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运动和力 综合练习(3.1-3.2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运动和力 综合练习(3.1-3.2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2 17:0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3.2综合练习
、选择题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1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转动B.菊花盛开
C.火箭升空 D.信鸽飞翔
如图所示,其中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A.B.
C.D.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运动 B.鲜花盛开
C.枯叶飘落 D.骏马奔腾
如图用水平力推矿泉水瓶下部,矿泉水瓶沿桌面滑动,改用同样大小的水平力推矿泉水瓶上部,矿泉水瓶被推倒。该实验可以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受力面积有关
流速为5千米/时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而行,1小时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
A.甲船25千米,乙船35千米 B.甲船35千米,乙船30千米
C.甲船30千米,乙船30千米 D.无法确定
我国自行研制的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翟志刚在飞船里能实现下列哪项活动(  )
A.用拉力器健身 B.可以在跑步机上跑步
C.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D.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中力的三要素相同的是(  )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以上都相同
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测大约8N的力,应选择以下哪种规格的弹簧测力计(  )
A.量程为20N,最小刻度值为0.5N。
B.量程为5N,最小刻度值为0.1N。
C.量程为10N,最小刻度值为0.2N。
D.上述3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
如图所示,用扳手旋动一颗螺帽,手握在A点比我在B点更省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
A.跟力的大小有关 B.跟力的方向有关
C.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D.跟力的施力物体有关
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表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口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
A. B. C. D.
、填空题
如图所示,三 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
图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1,并处于静止状态。
图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并处于静止状态。
图③中弹簧的左端挂一小物块,物块在粗糙的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3。则x1、x2、x3的大小关系是:x1   x2,x2   x3。
如图所示是小科自制的探究力的三要素的装置,直尺与吸盘之间用胶水固定,直尺上固定有A.B、C、D四个挂钩。
(1)当弹簧测力计以2N的拉力分别水平向左拉A.C挂钩时,观察到拉   挂钩时,直尺偏转的程度更大,该实验可说明力的   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若要说明力的方向对力的作用效果有影响,可选用   挂钩,运用到的试验方法是   。
“森林运动会”中龟兔进行赛跑。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跑得快。由于兔子麻痹大意,中途睡觉,“裁判员”通过比较   ,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跑得快。科学中用   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观察下列三幅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小华从背后推小明,小明前进,小华后退,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以小明为参照物,小华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小华运动越来越慢是因为受到     的作用。
、实验题
小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填“较大”或“较小”),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解答题
用作用在A点、斜向右上方且与水平方向成30°角、大小为1000 N的力拉一辆小车,请在图中作出这个拉力的示意图。
近年来“飞拉达”成为一项山地户外项目,受到攀岩爱好者的青睐。“飞拉达”沿山面建设,由钢扶手、脚踏、生命钢缆等构成攀登径道,让不具备攀岩能力的人也能攀上陡峭的岩壁。温州雁荡山“飞拉达”拥有华东地区最长、最具挑战路线。
(1)攀登过程中,攀岩者会往出汗的手心涂抹碳酸镁粉末,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往高处攀登时,攀岩者所到风的呼啸声越来越响。听到的风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
(3)某攀岩者从图甲起点处开始垂直向上攀登。攀登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乙所示。计算该攀岩者匀速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写出计算过程)
3.1-3.2综合练习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解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行星转动、火箭升空、信鸽飞翔三种现象中,物体的位置都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但是菊花盛开是一个生长过程,中间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B.
D
【解析】【解答】ABC改变的是物体的形状,从D图看出,小球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大,是重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选D。
能从图片D中看出小球的速度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的是重力。
B
【解析】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判断
【解答】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成为机械运动。
行星运动、枯叶飘落和骏马奔腾,都是一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变化,都属于机械运动,故A.C、D不合题意;
而鲜花盛开,描述的是一种生命现象,与机械运动无关,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C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先用水平力推矿泉水瓶的上部,再用同样大小的力推矿泉水瓶的上部,可见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而作用点不同,因此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C
【解析】选取水为参照物,从而确定两船相对于木桶的速度,然后根据s=vt计算离开木桶的距离。
【解答】木桶的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以水流为参照物,则木桶保持静止状态,而甲和乙的速度都是30km/h,则二者到木桶的距离都是s=vt=30km/h×1h=30km。
故选C。
A
【解析】在太空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一切运用重力来工作的活动都不能进行.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在太空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拉力器、弹簧测力计、跑步机和天平的工作原理的了解和掌握.
