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答案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能源足迹是将能源消耗折算成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能源足迹强度(EFI)反映万元GDP生产需要占用的能源足迹”,读图可知,EFI呈下降趋势,表明万元GDP生产需要占用的能源足迹下降,反映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B正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不可能不断减少,能源进口数量可能增加,A、D错;图示信息无法反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C错。第2题,读图可知,VEF呈上升趋势,表明单位能源足迹产生的经济效益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效益提高,①正确;EFI呈下降趋势,表明万元GDP生产需要占用的能源足迹下降,一是由于人均GDP增长,二是由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③④正确;人口数量多不利于人均GDP的增长,②错。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根据麦克默多横跨罗斯冰架,越过南极山脉,到达南极点,全程1 600千米,估计麦克默多距离南极点约14°;故当地纬度最接近76°S。第4题,从南极点到麦克默多,应从南极点向北,然后沿南极“高速公路”向西北方向到达麦克默多。故B正确。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据材料可知,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限制性因素,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原因是人工恢复能够满足水源需求,A正确。第6题,据材料可知,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恢复保护是隔离保护管理,受干扰程度低,所以恢复保护方式物种丰富度最低,故C正确。
【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南部纬度低,气温高与降水量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受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南部受西风控制的时间比北部短,降水少,B正确;南、北部所处地形区受洋流影响差异不大,C、D错误。第8题,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读图可知,塞维利亚纬度较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夏季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加上西风遇东部山地抬升,冬季降水多,冬雨率最高。
【答案】9.B 10.D
【解析】9.北沙洲以砂质海岸为主,海滩岩岸少,A项错误;该沙洲位于我国南海海域,受季风影响,风大浪高,引起风浪对沙洲的侵蚀和淤积,影响沙洲形态变化,B项正确;沙洲形态变化与侵蚀淤积的动力有关,与面积大小、距大陆远近无关,CD项错误。10.做好监测可以关注沙洲变化,但不能使沙洲稳定,A选项错误;此处人迹罕至,人类的破坏作用小,加强管理不是有效措施,B选项错误;建设海堤成本巨大,还会破坏沙洲生态,C选项错误;北沙洲受风浪影响形态多变,岸滩沉积物类型和岛上有无植被覆盖对沙洲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植树造林,D选项正确。
【答案】11.C 12.A
【解析】第11题,冰盖温度一般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则①为冬季、④为夏季;春季接受太阳辐射开始增多,而冰盖处于升温趋势,则表面温度高于下部;秋季相反;可判断②为春季、③为秋季。第12题, 冰盖就是此地的地表,其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则影响其温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
答案 13.C 14.B
解析 第13题,我国环渤海地区并非天然气丰富区,天然气供给不足,A错误;储气库集中分布与基础设施关系不大,B错误;我国储气库集中分布在环渤海等中东部地区,接近首都和华北用气区,便于就近调控,C正确;随着经济发展,天然气需求量越来越大,D错误。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密闭空间而形成的天然气气藏,而我国很多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储存天然气,导致储气库规模较小,B正确;我国储气库需求量大,A错误;天然气利用比重日益提高,C错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克服储气风险问题,D错误。
答案 15.D 16.C
解析 第15题,“鬼湖”一词是相对呈现出环境恶劣的一种描述。青藏高原南侧夏季盛行西南风,拉昂错湖位于喜马拉雅山开口的峡谷处,湖面风浪较大;因湖水盐度较高,可推断湖域周围植被较少;湖水盐度高浮力较大;湖域周边环境恶劣,人迹罕至。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D。第16题,迁徙鸟类在长途迁移过程中,体力消耗大需要水源及食物的补给。饮水及食物的补给是鸟类迁移中“落脚”的重要需求,C正确。气候适宜、风平浪静、天敌较少不是主要原因,A、B、D错误。
17.(1)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地表径流停留时间短;岩溶地貌广布,地表水不易储存;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水质较差;受地形、交通等因素影响,水利设施建设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每点2分,共8分)
(2)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当地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站建成后运转费用低;水电站建成后,可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可发挥水库的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每点3分,共6分)
18.(1)优势气候条件:热量(光照)充足,降水较多;雨热同期(水热组合好)。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干旱(或旱涝)。(每点2分,共6分)
