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列子·汤问》
辩
两
儿
小
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
子
孔
子
列子属于道家学派。
孔子属于儒家学派。
作为对立的两家学派,常常互相讥讽。
《两小儿辩日》则是列子用来讥笑孔子无知的文章。
文中提出的问题,不但孔子无法解答,列子本身也是无法解决。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问题,让两位思想家都无法得出答案呢?
列
子
列
子
读
通
读
准
辩
什
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wéi
wéi
wèi
zhì
读
通
读
准
辩
什
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
/
/
/
/
/
/
/
/
/
/
/
/
/
/
/
对照注释,边读边理解,等会的抢答游戏期待你的挑战哦。
读
懂
注
释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孰为汝多知乎?
﹒
﹒
﹒
﹒
以:认为。
及:到,到了。
孰:谁。
为:同“谓”,说。
读
懂
注
释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孔子不能决也。
去:距离。
决:判断,判决。
你还有不理解的字词?
意
思
读
通
讲
故
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通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辩
斗
聚
焦
怎
么
辩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通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辩
斗
聚
焦
怎
么
辩
人物 观点 依据
一小儿
另一小儿
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用了什么依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呢?
辩
斗
聚
焦
怎
么
辩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通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
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揭
秘
科
学
我们要知道一个科学知识点:
地球的公转。
地
球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在轨道上有一个近日点和一个远日点。
每年的1月初,是近日点。
每年的7月初,是远日点。
地
球
揭
秘
科
学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疑
问
探
究
问
题
地面是会吸收热量的,但是早上的时候,地面热量已经在前一个晚上散发掉了,而中午的地面因为被晒了一个上午,地表积聚了许多热量,因此我们会觉得中午比早上要热。这和太阳基本无关。
为什么早上的太阳没有中午的太阳热?
疑
问
探
究
问
题
趣
味
读
出
一儿双手叉腰,理直气壮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使劲跺脚,满脸不服气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放开嗓门,头头是道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上前一步,据理力争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辩
斗
穿
越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时间:两千多年前的一天
地点:村庄的小路上。
两小儿和孔子,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荀子
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4.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宋帆
启
示
启
示
学
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准读通,熟读成诵。
2. 以多种形式朗读,以读代讲,以读引悟,了解两小儿“辩斗”的观点和依据,体会有理有据表达观点的方法。
3. 感受两小儿勤于观察思考、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以读代讲,以读引悟,了解两小儿“辩斗”的观点和依据,体会有理有据表达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以读代讲,以读引悟,了解两小儿“辩斗”的观点和依据,体会有理有据表达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孔子,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选自《孟子·告子上》的《学弈》。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与另一位古代思想家孔子合称为“孔孟”。
可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学者,却被两个小孩子的问题给难住了。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齐读课题。
2.教授生字——“辩”。这是这节课要会写的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部分是言字旁,这就代表这个字和什么有关?说话。
是啊,和说话或者语言有关。争辩、辩论,这都和说话有关。
2.再读课题,题目是什么意思?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课文是列子用来讥笑孔子无知的文章。文中提出的问题,不但孔子无法解答,列子本身也是无法解决。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问题,让两位思想家都无法得出答案呢?让我们走进文本,一探究竟。
2、初读古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1.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求——读准读通。课前都读了几遍呢?谁有信心接受挑战?(指名读)
2、“为”是多音字,为什么前两处读“wéi”,而这里读“wèi”呢?
因为注释里写着“‘为’同‘谓’”说明它是通假字,要读“谓”的音。
3、是的,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诀窍!那么,除了“为”,课文中还有其他通假字吗?(生标注“为、知”读音)
4、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节奏线读读课文,争取做到读准读通。放声读吧。指名读。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同学们,读准读通,如果能读懂意思你会读得更有韵味和情趣。这可更具有挑战性了哦!现在,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边读边理解,等会的抢答游戏期待你的挑战哦。开始吧!(生对照注释,自读理解课文。)
2、准备好了吗?抢答马上开始。看到出示的带点字,谁能正确说出它的字义。(分别出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日中则如盘盂”“孰为汝多知乎”,生举手抢答。)
3、敢不敢挑战注释里没有的?(分别出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孔子不能决也”。)
4、实力不容小觑呀!看来我是考不倒你们的了。要是你能出题考倒你的同学,那也是一种本事哦!告诉你们一个诀窍——把你认为最难的,或者还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说不定你就能考倒你的同学哦!谁第一个发起挑战?
