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4 12:2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某种蚯蚓的种群密度
B.全面放开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可能会使性别比例更接近1∶1
C.调查某树林内树上某种松鼠的数量可得出其在该树林内种群密度的大小
D.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一般会持续下降
2.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培养过程中,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蚤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B.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
3.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优势种往往占据重要的生态位
B.群落中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性越高,物种间的竞争排斥越大
C.研究群落中动物或植物的生态位只需研究其与天敌或其他物种的关系
D.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可以演替出树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群落内原有物种逐渐恢复原状
B.如果该弃耕农田位于干旱的荒漠地区,新形成的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
C.演替后期新出现的动物可以为植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D.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也可能随演替的进行消失
5.稻田养鸭有助于绿色有机水稻的发展,增进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下列相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鸭取食害虫和杂草,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B.稻田养鸭可能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类群
C.稻田中水稻种群的分布型属于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D.鸭粪分解形成无机盐供水稻利用能够促进物质循环
6.鱼菜共生系统是一种新型种养复合技术,该系统将养殖废水从鱼塘引入水培床,经过微生物的转化及水培床中植物的吸收,净化后的水流回鱼塘。关于该系统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减少废水排放、减轻水体污染 B.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利用
C.蔬菜能获取鱼类粪便中的能量 D.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7.稻田养殖青蛙和小龙虾是一种新的养殖技术,能够减少稻田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绿色生产。如图是某稻田部分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小龙虾占有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如果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水稻和杂草中含量最高
D.信息传递有利于青蛙捕捉稻飞虱,也有利于稻飞虱躲避青蛙的捕食
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小于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9.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错误的是(  )
选项 实例 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A 无废弃物农业 遵循循环原理
B 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的层次 遵循自生原理
C 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 违反协调原理
D 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遵循整体原理
10.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清洁生产工艺
C.实行垃圾分类,建设“无废城市”
D.用法律手段严禁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11.“桑基鱼塘”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典范。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种桑、养蚕和养鱼三者紧密相连,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桑基鱼塘”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C.“桑基鱼塘”种群之间的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
D.“桑基鱼塘”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2.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避免出现赤潮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曝气可增加水体的溶氧量,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D.植物浮床能一定程度抑制浮游植物的数量
13.家庭酿造甜米酒时一般是先将米煮熟,待其冷却后拌酒曲,然后在米饭中央挖一小洞,加盖后置于适当地方保温。下列关于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米煮熟的目的只是消灭杂菌
B.冷却的目的是防止拌酒曲时烫手
C.在米饭中央挖洞有利于CO2的排出
D.发酵制米酒时并不需要严格密封
14.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对泡菜的制作过程早有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加入的食盐,使泡菜具有咸味并抑制细菌的增殖
B.需将水煮沸,以除去溶解氧和消毒杀菌
C.洗净的新鲜食材不可装满容器,但盐水必需浸没食材原料
D.制作过程中,盐水表面出现的“白膜”是酵母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15.下列关于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奶制作过程中有气泡产生是由于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B.果酒制作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18~30℃
C.果酒制作过程中,不能对葡萄进行反复冲洗,以防止菌种流失
D.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等
16.将微生物接入培养基的操作过程称为接种。下列是关于接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玻璃涂布器可进行平板稀释涂布接种
B.用接种针可进行穿刺接种
C.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D.用接种针在试管里做斜面接种
17.下列是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基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源是构成微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也来源于碳源
B.氮源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其中氮素可参与构成细胞中蛋白质、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
C.微生物从培养基中摄取的磷一般以磷酸盐形式存在,可用于合成磷脂、ATP、核酸等物质
D.酵母菌等异养微生物的碳源可以是CO2,也可以是葡萄糖等含碳有机物
