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课 蜀相(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课 蜀相(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2 19:4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学案》新教材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相
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作品 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评价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杜甫目睹国事艰难、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蜀国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格外敬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诗人初至成都,探访了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律诗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人创制的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诗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必须同韵。
层解: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的所在。
层解:颔联写祠堂内的景色,这里情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无人迹,从而形成了一种情感落差。
层解:颈联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层解:尾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也夹杂着对自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叹。
蜀相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雄才伟略、鞠躬尽瘁、忠心报国的形象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1诗题为“蜀相”,诗歌首联、颔联却从祠堂写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物千古风流已去,而祠堂长存,历数百年犹在,正可由丞相祠堂想见丞相功业。若不从祠堂写起,颈、尾两联的议论就成了无本之木。写祠堂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
2从全诗来看,蜀相是一个怎样的人?诗人写蜀相这个人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全诗来看,蜀相是一个足智多谋,既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又辅佐刘禅承继帝业,多次出师伐魏未获成功而身死军中,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仁人志士失声而泣之人。诗人表达了对武侯的仰慕与赞美,也表达了自身忧国忧民,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只得过着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生活的无奈而又伤感的悲情。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自己,但却并非只是他个人。“长使”二字,便大大地扩充了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的、千百年所有的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了。
4如何理解杜甫在后两联中对诸葛亮的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后两联中诗人评述了诸葛亮定大计帮助刘备开创基业和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最终病死军中的史实,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及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表达了对其献身精神的景仰以及对其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5对诗歌第二联所写景物的特点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荒凉,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春意盎然。你同意哪种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同意“荒凉”说法。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自”“空”二字写出“碧草”“黄鹂”无人欣赏的现实,渲染出祠庙凄凉、冷落的气氛。诗歌借景抒情,以祠庙的荒凉衬托诗人此时内心的荒凉,含有感伤的意味。
(观点二)同意“盎然”说法。繁茂的阶前碧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藏在深树枝叶后的黄鹂自由自在地婉转啼鸣。诗句写出祠庙春景的美好、生机盎然。“自”“空”二字表明,虽有这盎然的春景,但诗人并无暇欣赏,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崇敬之情。
诗歌的感情
《蜀相》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以身许国的抱负,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情”是诗歌的根本,是诗歌的内核,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迁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能体会出诗的情感,是读诗的精要所在。古代诗词常见情感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建功立业的渴望、怀才不遇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慨、昔盛今衰的感慨、恬淡闲适的喜爱、仕途失意的无奈、思亲思乡的感怀、依依惜别的离情、孤寂悲凉的心境、羁旅漂泊的愁思、田园生活的向往等。
如何鉴赏诗歌的感情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诗歌××句(联、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二)把握情感的“五个角度”
1.看标题,明诗歌类别;
2.看作者,明写作背景;
3.看注释,明疑点难点;
4.品意象,明思想内容;
5.看尾句,明诗歌主旨。
(三)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抒发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来进行概括)
2.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诗歌内容的概括或翻译,及对感情表达的特点、方法(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中闻雁
黄景仁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作者感到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顿生感慨,这是悲秋之情。颔联写作者独自登上高楼,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这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尾联“我亦稻粱愁岁暮”,作者感慨自己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这是为生计而愁。尾联“年年星鬓为伊加”,作者每年都为了生计奔波,增加星星白发,越显苍老,这是感慨年华老去。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第一首
