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1课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1课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2 20:0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学案》新教材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1课 *种树郭橐驼传
生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初八卒于柳州任所
作品 一生创作600多篇作品,代表作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愚溪诗序》《黔之驴》《小石潭记》《江雪》《渔翁》等,著有《柳河东集》
评价 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毛泽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儿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以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对官府扰民、百姓惶恐作了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而本文构思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1.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2.寓言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或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寓言的内容多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批评,或对某类人有所讽刺和箴诫。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总是集中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因而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段解: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段解:介绍郭橐驼的籍贯及高超的种树技艺。
致:使达到。凡:副词,凡是、所有。性:性质,方法。本:
根。培:培土。筑:动词,捣土。既:已经。然:这样。
莳(shì):栽种。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①其实:
它的果实。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疏密:指土的松
段解: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实际上就是能否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问题。
你们的。绪:丝头。缕:线。字:养育。遂:成,养好。豚:
猪。小人:小民。辍:停止。飧(sūn):晚饭。饔(yōnɡ):早
段解:在问答中将种树之理“移植”到政事上来。
段解: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1.古今异义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小民,地位低的人。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2)以致其性焉尔
古义:来使……达到(充分展示)。
今义:连词,多表示不好的结果。
(3)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4)既然已
古义:已经这样。既,已经;然,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2.一词多义
(1)固
(2)顾
(3)怜
(4)病
(5)以
(6)而
3.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名词作动词,给……起名)
(2)早实以蕃(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3)根拳而土易(名词作动词,拳曲、伸展不开)
(4)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5)驼业种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
(6)病偻,隆然伏行(名词作动词,患……病)
(7)而卒以祸(名词作动词,造成灾祸)
(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9)以致其性焉尔(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达到)
(10)非有能硕茂之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11)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早,使……结得早;蕃,使……结得多)
(1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蕃,使……繁盛;安,使……安乐)
(13)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繁多、烦琐)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理,非吾业也(非……也,表否定的判断句)
(2)倒装句
①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句,应为“不若我”)
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
③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句,应为“能为何”)
④不知始何名(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始名何”)
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句,“为观游”是“豪富人”的定语)
(3)省略句
①然吾居乡[应为“然吾居(于)乡”]
②而卒以祸[应为“而卒以(之)祸”]
③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应为“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传记。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给百姓带来的灾祸,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1古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较为丰富,请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些实例,并作归纳和总结,填写下表。
人称代词 例字 例句
第一人称 吾



第二人称 汝(女)




第三人称 其


答案 (示例)
人称代词 例字 例句
第一人称 吾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我 名我固当
余 名余曰正则兮
予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第二人称 汝(女) 阿母为汝求
尔 官命促尔耕
而 字而幼孩
乃 家祭无忘告乃翁
若 若入前为寿
第三人称 其 其培之也
之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彼 彼与彼年相若也
2郭橐驼和他植者的种树方法、态度和结果有何不同?能够使树木健壮生长的根本是什么?完成下表(用原文语句作答)。
角度 人物
郭橐驼 对比 他植者
方法
态度
结果
根本
答案 
角度 人物
郭橐驼 对比 他植者
方法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态度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结果 天者全而其性得 木之性日以离
根本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作者是如何描写郭橐驼种树的精湛技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如“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侧面烘托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4郭橐驼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请结合文章分析郭橐驼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外形丑陋。郭橐驼“病偻”而驼背,“隆然伏行”,人们称他为“驼”,可见他外形丑陋。
②性情豁达。“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郭橐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
③技艺高超。郭橐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因而暗示出郭橐驼技术的高超。“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说明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另外说明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则侧面写出郭橐驼的技艺高超。
④具有政治思想。面对“别有用心”的问者,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5文章由“养树”谈到“养人”,其表述目的历来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会使百姓受到祸害。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表现了作者写作思路的严谨。
文言断句
如果用“/”给“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断句,就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虚词“云”等一般用于句末;“曰”后要停顿;“甚善”一般单独成句;“名我固当”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亦”很多时候位于句首。因此,这一句的正确断句为: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文言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内容,用标点符号(高考命题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同时还要求考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如何解答文言断句题
文言断句有两大关键:一是词性,二是句式。
(一)着眼于词性
1.着眼于名词和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停顿;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就可能停顿。
2.着眼于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通常承担一个句子的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3.着眼于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4.着眼于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当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借助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根据文言文用词习惯和规律,编者总结出了文言断句的速记口诀,如下: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是停顿。
或句(。)或逗(,)看情形,
