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3 20: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课时作业】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种群时有下列情形:只有80%的种子能发育成成熟植株,每株植物平均产400粒种子。目前有a粒种子,则m年后种子数量为( C )
A.0.8 a·400m B.400 a·0.8m
C.a·320m D.320 am
解析:由于每株植物平均每年产400粒种子,只有80%发育成成熟植株,即320株,则m年后变为320m,现有a粒种子,则m年后种子数量为a·320m。
2.下列关于“J”形增长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B.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进行增长
C.随着时间的增加,增长率会越来越大
D.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
解析:“J”形增长曲线,种群的增长率不变。
3.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 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为0.2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B )
A.1.2 N0 B.1.44 N0
C.2.2 N0 D.3.6 N0
解析:由增长率数值0.2可求得λ=1+0.2=1.2,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N0·(1.2)2=1.44N0。
4.如图表示某湖泊中鲫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
A.t3时该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密度大约是t2时的一半
B.与a点相比,b点时更适合对该鲫鱼种群进行捕捞
C.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都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因素
D.t1~t3时间段内,鲫鱼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解析:t3时该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密度达到了K值,t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故t3时该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密度大约是t2时的2倍;a点与b点相比虽然种群的增长速率相同,但b点比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要大,所以b点比a点更适合对该鲫鱼种群进行捕捞;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都是直接影响该湖泊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t1~t3时间段内,尽管种群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但是鲫鱼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5.如图甲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放回,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到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如图乙表示动物A迁入某岛屿后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A.图甲对应的兔种群在新环境中的K值约为400只
B.图乙中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该岛屿上A种群的K值
C.若图乙表示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则在b点对应的时间进行防治
最好
D.图甲中第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
解析:第3年兔种群的数量N=[(60+20)×50]/20=200(只)。分析图甲曲线可知,第3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相当于K/2,故该兔种群在新环境中的K值约为400只;图乙中种群数量在c点或e点对应值附近波动,则c点或e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该岛屿上A种群的K值;防治有害生物,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进行;图甲中第5年时种群数量最多,达到K值。
6.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接种后,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
C.营养条件不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再盖上盖玻片
解析:灭菌应在接种酵母菌之前进行,接种后,培养液不能进行灭菌处理,否则会杀死酵母菌;抽样检测时,应振荡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营养条件、温度、pH等因素均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加样液,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
7.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K值约为120 000个
B.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C.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D.可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普通载玻片上进行酵母菌显微计数
解析:K值为12 000个/mL×10 mL=120 000个;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数学模型Nt=N0·λt可以表示“J”形曲线的种群数量变化,而图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变化;可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上进行酵母菌显微计数。
8.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科学家研究了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变化,获得如下图数据。研究发现,20世纪 80年代,丹顶鹤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内陆湖泊周围和江苏沿海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加强,内陆湖泊周围已不适合丹顶鹤栖息, 20世纪 90年代,丹顶鹤越冬栖息地分布在沿海滩涂湿地。到了21世纪初,栖息地分布点逐渐减少,分布方式也由连续分布变为间断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2015 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B.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环境因素之一是栖息地数量
C.1980—2015年,丹顶鹤种群数量处于不规则波动状态,不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应选择颜色醒目不易脱落的标记物
解析:据图分析,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之中,虽然该年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但无法估算该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栖息地数量不断减少或增加,导致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栖息地数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环境因素;具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爆发;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否则会影响标记动物生活
状态。
二、非选择题
9.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X的前提条件是          
             。假设A点时某动物种群的数量为50只,之后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计算20年后该动物种群数量的算式为            。
(2)若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Y,B点时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
(3)若曲线Y表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也可以通过                (答出一点即可)措施使C点下移。
解析:(1)曲线X为“J”形增长曲线,该曲线是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出现的,如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也就是第二年是第一年的1.35倍,即
λ=1.35,根据最初数量为50只,可以计算20年后种群数量的算式为N20=50×1.3520。
(2)若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Y,即“S”形增长曲线。B点时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该动物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据此可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3)若曲线Y表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可通过向环境中引入蝗虫天敌、减少蝗虫食物等措施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
答案:(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50×1.3520 (2)增长
(3)引入蝗虫的天敌、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等
10.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      ,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①      ;②        。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    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  。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则图甲中    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结构。
解析:图甲中虚线表示“J”形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图乙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图甲中D点种群数量稳定。
答案:(1)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宜 ③取足够多的样方(任选两点)
(2)①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a×(1+m)n ②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 ③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1.种群增长的“J”形和“S”形曲线是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CD )
A.以“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B.以“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C.以“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增长不受自身密度制约
D.以“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近于零
解析:以“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增加,增长速率不断增大;以“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当种群数量大于K/2后,种群增长速率降低;“J”形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不受自身密度制约;以“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近于0。
12.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BD )
A.图1、2所示为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Ⅰ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
D.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图1曲线Ⅱ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种内斗争不是最激烈的。
四、综合探究题
13.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单细胞真菌,某研究小组用它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图1为在注射器中加入5 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吸入10 mL空气后加塞密封,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增加。图2为①号、②号试管均加入3 mL蒸馏水和少许0.1%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溶液,直至溶液呈蓝色时为止。图3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进行计数观察到的视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但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该种气体产生的场所是    。图1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
    呼吸。
(2)图2中,①号试管内溶液颜色变化是由蓝色变成    ,设置②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    。
(3)若要证明图1、图2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步实验,对照组的设置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          ,其他条件相同。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减小实验误差,取样前需将培养液  ;
滴加样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    ;计数时,应待酵母菌    
     再计数。依据图3结果,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
    个/mL。
解析:(1)根据图1分析,实验起初一段时间内,针筒内的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说明呼吸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即只进行有氧呼吸,溶液中的气泡是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针筒内的气体体积开始增加,说明呼吸消耗的氧气体积小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即此时酵母菌细胞开始进行无氧呼吸。
(2)图2中,酵母菌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①号试管,使其内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成黄色,②号试管没有通入酵母菌产生的气体,其他与①号试管相同,故设置②号试管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3)若要证明图1、图2两组装置中释放的气泡是酵母菌所产生的,都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同步实验,则对照组的设置应为另取一相同装置,将容器中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换成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他条件相同。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内的培养液振荡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小误差;滴加培养液之前需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计数时,应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依据图3结果可知,原1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倍数×10 000,则该1 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为14÷16×400×103×104=3.5×109(个)。
答案:(1)线粒体(基质) 无氧
(2)黄色 对照 
(3)等量(含灭活酵母菌)的培养液 
(4)振荡摇匀 加盖玻片 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3.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