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轮复习:《战国策》第八-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轮复习:《战国策》第八-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3 16: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轮复习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09《战国策》第八
【内容梗概】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战国策》简称《国策》。它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战国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策》的缘起于战国时代,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末年列国纷争的盛况。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硝烟弥漫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文学地位】
一、写作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面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虎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干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十的丑态。
2. 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诫齐王不应偏信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薯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二、历史评价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十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黑相内容比较复杂,主休上休现了纠横家的患相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宝时期患相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十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二文辞妙。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的史料。但《战国策》许多记载并不可靠,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帮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干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相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干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原文呈现】
《战国策》第八
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中原来。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算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这时候军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战术也进步了。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用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可见那凶惨的情形。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作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这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同的士人。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做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既然这般重要,所以立谈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
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后世提到游说的策士,总想到这两个人,提到纵横家,也总是想到这两个人。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苏秦起初也是连横派。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趴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手下人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回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那会受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后来果然做了秦国的相;苏秦死后,他也大大得意了一番。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这需要技巧;《韩非子·说难篇》专论这个。说得好固然可以取“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说得不好也会招杀身之祸,利害所关如此之大,苏秦费一整年研究揣摩不算多。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2]。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道,说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真难得呢[3]。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西元前四〇三—二〇二),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1]《离娄》。
[2]罗根泽《〈战国策〉作于蒯通考》及《补证》(《古史辨》第四册)。
[3]李格非《书〈战国策〉后》。
【随文练习】
一、根据原文填空
1.战国七雄:__、__、__、__、__、__、__。
2.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孟子说:“_______,杀人盈野;_______,杀人盈城。”可见那凶惨的情形。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_______。
3.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________以后,日渐强盛。
4.前一派叫“____”,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____”,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
5.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____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
6.《战国策》,是汉代____ 编定的。
【参考答案】1.韩 赵 魏 楚 燕 齐 秦
2.争地以战 争城以战 战国时代
3.商鞅变法
4. 合纵 连横
5.齐国
6.刘向
二、阅读《<战国策>第八》一章,概括战国时期游说的策士苏秦和张仪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苏秦坚忍不拔,善于思考,勤奋刻苦;张仪意志坚定,目标明确。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哪些?请写出10个。
【参考答案】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安步当车、安然无恙、安如泰山、百步穿杨、百发百中
卑词重币、伯乐一顾、不可同日而语、不谋而合、不遗余力、侧目而视、
长驱直入、尺寸之功、弹丸之地、得寸进尺、颠倒是非、反璞归真、扶老携幼
高枕无忧、公子王孙、画蛇添足、积少成多、嫁祸于人、交浅言深、见兔顾犬
狡兔三窟、桀犬吠尧、惊弓之鸟、旷日持久、两败俱伤、两虎相斗、门庭若市
米珠薪桂、民不聊生、末路之难、南辕北辙、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怒形于色
排难解纷、被山带河、泣数行下、千金市骨、前功尽弃、前倨后恭、切齿腐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轻于鸿毛、请自隗始、裘弊金尽、三人成虎、三至之馋
身败名裂、身首异处、身价十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势不两立、四分五裂
泰山鸿毛、天崩地裂、天府之国、同甘共苦、痛入骨髓、图穷匕现、亡羊补牢
危如累卵、相持不下、一举两得、一瞑不视、行百里者半九十、一至于此
倚门倚闾、异口同声、与世无争、羽毛未丰、一去不复返、远交近攻
曾参杀人、战无不胜、争名夺利、抵掌而谈、左支右绌、坐享其成
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变式练习】
一、选择题
1.(2022春·辽宁葫芦岛·九年级统考期末)选出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 )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刘向编纂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策谋言论的汇编。
B.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章,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C.《乐府诗集》为北宋郭茂倩编纂,是一部最为完备的乐府诗总集,全书共一百卷,收集了汉至唐、五代时期的乐府民歌、文人作品和先秦歌谣。
D.《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字希梦,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文学家。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错误。“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故选D。
