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大跃进”时期
2.以下图片反使的历史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分析图片,可以得出的正信息有( )
①经济高速发展 ②人民生活困难 ③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④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右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张毕业证。图中框定的四处信息中,不具有这一时期鲜明时代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多快好省”、“超英赶美”、“以钢为纲”等词语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公私合营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有些旧墙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钢为纲”反映的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6.新华书店中有一本名为《共和国最大冤案》的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 )
A.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
B.江青一伙对谭震林等人进行批判
C.邓小平被排挤出中共中央委员会
D.邓小平被诬陷为“四五运动”的后台
7.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
A.“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口号的提出
B.毛泽东的逝世
C.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8.楹联可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在“万里长征,后人应识别前人苦;十年浩劫,前事当为后事师”中,“前事”指的是( )
A.万里长征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十一届三中全会
9.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国有些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下列哪一项不是这一时期创立的( )
A.电子工业 B.原子能工业
C.航天工业 D.钢铁工业
10.“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人。”“他”的典型事迹是( )
A.研制原子弹 B.参加石油大会战
C.治理兰考灾害 D.培育杂交水稻
11.中共八大提出的总任务是( )
A.在本世纪末,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15年内赶超英国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12.某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村农业社宣布小麦亩产7320斤。这是发生在 ( )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3.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1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其表现有( )
①广大知识分子遭到批斗 ②刘少奇同志被迫害致死 ③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逮捕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5.在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广大人民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王进喜、
邓稼先、焦裕禄等,他们分别被誊为( )
A.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 B.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铁人
C.党的好干部、铁人、人民公朴 D.人民公朴、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16.他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病故前要求“埋在沙滩上”,“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位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邓稼先 D.焦裕禄
17.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18、为改变河南兰考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县人民生产自救,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它是( )
A焦裕禄 B袁隆平 C邱少云 D邓稼先
19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王进喜、焦裕禄等人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国际主义 B无私奉献 C救亡图存 D居安思危
20.对“文化大革命”的评论恰当的是( )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C.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二、非选择题
21、请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出现了失误,请你举出两件具体事例。
你认为政府制定政策要注意些什么?
22、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摘自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 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 ——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四: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1)材料一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指哪一历史事件?针对新形势,八大提出了什么新内容?
(2)材料二中的“总路线”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指出它的具体内容。
(3)材料三中提出“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你认为可以实现么,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评价。
(4)材料四是习近平对焦裕禄的赞美,结合史实说明焦裕禄为什么成为“党的好干部”?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 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有何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你评价一下“总路线”。伴随着“总路线”党中央发动了什么运动?
(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我党出现失误的原因有哪些 在现阶段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答案
1-5DDDCC 6-10ADCDB 11-15DBCBA 16-20DAABD
(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实事求是,立足于基本国情;要考虑制定政策的实用性和长远性;要立足于改善国民生活和提升国家实力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2、(1)、历史事件:三大改造。内容: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会议:八大二次会议。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义。
(3)、不可以实现。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焦裕禄(1922~1964年),山东人。1962年12月调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焦裕禄跑遍了一百二十多个,对灾情进行了全面调查。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查风口,探流沙。在暴风雨中,他亲自察看洪水的流势,测绘洪水流向图。大风雪后,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送救济粮款。他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奋斗到最后一息。1964年,焦裕禄同志因患肝癌不幸逝世。所以,他被称为“党的好干部”。
23、(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是个良好的开端。
(2)评价:正确性: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
问题:片面强调“快”,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左”倾错误。
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原因:①对国情认识不够;②缺少建设经验;③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经验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