【解答】解:A.用拉力器健身,是用拉力来拉开拉力器,和重力无关,因此能够实现;
B、跑步时要依靠摩擦力,如果处于失重状态,就不会对跑步机有压力,更不会有摩擦力,因此不能实现;
C、因为处于失重状态,因此无法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因此不能实现;
D、天平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因为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所以没有作用在杠杆上的力,所以用天平无法测量物体的质量.因此不能实现.
故选A.
B
【解析】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据此分析两个力的要素,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作用在桌面上,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等于茶杯的重力。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作用在茶杯上,方向竖直向上,大小等于茶杯的重力,则相同的是力的大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C
【解析】【解答】B量程太小,所以先排除BD;AC量程都满足使用条件,C最小刻度值小,更精确,所以选C。
此类题目解答方法是先看量程,再比较最小刻度值。本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C
【解析】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大小、方向和作用力,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用扳手旋动一颗螺帽,手握在A点和B点时,力的作用点不同,因此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B
【解析】根据v=s/t可知,当运动时间相同时,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越大。
【解答】由图可知,甲、乙两同学在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B选项的s-t图线与图中情况相符,B选项正确。
故选B
、填空题
=;=
【解析】根据弹簧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三个完全相同的弹簧,它们受到相同的拉力时伸长相同的长度。根据图片可知,弹簧右端都受到相同的拉力F,根据“弹性限度内,弹簧的身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可知,三个弹簧的伸长量都相等,即x1=x2=x3。
(1)A;作用点
(2)AB或CD;控制变量
【解析】(1)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根据图片和描述,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个因素。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比C点更靠上,则A点的力矩大于C点力矩,那么当拉A处挂钩时,直尺偏转的程度更大。因为力的作用点发生改变,所以说明力的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若要说明力的方向对力的作用效果有影响,必须控制力的作用点和大小相同,而改变力的方向,可选用AB或CD挂钩,运用到的试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速度
【解析】比较运动快慢的一般采取:(1)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2)相同的路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得越快;(3)科学中用速度表示运动快慢,速度越大,运动得越快。
【解答】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判断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裁判员”通过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科学中用速度来表示运动快慢。
故答案为: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速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解答】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桌子对手的力的作用;
左手对右手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右手对左手的力的作用;
手向上提包,给包施加了一个向上的作用力,同时包也给手施加了一个向下的作用力。
所以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故答案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运动;阻力(或摩擦力)
【解析】一个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看物体所选的参照物,看这个物体和参照物的距离是否发生变化;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止运动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的作用。
【解答】小华从背后推小明,小明和小华都受到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小明前进,小华后退,小华和小明的距离越来越远,以小明为参照物,小华在向后运动;
小华运动越来越慢,是因为受到了阻力(或“摩擦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相互 运动 阻力(或“摩擦力”)
、实验题
(1)如答图所示:
(2)解:温度低时
(3)解:声音到右边山崖的距离:s= × 340 m/s×0.3 s=51 m,
声音到左边山崖的距离:s'= ×340 m/s×0.5 s=85 m,
山谷的宽度为:s宽=s+s' =51 m+85 m=136 m。
【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依次在方格纸上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即可。
(2)根据表格中声速的数据分析;
(3)人到山崖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即,据此分别计算出人到左边山崖和右边山崖的距离,最后将它们相加的点山谷的宽度。
【解答】(1)方格纸上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声速,根据表格中每组数据在上面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如下图所示:
(2)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声速越小,越容易实现超音速飞行。根据表格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在低温下试验更容易成功。
、解答题
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题目确定力的三要素,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最后标注力的大小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这个拉力作用在A点,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大小为1000N,如下图所示:
(1)增大摩擦
(2)振动
(3)由图乙可知,匀速运动所用的时间t=5分钟
s=vt=2米/分×5分钟=10米
答:该攀岩者匀速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为10米。
【解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3)根据图乙确定运动的时间和速度,然后根据公式s=vt计算出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
【解答】(1)攀登过程中,攀岩者会往出汗的手心涂抹碳酸镁粉末,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摩擦。
(2)往高处攀登时,攀岩者所到风的呼啸声越来越响。听到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由图乙可知,匀速运动所用的时间t=5min,
该攀岩者匀速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s=vt=2m/min×5min=10m。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