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群落的结构【课时作业】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3 20:1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课时作业】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群落特征的是( B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物种丰富度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解析: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研究水平,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2.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关系
C.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而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关系;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
意义。
3.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研究群落是研究种群的基础
B.一个群落中通常有多个种群
C.不同群落的物种数量相同
D.草原上的所有动物和植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解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一个群落中通常有多个种群;不同群落的物种数量不同,即丰富度不同,这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草原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4.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解析: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5.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B.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C.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研究计划表
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不同的时间,动物的活动习性不同,故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计划表。
6.如图分别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的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图1可以表示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
B.图2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
C.图3可以表示地衣中藻类和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
D.图4可以表示菟丝子和大豆的种间关系,甲表示菟丝子
解析:图4可以表示菟丝子和大豆的寄生关系,甲表示大豆。
7.如图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8.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与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竞争相比,鲢鱼和鳙鱼的竞争更
激烈
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减少
C.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D.四大家鱼混养技术能够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解析:牛、羊对资源和空间需求几乎完全相同,而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和占据空间有不重叠区域,故同一片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竞争更激烈;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多,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四大家鱼“和平共存”的原因不是互利共生,而是它们的分布水层和食物种类有差异,这使它们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四大家鱼的垂直分层使得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激烈,该混养技术能提高利用池塘资源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9.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1)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与环境因素    有关;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这是因为 
 。
(2)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环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对同一环境中的资源需求类型或需求量相近)系数进行分析,其结果如表所示。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植被种间竞争最激烈的两个种群是     ,原因是阳坡光照较强,温度较高,导致植物对    的竞争较激烈。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0.12 0.13 0.14
丁香 0.12 1 0.73 0.76
油松 0.13 0.73 1 0.88
刺槐 0.14 0.76 0.88 1
(3)叶片的大小、形状等直接影响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学家构建的叶片大小与光照、水分的关系模型如图所示。请根据该图分析:
①热带雨林草本层的植物叶片大小与图中的第    号相似,理由是 
 。
②调查发现,热带旱生林的植物叶片较小,类似图中的3号,理由是
 。
解析:(1)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分析题意可知,物种生态位重叠系数越高,表明物种生存所需的环境条件越相似,种间竞争越激烈。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油松和刺槐的生态位重叠系数最大,所以两者的种间竞争最激烈。阳坡光照充足,能够满足较多植物的生存需要,但温度高,水分缺乏,所以物种间竞争水分比较激烈。
(3)①分析题图可知,图中7号叶片的植物,适于生长在阴湿环境中,与热带雨林中的草本层植物所生活的环境类似。②图中3号叶片较小,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具有这种叶片的植物适于生活在阳光充足,炎热干旱的环境中。
答案:(1)光照 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油松和刺槐 水分
(3)①7 热带雨林中湿度较大,且植物位于草本层,接受的光照较少 ②阳光充足,炎热干旱,叶片小,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
10.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对比单作,它能充分利用空间等资源,提高农作物年总产量。农业生产中为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常将玉米和大豆套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豆根部会形成许多根瘤,根瘤中有根瘤菌,大豆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  。
(2)玉米和大豆套种不仅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水肥地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   结构的复杂性。
(3)植物栽种密度过高导致产量较低的原因是
 。
(4)为了调査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析:(1)大豆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2)玉米和大豆套种不仅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而且可以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的复杂性。
(3)植物栽种密度过高导致产量较低的原因是植物间相互遮挡程度较大,对光利用率降低,光合作用产物减少。
(4)土壤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生活习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导致一部分小动物没有收集到,使统计结果偏小。
答案:(1)互利共生
(2)垂直
(3)植物间相互遮挡程度较大,对光利用率降低,光合作用产物减少
(4)偏小
三、不定项选择题
11.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关于群落季相说法正确的是( ACD )
A.一般情况下,群落季相更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B.季节性变化不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
C.群落季相的形成与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有关
D.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
解析:群落季相是指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而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周期性的,因此群落季相的更替也具有周期性;群落中的各种植物生长期、繁殖期等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某些动物的繁殖、迁徙等习性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群落季相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植物与动物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
1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丙与乙存在捕食关系;投放大量的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氧气及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短时间内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四、综合探究题
13.生态学家在某弃耕地紫茎泽兰入侵区,开展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其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    。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 

 。
(2)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 关系。紫茎泽兰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其他动物拒食。
(3)研究发现,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如下实验:①在适宜条件下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一段时间;②取一定量           加入用于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紫茎泽兰幼苗的长势。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解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看图可知,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重度入侵区因为已经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故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
(2)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竞争阳光、水分、矿质元素等构成种间竞争关系。
(3)研究黑麦草抑制紫茎泽兰生长的抑制机制,分析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紫茎泽兰生长的物质。
答案:(1)物种丰富度 减小 已经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
(2)种间竞争
(3)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 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紫茎泽兰生长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