18.如图为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尿素分解菌的过程。分解尿素的菌能将尿素转化成氨气,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值升高,酚红指示剂会变成红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④过程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接种工具是接种环
B.图中所用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C.①②③④培养基都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D.可用酚红染料鉴定该菌种,依据是菌落周围是否出现红色圈
19.下列有关发酵工程及其相关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果酒变酸产生的菌膜中,可以分离得到乳酸菌
B.在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动物食用后可增强免疫力
C.正常情况下,果酒发酵过程中罐内的压力不会高于大气压
D.发酵工程的核心环节是对发酵罐中的菌种扩大培养
20.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是青霉菌发酵的产物,其工业化生产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②和③都使用了液体培养基
B.过程④可以用青霉素进行灭菌处理,防止杂菌污染
C.过程⑤常用的方法是过滤和沉淀,分离出的菌种可以再使用
D.发酵工程还可以生产疫苗、激素、免疫调节剂等产品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当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某养殖罗非鱼的鱼塘为增加经济收入,需定期多次投放鱼苗,科学利用生态学原理增加鱼类产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保证产量,在鱼的生长过程中养殖户需要___________,以满足鱼类对能量的需求。
(2)若由于管理疏忽,养殖的罗非鱼与当地近亲的土著鱼类杂交,则这会改变当地生态系统中土著鱼类的__________多样性。
(3)为了确定罗非鱼的捕捞强度,需用__________法对罗非鱼进行种群密度调查。自然环境中罗非鱼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
(4)为增加渔业产量,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捕捞。请依据种群增长规律说明“适时适度”是指__________。
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多年前某林场为了短期内增加经济效益,大规模砍伐林木,搞“砍树经济”,造成林木大面积退化。为了恢复林场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实施了“禁伐”,并引导农户发展种植食用菌、花卉苗圃、中药材等,生态逐步得到恢复,既给林场带来了生态效益,又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1)“砍树经济”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_______(填“提高”“降低”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
(2)“禁伐令”实施后,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此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是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3)生态恢复的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社会、自然发展,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原理,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又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23.近年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果醋制作时,醋酸菌在供应______和糖源充足时,将果糖分解成醋酸;在糖源不充足时,也可以利用酒精生成醋酸,请写出该过程的反应式:_______。
(2)腐乳生产过程有多种微生物的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腐乳制备过程中,加盐可以___,使豆腐块变硬。腐乳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______;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______%左右。
(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______。
24.纤维素分解菌能将纤维素废弃物转化为简单糖类或蛋白质等产品,不仅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作为饲料,缓解粮食危机。下图表示筛选能高效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a可以选择______的环境。与培养其他微生物的实验相比,过程b使用的培养基的突出特点是以_____作为唯一碳源;从功能上看,过程b与过程e使用的培养基的不同点是_____。
(2)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可筛选出高效分解纤维素的目的菌。其中f中最适合用来分解纤维素的菌落是______(填数字),纤维素分解菌将纤维素最终分解为______。
(3)请对f中透明圈的形成进行解释:_______。
答案
1.【答案】B
【解析】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农田内某种蚯蚓的种群密度,A正确;全面放开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基本一样,故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B错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调查某树林内某种松鼠的数量,除以取样的面积,即可得出该树林内某种松鼠种群密度的大小,C正确;在不考虑迁入率、迁出率的情况下,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一般会持续下降,D正确。
2.【答案】C
【解析】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据图可知,某种水蚤的增长率在下降,都大于0,说明水蚤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环境阻力增加,出生率会逐渐减小,而死亡率逐渐增加,AD正确;水蚤种群密度为24个/cm3时,种群增长率为零,此时种群数量最多,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种群数量会下降,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B正确;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是种群增长速率,图中只能说明水蚤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C错误。
3.【答案】C
【解析】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不同的群落其优势种群一般不同,群落中的优势种往往占据重要的生态位,A正确;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完全重叠就会使两个物种无法共存,其中一个物种迟早会被另一个物种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除原理,因此,生态位重叠最多的物种也就是竞争最激烈的物种,B正确;动物和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不同,由于动、植物的不同特点,动物的生态位的研究内容包括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植物的生态位的研究内容是在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C错误;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4.【答案】D
【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气候较适宜),群落内原有的物种才可能逐渐恢复原状,A错误;如果该弃耕农田位于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受气候和水分的影响,新形成的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可能会更简单,B错误;演替后期新出现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错误;群落演替是一种优势上的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所以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也可能随演替的进行消失,D正确。
