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种群的数量特征【课时作业】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种群的数量特征【课时作业】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3 20:0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课时作业】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D )
A.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一亩(1亩=0.0667公顷)水稻的年产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出生率的范畴;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是种群密度;草地中杂草不是一个种群。
2.在一片约33 hm2(1 hm2=10 000 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用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大约是( C )
A.大于165 B.小于165
C.大于5 D.小于5
解析:根据公式,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被标记的个体数=25×33 ÷5=165(只),种群密度=165÷33=5(只/hm2);由于第一次捕获的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会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容易捕捉到,故第二次捕获的33只大山雀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是偏高的,所以求出的数值偏小,实际数值应略大一些。
3.某同学调查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下表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 A )
样方编号 1 2 3 4 5
数量/ 株 1 0 0 1 0
A.适当增大样方面积
B.适当减少样方数目
C.改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D.改变计数方法
解析:据表分析可知,五个样方中的样本量太少,计算种群密度误差较大,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五点取样法的样方数量不能减少;正方形的地块可以使用五点取样法,没有必要改用等距取样法;样方中的计数方法不能改变。
4.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表(单位:只)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项目 捕获数 标记数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A.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44只/hm2
B.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8/9
D.如经调查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增长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解析: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
(18+18)=32/36=8/9;若田鼠种群属于增长型,则田鼠种群密度将会增加,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
5.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
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直接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入手减少害虫的数量
D.我国一线城市人口数量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
解析:虽然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但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上升,因为不能确定死亡率的大小;如果某个种群数量很少,就算它是增长型,也会随着环境、天敌等因素使种群数量不增加甚至会大量减少;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入手进而间接影响出生率减少害虫的数量;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务工人员的迁入率、迁出率有关。
6.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折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B.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冬季和秋季时性别比例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少,这说明性别比例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在春季和春夏之交,社鼠的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雄数量相差不大。
7.在下面四个年龄分布类型中,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D )
解析:D的老年个体最多,幼年最少,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所以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8.下图表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波动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⑥
D.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近期其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少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因此①为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③为迁出率、④为迁入率,⑤为年龄结构,⑥为性别比例;春节前后,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人口流动所引起,即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⑤年龄结构;衰退型的种群一般来说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但是也不排除环境条件改变导致种群数量不变甚至增长的情况。
二、非选择题
9.以下三图为三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图,纵轴表示年龄,横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数的百分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属于   型年龄结构,其人口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图乙属于     型年龄结构,其人口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2)假如图丙是依据我国第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结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       这一基本国策初见成效。
(3)图乙所属国家因人口问题会造成(  )
A.就业困难、生活贫困
B.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加
C.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
D.医疗水平降低,住房紧张
(4)图甲所属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最主要的是(  )
A.控制人口增加 B.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多生育 D.延长教育年限
(5)人类中男女比例大体相等的原因是

 。
解析:(1)图甲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图乙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2)由图丙可以看出,我国幼年个体数量在减少,说明出生率下降,这是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得到落实的原因。(3)图乙人口中,老龄人占的比例较大,而幼年相应个体则较少,该国将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是老龄人越来越多,而出生率则很低,就业人员不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福利事业的压力将加大,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4)由图甲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该国人口中,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很大,而老年个体占的比例很小,属于增长型,该国将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是出生率上升,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口一多,也会对社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使该国的人口保持一个稳定的低增长态势,来人为地降低人口总数量。(5)人类中男女比例大体相等的原因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数量相等且与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结合机会相等。
答案:(1)增长 越来越大 衰退 越来越小 (2)计划生育 (3)C (4)A (5)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数量相等且与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结合机会相等
10.长爪沙鼠是某草原鼠害的主要物种。若用灭鼠剂防治,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会迅速恢复。为了提高防治的有效性,科研人员研究了不育剂EP-1对当地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影响。3月初在实验区投放不育剂饵料,对照区为自然状态;3~10月间定期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和幼体(0~1月龄)比例(研究期间长爪沙鼠迁入和迁出情况不明显,忽略不计),其中幼体比例统计结果如图。
(1)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 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
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    ,直接使    降低,从而使该种害虫的   
   明显降低。
(3)与对照区相比,实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   (填“早”“晚”或“相同”),出生率总体水平   (填“低”“高”或“相同”)。
(4)种群密度的应用有农田杂草状况调查、濒危动物保护、    
       以及          等。
解析:(1)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该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数量为40×60÷20=120(只),则种群密度=120÷0.5=240(只/hm2)。
(3)据题图分析,对照区幼鼠组成比例在5月达到最高,而实验区幼鼠组成比例在9月达到最高,与对照区相比,实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晚,出生率总体水平低。
(4)种群密度的应用有农田杂草状况调查、濒危动物保护、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以及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
答案:(1)240只/hm2 (2)性别比例 出生率 种群密度 (3)晚 低 (4)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三、不定项选择题
1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B )
A.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B.种群是所有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而不是所有生物;种群内的生物具有复杂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
1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C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解析:因诱杀数量(重捕总数量)未知,无法推算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四、综合探究题
1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结构个体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则应该采用      法调查其个体数量;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该采用  
   法调查其个体数量。
(2)图中信息显示,该种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随   而变化;若一种外来生物于6月份入侵该岛,并以该种群未成熟的个体为食,这将使种群的     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第二年的      ,最终使岛上该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
(3)8~10月份该种群的出生率为   ;若该种动物的成熟个体是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适度捕猎的时间可以考虑选在每年的    月份以后。
解析:(1)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则应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个体数量;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个体数量。
(2)由图可知,不同月份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的比例不同,说明该种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月份)而变化;由图可知,6月份未成熟个体最多,且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又根据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说明6月份以后没有新出生的个体。若一种外来生物于6月份入侵该岛,并以该种群未成熟的个体为食,这将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第二年的出生率,最终使岛上该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
(3)由(2)分析可知,8~10月份该种群的出生率为0;由于每年的6月份以后种群没有新个体出生,所以适度捕猎成熟个体的时间可以考虑选在每年的6月份以后。
答案:(1)标记重捕 样方
(2)季节(月份) 年龄结构 出生率 
(3)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