登楼①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②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③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 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那时,“安史之乱”刚平定,吐蕃又攻陷长安,代宗出逃。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乘舆反正。此时的唐王朝,内外交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灾难重重。②锦江:与下句的“玉垒”(山名)都位于蜀地。③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④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民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第二首
虎丘①题壁
[明末清初]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助吴王阖闾成为诸侯一霸。其带兵攻入楚都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第三首
梦李白·其二①
[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 ①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至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其已被赦还。《梦李白》共两首,是杜甫听到李白被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探究任务:
1.杜甫在《登楼》尾联中用典,提到诸葛亮,在《蜀相》中也写到了诸葛亮,请简要分析其用意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登楼》中,杜甫感叹刘禅误国,暗示了唐代宗治国无能,造成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诗人空怀抱负,却只能像躬耕陇亩的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暮多病、壮志难酬的感慨。
②《蜀相》中,杜甫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事业未竟、赍志以殁的痛惜之情。由此联想到自己,产生共鸣,叹壮志未酬,从而引发了对国事的担忧。
2.请比较杜甫《蜀相》和陈恭尹《虎丘题壁》的尾联,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蜀相》尾联更多的是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对其事业未竟的痛惜。同时,暗含了诗人以身许国的抱负和强烈的爱国深情。《虎丘题壁》尾联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诗人自己身负国仇家恨,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秋又深”三字,表现了诗人于时局艰危之时,觉前途迷茫之情状。
3.范摅《云溪友议》认为《蜀道难》是为杜甫担忧而作。杜甫晚年在蜀地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飞扬跋扈,李白担心杜甫将遭危险,故作此诗希望他早日离蜀。现实中两位诗人有着至情交往的友谊,请阅读《梦李白·其二》,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杜甫对挚友李白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梦李白·其二》是杜甫在李白被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开篇四句写天上浮云飘来飘去,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夜间入梦,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李白的一片衷情。“告归”以下六句以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刻画出梦中李白憔悴、匆促、困顿不堪的形象,诗人通过梦境来缓解对故人至诚难抒的思念。接下来“冠盖”六句表达了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对其遭遇的由衷同情,抒写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哀叹故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不平遭际的反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李白形离神合、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
『读写能力』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的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里面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感到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一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就曾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针对练笔』
请选择一位古人,借助其事迹或诗句等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怀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徜徉橘林中,我仿佛听到了屈子从橘林深处发出的深情吟哦,他赞叹这生于南国的嘉树,热爱着滋养它的这片土地,恍惚中,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好像站在了我的面前:头戴高冠,腰佩长剑,俯视脚下的土地,眸含深情……我赶紧擦一擦眼,屈子高大的身影变作了一棵橘树,每一片叶子上,都漾着明亮的阳光,一如屈子的眼眸。我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原来这荆楚大地的橘树,正是被屈子的爱国诗魂浇灌,才这般“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我向往你啊,橘树,一生站立成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姿态,热爱家乡,献身家乡,矢志不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正对着
B.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回转
C.映阶碧草自春色 映:遮蔽
D.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开创
答案 C
解析 济:扶助。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A
解析 ①②什么;③④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问君西游何时还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回朕车以复路兮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经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C.《蜀道难》是近体诗,是一首雄奇的送别绝唱,诗歌豪迈奔放,描写精彩,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奇绝的想象,营造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氛围,强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D.杜甫,字子美,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因此被后人公认为“史诗”,他也被尊为“诗圣”。
答案 A
解析 B项,“现实主义诗人”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C项,“近体诗”错,应是古体诗。D项,“史诗”错,应为“诗史”。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道山川高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借林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烘托蜀道之难。
(3)杜甫的《蜀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大处着笔,言简意赅地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才德和功绩。
