫乏,社会形态发展缓慢。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科技高度发达,如历法、星座图、建筑等,但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科技却十分落后。他们培植了众多农作物,依靠农牧业养活了众多的人口,但主要使用的却是简陋、落后的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生产工具。
——摘编自黄小群《美洲土著人文化探源》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对人类是福音还是祸害 ”这一困惑被称为“雷纳尔之问”,是法国研究美洲的专家雷纳尔于1780年提出来的,由里昂研究院设奖征文,此举更是将欧洲学界对美洲“发现”及其后果的争论推向高潮。这场争论主要局限在欧洲学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雷纳尔之问”作出回答,“肯定”与“否定”观点对立交锋。争论高潮迭起,但并未决出高下胜负,里昂研究院也从来没有从征文中择出最佳论著,奖项无果而终。
——摘编自王晓德《“雷纳尔之问”与美洲“发现”及其后果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玛雅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怎样看待欧洲人“发现美洲”。
18. 大津巴布韦文明是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有许多花岗岩岩石,这些岩石由于日夜光照的温差而自然分裂成平整的石片。如果人们在岩石上烧火,然后突然往上面浇水,岩石也会整整齐齐的裂开。大津巴布韦的人就用这个办法取得平整的石片。然后用硬槌修饰成石砖,而不必施用水泥黏合。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围墙平整且稳固,高高耸立而坚固不倒。路口处再用木头和硬梁修建,起初房子是建在山上,久而久之也在谷地里建房子。
材料二 大津巴布韦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当时的人依靠简单的刀耕火种为生,既没有灌溉也不用人工施肥,一旦耗尽了原先耕地的地力就迁到别的森林地带去。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耕种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多,休耕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少,原来的农业周期被打乱了。这样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过度放牧和人口大量涌入新地区,这种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注定了大津巴布韦必然要被废弃。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大津巴布韦被废弃的原因。
19. [国际贸易与中古时期的西非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非很早就和北非诸国有贸易关系。西非内地不产盐,大部分食盐需从外部输入。北非地区南缘有许多产盐区,用骆驼驮载南运,比较方便。西非盛产黄金,而控制北非的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商品货币关系都较为发达,需要大量黄金。这就构成了西非与北非贸易的基础。8世纪以来,与撒哈拉南缘相接的西非地区,通过繁荣的贸易来往,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起来,而且受到北非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阿拉伯人从北非的基地出发,向南运送布匹、珠宝、贝壳念珠和在贸易中占首要位置的盐。反过来,非洲则提供象牙、黑奴、鸵鸟毛、可制香水的香猫,以及最重要物品——产于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和沃尔特河上游的黄金。产于非洲的大量黄金最终流到了欧洲,它们对平衡中世纪欧洲对东方贸易的巨额赤字起了重要作用。到15世纪时,整个西非商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分析8世纪以来西非逐渐走向繁荣的历史条件。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西非地区对国际贸易体系的贡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美洲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依据材料“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与接触”可知,古代美洲地区的文明各自独立,相对隔绝,故B正确。
ACD.这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不选ACD。
故选B。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班图人的迁徙 ,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通过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语人经过漫长的迁徙,散布到今西非、东非、中非及南部非洲各地,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促进了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B.班图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互相流动和混合,大的部落联盟的建立,使原始氏族制日趋瓦解,一些地区出现了独立的国家组织,而不是促使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统一,故排除B。
C.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传播,故排除C。
D.本项说法错误,故排除D。
3.【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在贵族和祭司阶层被消灭后,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失去了自己的知识和文化,说明文明的传承应该有更多的阶层参与,D项正确。葡萄牙是消灭了美洲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贵族和祭司阶层,阻断了其文明的传承,而非对其文明本身进行破坏,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仅述及文明内部的传承,不涉及对外交流的情况,因而无法得知美洲文明是否具有封闭性,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由题干信息可知,桑海帝国和印加帝国所处地理环境不同,由此造成两者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这说明地理环境影响经济模式,故A正确。
B.从题干中看不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不选B。
C.古代美洲农业条件优越与题干“借崇山峻岭开发梯田”不符,故不选C。
D.只是部分题干信息,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故不选D。
故选A。
5.【答案】C
【解析】因为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所以印第安文明内部缺乏交流、发展相对缓慢。由此可知,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故C正确;
