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新教材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
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8年参加新月社。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其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沈从文的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作品 短篇小说有《丈夫》《贵生》《三三》《蜜柑》《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代表作是中篇小说《边城》和长篇小说《长河》。散文有《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等
评价 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他被称为“文体作家”
1923年,沈从文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身处于充斥着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1.端午节
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也叫“端阳”“重午”。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各地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2.中秋节
中秋节也叫月夕、秋节、仲秋节、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古代就有祭拜月神的习俗。明清时,中秋节已经是与春节齐名的节日了。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目前,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音形识记
(1)读准字音
①蘸酒( ) ②泅水( )
③接壤( ) ④傩送( )
⑤棕榈( ) ⑥拮据( )
⑦氽着( ) ⑧糍粑( )
⑨睥睨( )
(2)辨明字形
① ②
③ ④
答案 (1)①zhàn ②qiú ③rǎnɡ ④nuó ⑤zōnɡ lǘ ⑥jié jū ⑦tǔn ⑧cí bā ⑨pì nì
(2)①辑 楫 缉 揖 ②峒 恫 侗 胴 ③踹 揣 湍 惴惴 ④侮 悔 晦
2.词语辨析
(1)处置·处理
[辨词] 都有“安排解决”的意思,也都有“惩治”的意思。作“惩治”讲时,它们的轻重不同。处置:多用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做错时,一般都是比较严厉的。处理:多用于一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工作做错时,程度要比“处置”轻。另外,“处理”还有“减价或变价出售”的意思。
[选词] ①这家店即将转让,所以他们正在 积压商品。
②在必要时,党组织应该采取断然措施,严厉 害群之马。
(2)放纵·放肆
[辨词] 放纵:①纵容;不加约束。②不守规矩;没有礼貌。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选词] 平时他对女儿很 ,因此这次他女儿在众人面前如此 ,大家也就不奇怪了。
(3)粗鲁·粗鄙
[辨词] 二者都有“粗俗、没礼貌”之意。粗鲁:指粗暴鲁莽,侧重性格或行为。粗鄙:指(谈吐、举止等)粗野庸俗,词义重。
[选词] 这个五大三粗、做事有点 的小伙子,正在激动地谈论着那件事,使用了不少 的字眼。
答案 (1)①处理 ②处置 (2)放纵 放肆 (3)粗鲁 粗鄙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局长为大家解读会议精神时,态度严肃,不苟言笑,插科打诨,讲解清晰。(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太太一向信口开河,可什么事竟让她突然变得吞吞吐吐了呢?(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是这件东西,是一个北京客人送我的,虽然不值得甚钱,却不道礼轻人意重。(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已经年逾古稀,回首往昔,多少艰难困苦,他都化险为夷,平淡无奇地度过。(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插科打诨: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也指现实生活中插入一些戏谑的动作和语言逗乐,来引人发笑。“解读会议精神”是件严肃的事情,不应该“插科打诨”。此处不合语境。
(2)× 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此处不合语境,根据后面的“吞吞吐吐”,此处应为“心直口快”。
(3)√ 礼轻人意重:也说“礼轻情意重”,意思是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这里运用正确。
(4)× 平淡无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此处把“平淡无奇”看作是平安无险的意思,望文生义。
本文主要写翠翠在两个端午节遇到傩送和天保的故事,初步展示了翠翠与傩送、天保的感情纠葛的端倪。写出了翠翠、祖父、傩送等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本文展示了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画,表现了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作品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悲凉意蕴。
1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文部分是以端午节为线索展开叙述的。作者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茶峒一带的民俗风情之一——端午节赛龙舟。接着,作者将时间推回到了两年前的端午节:就在这一天,翠翠遇见了她的心上人傩送。然后,作者又带领读者回忆一年前端午节的情形。最后,时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祖孙二人回忆着往事,心中不免都有几分惆怅。由此可以看出,文中几个主要人物关系的展开都是以端午节为线索的。
2《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环境特点 文中内容
(1)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2)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3)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答案 (1)环境太平 (2)地点僻远 (3)民风淳朴
3《边城》中的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感受翠翠的心理活动。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父)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翠翠因为祖父没有来接自己而赌气。“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
(2)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3)祖父提大老来做媒,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这里边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4)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稀罕”,她心里想的是二老傩送。
4结合课文,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以及翠翠身上体现出来的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比如课文第四章第2自然段说“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四章第6、10自然段写她两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表现了她对爷爷的无比依赖。
(2)纯真,可爱。比如翠翠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这里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3)聪慧,矜持。比如课文第五章第10自然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如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和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