各自位置要记清。
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
(1)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其后一般要断开。
(2)引出议论的词语:“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二)着眼于句式
1.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一般在固定句式的标志词语前后都要有停顿,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庸……乎”“不亦……乎”“无乃……乎”“谁……者”“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其……其……”“直……耳”等。
2.整齐语句
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比、对偶、排比、顶针的修辞或者是使用对举、对比的手法等。断句时,可以考虑这些内容,来帮助我们判断断句点。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等均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
比如省略句,古汉语简明的特点使得语句蒙前、蒙后省略相关的成分,如主语、宾语、谓语等,断句时要特别关注语句的省略问题。
1.(2021·新高考Ⅱ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范阳祖逖少有大志”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C。
2.(2021·浙江高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虽 谆 谆 其 词 非 求 胜 于 景 山 盖 陈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为 非 是 也 诚 以 为 非 是 幸 亦 语 焉 襄 不 敢 惮 烦 于 屡 告 也
答案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谆谆其词”其实是“其词谆谆”,指言语恳切,形容词作谓语,在其后断开。“景山”作“胜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己之所守”作“陈”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也”字表句末停顿,在其后断开。“非是”作“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焉”是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据此断句即可。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
选文一 柳侯祠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汨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汨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投于汨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汨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有删改)
选文二 病梅馆记
[清]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探究任务:
1.《柳侯祠》一文中画线的句子说“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结合《种树郭橐驼传》及《柳侯祠》两文来看,柳公的“价值”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文学层面来说,他拥有了《种树郭橐驼传》《永州八记》及其他篇什。②从政治层面来说,他既通过《种树郭橐驼传》等向上层统治者表达了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要养民等政治主张;从现实来说,他也为百姓做出了“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等政绩。
2.柳宗元和龚自珍虽所处年代不一样,但都属于政治改革家,且他们的改革思想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较《种树郭橐驼传》与《病梅馆记》的相同点,让我们更深刻认识“传”“记”文学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比手法上相同。
为揭示社会危害,提出改革新思路,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正反对比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的方法、态度和结果上形成了鲜明对比。《病梅馆记》中“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是正反对比,“斫直,删密,锄正”“夭梅病梅”和“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复之全之”也是正反对比。
(2)排比句式上相同。
为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排比句式。《种树郭橐驼传》中为揭示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经验上的截然不同,在采用对比手法的同时也运用了排比句式,如“移之官理”中“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运用了排比句式,矛头直指“繁政扰民”的社会诟病。《病梅馆记》中“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些排比句式的运用深刻揭示了梅的本性被残酷扭曲的现实。
(3)讽政目的上相同。
《种树郭橐驼传》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发的;《病梅馆记》的写作目的是揭露清朝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罪恶,表达要求改革、追求自由解放的愿望。
(4)蕴含哲理上相同。
郭橐驼种树的要诀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龚自珍疗梅的方式是“纵之顺之”“复之全之”。两者殊途同归,异曲同工,都蕴含着老庄的“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
『读写能力』 类比手法
作者整体上从两个方面运用了类比:
(1)种树与治民相类比:种树的道理与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类比。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和“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类比。种树“其莳也若子”,以此类比对百姓要关怀爱护;种树“其置也若弃”,以此类比不要打扰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
(2)“他植者”对树“爱之太恩,忧之太勤”,以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旦暮吏来而呼曰……”。
表面上是说种树的道理,实际上每一个种树的道理都类比着一个治国养民的道理。
作者通过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对本体事物的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针对练笔』
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人生该留下些什么”这个中心论点,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和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张扬的个性;我们应当留下星光的灿烂和青春的无悔!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驼业种树          业:以……为业
其土欲故 故:旧,指原来培 育树苗的土
B.遂而鸡豚 遂:成,养好 故病且怠 病:病重
C.其莳也若子 莳:种植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害:妨害
D.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道:经验,方法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统治,治理
答案 B
解析 病:困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既然已,勿动勿虑
C.不抑耗其实而已 D.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答案 C
解析 C项,“而已”古今都当“罢了”讲。A项,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B项,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加以判断。D项,古义,小民、百姓、地位低的人;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因”,都是连词,于是。B.“且”,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副词,将要。C.“故”,连词,所以;名词,缘故、原因。D.“然”,连词,表转折,但是;代词,这样。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完树后采取的态度是“     ,     ”,这种态度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2)“     ,      ”是《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成功的秘诀,也告诉我们做事要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3)有的种植者“           ,          ”,作者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对这种用近乎破坏的方式来检验树木生存状态的做法,予以批评。
答案 (1)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 (2)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些植物,羞涩地把它们的茎也生到地下去。但是,榕树不仅让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让它们凸显在地面; ① ,还让它的根悬挂在空中,甚至盘缠贴附在树身上,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的古怪的衣裳。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
在名山胜地的悬崖峭壁上,我甚至看过一些榕树, ② ,也能够成长。一粒榕树种子落在峭壁上,依靠石头隙里一点点儿的泥土,好家伙!它成长起来了。它的根不能钻进坚硬的石头,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长,在这种场合,这些根简直像一条条钢筋似的,它们发挥了奇特的作用,把石壁上的一点一滴的营养,都兼收并蓄,输送到树身去了。因此,你在石壁上看到有一株扭曲了的榕树在泰然地成长,一点也用不着惊奇。这样重视它的根的树木,在适宜的气候之中,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生长的呢!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株榕树是自然枯死的。如果不是由于雷殛,不是由于斩伐,它似乎可以千年百代地活下去。正因为榕树具有这样神奇的生命力,在旧时代,一株老榕身上常常被人贴满了祈福禳祸的红纸,甚至在树根处给人插上了香烛,有好些迷信的老妇还在向它们焚香膜拜。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借代 B.排比、反复、引用