答案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2)但见悲鸟号古木 又闻子规啼夜月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王维与李白、杜甫一比,就马上可以看出其间的差距。
李白、杜甫是“大”的,王维显然是“小”的。大小之差的原因在于 ① ,承担越大,境界当然也就越大。李、杜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承受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折磨的,他们甚至主动地把世界的荒谬与民生的不幸承担到自己身上,直至使自己的心灵不堪重负。此时他们发出的,就是震撼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而王维则一直在推卸,他连自己个人的一些生活挫折都难以承受,都要想方设法地躲避,直至最后躲到空门——当然,他也没有力量承受真正的空门的清苦,他只是一个在家的居士;正如他无法真正过一个清苦隐士的生活,而要亦官亦隐——家也要,官也要,禅也要,隐也要,在追求精神的同时,物质的一切也不愿放弃。
李白一生求“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是躁动的,一刻不闲的,永远生活在别处。杜甫 ② ,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要进入圈子,得入魏阙,从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永远生活在此地。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乃是他对自己终当能入台阁的信心。李、杜二人,无论“出”“入”,都显示出对生命、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为了追求而付出的精神历练与承担。
而王维则追求一个“归”字,这在盛唐,实在是较为罕见:“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牛羊归栏, ③ ,雉雊蚕眠,田夫荷锄……句句写归,写自己受到感染,而欲归隐。实际上,王维的心中,总有一种回归平衡、恬静、安适的冲动。他要找到一个地方来安顿自己。
1.下列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B.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答案 B
解析 B项和画波浪线句子均运用了排比修辞。A项,比喻。C项,反复。D项,顶真。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能不能承担 ②一生求“入” ③野老候门
解析 第①处,由下文“承担越大,境界当然也就越大”可知,大小之差的原因在于承担的责任大小,故此处可填写“能不能承担”之类的句子。第②处,由下文“就是要进入圈子,得入魏阙”可知,杜甫追求的是“入”,故此处可填写“一生求‘入’”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所填写的内容要从上文对应的诗句中提炼,且结构以主谓的形式出现,此处对应的诗句是“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故此处可填写“野老候门”之类的句子。
3.请各以两个四字句来概括上文第二、三、四段的主要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段:李、杜承担,王维躲避(李杜“境”大,王维“境”小)。
第三段:李“出”杜“入”,各有追求。
第四段:王维尚“归”,安顿心灵。
解析 第二段核心句为“大小之差的原因在于能不能承担,承担越大,境界当然也就越大”,全段都是围绕这句讲述“承担”与“境界”在李白、杜甫和王维三人身上的不同表现,故可概括为:李、杜承担,王维躲避(李杜“境”大,王维“境”小)。第三段核心句为“李杜二人,无论‘出’‘入’,都显示出对生命、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为了追求而付出的精神历练与承担”,肯定他们虽然“出”“入”不同,但他们的人生都精彩可赞,故可概括为:李“出”杜“入”,各有追求。第四段围绕“归”字讲王维,核心句为“他要找到一个地方来安顿自己”,故可概括为:王维尚“归”,安顿心灵。
二、阅读素养培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②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③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④。
[注] 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见说:听说。③升沉:指功名得失。④君平:是西汉严遵的字,他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开始,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
B.颔联承“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
C.诗人用君平的典故,委婉告诫朋友不要沉迷名利,其中也不乏对自身身世的感慨。
D.全诗开阖顿挫,变化万千。颔联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道风景可乐,尾联以议作结。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错,这首诗的首联语调平缓自然,《蜀道难》则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二者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使用“见说”一词,显得很委婉。
5.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中“笼”和“绕”用得好。“笼”字写出了山上树木繁茂、枝叶婆娑并笼罩栈道的景象,生动传神;“绕”字写出了山下春江环绕蜀城的美景,形象贴切。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译为“芬芳的花树茂密葱茏,笼罩着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流淌,环绕着蜀城”,颈联中用得最好的两个字自然是动词“笼”和“绕”。“笼”字生动地写出了栈道旁的芬芳花树长得枝繁叶茂并笼罩栈道的景象;“绕”字写出了河流环绕蜀城的秀丽美景。两字生动传神,写出入蜀之路的瑰丽秀美,让诗句由前两联的哀苦变为开朗明丽。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去蜀①
杜甫
五载客蜀郡②,一年居梓州。
如何③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 ①这首诗当作于永泰元年。这年4月,诗人的朋友严武病逝;5月,诗人离蜀。②蜀郡:即成都。③如何:岂料。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回顾五年流寓之足迹,万千感怀尽在其中。
B.颔联写关塞险阻不能北返长安,只好远游潇湘,可见离蜀之不得已。
C.第五句诗人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已黄发满头,表明身衰体弱至极。
D.“随白鸥”,即与鸥鸟相随隐居湖山。此句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D项,“即与鸥鸟相随隐居湖山”错误,“随白鸥”在本诗中应为随白鸥四处漂泊之意。
7.明人王嗣奭评此诗“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请结合此评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看似自我解脱自我宽解,实则是位卑忧国理想难酬的失意之语。尾联字面上说的是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自己不必为此泪水长流;实则是在说,这些当政大臣承担不起国家安危大计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忧心流泪。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的含意,即指诗歌的尾联是诗人在人生失意中自我宽慰的话。然后我们需要判断尾联的情感是失意还是自我宽解。尾联字面意思是: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自己就不必泪水长流了。显然从字面意思看此联为自宽之词。但结合此时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可知,此联实为反语。由颔联“如何关塞阻”可知,此时社会动荡不安,尾联“安危大臣在”,实为对大臣们承担不起匡扶社稷的重任的不满,而“何必泪长流”,则饱含诗人得不到重用、理想难酬的失意之情和对国家安危的忧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