5文中的老船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边城中怎样的人际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坐船的小伙子多给钱,顺顺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和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体现了边城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6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文学大师,鲁迅与沈从文用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透视国民性。请概括本课两篇小说在对待“国民性”这一问题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对国民奴隶根性进行解剖,对人性“恶”进行揭露,把读者带入现实的“真”。鲁迅希望通过对阿Q身上体现出的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引起疗救的注意”。
沈从文的《边城》通过对翠翠、老船夫等人的塑造,对人性“善”的颂扬,把读者带入理想的“美”的世界。作者借此提出以爱与美改造社会、重塑人性的理想。
心理描写
小说并无静止的独白式的大段的内心剖析,也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而是以细致入微而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写出翠翠的情感萌动,揭示出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内心隐秘。如第四章结尾处“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这句话将翠翠因遇到二老而产生的心理的微妙变化透露了出来。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透过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心理描写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常考的一种描写方法。
如何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
1.明确心理描写的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2)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3)深化作品主题。
2.熟悉答题思路。
答题时采用这样的格式:运用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揭示人物……心理,反映人物……性格(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狼又嚎叫一声,他的心又一颤。大狼悲惨的叫声,如果换作人,一定是血泪飞溅的那一刻才能发出的。生的希望如火苗熄灭,死的深渊已张开大口。它已没有挣扎逃跑的力气,只是望着他。加拿别克看见它眼里布满痛苦,那是一种经过较量、挣扎之后屈服的痛苦。死亡之神正在移动看不见的手指,紧紧扼住它的喉咙,狼无法挣扎,无法逃脱。加拿别克下不了手,蹲在它身旁看着它抽搐。
加拿别克看见它的眼中滚出了泪水,他的心一颤,勾扳机的手松开了。它是狼中王者,但恐惧让它身上的光彩骤减,并且把悲哀迅速放大。所有生命在死亡面前都是脆弱的,谁又能从深不见底的死亡黑洞中爬出?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亡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他不打算要它的命了。天很热,他抱来一些野草将它盖住,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让它缓解伤痛。如果它命好,或许可躲过这一劫。
(节选自王族《戒猎》)
联系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作者对加拿别克看见大狼流泪后的内心活动进行描述,细腻、真实地表现了加拿别克对濒临死亡的大狼的同情,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选文一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毛泽东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①,犹制小诗赋管弦②。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③,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④,一例氤氲入诗囊⑤。
[注] ①龙华喋血不眠夜:指1931年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包括“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在内的革命青年共二十余人一事。喋血:血流遍地。②犹制小诗赋管弦:指鲁迅作《七律·无题》诗。③鉴湖:在浙江绍兴城西南两公里。附近有山阴(今绍兴)人陆游吟诗处的快阁。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亦是山阴人,自号鉴湖女侠。越台:即越王台,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今绍兴)为招贤士而建。本句是说,鲁迅的故乡绍兴是古今名人荟萃之地。④剑南歌:指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所收诗作。接秋风吟:与秋风吟一起。秋风吟:指秋瑾作的《秋风曲》诗和被清政府杀害前书写的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⑤一例:即一律、一样。氤氲:形容烟或云气很盛,这里比喻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富有诗味和爱国热忱。诗囊:装诗稿的袋子。
选文二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这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过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具有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吗?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不能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有删改)
选文三 沉默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钱理群
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而且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一旦用语言表达了,这思想就被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所以鲁迅在《野草·题辞》里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鲁迅说,《野草》里有他的哲学。《野草》成为我们去接近鲁迅灵魂的一个窗口。鲁迅的哲学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野草》展现的是鲁迅哲学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
人们往往把火视为一种生命的象征。但是鲁迅提出来的“死火”这个意象,同时集中了生命和死亡两种意思。鲁迅把个体生命放在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这样一个历史的纵坐标中,来考察人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譬如对于将来,人类有种种幻想,西方世界有乌托邦,中国世界有大同,都是属于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人们总是想象着未来是无限完美的、完善的、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一个终结点,鲁迅把它概括成关于“黄金世界”的想象。
但是鲁迅却看见了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甚至看见了新的死亡。这就是《野草·墓碣文》里所说的“于天上看见深渊”。由此,鲁迅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结论:“至善至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至善至美的未来,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一个神话。鲁迅的任务正是粉碎这个神话,《野草》很多篇都是粉碎这个神话的。
(选自《鲁迅作品十五讲》,有删改)
探究任务:
1.《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两首诗同样都是赞扬鲁迅先生,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以20世纪30年代文化战线上“围剿”和“反围剿”这一充满刀光剑影的尖锐斗争场景为背景,反衬出鲁迅先生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气概,称颂鲁迅先生在阴森恐怖的环境里,毫无畏惧地以笔作刀枪,与敌人鏖战。第二首从精神文化渊源上发掘鲁迅先生与他家乡历史上爱国诗人陆游、秋瑾一脉相承的关系,赞颂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使鲁迅精神得以升华。
