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爱莲说》说课课件(共12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爱莲说》说课课件(共12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3 15: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爱莲说
周敦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爱莲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之君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2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说”的这种体裁和作者简介;积累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理解;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高尚节操,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3、教学重点、难点
《爱莲说》的重在“爱”,那么作者是怎样突出对莲花爱的呢?理解运用对比衬托的作用就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写“莲”是实,写“爱”是虚,以实托物,以虚言志,爱莲的“因由”自然成为本文的难点也就是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学情分析
从教学对象看,初一学生属于学龄中期,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高视角、低起点”,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的结合。
学法如下:
1)自主学习:
如:对于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者、对文章字词的疏通)。
2)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课文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莲花”与“君子”的关系,作者的 思想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解析题目。
1.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荷花图片,学生回忆与莲花有 关的诗句,引出课题。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片,学生读一读。
3.什么是“说”?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注意找出多音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现象。
(三)比较探究
作者为什么爱莲?找出原因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四)合作交流
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本文重在写莲,开头却写菊花和牡丹,为什么?(解决重点)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花与人有什么关系?在文中菊花、牡丹和莲花都象征了哪种人 从文中找出依据并总结。
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完成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拓展
1、本文有一个名句后来演化成了成语,它常用来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2、也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了本文,你对此作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的认识或是生活实际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
本着突出分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的原则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周敦颐爱莲,因为莲的——我爱——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抓住事物特征,力求说出新意。试着将 发言进行扩展,写成一篇约300字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同予者何人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
隐逸者
鲜有闻
富贵者
宜乎众矣
正衬
牡丹
托 物 言 志
风度气质:质节行礼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辱
生长环境: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反衬
君子
体态香气:通达事理,行为不攀方正,附权贵,美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