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二学期9+1 高中联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4. 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
选择题部分
一 、选择题I (本大题共17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历史学家顾颉刚指出,陶器,是古代工业上最早的发明,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 步,陶器的制作也随之发展,彩陶时代、黑陶时代和白陶时代,表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以 下选项最符合黑陶时代历史特征的是
A. 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B. 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
C. 主要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D.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2. 《辽史 · 营卫志》记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 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种田或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辽朝因此采取 的治理措施有
①保持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 ②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③ 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④中央机构既有汉式官称又有本民族官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 下面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表。关于对下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年代 明洪武二十六年 (公元1393年) 明万历二十八年 (公元1600年)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 元1722年) 清乾隆五十九年 (公元1794年) 清道光三十年 (公元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2.50亿 3.13亿 4.30亿
A. 经济繁荣和国土开发促进人口增长 B. 世界物种交流促进人口急剧增长
C. 人口急剧增长导致清朝政治腐败 D. 人口急剧增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4. 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人著书指出: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 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此书最有可 能是
A. 林则徐的《四洲志》 B. 魏源的《海国图志》
C. 徐继畲的《瀛寰志略》 D.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5. 某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马上给予肯定,9月26日兴奋地致电朱德、彭德怀:祝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 蒋介石也先后两次致电祝贺嘉勉。数日内八路军总部收到贺电贺信百余封,国内各大报刊、广播电台 及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报纸、电台,纷纷报道八路军获胜的消息。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各界群 众集会,庆祝八路军出师抗日旗开得胜,首战大捷。材料中的“某战”最有可能是
A. 平型关大捷 B. 忻口会战 C, 台儿庄大捷 D. 百团大战
高一历史试题第1 页(共6页)
6.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年份 项 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 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①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②国家成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 中共八大对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④全国掀起工农业“大跃进”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1954年,毛泽东接到苏联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报中,苏联政府通告中方,正在柏林召开的“四大国外 长会议”拟举行一次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国会议”,讨论如何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问题,苏方希望 中国能派遣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周恩来带队出席的中方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是
A. 使朝鲜问题排除美国的阻挠达成协议
B. 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C. 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D.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顺利进行
8.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七大 B. 中共十八大 C. 中共十九大 D. 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
9. 民族主义思想是近代欧洲才出现的。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 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导致中世纪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
① 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② 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③ 独立的民族教会出现 ④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 有一段时期,让注重金银的欧洲人极难忘怀,“所有国家都带来了货币,同样地运走了商品;而这些 货币到了印度就给埋藏起来,不再外流。”有着与印度类似情况的还有
A. 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 B. 17世纪初的中国
C. 18世纪初的英国 D. 19世纪中叶的中国
11.14世纪,欧洲历史开始进入了近代文明的黎明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
了长足发展, 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来维护他们 的政治、经济利益。这样, 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这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
A. 主要目的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 一定程度具有世俗性和大众性特征
C. 帮助欧洲人民彻底摆脱宗教信仰 D. 是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结果
12. 德意志一些教堂翻译并改革了拉丁语弥撒把它变为德语弥撒,使教区居民能用自己的语言参与教会活 动。这样的变化最早发生于
A. 14世 纪 B. 15 世纪 C. 16 世纪 D. 17世纪
13.1278年,基督教圣法兰西斯会谴责罗杰 · 培根并把他投入监狱达十四年,因为他倡导归纳法。1616年, 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1633年,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 学说的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科学革命”早在13世纪已经兴起 B. 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依然强大
C. 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D. 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在形成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14. 西方经济学家哈耶克从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由,认为这种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 经济自由。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 行自由竞争。以下学者中主张经济自由的是
A. 孟德斯鸠 B. 亚当 ·斯密 C. 马克思 D. 卢梭
15.1861年,美国因棉花出口而跃入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但是,美国南方棉花种植独特的经济体制与北 方工业化和刚刚出现的自由劳动相冲突,成为这个新生国家的危机。据此“这个新生国家的危机”主 要指
A. 关税问题 B. 西部领土建州问题 C. 奴隶制存废问题 D. 农民土地问题
16.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和意大利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它们的相同点不包括
A.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从法国手中收复了失地 D. 实行民主共和制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 向。下表各项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理论和实践 意义
① 《共产党宣言》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② 《 资本论 》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③ 唯物史观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④ 第一国际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A.① B.② C.③ D.④
二 、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高一历史试题第3页(共6页)
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8. 唐建中二年正月初七(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长安大秦寺落成。 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殃及景教,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明天 启三年(1623年),方在西安西郊偶然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注: 景教即基督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此碑可作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佐证
B. 碑文书写所用字体为隶书
C. 佛教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D. 武宗灭佛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局部) 第18题图
19.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记载:“此次在滇黔剿匪自愧不如也”“残匪之机惊灵捷与我军之呆笨迟 钝,更为民族前途忧,非全力扑灭此匪,国家与民族更不堪设想矣”。以下选项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A. 属于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手史料 B. 体现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立场
C. 反映国民党抗日战场的不利形势 D. 可用于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国共关系