2.有人认为,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请结合三篇选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理由如下:
①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鲁迅先生在阴森恐怖的环境里,毫无畏惧地以笔作刀枪,与敌人鏖战;鲁迅与爱国诗人陆游、秋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他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
②我国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没有完成,毒害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还在蔓延滋生;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应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
③沉默的鲁迅,才是真实的,沉默的时候是鲁迅思想因活跃而充实的时候。他对民族的某些劣根性进行了深刻批判,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受鲁迅拷问。
『读写能力』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一种传统的描写手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或人物形象的方法。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鲁迅的小说中有白描的经典示例。如: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通过描写阿Q打自己嘴巴的一连串动作,以及对其心理的刻画,形象地表现了阿Q可笑的精神胜利,揭示了其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
『针对练笔』
请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段景物。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有一颗乐于助人的爱心;哪怕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只要身处危难之中,他都会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
B.对于那些以假充好、坑骗顾客的商家,人们一向是深恶痛绝的。经商的关键是讲诚信,用真诚来赢得顾客的认可。
C.情同手足的天保、傩送兄弟两个与翠翠演绎的一段凄婉而纯美的爱情在当今这个情爱泛滥的时代已成千古绝唱。
D.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湘西乡土地域文化的一个具体而微的地方,它能帮助我们懂得,地域特征是中国历史中的一股社会力量。
答案 C
解析 C项,情同手足: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对象错误,不能用于亲兄弟之间,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921年12月,鲁迅先生写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译为几十种文字,在国内外传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B.中山大学的邓国伟教授认为,鲁迅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无论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文化性”来讲,鲁迅的作品都应该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当中。
C.沈从文的《边城》,以真挚的情感,语言的优美,诗意的画面为我们营建了一派青山碧水、民风淳朴、具有湘西风情的沈氏理想世界。
D.《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湘西至真至美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的描写,抒发了对现代文明的含蓄批判这一深刻主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偷换了主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的主语应为“《阿Q正传》”而非“鲁迅先生”。C项,语序不当,“语言的优美”应改为“优美的语言”,这样并列短语结构才能与前后文一致。D项,“抒发……主题”搭配不当,可将“抒发”改为“表达”。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 ”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A.儿子总是把我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B.我总是被儿子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儿子总算把我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答案 C
解析 “像样”可以针对世界来说,而“像话”则用来说明言语、行动等的合理,排除B、D两项。这是阿Q的自我安慰,“总是”有抱怨的意味,而“总算”有目的终于达成、愿望终于实现的意思,故选C项。
4.对下列句子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合理的一项是( )
A.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
B.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翠翠对爷爷失信的愤怒。)
C.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运用反复的手法,把“不记得”写成“记不得”,更接近口语,表现了翠翠在爷爷面前撒娇的神态。)
D.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爷爷的问话唠唠叨叨,重在表现爷爷的热情好客,对他人的关心。)
答案 C
解析 A.应是用对比(或衬托)的手法写出“那人”的孤单,也表现了老人对别人的关心和同情。B.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翠翠对爷爷失信的“责怪”,而不是“愤怒”。D.表面看是爷爷关心他人的婚事,实际上反映了爷爷在内心对翠翠婚事的关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于我来讲是陌生的。( ),就是四川北路。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留下了这条路,而其中鲁迅先生最难抹去。
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
B.在记忆中仿佛是熟知的,有一处地方
C.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
D.但在记忆中熟知一处地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前面是说“于我来讲是陌生的”,这里写“熟知的”,所以有“但”衔接就更好,排除B、C两项;“有一处地方”作主语,与后文“就是四川北路”衔接更紧密,故选A项。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上海”比作“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A.用“裴回(徘徊)”写“月”,是拟人;B.把“雪”比作“梨花”,是比喻;C.“三万”“五千”,是夸张;D.“绿”和“红”代指“绿叶”和“红花”,是借代。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而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的了。
(示例二)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留在了这条路上,而其中鲁迅先生的(足迹)最难抹去。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足迹留下了这条路”的主语与宾语颠倒,应是“这条路留下了足迹”;一处是“鲁迅先生最难抹去”成分残缺,应在“先生”后加上“的足迹”或“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①溪水依然在流,青山依然苍翠如烟……可是一个诗意的神话终于还是破灭了。②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强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③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的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④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⑤曾无数次与中原文化以死相拼,这块土地才保持了自己的“淳朴”和“悠然”。⑥也正是这一脉“淳朴”“悠然”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
