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新教材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单元学习主题]
《诗经》是一条河,静静地流淌了几千年,过着平凡又自由的生活,见证了人世间数不清的悲欢离合。《楚辞》是一座山,矗立在华夏的大地,默默地守护着中华儿女蹒跚的脚步,激荡着中华大地上每一个奋进的鼓点。乐府诗里有激荡人心的乐音,也有凄楚缠绵的故事;唐诗里有豪放雄奇的呐喊,也有沉郁顿挫的叹息;宋词里有纤纤细腰的婀娜,也有金戈铁马的雄壮……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体式多样,风格各异。让我们从源头出发,顺流而下,欣赏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诗歌名作。
[单元素养目标]
1.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
2.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3.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4.通过本单元的研习,增进对古典诗歌体式和源流的了解。
第1课 氓 离骚(节选)
氓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先河。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共收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有四十篇。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形式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诗经》中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风,《伐檀》《硕鼠》为其代表作。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爱情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1.《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贵族文人所作,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一般看作“正声”。“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歌,内容多歌颂祖先功业。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突出。“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2.尔卜尔筮
卜: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认为根据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3.总角之宴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始龀: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左右。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耳顺:60岁。
古稀:70岁。 耄耋:70至90岁。
鲐背:90岁。 期颐:100岁。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蚩(chī)蚩:忠厚的样子。贸:交换,
交易。匪:不是。即:就,靠近。谋:谋划,商量。这里指商量
婚事。子:你,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与上文“氓”、下文“士”
均指“那个人”。至于:一直到。愆(qiān)期:拖延婚期。愆,
段解:写女子对定情的回忆。“氓”贸然来求婚并不是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两人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
垣(guǐ yuán):残破的墙。垝,毁坏。垣,矮墙,也泛指墙。
复关:卫国地名,氓所住的地方。一说,诗中借所居之地代
指氓。涕:眼泪。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载:助词,用在
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尔:代词,你。卜:用龟
板占卜。古代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
段解:写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这部分写女子感情专一、炽热,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天真和痴情。
层解:第一、二章是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采用了直接铺陈的叙事手法。
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无:同“毋”,不要。桑葚(shèn):桑
段解:总述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训。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的深陷情网。呼吁告诫广大未婚女子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样子。渐(jiān):浸湿。帷裳(chánɡ):车两旁的布幔。爽:过
失,差错。贰其行:行为不专一,有二心。贰,跟“壹”相
对,不专一、有二心。行,行为。罔:无。极:准则。二三其
段解:正面描写“氓”变心,以及女主人公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诗中仍以桑树作比,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来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早起。夙,早。兴,起。夜寐:晚睡。朝:日,天。言:
助词,没有实义。下文“静言思之”中的“言”用法与此相同。
段解: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开头四句简要概括她多年来的劳苦生活,可是丈夫非但不体谅,反而开始粗暴地虐待她。女子只有徒自伤心。
层解:第三、四、五章由叙事转为抒情,女主人公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婚后多年的生活是贫困的,但女子并未因贫穷而有所动摇或改变,可对于男子的“贰其行”,她不禁大声斥责。婚后生活辛苦万状,女主人公对男子的无情无义进行了哭诉。
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晏晏:形容和悦的样
子。信誓:盟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
背,指违背誓言。是:这,指代二人的誓言。已:止、了结,
段解:主要写两个人的关系破裂,女子对丈夫“氓”彻底失去了信心。末尾两句反映出女子清醒、刚强的性格特征。
层解:第六章运用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采用比兴的手法(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抒情中叙事,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一腔怨愤,以及对氓的控诉,最后表达了一刀两断的意思。
1.通假字
(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无”同“毋”,不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同“脱”,摆脱、脱身)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边、岸)
2.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
古义:一直到,直送到。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2)秋以为期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3)三岁食贫
古义:泛指多年。
今义:三岁的年龄。
(4)二三其德
古义: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今义:数词,表示约数。
3.一词多义
(1)载
(2)乘
(3)言
(4)将
(5)靡
(6)则
4.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
(2)其黄而陨(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3)三岁食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2)倒装句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句,即“以秋为期”)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主谓倒装句,即“其德二三”)
这首诗从一个女子自述的角度,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遗弃的婚恋悲剧,展现了女子从沉醉到清醒、从悔恨到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了女子对负德变心的“氓”的怨恨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并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
1第五章六个“矣”字传万情,读法各不同。试揣摩女主人公的情感,完善下面的表格。
相关句子 情感分析 读法分析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倾诉苦水 “矣”字宜重而缓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 “矣”字语气加重,语调升高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拳脚相加,家庭暴力,女子内心由怨生恨 (2)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爱情已失去,亲情也难寻,女子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感情抒发达到高潮 “矣”字高重到了极点,可谓大放悲声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 “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答案 (1)日复年复,怨情顿生 (2)“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 (3)静心反思,感慨万千,情绪由激动转为平静
2女主人公婚后遭遇了哪些痛苦?请用简明的语言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丈夫“二三其德”的背叛。②“靡室劳矣”“夙兴夜寐”的家务劳苦。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无人理解的孤独无助。
3《氓》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人物 时期 对比的诗句 形象特点
卫女 婚前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①
婚后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②
③ 清醒、刚烈
氓 婚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④
婚后 ⑤ 粗暴、多变、对爱情不专一
答案 ①纯真、热情,渴望得到美好的爱情 ②辛勤劳苦,任劳任怨 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④忠厚、和善 ⑤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4《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举出本诗中运用这三种手法的诗句各一例。
知识链接:比兴
比与兴作为《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本无联系,但当兴句含有比的成分时,这时的兴句叫比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其他符合要求的也可)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可)
5千年前的文字,留给我们最鲜活的印象是书中的卫国女子。对于她的行为,古往今来评价不一,请看看下列三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1)朱熹: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2)钱锺书: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
(3)鲍鹏山: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支持朱熹的观点。朱熹是站在封建理学的基础上说的,有他的时代局限性,但他以古人的身份解读卫国女子的遭遇,有极强的参考意义。
(示例二)支持钱锺书的观点。她对待爱情婚姻太草率了。一开始被男子的花言巧语欺骗,又不走婚姻程序,不顾家人的反对,最终遭遇失败的婚姻,咎由自取。
(示例三)支持鲍鹏山的观点。她追求爱情,单纯执着;她不辞辛苦,不因为家境贫寒而抱怨;她被抛弃,直截了当地说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觉醒、刚烈的话,颇有点现代女性的人格特点。
(说明:三种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比”的表现手法
“比”,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就是比喻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手法,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在《诗经》中俯拾皆是。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或二人情意浓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或二人情意淡漠)。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容颜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斑鸠多食则易致醉,以此比喻爱情是美好的,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领悟!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描绘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的手法。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是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频率较高的手法。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君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将平静的洞庭湖水比作银盘,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析]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新月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衬托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析]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这一静态的景物动态化,写得形象生动。以“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手法
1.明确手法。首先明确诗句用了比喻的手法。
2.分析运用。结合具体的诗句,对比喻手法进行分析。
3.指出作用。结合诗歌的内容及主旨,分析运用比喻手法具有哪些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请结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分析此诗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用来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诗人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