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基本没有交流,不等于没有任何交流,故A说法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故B错误;
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印第安文明的衰落,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美洲文明。主要考查印第安文明的发展。
6.【答案】B
【解析】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印加人的天文学知识很发达,但不能得出“世界上最先进”这样的结论来,故B项正确,排除C项;近代科学体系产生于西欧,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美洲文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② 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中最神秘和充满智慧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①②项正确。
③④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西亚苏美尔人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排除③④。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阿兹特克相对亚欧文明来说,地理位置封闭,没有产生金属工具以及发达的工具,生产力水平较低,文明演进动力不足,故选B项。阿兹特克产生了初级的文字和阶级分化,已进入文明阶段,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文明的首府城市在特诺奇蒂特兰城(墨西哥城),排除C项;由所学知识知道,阿兹特克帝国存在于在14—16世纪的墨西哥,其传承的就是阿兹特克文明,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西非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曼萨·穆萨旨在宗教朝圣而非宣扬马里国力强盛,故不选A。
B.材料不能说明将学者和传教士带回加重了马里的财政负担,故不选B。
C.导致马里商业中心衰落与“重要的商业区就这样成为重要的教育中心”不符,故不选C。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麦加朝圣时带回一批虔诚的学者和传教士,促使一些重要的商业区成为重要的教育中心,反映出曼萨·穆萨朝圣促进了马里文化教育进步,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加人修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便于印加王室对全国的统治,其主要目的在于传递情报和调动军队,故选D项;
印加人所修筑的众多交通道路,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文化交流,这属于影响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
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印加帝国发达的交通网可以便利人们的出行,但这属于其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美洲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主要原因”。
本题主要通过古代美洲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津巴布韦遗址,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表明农业相当发达;依据“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表明冶炼业相当发达;依据“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表明对外贸易相当发达。综上,可以得出“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故A正确。
BCD.三项所述题干均无体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BCD错误。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埃及文明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可知,古埃及的太阳历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这一划分与农业息息相关,说明该历法是为农业服务的,故C正确。
A.太阳历是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涨落情况制定,说明其是经历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并不是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的认知,故排除A。
B.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率,但生产力提高主要标志为生产工具的进步,故排除B。
D.古代埃及对水利工程作用的认识无法从题干中进行判断,故排除D。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东非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最初”说法错误,故不选A。
B.题干信息没有反映,故不选B。
C.根据材料可知,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与西亚地区在没有技术交流的情况下,都出现了炼铁技术,说明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故C正确。
D.题干未涉及“地理障碍”,故不选D。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印加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相互援助的两省,储藏的剩余产品用以自救和救济,不能直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不选A。
B.储藏剩余产品用以自救和救济,不能说明古代印加扶贫制度完善,故不选B。
C.根据材料可知,每两省即建立相互援助的对应关系,平时均储藏剩余产品,灾荒时用于自救和援助,有利于稳定印加帝国的社会秩序,故C正确。
D.相互援助的两省要自助和援助,不能说明印加帝国救济手段多样化,故不选D。
故选C。
16.【答案】(1)2为西亚(两河流域)文明,3为古埃及文明,4为古希腊文明,6为印加文明。不同点:前者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后者产生了民主政治。
(2)条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生产力提高;城市发展,贸易增加;大帝国出现。特点: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领域增加。
【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地图空间位置和所学可知,图片中的2应该是指两河流域,图片中的4是指古希腊文明,图片中的3应该是指埃及文明,图片中的6应该是指印加文明。第二小问,2和4代表的两种古代文明分别是古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不同的地方在于两河流域建立的是君主制度,而古希腊建立的是民主制度。