5.【答案】C
【解析】与普通稻田相比,稻田养鸭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空间,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A正确;稻田养鸭对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改善土壤N、P、K等元素含量、优化水体环境、促进水稻生长、增加产量,B正确;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变量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稻田中水稻种群的分布型属于均匀分布,C错误;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的生长,D正确。
6.【答案】C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该系统将养殖废水从鱼塘引入水培床,经过微生物的转化及水培床中植物的吸收,使净化后的水流回鱼塘,由此可知,该系统可以减少废水排放、减轻水体污染,A正确;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给植物利用,即可促进物质循环利用,B正确;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将鱼类粪便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蔬菜不能获取鱼类粪便中的能量,C错误;该系统可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减轻水体污染,即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赢,D正确。
7.【答案】D
【解析】该食物网中有水稻→稻飞虱→青蛙、水稻→稻飞虱→小龙虾、水稻→三化螟→青蛙、水稻→三化螟→小龙虾、杂草→三化螟→青蛙、杂草→三化螟→小龙虾、杂草→小龙虾,共7条食物链,其中小龙虾占有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中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DDT会沿着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其体内积累的毒素越多,若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毒素在青蛙和小龙虾中含量最高,C错误;信息在生态系统内进行双向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有利于捕食者(青蛙)对被捕食者(稻飞虱)进行捕捉,也有利于被捕食者(稻飞虱)躲避捕食者(青蛙)的捕食,D正确。
8.【答案】D
【解析】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可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其体现了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错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决定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的质量,因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D正确。
9.【答案】D
【解析】无废弃物农业指的是本系统内产生的“废弃物”,又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原料,因此遵循的是循环原理,A正确;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的层次,实际上是在增加生物的种类,提高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强人工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因此遵循自生原理,B正确;太湖中一些藻类疯长,破坏了当地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违反了协调原理,C正确;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问题,否则容易造成“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因此,“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现象违背了整体原理而非遵循,D错误。
10.【答案】D
【解析】城市规划,要做好城市生态分区,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A正确;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B正确;实行垃圾分类,建设“无废城市”,减少“废物”的产生,C正确;用法律手段严禁造纸厂、酒厂生产,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而且也不能断绝污染的源头,D错误。
11.【答案】C
【解析】“桑基鱼塘”利用了循环原理,这里的循环指的是物质循环利用,而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A错误;“桑基鱼塘”是人为设计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需要人的干预,B错误;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桑基鱼塘”种群之间的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C正确;“桑基鱼塘”的设计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2.【答案】A
【解析】植物浮床中的植物根能够吸收河水中的氮和磷,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抑制浮游植物的数量,避免出现水华,赤潮发生在海洋,A错误;吸附基质的存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曝气可增加水体的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C正确;植物浮床中的植物根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和磷,避免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抑制浮游植物的数量,D正确。
13.【答案】D
【解析】家庭酿造甜米酒时将米煮熟的目的是便于微生物发酵和可以食用,A错误;冷却的目的是防止温度太高将菌种杀死,B错误;在米饭中央挖洞是为了氧气的进入,使酵母菌进行繁殖,C错误;发酵制米酒时并不需要严格密封,D正确。
14.【答案】A
【解析】食盐的作用为调味,析出蔬菜中的水分,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但对乳酸菌的影响不是很大,A错误;盐水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溶解氧,保证无氧环境,并且可以杀死盐水中的杂菌,B正确;容器中装八成满,防止发酵液溢出,盐水需要没过全部菜料,保证无氧环境,C正确;盐水表面的“白膜”是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的结果,D正确。
15.【答案】A
【解析】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A错误;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30℃,因此,果酒制作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18~30℃,B正确;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菌种是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因此清洗葡萄时不能反复清洗,以防止菌种流失,C正确;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D正确。
16.【答案】D
【解析】玻璃涂布器是常用的接种工具,平板稀释涂布接种采用的是玻璃涂布器,A正确;穿刺接种采用的是接种针,B正确;平板划线法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上划线接种,C正确;斜面接种采用的是接种环,D错误。
17.【答案】C
