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测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共42分)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zhòu yè chéng rèn hú dié chú tou
mà zha xiā nào shuǐ piáo chǎn chú
2.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填序号。(6分)
A. huǎng B. huàng
(1)明晃晃( ) 晃动( ) 晃眼( )摇晃( )
A. gōng B. gòng
(2)提供( ) 上供( ) 供品( )供应( )
A. yān B. yàn
(3)燕山( ) 燕子( )燕园( ) 燕窝( )
3.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4分)
不可( )数 恍然大( ) 烟波浩( ) 乐此不( )
良( )美景 低头( )节 不厌其( ) 风( )雪压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8分)
近义词:沉默——( ) 闪烁——( )
陪衬一( ) 情趣——( )
反义词:平凡一( ) 冰凉一( )
偶尔—( ) 黑暗一( )
5.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4分)
(1)( )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 )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2)( )这广阔世界的大月亮多美,( )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
(3)( )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 )腊月天气还是凉飕飕的。
(4)( )你答应了人家,( )应该说到做到,信守承诺。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用清新的笔调,表现了农村初夏时紧张的劳动气氛,读来意趣横生。 ( )
(2)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文充满了乐趣童心,语言清新幽默,笔法简洁流畅,但是透露出来的却是内心的一种孤寂和苦闷。( )
(3)《稚子弄冰》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夸张的手法,把孩子弄冰的场景写得充满情趣。( )
(4)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
7.请根据提示或者语境写出相应的诗句。(8分)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表现了农村儿童天真情趣的诗句是:
, 。
(2)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时自然会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 , 。
(3)《村晚》中表现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的诗句是: , 。
(4)离开家乡,身处异地,适逢节日我们会联想到王维的诗句: , 。
二、阅读理解。(共28分)
(一)课内阅读。(13分)
①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②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1.文中的“我”是作家 ,选段节选自课文 出自长篇小说 。(1.5分)
2.“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句中“头”加引号的作用是 (2分)
3.选文的两个片段中共介绍了( )、( )、( )、( )几件事,对( )这件事写得最详细。(2.5分)
4.阅读选文,联系全文,用准确的词语填空。(4分)
( )的园子 ( )的我
( )的祖父 ( )的童年
5.用“ ”画出可以概括段落②主要内容的句子。(1分)
6.从“祖父般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分)
(二)课外阅读。(15分)
童年趣事
我的童年有一段时间是在苏北度过的。那时,我住在一个如画的小村子里,村外有流淌的小河、碧绿的草地和高大的树木。
不必说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河里游泳、钓鱼、捉螃蟹、捉龙虾,抬来家里的大木盆划船;也不必说我们在草地上打滚、摔跤、捉蛐蛐、捉蚂蚱,看两头大黄牛打架,单是村东头那棵歪脖子的大枣树,就有无限的乐趣。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春天悄悄地到了,百花相继怒放,而歪脖子大枣树似乎还没有睡醒,直到春末夏初,它才开满了芬芳醉人的小黄花,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不知从哪儿来了一群马蜂,在树上筑起一个莲蓬似的粟。大人们说:“千万不耍去惹它们,不然会挨蜇的!”我们当然十分害怕,只敢远远地看着它。一天,我们实在忍不住了,大家拿来弹弓,聚集在歪脖树下,装好石子,对准马蜂窝一齐“开火”。果然,一群马蜂嗡嗡地出动了,冲着我们飞来。我们吓得扔掉了弹弓,捂着脑袋没命地跑。我很不走运,被蜇了一下,肿起一个大包,很长时间才好。从此,我再也不敢去惹马蜂了。
夏天来了,歪脖树上的知了叫了起來。中午,大家每人拿着一根长竹竿,在竿头粘上一块面筋,来到树下,发现知了就悄悄地把竿头伸过去,瞧准了,用竿头的面筋猛地一粘,它就成了我们的俘虏。傍晚,大家每人拿着一把小铁铲,又来到树下。只要能在地上找到蚕豆大小的洞,就能挖出一只浑身是泥的“知了猴”。把它放在盒子里,第二天,它就神奇地成为一只又黑又亮的蝉。
秋风送爽,歪脖树上的叶子簌簌地落了。歪脖树上挂满了一颗颗大枣,有红的,有黄的,也有青的,像是一盏盏小灯笼,放着奇异的光彩,真叫人垂涎三尺。这时,我们便每人拿上一个大塑料袋,一根带钩的长竹竿,“噼里啪啦”炒豆子似的把树上的枣全都打下来,每人捡上满满的一袋,拿回家去,洗净,放在锅里煮熟,去掉核,加点儿面粉,做成薄糕,这就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枣糕。
秋去冬来,歪脖树上垒起了一个个脸盆大小的喜鹦窝,一垒就是五六个。到了晴天,我们就聚到树下,脱去笨重的棉衣,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掏鸟窝一般要两个人,一个掏,一个接,动作要干净利落,不然,碰到大人是要挨打的,因为大人们说那是兰鸟。但那时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益鸟,什么是害鸟,只是想尝一尝鸟肉是什么滋味。掏出鸟后,我们先把鸟杀死,拔掉鸟毛,剖开鸟腹,除去内脏,然后浇上酱油,撒上盐。当然,这些都是从家里“偷”出来的。这些都干好了,就把鸟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大家一人一口,津津有味地分享这“野味儿”。那诱人的香味我永远也忘不了。
这段快乐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美丽的小村庄,可爱的小伙伴,那繁茂的树木,绵绵的草地,潺潺的小河,特别是那棵歪脖子大枣树。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挨蜇( ) 俘虏( ) 滋味( ) 剖开( )
2.根据下面的释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4分)
(1)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 )
(2)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
3.填空。(2分)
“歪脖树上挂满了一颗颗大枣,有红的,有黄的,也有青的,像是一盏盏小灯笼,放着奇异的光彩,真叫人垂涎三尺。”
这个比喻句把大枣比作“( )”,突出了大枣( )和( )的特点,揭示了它令人垂涎三尺的( )。
4.本文按四季的更替回忆童年与大枣树有关的四件趣事,春天“我们”用弹弓打马蜂窝,结果“我”被马蜂蜇了。请分别概括另外三件事。(3分)
(1)夏天:
(2)秋天:
(3)冬天:
5.本文紧扣“趣”字,有详有略地回忆了快乐的童年。请以第二、三段为例,说说本文详写的是什么事,略写的又是什么事。(2分)
(1)详写:
(2)略写:
6.作者在冬季记趣中讲到了捣鸟窝的事情,请你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谈谈爱护鸟类有哪些好处。(2分)
三、习作天地。(30分)
童年是一本画册,画册里绘着我们儿童时代的一件件往事,记录着我们多姿多彩的童年时光。时光匆匆流逝,岁月渐行渐远,但童年永远是我们最值得珍藏的记忆!请你以“童年趣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动笔之前,可以借助童年生活的照片打开记忆的闸门,也可以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一同回忆小时候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要求: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有趣,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