2.(2022春·北京·九年级北京四中校考期中)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散文蓬勃发展,出现了诸如《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优秀的历史散文。
B.《古诗十九首》起于汉代,后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代表作《迢迢牵牛星》等篇传唱后世。
C.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倡导者,与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并称“唐宋八大家”。
D.沈从文,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代表作《边城》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并称‘唐宋八大家’”说法错误,范仲淹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故选C。
3.(2022秋·九年级单元测试)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法家经典,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所以《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C.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内容一般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D.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了科举制度摧残读书人的罪恶,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孟子》是儒家经典;
故选A。
4.(2022·黑龙江哈尔滨·统考二模)下列信息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四部作品。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
D.《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隆中对策,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是“智慧”的化身。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四部作品。故选A。
5.(2022·辽宁抚顺·二模)选出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 )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刘向编纂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策谋言论的汇编。
B.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章,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C.《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水经注》中的文章,《水经注》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在古代游记散文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D.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D.辛弃疾为南宋豪放派词人;“北宋豪放派词人”表述有误;
故选D。
6.(2021春·山东淄博·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国别体、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
B.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与法国莫泊桑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课文《变色龙》即为他的短篇小说作品。
C.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字依据,也是戏剧活动的基础和起点,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舞台提示组成。
D.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答案】A
【详解】A.“《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国别体、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有误,《左传》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
故选A。
7.(2022春·贵州铜仁·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被称为“范举人”,说明他参加会试考中了。
B.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C.“书”即书信,古时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如《与朱元思书》。
D.《左传》《战国策》和《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传体史书。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说明他参加会试考中了”表述错误。院试考中为“秀才”,乡试考中为“举人”,会试考中为“贡士”,殿试考中为“进士”,因此范举参加的是乡试;
故选A。
8.(2022春·江苏盐城·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卡塔尔举办世界杯期间,非常酷爱足球的老爸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看比赛。”这句话没有语病。
B.“新时代的青年要想更好地报效祖国,就须在品格、能力上下功夫。”是承接复句。
C.“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的主干是“海燕飞翔”。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33篇。
【答案】C
【详解】考查对句子语病、复句类型、句子主干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A.有语病,“非常”和“酷爱”语意重复,删去“非常”;
B.“新时代的青年要想更好地报效祖国,就须在品格、能力上下功夫。”是假设复句;
D.《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故选C。
9.(2022·湖北襄阳·统考模拟预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热映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影片,生动反映了中国人爱国奉献、积极向上、执着追梦的精神风貌。(这个句子主干是“影片反映风貌”。)
B.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这句话主语残缺,唯一的修改方法是把“使”删掉。)
C.古人用“左迁”和“谪”表示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用“举”表示选拔任用,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贤与能 ”。
D.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红楼梦》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答案】B
【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辨析。
B.有误,本句中存在主语缺失的问题,修改方法不唯一,可以删去“通过”,也可以删去“使”;
故选B。
10.(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谥号“韩昌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谥号“文忠”。
B.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了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左传》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西汉司马迁历尽艰辛撰成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的“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D.《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都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的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答案】A
【详解】A.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和“昌黎先生”,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所以A项“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谥号‘韩昌黎’”表述不正确;
故选A。
11.(2020春·湖北武汉·九年级校联考期中)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始终记得在遥远的少年时代,朗读着《战国策》里荆轲的故事,吟咏着“风萧萧兮易水寒”这 的曲调,心中燃烧出一团熊熊的火焰,还立即向浑身蔓延开来, 的血液似乎要 起来,无法再安静地坐在方凳上,双手抚摸着滚烫的胸脯,竟霍地站立起来,绕着桌子缓慢地移动脚步,还默默地昂起头颅, 地睁着双眼,就像自己竟成了这不畏强暴和视死如归的壮士。
A.悲怆 沸腾 灼热 恼怒 B.悲伤 灼热 沸腾 恼怒
C.悲怆 灼热 沸腾 愤怒 D.悲伤 沸腾 灼热 愤怒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的辨析。
一空,悲怆:意为悲伤凄惨。悲伤:是人的一种情绪反应,表示伤心难过。句中形容曲调,应填:悲怆;
二三空,沸腾: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也比喻情绪高涨或人声喧闹。灼热:意思是像被火烧着、烫着那样热。第二空用来形容“血液”的滚烫,应填:灼热;第三空则指血液滚烫,情绪高涨,应填:沸腾;