【解析】碳源是构成微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某些微生物如光合细菌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光能,A错误;核苷酸不是生物大分子,B错误;磷作为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要元素,是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微生物从培养基中摄取的磷一般以磷酸盐形式存在,C正确;酵母菌等异养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来源于含碳有机物,它不能直接利用CO2,D错误。
18.【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④过程采用的是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接种工具是接种环,A错误;为避免杂菌污染,对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B正确;尿素分解菌可以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从而能利用尿素,其他微生物不能,因此要分离纯化尿素分解菌,培养基都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C正确;分解尿素的菌能将尿素转化成氨气,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值升高,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因此可用酚红染料鉴定该菌种,依据是菌落周围是否出现红色圈来鉴定,D正确。
19.【答案】B
【解析】果酒变酸的原因是醋酸菌大量繁殖,故从果酒变酸产生的菌膜中,可以分离得到醋酸菌,而乳酸菌为厌氧细菌,A错误;在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乳酸菌的发酵可以提高饲料品质,使饲料保鲜,同时提高动物免疫力,B正确;正常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不消耗气体,但是不断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罐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C错误;发酵罐内发酵是发酵工程的核心环节,D错误。
20.【答案】B
【解析】过程①②为菌种扩大培养,③是接种发酵,都使用了液体培养基,有利于菌种与营养物质充分混合,利于其繁殖从而增加数量,A正确;对培养基灭菌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B错误;过程⑤是获得菌种,即微生物本身,常采用过滤和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分离出的菌种可以再使用,C正确;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包括生产疫苗、激素、免疫调节剂等产品,D正确。
21.【答案】(1)定时定量地投喂饲料
(2)基因
(3)标记重捕  “S”  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
(4)在种群数量超过K/2但还未达K值的一定数量时进行捕捞,并使捕捞后的剩余量为K/2
【解析】(1)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为了保证产量,在鱼生长过程中,需要持续投喂饲料,保证鱼类对能量的需求。
(2)养殖的罗非鱼与近亲的土著鱼类杂交,实现了基因交流,使得后代中存在养殖的罗非鱼的相关基因,从而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中土著鱼类的基因多样性。
(3)罗非鱼属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广的生物,因此对罗非鱼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需要使用标记重捕法;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空间等多种制约因子的存在,罗非鱼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为增加渔业产量,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捕捞,保证捕捞后的数量在K/2左右,因此应在种群数量超过K/2但还未达K值的一定数量时进行捕捞,并使捕捞后的剩余量为K/2。
22.【答案】(1)降低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2)次生演替  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整体(或整体和协调)  直接和间接
【解析】(1)“砍树经济”导致造成林木大面积退化,因而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2)“禁伐令”实施后,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即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逐渐上升,此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因为该演替过程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演替的速度较快。
(3)此生态恢复的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社会、自然发展,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生态恢复在带来生态效益(间接价值)的同时,又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直接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的体现,且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23.【答案】(1)氧气  C2H5OH+O2→CH3COOH+H2O
(2)毛霉  析出豆腐中的水分  盐的用量  12
(3)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解析】(1)在果醋制作时,用到的醋酸菌为好氧菌,其在供应氧气和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在糖源不充足时,也可以利用酒精和氧气生成醋酸,反应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2)腐乳生产过程有多种微生物的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可以提高渗透压,使豆腐中的水分析出,使豆腐块变硬;所以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盐的用量;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12%左右,若酒精浓度过高,则会抑制蛋白酶、脂肪酶等酶的活性,导致腐乳的成熟时间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则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3)制作泡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从而使泡菜酸爽可口。
24.【答案】(1)富含纤维素  纤维素  过程b使用的是选择培养基,而过程e使用的是鉴别培养基
(2)①  葡萄糖
(3)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而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红色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这些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筛选能高效分解秸秆中的纤维素的微生物,因此过程a应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取样;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应配制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功能上看过程b使用的是选择培养基,而过程e使用的是鉴别培养基,通过观察是否出现红色透明圈可鉴别纤维素分解菌,且透明圈越大说明其分解纤维素能力越强。
(2)透明圈越大,说明其中的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比较1和4的菌落大小可判断出菌落1中的透明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最大,因此f中最适合用来分解纤维素的菌落是菌落1;纤维素分解菌将纤维素最终分解为葡萄糖。
(3)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据此可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及其分解能力的大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