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句中两个“依然”,表达作用是相同的。
B.①句中的“终于”一词,可以改为“终究”。
C.删去②句中“西方式”一词,对表达无碍。
D.⑥句加点的部分不能改为“独特的沈从文”。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C.“西方式”与后面“中国式”相对应,删去后语意发生变化。
5.调整第⑤句词语顺序,使之与第④句衔接更为紧密、顺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块土地曾无数次与中原文化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淳朴”和“悠然”。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④句“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陈述对象是“这块土地”,为了更好地衔接,第⑤句应把“这块土地”提到句首,改为:这块土地曾无数次与中原文化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淳朴”和“悠然”。
二、阅读素养培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隔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她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她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她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她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她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他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①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她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已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零零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注] ①老拱:泛指普通百姓。
文本二 我懂得他(金心异)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委婉了一点,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选自鲁迅《〈呐喊〉自序》,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鲁镇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单四嫂子生活的艰难,为下文写单四嫂子痛失爱子作铺垫。
B.宝儿生病,单四嫂子不是直接找医生,而是通过求签、许愿、吃单方,由此可见单四嫂子的愚昧与困顿。
C.单四嫂子对宝儿的病心急如焚,但是何小仙却含糊、马虎应付了事,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何小仙的无情。
D.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鲁镇夜晚的寂静,形成呼应,突出了一切波澜均会回归寂静的主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为下文写单四嫂子痛失爱子作铺垫”错误。写单四嫂子生活艰难并不是为其痛失爱子作铺垫,而是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C.“突出了何小仙的无情”错误。何小仙只是冷漠,并非无情。D.“一切波澜均会回归寂静的主题”无中生有,本文的主题是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死于何小仙的“仙方”,与鲁迅另一篇《药》中华老栓的儿子华小栓死于吃“人血馒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充分揭示了封建迷信害死人的罪恶。
B.何小仙说“这是火克金”,讲的是中医“五行相克”的医学理论,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讲的“奇奇怪怪的药引”一样,都是子虚乌有、骗人的理论。
C.王九妈、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红鼻子老拱等人物,与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九斤老太”“小尼姑”“白胡子”一样,都是形象又通俗的称呼,让读者感觉亲切真实。
D.单四嫂子儿子生病,却向何小仙讨“仙方”,体现了她的愚昧、无知;而《祝福》中的祥林嫂却想用“捐门槛”的方式获得参与祭祀的资格,也是如此。两篇小说都通过人物揭露了封建礼教和迷信吃人的本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中医‘五行相克’的医学理论……都是子虚乌有、骗人的理论”错误。不能因为何小仙一个庸医,就说中医理论是子虚乌有的,中医是具有科学性的。
8.结合文本二,分析鲁迅小说集《呐喊》命名的缘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令人窒息的黑暗,唤醒人们摧毁“铁屋子”;②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③不让青年被自己的痛苦寂寞感染;④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鲁迅小说集《呐喊》命名的缘由,可以由文中内容概括出来,从文中“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可总结出作者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令人窒息的黑暗,唤醒人们摧毁“铁屋子”;从“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可总结出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从“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可总结出不让青年被自己的痛苦寂寞感染;从“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可总结出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
9.《明天》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名篇。假如针对这部作品写一篇文学短评,结合文本二,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评论?请写出评论要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人物形象角度看,单四嫂子虽然贫困、勤劳,但是愚昧、麻木,属于“铁屋子”中“昏睡”的人群。
(2)从人物形象比较看,单四嫂子与《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都是封建社会里最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表,作者对她们,“哀其不幸”。
(3)从小说内容看,单四嫂子的“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失望、绝望中蕴含希望。
(4)从小说标题看,标题意蕴深厚,引人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小说评论提纲的能力。文本二中鲁迅回顾了自己创作《呐喊》这部小说集的过程以及心路历程,提出来一系列的创作理念,而且对作品具体情节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就提到本篇《明天》。在文本二“‘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创作《呐喊》一系列小说的缘由,而《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即属于“铁屋子”中“昏睡”的人群的一员,所以在评论作品时,可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展开评论。在《明天》中,单四嫂子是一个贫困、勤劳,但是愚昧、麻木的人,与《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都是旧时代农村妇女形象,作者对她们充满同情,“哀其不幸”,希望她们能早日觉醒,摆脱封建制度的毒害。另外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文本二还提到“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在小说中作者创作单四嫂子的“梦”一节,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失望、绝望中蕴含希望。在评论时应抓住这一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评论时还要注意小说标题所蕴含的意义,“明天”点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