20. 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
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 洪水传说的故事应该源自于两河流域 B. 古代世界各地区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C. 古代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 D. 古代希腊的洪水故事继承自古希伯来
21.1811年, 一封署名为内德 · 卢德将军的恐吓信被发到诺丁汉的纺织厂的雇主那里,要求雇主停止削减 工人工资与使用非学徒工的恶行。不久,数量不等的工人开始有组织地在晚上进入工厂里砸毁机器。 在三周以内,两百多台织机被捣毁。1812年,毁机活动蔓延到其他地区。这些抗议的工人被称为“卢 德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英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 其斗争的目的是维护工人的政治权利
C. 是工业化早期贫富分化严重的结果 D. 表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2.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的纪念日,美国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 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以上材料旨在说明
A.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B. 对历史的评价受立场的影响
C. 对历史的认识应具有多元性 D. 哥伦布对历史的影响应重新评估
非选择题部分
三、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7分,第24题18分,第25题16分,共51分 )
23. 人类历史上农业、商业和工业的重大进步,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并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
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世界上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在几个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早期呈点状分布的独立文明群落,逐渐发展成五个较大范围的 文明区域。
人民版《历史必修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列举“五个较大范围的文明区域”,并分析早期文明呈现独立状态的 主要原因。 (7分)
高一历史试题第4页(共6页)
材 料 二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 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 丈 …… 而(大西洋沿岸)里斯本、伦敦、安特 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 市 ……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 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第23题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并概括其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
影响。 ( 5 分 )
材料三
判定是否存在工业革命大致有三种标准,第一个标准即是否引发生产方式变革,并且大幅度地提 高劳动生产能力,进而出现一些新的产业形态。第二个标准即是否深刻地影响社会生活。 …… 第三个 标准是否有标志性的技术和产业。
——冯飞《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3)结合所学,对照材料中的“第三个标准”,分别指出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革新,并说 明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 ( 5 分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 8 分 )
材料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 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 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依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 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俄罗斯“形成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的原因。 ( 6 分 )
材料二
(2)俄国的历代沙皇都致力于对外扩张领土,结合所学,指出俄国的第一代沙皇伊凡四世为加强中 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17世纪后半期俄国向东扩张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请指出我国抗击这一入侵的重要战役及结果。 ( 6 分 )
材料三
1855年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骚动在1859年为90次,1860年为126
次,到1861 年则猛增到1176次。
——历史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沙皇政府为应对空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并简述 其影响。 ( 6 分 )
高一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
中国既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国家,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 《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二十三年(623年)
其臣连等伴造国造(均为世袭贵族名称),各置已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 为已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及进调赋时,其臣连伴造等,先自收敛, 然后分进。修治宫殿,筑造陵园,各率已民,随事而作。 …… 强盗窃盗并起之,不可止。
《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成果。(4分)
材料二
“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 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高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朝鲜高丽王朝进行制度革新的具体措施。(6分)
材料三
早期东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主体是涵盖中国大部地区的“早期中国文 化圈”,东南包括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屿,东部涉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北向波及亚欧草原,西向触 及中亚。
韩建业《全新世亚欧大陆的三大文化圈》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国制度文化革新的共同特点,并结合唐朝佛教发展的相关史 实说明中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中心地位。(6分)
9+1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 B C B A A B D C B B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 A B C D C A C A C B
23(1)
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域(前面的定语可以不写,“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任写其中一半即可得分;如写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西亚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中国文明,或者跟前面概念混写均可得分)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交通条件限制、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自然”“地理”写出一个关键词即可)、历史条件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任答2点得2分。
表现:写出商品种类或商品流通量数量或新的商品均可得1分;写出股份公司或证券交易所均可得1分;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或英法荷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均可得1分。(3分)
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或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均可得1分。(2分)
23(3)
一工:蒸汽机(1分)二工:电力/电力技术(1分)内燃机(1分)经济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1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1分)
24(1)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或处于欧亚两种文明类型之间(2分)(仅仅写“特殊的地理位置”给1分)
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2分)。(写出“经济上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
也给2分:写出“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或“宗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任意一点给1分)。基辅罗斯曾被蒙古征服,莫斯科公国是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兴起的。(任写1句给2分)
24(2)
措施:①颁布新法典;(1分)(“新法典”,答成“法典”不得分) ②改组中央机关;(1分)(改组写成“改编”“改革”,机关写成“机构”,均得分。其他写法不得分。)③镇压大贵族。 (1分)(实行特辖领地制,也可。镇压写成打击、削弱、打压,均可。“大贵族”写成“贵族”或“地主”,均不得分。战役:雅克萨之战(1分)(之战写成战役、保卫战,均可。只写雅克萨不得分。雅克萨写错任意一字,不得分。)结果:①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1分)(签订写成“签定”“签”或“订”均可。尼布楚条约写错任意一字,不得分。不写书名号,不得分。)②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分)(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三个地名任写出2个,均得分。若地名写错任意一字,算错。此外其他写法均不得分。)
24(3)
措施: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也可以得1分;农奴制改革措施写到有人身自由或者写到可自由买卖土地 或写赎买或者买卖土地,或者允许农奴有自己土地都可以给分
影响: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如果答成促进俄国经济发展不得分;写到沙皇专制或者农奴制残余(或保留封建残余也)任何一点,也可以给1分
25(1)
背景:对应材料一里两段文字,所以从两个角度答题,中国方面,写到“唐或隋唐”“影响”得1分;日本方面,写到“贵族割据或社会混乱或社会危机”即可得1分。成果:写到“中央集权”就可得2分,否则不得分25(2)
政治:三省六部制2分或十道2分(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经济:土地国有2分
文化:科举2分或儒家经典2分(或辞章之学2分)(三点答出一点即可)
25(3)
共同特点:都模仿中国(唐朝)制度。(都模仿中国或唐朝制度2分,或结合本国国情2分)
相关史实:人事对应正确,人物+事件各1分,
①唐朝高僧玄奘西行从天竺取经到中国;(玄奘+天竺取经或西行取经各1分,共2分);
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各1分,共2分)(或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长安求法各1分,共2分;或日本空海+从中国携带佛经回国各1分,共2分。
高一历史试题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