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
2.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专制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这一行为( )
A.意在清算满清王室的倒行逆施 B.消除了清室帝制复辟残余
C.利于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 D.得益于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3.1450—1500年间,欧洲图书量猛增至900万册,铁链加锁的图书逐渐消失。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图书与生产图书两大职能逐渐分离,形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欧洲图书业的发展变化得益于( )
A.行业生产技术改进 B.传教士推动中西交流
C.市民渴求获得新知 D.联通东西新航线开辟
4.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这主要说明了( )
时间和举办地 设计思路
2000年悉尼 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
2008年北京 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
2012年伦敦 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
2016年里约热内卢 将剪纸艺术与现代霓虹灯光效果相结合,营造出“光影龙”的样式,将跑步过程里的“跑步”动作与龙的整体相结合。
A.运动服装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 B.中国的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
C.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传播 D.体育活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5.东汉时期,经学家郑玄以书信教诚其子,要求他“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名臣蔡邕教育其女,“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据此可知当时士大夫( )
A.强调以修身治国为己任 B.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
C.注重家庭教育的塑造力 D.受儒学官方哲学化的浸染
6.英国文化部(DCMS)在2016-2020年大英博物馆管理协议中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三项内容列为工作重点。2018-2019年度大英博物馆总收入1.049亿英镑,来自政府津贴1310万英镑,总支出9620万英镑。据此可知,英国旨在( )
①履行博物馆的服务公众职能②宣传政府责任担当意识
③彰显博物馆个性,实现双赢④保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1933 年春起,中央苏区陆续开办了一系列正规干部学校,如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列宁团校等。以下可能作为学习内容的有( )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巴黎公社》
③《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现在与未来》 ④《论持久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9.乡土博物馆遍布德意志帝国。1897年,德意志雷克斯多夫村建立"德国最大的村庄"博物馆,展示自然史、当地民俗物品,后却转向展示雷克斯多夫在德意志民族国家历史中的角色和贡献。这表明( )
A.乡土资源促进帝国国家认同 B.国民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C.联邦制下乡村自治色彩浓厚 D.帝国政体强化国家权力
10.秦朝颁布“挟书律”,将民间藏书视为罪孽,虽然历代封建王朝鼓励民间“献书”,但所献文献大多深藏于宫中,仅皇帝和极少数官员能查阅;伴随着清代“文字狱”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私人藏书“秘不外传”的观念也随之传播开来。这说明( )
A.书籍制作存在技术瓶颈 B.专制统治束缚文化传播
C.私人藏书影响教育发展 D.国家立法限制进步思想
11.1910年,学部拟定的《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第十三条规定:“观览图书,任人领取翻阅,惟不得污损剪裁及携出馆外……无论保存之类、观览之,概不得以公文调取,致有损坏遗产之弊。”这些规定( )
A.体现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B.满足了知识分子的诉求
C.使图书馆设置有章可循 D.蕴含着一定的平等精神
12.下图是保罗·塞尚的作品《埃斯泰克的海湾》,中景部分是海湾,这是一片强烈浓重的色块,各种各样的蓝....海湾的后面,是一排蜿蜒起伏的小山,山的上空是淡淡的、柔和的蓝天,里面只加了一些极淡的玫瑰红笔触,像是落日的余晖。材料反映出塞尚的该作品( )
A.是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批判 B.强调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C.采用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 D.注重光和色的协调运用
13.贝多芬在创作《田园交响曲》的札记中曾这样写道:“即使没有说明,也能理解这感受多于音画的整首作品。”这说明贝多芬不仅想用音乐去描绘自然的风光,更欲表现的是一种心境,一份精神世界。该乐曲( )
A.崇尚感性并揭示精神世界 B.强调了声音的响度和音色
C.注重现实并揭露社会问题 D.开创了古典主义音乐先河
14.“至一千四百四十年,有人制造火药,枪炮由兴,对垒交锋,胜于刀剑。有革滩布革约翰者,创造印书妙法……先用木板,次用铅板。按以前之书籍,全是抄本,是以价值昂贵,富家方可购买,寒士即不能读书识字矣。嗣后印书法出,各处皆有书籍,而工省价廉,人人可获,文字学业,由此蔚然兴起也。”据此可知( )
A.“手抄本”消失 B.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极大推进
C.阶级对立缓和 D.人类文化典籍自此得到有效保护
15.阿什莫林博物馆是英国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其中东方收藏品有陶瓷、纺织品、雕塑、金属制品、油画、版画和其他的装饰艺术品,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 )
A.属于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B.具有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功能
C.见证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 D.展示了英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黄雅丽《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
材料二 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
——摘编自褚雅越《印刷革命对于社会传播的影响及意义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印刷术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印刷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17.[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传承]
材料一 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方式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两大类。其中,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将古老的智慧、人生的经验都记载、保留下来,以书籍、物件、工艺品等形式一代传一代,最终得以保留下来。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借助于人的口口相传,现称其为文化传承人。根据传承人的数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以集体为传承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如大型民间民俗活动等;以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进行的文化传承,如手工工艺等;师傅传授给徒弟的某种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传承,如戏曲艺术等。
——摘编自金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在全世界范围普及,它对于文化传承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为文化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渠道,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也给文化传承插上一双神奇的翅膀,使“地球村”真正变成了现实。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打造集成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多媒体产品;打破传统的纸质记载方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光盘、移动硬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使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摘编自金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工业化飞速发展前,乡村的管理权往往被农场主把握,他们不愿意投资学校教育,而地方征税的方法开办教育也受到人们反对,致使学校数量少,设施简陋。学校学习的内容基本为读写算,有时候甚至都不包括算,甚至不教授写,因为老师自己也不会。许多教师曾经只是家政服务者、下层劳动者。机械生产大大缩减了劳动力数目,许多雇工找不到工作,而农场主更倾向于雇佣费用低的妇女、儿童,这种紧迫的经济形势使雇工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上学,很少能够连续入学,学习内容缺乏巩固,成效不高。
