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三大改造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2.“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粮食总产量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197.65
表格中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的掀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4.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推动这一过程快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出现高潮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5.有人问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为什么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他说:“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
A.大包干 B.公私合营
C.集体化 D.生产合作社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D一五计划的完成
7、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的标志是( )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D一五计划的完成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度的创举是( )
A实行赎买政策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一国两制
9、下列表格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个历史时间,其历史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
年份 国营积极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19.1 1.5 0.7 71.8 6.9
1956 35.2 53.4 7.3 7.1 趋于零
A我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0.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
A.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
B.土地改革,使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C.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D.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11.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2.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4.下表是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结构图(%)。由下表可以得出我国当时正在采取的措施是( )
农业 比例 手工业 比例 工商业 比例
个体经济 3.7 个体手工业 8.3 私营 1
农业合作社 96.3 手工业合作社 91.7 公私合营 99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C.建设东北工业基地 D.设立经济特区
15.1956年,全国96.39%的农户加了农业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99%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该材料表明我国( )
A.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B.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6.“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17.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8.连环面是同学们喜爱的课外读物。图4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据此可知,该故事反映的是我国当时进行的( )
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9、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 )
史实 结论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A.史实错误,结论正确 B.史实正确,结论错误
C.史实和结论都正确 D.史实和结论都错误
20.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二、非选择题
21、材料一: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材料二:中央发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通知》
材料三: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摘自徐中尼《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号)
(1)材料一的对联出现在哪些年,“三大改造”指哪三大改造?
(2)据材料二,思考我国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指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和原则。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上海资本家荣毅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态度,结合史实说明荣先生为什么持有这样的态度?
22、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
材料中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哪一年?它的实质是什么?
(2)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分别对哪几个行业进行了改造 其方式分别是什么
(3)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何意义?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哪些缺点?
答案
1-5CBABB 6-10BBABA 11-15DBBAB 16-20ADBBB
21、(1)、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背景: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抵抗自然灾害。②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方式:农业合作化。原则:自愿互利。
(3)态度:支持。为什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
22、(1)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2)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采取合作化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
(3)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