C.比拟、比喻、反问 D.对偶、反复、借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羞涩地把它们的茎也生到地下去”为拟人;“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的古怪的衣裳”为比喻;“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生长的呢”为反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旧时代,人们常常在老榕上贴满了祈福禳祸的红纸,在树根处插上了香烛,有好些迷信的老妇还在向它们焚香膜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原句的主语是榕树,突出了记叙对象,也突出了榕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②“在树根处插上了香烛”,在原句中有“甚至”一词的修饰和引导,突出了榕树在人们心中是神灵般的存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抓住改句和原句在句式、句意、用词上的不同造成的效果上的差别分析即可。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仅凸显在地面 ②不需要多少泥土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前后的语句,可以看出,句子中榕树的根是从地下到地面,再到空中。根据关联词“不仅……也……”“……还……”,可判定答案为“不仅凸显在地面”。②处,“依靠石头隙里一点点儿的泥土,好家伙!它成长起来了”,这个句子是对②处的句子的解说,②处为总说,可以推出答案为“不需要多少泥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唐宋八大家”散文开辟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新的高峰,在整个散文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崇高地位,艺术成就令古今读者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丽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开创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    ,掀起一股改革风潮;宋代的欧、曾、王、苏等人,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进一步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可以说,“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大家的散文内容上兼容并包,既有先秦诸子散文中常见的论辩、杂说,还有游记、书序、传状、碑志等,既有对已故亲人、朋友的追思怀念,也饱含着忧国忧民和政治改革的思想;形式上    ,融叙事、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多种艺术手法相结合,兼有民主性、现实性和文艺性。尤其是八大家还善于从身边琐碎的小事中发现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有人评论说,“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之所以至今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人性和思想的光辉,而且还因为他们的作品有文采有深度造成的。
4.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赞不绝口 独树一帜 不拘一格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强调“唐宋八大家”散文的艺术成就被古今读者称赞,故可填写“赞不绝口”。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第二处,语境是说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丽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在文坛上自成一家,故可填写“独树一帜”。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第三处,语境是说“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形式多种多样,故可填写“不拘一格”。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至今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文采有深度,而且还因为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人性和思想的光辉造成的。
B.“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至今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人性和思想的光辉,而且还因为他们的作品有文采有深度。
C.“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至今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有文采有深度,而且还充满着人性和思想的光辉。
D.“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至今能够广泛流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有文采有深度,而且还因为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人性和思想的光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之所以……的原因,是因为……还因为……造成的”句式杂糅,保留“是因为……还因为”即可;二是语序不当,“不仅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应将其后所带内容调换位置。综上,修改最恰当的是D项。
二、阅读素养培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等同,相等
B.即罹窜逐,涉履蛮瘴 罹:遭到
C.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用事:做事重用
D.尤精西汉诗骚 诗骚:《诗经》和《离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用事:掌权执政。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B.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C.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D.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断句题同时也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登……第,是“考中、中第”的意思;“宏辞”即为“宏辞科”,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贞元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了解了这些,便能快速断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法没有实现。
C.政治上,柳宗元没有充分显示出他的才能来,可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D.柳宗元是个非常重义气的人,当得知朋友要远贬时,他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想替朋友减轻点痛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错误,由原文来看并不是皇帝居位不久,而是王叔文自己任职不久变法就失败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
(2)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们母子这样呢?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写,抒发;动,动笔;文,用作动词,形成文章。(2)执友,好朋友;胡,怎么;若是,如此、这样。
10.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柳宗元的形象,请举出一种手法,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表现),结合文本相应信息,恰如其分地刻画了他在为文上有诗、骚之风,关注现实,切中时弊(在为人上重视友情,体贴朋友/在为官上体贴百姓,革除陋习)。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塑造的手法的能力。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正面描写,即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神态等;二是侧面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塑造人物;当然有时候也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塑造人物。本文塑造柳宗元的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如“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正面刻画了他在为文上有诗、骚之风,关注现实,切中时弊;第三段写他对刘禹锡的帮助,“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刻画他在为人上重视友情,体贴朋友;第四段写他的政绩,“柳州土俗……宗元革其乡法……归其父母”,刻画他在为官上体贴百姓,革除陋习。侧面描写有“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文章通过写王叔文等人对他的重用,表现他卓越的政治才华;通过写读者对他文章的感受,表现他的文学才华。
参考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文章精心剪裁、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的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又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而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被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重用他,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变法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感动得哀痛悲伤。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为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到播州刺史的职务,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们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刺史的职务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
柳州风俗,用子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逾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便革除这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子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经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的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助办理柳宗元的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很有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