——摘编自高灿《英国乡村雇工子女教育的影响因素简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化更迅猛的发展、更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以及机械代替手工劳动等,对普通大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包括乡村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的发展。通过立法确定国家干预教育的合法性;形成并改善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以加强对教育的督导;给予初等学校经费支持,以推动普及教育的发展;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的检查、督导,以提高初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规定学校设置的基本学科,制订核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随着政府的逐步介入以及政府和民间自愿团体合作的加强,包括乡村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处境艰难的局面逐步得到缓解。到1900 年,英格兰 5~12 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达 80%。
——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乡村雇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及影响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指出其根本动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中等教育主要被男子控制,女子教育被忽视。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到19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选编自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01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1907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但距离全面放开女子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使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
——摘编自林丹《新中国70年中国妇女教育的进步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英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博物馆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及传承,A项正确;亚历山大博物馆属于人文遗产,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印刷术改进是在中国的宋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成立故宫博物院,将皇宫变成故宫,向百姓开放,以遏制清室专制复辟企图的做法,有利于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C项正确;清算满清王室的倒行逆施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整个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排除A项;消除了清室帝制复辟残余的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1925年国民大革命刚刚兴起,影响主要限于两广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欧洲图书量剧增,图书馆的行业逐渐演变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结合所学可知,行业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技术的改进发展,A项正确;中西文化交流与题干主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欧洲市民在国家中的占比相对较少,对图书行业发展影响较小,排除C项;新航线开辟使得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对欧洲图书行业的影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据材料“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可知,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2008年北京“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2012年“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等,材料中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文化借助奥运会领奖服展现传播,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而不是强调审美,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未涉及“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体育活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郑玄和蔡邕都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修身,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男女平等思想,排除B项;儒学哲学化是理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可以体现目的①;由2018—2019年度大英博物馆收支微平衡可以看出 “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发挥了作用,④正确;②非主题之意;③与题干无关,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开办的正规干部学校,可能把《巴黎公社》和《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现在与未来》等指导工农革命的文章作为学习内容,说法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的文章,《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秋,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
8.A
【详解】材料显示部分政府官员认为保存历史文献更有效的方式是增添副本,而非用更加密闭的方式保护历史文献,这从侧面说明印刷书的广泛流行为历史文献的保护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关于历史文献的保护而非强调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刷历史文献副本,而非强调公民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展示雷克斯多夫在德意志民族国家历史中的角色和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土博物馆有利于借助乡土资源推动统一后德意志帝国国家认同的形成,A项正确;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国民文化素养是否提升,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仅涉及乡土博物馆,无法推知乡村治理状况,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帝国政体及国家权力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题干信息讲述了秦朝颁布“挟书律”、历代统治者对文献的保密之严格及秦代“秘不外传”的观念出现,结合所学的秦的焚书政策时及清代“文字狱”实行的背景,我们不难得出这与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关,这种做法使得一般人无法通过书籍学习到文化知识,这无疑束缚文化传播,B项正确;材料讲的是政府关于民间藏书一事的政策,这与书籍制作技术没有因果联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私人藏书影响教育发展,排除C项;仅凭秦朝颁布“挟书律”这一点信息无法说明国家立法限制进步思想 ,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规定可知,有阅览权之人受到同样的约束,有“公文”者也不至于享有特权,这蕴含了一定的平等精神,D项正确;材料所示规定与西方文化侵略和图书馆设置无关,排除AC两项;“满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故选D项。
12.D
【详解】依据“这是一片强烈浓重的色块,各种各样的蓝....海湾的后面,是一排蜿蜒起伏的小山,山的上空是淡淡的、柔和的蓝天,里面只加了一些极淡的玫瑰红笔触,像是落日的余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塞尚的作品具有印象画派的特点,注重光和色的协调运用,D项正确;“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美术,排除A项;“强调画面的严整与和谐”对应的是古典主义美术,排除B项;“采用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对应的是现代主义美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依据“这说明贝多芬不仅想用音乐去描绘自然的风光,更欲表现的是一种心境,一份精神世界”可知该乐曲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某些特点,崇尚感性并揭示人的精神世界,A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该乐曲并不是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而是强调表现人的心境或精神世界,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通过音乐作品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强调注重现实并揭露社会问题,这是现实主义文艺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仅凭该乐曲不足以说明贝多芬开创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先河,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一千四百四十年”“有革滩布革约翰者,创造印书妙法……先用木板,次用铅板……文字学业,由此蔚然兴起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极大的推进了文化传承与传播,B项正确;“消失”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阶级对立无关,排除C项;“有效”说法过于绝对,且金属活字印刷术与人类文化典籍的保护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家博物馆保存了很多古代艺术品,传承和保护了文化,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无法说明这些艺术品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证明这些艺术品来自殖民扩张,排除C项;材料中的艺术品来自亚洲,不是英国本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教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
