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总复习丛书第二部分 热点冲刺篇
热点四 俄国历史上几次剧变和重大改革
【热点链接】
2013年底,乌克兰危机爆发,亲俄派和亲欧派的斗争持续升温,斗争的背后其实的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角逐。面对乌克兰东部克里米亚等地宣布脱乌入俄,西方国家感到无能为力,这一情况向世人表明,西方正走向衰落,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以后,又重新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www.21-cn-jy.com
【相关考点梳理】
一、剧变
(一)第一次剧变: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本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3.时间:1861年; 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
4.主要内容及作用:
内容
作用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5.历史意义:
(1)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第二次剧变:1917年“二月革命”使俄国结束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917年3月,爆发二月革命,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与布尔维党领导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临时政府继续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对镇压人民革命,对外继续帝国主义战争。激起人民的不满,最终导致十月革命爆发。2·1·c·n·j·y
(三)第三次剧变: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十月革命
(1)背景:
受一战影响,俄国受到沉重打击。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使革命有了方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www-2-1-cnjy-com
(2)时间:1917年11月7日;领导人:列宁;地点:彼得格勒;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3)经过:列宁到彼得格勒指挥起义,11月7日起义取得胜利,历史上称为“十月革命”。
(4)结果: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5)意义:
⑴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⑵影响: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苏联成立:1922年,当时的加盟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2-1-c-n-j-y
(四)第四次剧变:1991年底,苏联解体,由社会主义社会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
1.原因:
⑴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⑵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
⑶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2.时间:1991年底。
(1)标志:“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由社会主义社会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3)影响:标志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二、重大改革
(一)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见前一目)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随着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
2.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3.时间:1921-1924年;领导人:列宁
4.措施: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6.作用:促进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7.评价:列宁探索用商品经济手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能从实际出发,纠正错误,调整国家政策21cnjy.com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加快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政治方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①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②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的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21教育网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性:在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伟大贡献,它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出处:21教育名师】
(2)消极性: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版权所有:21教育】
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四)赫鲁晓夫改革
1.目的:主要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
2.内容:在经济上,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结果:失败。
4.失败原因: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60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21*cnjy*com
(五)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
2.具体做法: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使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3.结果:国家权力分散,分裂趋势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重要问题探究】
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引进马列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之一。
2.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关系?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3.苏联由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走向解体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
(3)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4)必须正确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改善人民生活;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暂时遭到挫折,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谈谈你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1)苏联解体的原因有:
①历史原因:苏联长期推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政策上的失误积累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21·世纪*教育网
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
④根本原因:苏联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对比失调。【来源:21cnj*y.co*m】
(2)苏联解体的实质是其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回到资本主义,但这只能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了。 21*cnjy*com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某班在排练历史情景剧时,有一句台词: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该情景剧反映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 )
A.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维护农奴的利益
C.维护农奴主的利益 D.外国资本家的利益
2.从“l917年”、“列宁”、“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信息可以联想到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3.穿越时隧道,来到1921的苏俄,看到苏俄出现多种经济并存的局面,并且商品经济又重新发展起来。由此可见,当时苏俄实行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
4. 1923年,一位中国人给远在莫斯科的朋友写信,信封上收信人的国名应填( )
A.沙俄 B.俄国 C.苏俄 D.苏联
5.20世纪50一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二、改错题
6.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于列宁时期。
错误: 订正:
7.20世纪8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错误: 订正:
三、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几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摘自人教版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摘自人教版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自人教版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宣布废除农奴制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为了“纠错”,列宁后来实施什么政策?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邓小平为什么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是指什么模式?21·cn·jy·com
(4)材料三与材料四之间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一、CABDD
二、6.列宁 斯大林 7.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