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课时作业】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前(Ⅰ,以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Ⅰ转变为Ⅱ(Ⅱ以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C )
解析:a、b较适宜变化前的环境,c、d较适宜变化后的环境,所以Ⅰ→Ⅱ过程a、b减少,c、d增加。
2.如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
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
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解析:由图可知,鹿的种群数量K值在不停地变动,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点时鹿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加,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a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上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cd段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使鹿的种群数量下降。
3.科研人员对某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鱼类捕捞中在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解析:d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K值,d点时进行捕捞,不能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故d点不是最佳捕捞点,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鱼类捕捞中应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从O点到d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
B.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衰退型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定呈“J”形增长
解析:社鼠与其天敌黄鼬之间是捕食关系,它们的种群数量波动有先后;社鼠的种群数量可能会短时间超过环境容纳量;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变为稳定型;仅仅食物充足,社鼠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形增长,还要考虑生存空间、天敌等情况。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气温、气候以及火灾等。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不存在反馈调节
D.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
解析:猎物种群密度越大,越容易被天敌捕食,所以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寒流属于环境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如最初食物充足,随着种群数量增加,造成食物逐渐不足,致使种群数量减少;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种内斗争越激烈,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
6.假设某种群的K值为200,如图表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
A.图中S1所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若该种群为海洋中的某种鱼,在S3左右捕鱼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C.若该种群为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则对其防治越早越好
D.若该种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其K值会减小
解析: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是在种群数量为K/2时,此时(K值-种群数量)/K值=0.5,即S3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7.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
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形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解析: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但未达到K值);由于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本题中的柱状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第1~5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第5~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但依然在增多;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则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大的数量,所以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
8.如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C )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解析:由图可知,在频繁变化的环境中,常常不出现因为竞争而被排除现象,若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则容易发生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二、非选择题
9.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 的特性。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值)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
(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 点后进行,原因是
。
(4)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则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
解析:(1)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在初期疯狂蔓延,体现了生物过度繁殖的特性,此阶段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看作是“J”形增长,如曲线Ⅰ所示。
(2)由于地球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形增长,如图中曲线Ⅱ所示。种群数量在K/2时,资源和空间比较充足,K/2是种群发展的最适数量,所以全世界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亿/2=55亿。
(3)由于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
(4)有效控制有害动物数量的关键措施是增加其生存环境阻力,从而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1)Ⅰ 过度繁殖 (2)Ⅱ 55亿 (3)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4)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10.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
动物/只 种群数量/只
2 d 4 d 6 d 8 d 10 d 12 d 14 d 16 d
A 15 60 80 81 80 82 81 80
B 12 35 50 60 61 62 60 62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 d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 。
(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形增长。
(3)如果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假如有一个种群全部消亡了,那么能够生存下来的种群最可能是 ,判断的理由是 。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
(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
。
解析:(1)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 d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原生动物B单独培养8 d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
(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数量都是由少到多,最后在K值周围波动,说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都属于“S”形增长。
(3)由于原生动物A比B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需要的时间短,且数量多;一旦将其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原生动物A的竞争能力较强,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因此A最可能存活下来;由于共同竞争相同的环境资源,在达到稳定状态时,存活的生物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少。
(4)根据题意,可先单独培养原生动物A,然后用该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即可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
答案:(1)环境容纳量(或K值) (2)“S” (3)A A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 少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变化
三、不定项选择题
11.如图是某种昆虫在双因素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
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生物因素
B.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C.从图中可知适于该昆虫种群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
D.该昆虫在相对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呈指数方式增长
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由题图可知环境温度在30 ℃、32.5 ℃、35 ℃时出现的峰值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大;图中在32.5 ℃时种群数量最大,偏离该温度种群数量都下降,推测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由于受到食物、天敌等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
12.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CD )
A.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是密度制约因素
B.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C.持续38 ℃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在“S”形曲线中,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越大,食物短缺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温度等气候因素会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故寒流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四、综合探究题
13.东亚飞蝗是一种农业害虫,而蝗灾的爆发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夏时节,田间各种植物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这些植物种群数量的增加除与温度升高有关外,还受到 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这一实例说明
。
(2)蝗虫等动物种群在春夏时节数量增加除与上述非生物因素有关外,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也是
重要的影响因素。请尝试根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提出两种可有效防止蝗灾爆发或治理蝗灾的具体方法:
。
(3)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曲线a~b段,飞蝗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考虑,主要原因可能是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 ,出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
点之前及时进行控制。
解析:(1)春夏时节,气温升高、日照延长、降水增多等因素利于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多数植物种群数量增加,这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食物、天敌、竞争者、引起传染病的病菌等,可从不同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注意此处要对农作物进行保护,不能引入竞争者来降低蝗虫种群数量。(3)气候干旱是蝗灾爆发的主要原因。图示b~c段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小。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b点之前进行控制。
答案:(1)光照、水分(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2)在蝗虫易爆发区种植蝗虫不喜食的作物,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防止蝗灾爆发;引入蝗虫的天敌如鸭等治理蝗灾(合理即可)
(3)气候干旱 减小 大于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