四空,恼怒:意思是指生气,愤怒,惹怒。愤怒:指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此处指读荆轲的故事时那种激动不能自已的情绪状态,应填:愤怒;
故选C。
二、课外阅读
(2022春·山西晋城·八年级统考期末)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注释: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12.很多成语出自选文,比如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即可)
13.下列对选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加点的“恙”读yànɡ,形声字,形旁是羊,声旁是心。
B.选文“臣奉使使威后”中加点的“使”是“出使”的意思。
C.选文划横线的句子使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有气势,感染力强。
D.赵威后的话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高度一致。
【答案】12.舍本逐末 13.B
【解析】12.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出自本文的成语有“舍本逐末”,其意思是: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后用以比喻轻重主次颠倒,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着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
13.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及文言文内容理解。
A.“恙”为形声字,形旁是心,声旁是羊;
C.“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连续运用两个“苟……,何以有……”的句式,不构成排比;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强调的是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意思是: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运用反问的句式,强调要重视百姓,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赵威后的话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有区别;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奉齐王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2022春·江西赣州·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狐假①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②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③,故遂④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注解①假:假借,凭借。②长:zhǎng同“掌”,掌管。③然:对的,正确的。④遂:就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求( ) (2)子( ) (3)畏( )
15.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1)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6.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4. 寻求,寻找 你,您 畏惧,害怕 15.(1)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2)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16.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实际上自己虚弱无力,不堪一击。意思对就可。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虎求百兽而食之: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求: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您不敢吃我。子:你。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畏:害怕。
1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子:你。走:逃跑。
(2)畏:害怕。以:认为。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可知,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点睛】参考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三、17.(2022·山东·九年级专题练习)综合性学习。
为落实“双减”政策,某校开展了以“落实‘双减’我担当”为主题的“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为解决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必须不打折扣地落实。
“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外学科培训班停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上学年,某中学在9月份和12月份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来看,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支持率由35%提升至92%,家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绝大多数家长的态度由刚开始时的焦虑、怀疑转变为支持、配合。
材料二:
“双减”政策发布后社会情绪分布图
材料三:
学生参加校外培训作用反馈表
(1)“落实‘双减’我担当”中的“担”小篆写作“”,《说文》解释“儋(担)”,“荷”也。“负书担橐”(《战国策》)中的“担”即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__。“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与妻书》)和“落实‘双减’我担当”中“担”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
(2)研读材料二,就“双减”政策发布后的社会情绪表现,写出你的发现。
(3)“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暑假马上到来,你可能又要面临各类培训。请你站在“天下国家”的高度,结合材料一、三,说出不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至少两个理由。
【答案】(1) 驮、背。 承担、担负。
(2)一、人们对“双减”政策落实的讨论和关注度比较高;
二、少部分人对“双减”政策持赞成期待;
三、社会上依旧有少部分人对“双减”政策抱有怀疑的态度;
(3)一、不参加校外培训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不参加校外培训能够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词语含义。
①空:“负书担橐”是“背着书箱,挑着行李”的意思,所以“负”是“背着、驮着”之意;
②空:“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是“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承担一切苦难与悲痛”的意思;“落实‘双减’我担当”是“我来担负落实‘双减’政策的工作”之意。所以“担”是“承担、担负”之意。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柱状图及占比不难发现,“对政策的支持期待”占比为34.7%,虽然大家支持,但是只占有一少部分;而“对政策支持落实的讨论和关注”占比相对较高,说明“双减”政策的落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和家长的担忧”占比16.2%不难发现,虽然政策已经发布,但是依旧有少部分家长会出现担心焦虑的情况。结合上述,也不难发现,“双减”政策依旧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依据上述,分析可得出。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题干中提到站在“天下国家”的高度谈论理由,必须首先知道“天下国家”的高度是什么。首先先理解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意思,孟子说:“天下的根本在国,国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和个人。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外学科培训班停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可以看出,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对于同学们个人而言,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材料一第二段“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支持率由35%提升至92%,家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绝大多数家长的态度由刚开始时的焦虑、怀疑转变为支持、配合”可以看出,不参加校外培训对于家庭本身而言,减轻了父母的经济压力,使父母不再焦虑;结合材料三图可知,觉得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占用自己正常生活时间及对自己成绩没用的相对来说占比较大,从这点可以分析出对个人而言,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能够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据此可分析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