(2)本题考查古典时代欧亚文明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关于条件,据“冶铁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力急剧增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得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生产力提高;据“城市的发展,贸易的兴盛,都是前所未有的”得出城市发展,贸易增加;据“政治组织也和前一时期大为不同,出现了波斯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这样地域辽阔、组织严密、结构复杂的大帝国”得出大帝国出现。关于特点,据“文明之间的交流大大加速了。随着各地区政治、军事、贸易接触的频繁,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更为容易”得出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领域增加。
17.【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形成时间漫长,对外交往贫乏,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社会形态进化缓慢;宗教文化发展成就与生产工具落伍形成较大反差;科技发展畸形。
(2)看待: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自此以后,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使世界成为一个逐渐联系密切的整体,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促进了人类大踏步地迈向现代世界;对欧洲国家来说,美洲的“发现”多是福音,大大促进了欧洲国家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来说,这无疑是万劫不复的灾难;从美洲发展角度看,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玛雅文化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特点:据“玛雅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其形成经历了由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500年的漫长时期”“玛雅由于对外交往的贫乏,社会形态发展缓慢”得出起源较早,形成时间漫长,对外交往贫乏,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社会形态进化缓慢;据“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科技高度发达,如历法、星座图、建筑等,但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科技却十分落后”“主要使用的却是简陋、落后的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生产工具”得出宗教文化发展成就与生产工具落伍形成较大反差;科技发展畸形。
(2)本题考查欧洲人“发现美洲”,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看待:结合哥伦布发现美洲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作答,积极方面是: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自此以后,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使世界成为一个逐渐联系密切的整体,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促进了人类大踏步地迈向现代世界;对欧洲国家来说,美洲的“发现”多是福音,大大促进了欧洲国家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消极方面主要把握到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影响,这无疑是万劫不复的灾难;综合上述来看,从美洲发展角度看,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
18.【答案】(1)特色:石头建筑,硬槌修饰。
原因:自然环境影响;保护财产和家眷。
(2)原因: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垦殖;人口大量迁移。
【解析】本题考查大津巴布韦文明。(1)特色,由材料一“用硬槌修饰成石砖”可知,大津巴布韦的建筑是石头建筑,且用硬槌修饰。原因,由材料一“在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有许多花岗岩岩石”“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围墙平整且稳固,高高耸立而坚固不倒”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同时石头建筑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财产和家眷。
(2)原因,由材料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过度放牧和人口大量涌入新地区”可概括出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垦殖、人口大量迁移等。
19.【答案】(1) 条件:与北非贸易的扩大;金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古代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等先进文化经北非向西非传播和渗透。(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 贡献:西非地区是中古时期亚洲手工业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推动了亚洲工商业的发展;西非将许多特有的物产运送到北非,再转运至其他地区,丰富了国际奢侈品市场;西非出产的黄金为平衡中古时期的欧洲对亚洲的贸易逆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8世纪以来,与撒哈拉南缘相接的西非地区,通过繁荣的贸易来往,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起来”可分析出与北非贸易的扩大;根据材料“西非盛产黄金,而控制北非的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商品货币关系都较为发达,需要大量黄金”可分析出金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根据材料“而且受到北非文化的影响”可分析出古代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等先进文化经北非向西非传播和渗透。(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贡献:根据材料“阿拉伯人从北非的基地出发,向南运送布匹、珠宝、贝壳念珠和在贸易中占首要位置的盐”可分析出西非地区是中古时期亚洲手工业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推动了亚洲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非洲则提供象牙、黑奴、鸵鸟毛、可制香水的香猫,以及最重要物品——产于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和沃尔特河上游的黄金”可分析出西非将许多特有的物产运送到北非,再转运至其他地区,丰富了国际奢侈品市场;根据材料“产于非洲的大量黄金最终流到了欧洲,它们对平衡中世纪欧洲对东方贸易的巨额赤字起了重要作用”可分析出西非出产的黄金为平衡中古时期的欧洲对亚洲的贸易逆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