预设:东游、日始出、探汤……(生提问,生答疑)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集体的力量真大!一问一答中,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前后两位同学合作讲一讲!开始!(生合作讲故事。)
6、 谁敢接受这个挑战?(指名一生讲故事。)
四、聚焦辩斗,感悟道理
(一)发现辩斗之理
1、到底是怎样的争辩,连当时最有学问的孔子都难以评判呢?我们再来读读句子。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指名两个学生读。
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辩,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辩斗。
2、既然是“辩斗”,就有各自的观点和依据。(出示表格)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生自读、圈画)
汇报: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呢?(板书:晨近 午远;晨远 午近)
3、对照两小儿的观点,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可以是他们的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
预设:我发现他们的观点都非常鲜明,而且截然不同的。
4、观点截然不同,各持己见。那么,他们各自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指名回答)
5、对照两小儿的依据,看看他们在说明观点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小儿说明观点时都用了反问语气,语气非常强烈、肯定。
他们的语言都非常形象生动,一小儿用了车盖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太阳刚出来时很大,一小儿用了痰盂比喻中午时太阳很小的样子。
两小儿都将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进了对比,在对比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6、我们都知道“真理永远只有一个”,既然两小儿说的都有理有据,那么,为什么观点又截然不同呢?再看看两小儿的依据,你有什么发现?
一小儿是从视觉上观察、判断,另一小儿是从身体的感觉去判断。是的,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7.太阳不会变魔术,他一直那么大。那早上的太阳为什么比中午看起来大很多呢?请看视频。
(二)体验辩斗之趣
1.分角色辩斗读
师:既然他们各自观点截然不同,又都有理有据,那么,这将会是一场怎样的辩斗呢?让我们通过分角色辩斗读来感受一下吧!同桌分角色读。
2.巅峰辩斗读
指导辩斗:诸小儿们,语言上的辩斗气势好像不够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哦!
一儿使劲跺脚,不服气曰——
一儿使劲跺脚,不服气曰——
一儿放开嗓门,头头是道曰——
一儿上前一步,据理力争曰——
3.穿越辩斗读
相信大家都沉浸在这场辩斗之中,那我们何不来一次穿越,一起见证两千多年前这场辩斗?
(情景表演辩斗读)谁能为我们演绎这两句话的画面?谁是孔子?谁是两小儿?(指名学生上台)
(小儿甲、小儿乙作争辩状。)
孔子:(走到两小儿身边)尔等因何而辩?
小儿甲:“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小儿乙:“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小儿:孔子,您认为我们谁对谁错呀?
孔子:(抚须,思索片刻,摇头)吾不能决也。
两小儿:(作嘲笑状)孰为汝多知乎?
4.对话孔子
谢谢孔子和两小儿的精彩演绎!孔子,请留步。您好!
师:您可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大圣人啊!当两小儿请您判决谁对谁错时,您为什么说无从判决呢?难道您不会觉得没面子吗?
孔子:虽然别人都说我是圣人,但是我还有很多不明白、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关于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这个问题,我确实不太明白,所以我不能妄下判决。
师:那么,当两小儿笑着对您说“孰为汝多知乎”时,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不能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
师:谢谢您给我们上的这生动的一课。是的,学无止境,面对未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实事求是,坚持学习,才是真智慧。
四、论明理
1、两小儿和孔子,你更喜欢谁呢?为什么?
预设生:我喜欢孔子,因为他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我喜欢两小儿,因为他们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说明观点时也有理有据。
生:我喜欢孔子,因为他不随意给出判断,做事十分谨慎,同时,即使面对的是两个小孩儿,他也十分谦虚,没有一点儿大圣人的架子。
生:我喜欢两小儿,因为即使别人说得有理有据,他们也敢于大胆质疑别人的观点。
2、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只要“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
3、两小儿辩斗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古人把智慧蕴藏在行动中之外,当然也用箴言时刻提醒着我们。
出示并齐读。
4小结:希望古人的智慧不仅传诵在我们口中,铭记在我们心中,更要行动在我们的足迹中。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晨近 晨远
辩
午远 午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二则
一、选字填空。
辩 辨 辫
( )解 ( )别 ( )子
俱 具
( )体 家( ) ( )乐部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使弈秋诲二人弈。( )
2.非然也。(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问其故。( )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6.及日中则如盘盂。( )
7.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8.及其日中如探汤。( )
三、写出加点的“之”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为汝多知乎?( )
句子模块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孰/为汝/多知∕乎?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模块
六、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辩 辨 辫 具 具 俱
二、1.下棋。 2.这样。 3.引,拉。 4.原因。 5.距离。 6.到,到了。 7.是。 8.热水。
三、1.的。 2.弈秋的教导。 鸿鹄。 3.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四、“知”通“智”,智慧。
五、1.B 2.(1)难道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2)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谁说你十分有智慧呢?”
六、1.语言 2.B 3.大小角度(视觉角度) 人对阳光的感受的角度 4.不能。因为这是那时的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不是无所不知的。(答案不唯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