(2)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可知,教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和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推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思想上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思想解放。
(2)根据材料“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可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可知,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革命的出现,促进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印刷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17.(1)传承方式多样,如可分为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两大类;传承对象有限,主要通过家族或师徒传承;传承内容易发生变化,通过口头传承、经验记载易导致内容发生改变;传承结果容易失传,易受自然灾害、战争等的影响。
(2)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承更为便捷、成本更低;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多样,方式先进,使文化能更好的传承;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宽文化传承的渠道;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扩大文化传承的对象。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方式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两大类”可知传承方式多样,如可分为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两大类;根据材料“以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进行的文化传承”可知传承对象有限,主要通过家族或师徒传承;根据材料“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借助于人的口口相传”可知传承内容易发生变化,通过口头传承、经验记载易导致内容发生改变;根据所学可知传承结果容易失传,易受自然灾害、战争等的影响。
(2)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它为文化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渠道”可知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承更为便捷、成本更低;根据材料“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打造集成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多媒体产品”可知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多样,方式先进,使文化能更好的传承;根据材料“破传统的纸质记载方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光盘、移动硬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使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可知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宽文化传承的渠道;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扩大文化传承的对象。
18.(1)状况:受教育率低;缺乏连续性;教学成效差。影响因素:教育投入(教学设施);(雇工或家庭)就业状况;教师素质。
(2)措施:立法;建立机构;投资;培训教师;制定规范;加强督导。根本动力:工业革命。
【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一“而农场主更倾向于雇佣费用低的妇女、儿童,这种紧迫的经济形式使雇工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上学”得出受教育率低;根据材料一“很少能够连续入学”得出缺乏连续性;根据材料一“学习内容缺乏巩固,成效不高”得出教学成效差。影响因素:根据材料一“乡村的管理权往往被农场主把握,他们不愿意投资学校教育,而地方征税的方法开办教育也受到人们反对,致使学校数量少,设施简陋。”得出教育投入(教学设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许多雇工找不到工作,而农场主更倾向于雇佣费用低的妇女、儿童”得出(雇工或家庭)就业状况的影响;根据材料一“许多教师曾经只是家政服务者、下层劳动者。”得出教师素质的影响。
(2)措施:根据材料二“通过立法确定国家干预教育的合法性”得出立法措施;根据材料二“形成并改善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以加强对教育的督导”得出建立机构;根据材料二“给予初等学校经费支持,以推动普及教育的发展”得出政府投资;根据材料二“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的检查、督导,以提高初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得出培训教师;加强督导;根据材料二“规定学校设置的基本学科,制订核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得出制定规范。根本动力:根据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化更迅猛的发展、更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以及机械代替手工劳动等,对普通大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是推动英国政府发展乡村教育的根本动力。
19.(1)共同点:国家主导、法律保障、女子教育体系化与制度化、偏重师范教育。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或者启蒙思想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癸卯学制改革的推动或者清末新政的推动。
(2)新发展: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多种形式促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逐渐破除。
影响: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推动城乡妇女掌握工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鼓舞了她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3)历史经验:国家的重视是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等。
【详解】(1)共同点:根据材料一“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材料二“1907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可知,两者都由国家主导;都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得出女子教育体系化与制度化;根据材料一“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和材料二“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可知,两者都偏重师范教育。英国:根据材料一“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一“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及所学可知,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或者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及所学可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中国:根据材料二“ 1901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及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二“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可知,癸卯学制改革的推动或者清末新政的推动。
(2)新发展:根据材料三“ 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材料三“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可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三“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可知,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三“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可知,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逐渐破除。影响:根据材料三“使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及所学可知,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三“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所学可知,推动城乡妇女掌握工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鼓舞了她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知,国家的重视是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女子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现;促进女子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