(2)存在的主要风险:高度依赖进口(或进口占比过高),进口来源高度集中;贸易摩擦等对大豆国际贸易影响较大(或自然灾害等使主产国大豆产量不稳定)。(每点3分,共6分)
(3)加大国内大豆研发技术投入(提高单产),提高自给率;同主产国合作,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稳定的大豆供给(或生产);拓宽进口来源,实现大豆进口多元化(分散风险)。(每点2分,共6分)
19.(1)特点: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每点2分,共8分)
(2)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气候不稳定性增加。(每点3分,共6分)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如低碳出行等。(每点3分,共6分)
20.夏季北极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较多(2分);夏季融冰需要吸收热量,所以夏季更多的海冰融化并不能导致气温升高(3分);北极地区近地面气温与海表温度差别不大,甚至略高于海表温度,感热通量的方向是从大气传向海洋(2分);北冰洋的开阔水面也明显增多,这时云和水汽增多导致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削弱与大气长波辐射增加几乎可以相互抵消,云和水汽增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小(3分)。(共10分)白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答题时间:75分钟,必做题100分,附加题10分,总分110分)
一、选择题:必做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能源足迹是将能源消耗折算成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能源足迹产值(VEF)反映单位能源足迹产生的经济效益;能源足迹强度(EFI)反映万元GDP生产需要占用的能源足迹。下图是中国1978~2013年人均GDP、VEF和EFI变化图(ghm2为面积单位)。读图,完成1~2题。
1.EFI的变化趋势反映我国能源( )
A.消耗总量不断减少 B.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进口数量逐年降低
2.VEF和EFI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产业结构升级 ②人口数量多 ③人均GDP增长 ④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据报道,美国准备花5年时间,耗资1.25亿美元修建南极“高速公路”。这条特殊的“高速公路”起点站是麦克默多,横跨罗斯冰架,越过南极山脉,到达南极点,全程1 600千米。读图,完成3~4题。
3.南极“高速公路”起点站麦克默多的纬度大约是( )
A.60°S B.76°S C.83°S D.85°S
4.若沿南极“高速公路”从南极点驱车前往麦克默多,前进方向是( )
A.先向北,再向西南 B.先向北,再向西北
C.先向东南,再向南 D.一直向正北
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走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该地区恢复利用(利用与管理)、恢复保护(隔离保护管理)和自然恢复三种典型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下图为自然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和三种湿地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调查结果。读图,完成5~6题。
5.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 )
A.能够满足水源需求 B.生态环境较好
C.群落抗干扰能力强 D.物种丰富
6.恢复保护方式物种丰富度最低,原因是( )
A.土壤水分差 B.缺乏优势物种
C.受干扰程度低 D.植被稀疏
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地区降水量南部少于北部的原因主要是( )
A.南部纬度低,气温高 B.南部受西风影响时间短
C.南部处于山地背风坡 D.南部受暖流影响较小
8.冬雨率指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率。下列城市冬雨率最高的是( )
A.巴塞罗那 B.马德里
C.巴伦西亚 D.塞维利亚
珊瑚礁沙洲是珊瑚岛的前一地貌类型,我国南海西沙群岛北沙洲属珊瑚礁沙洲。该沙洲形态多变,岸滩沉积物类型主要是海滩岩和砂,岸滩沉积物类型和岛上有无植被覆盖对沙洲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左图示意北沙洲形态变化,右图示意岸滩沉积物类型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北沙洲形态多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滩岩礁 B.风浪影响 C.面积较小 D.远离大陆
10.利于沙洲稳定发育成珊瑚岛的有效措施是( )
A.做好监测 B.加强管理 C.建设海堤 D.植树造林
下图示意我国南极科考站泰山站附近冰盖近表层10 m内不同季节平均温度分布曲线。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①②③④四条温度分布曲线中,表示秋季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影响泰山站附近冰盖近表层平均温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下垫面性质
C.海陆位置 D.地势起伏
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密闭空间而形成的天然气气藏。文23地下储气库位于河南濮阳,是中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储气库,其有效工作气量达40亿立方米,可保障华北地区15天的用气量,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华北地区天然气管网互通互用等具有重大战略作用。根据国际经验,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一般不能低于天然气总消费量10%的红线,而目前我国只有4%左右。据此完成13~14题。
13.以文23地下储气库为代表,目前我国储气库集中分布在环渤海等中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是( )
A.天然气供给充足 B.基础设施完善
C.便于就近调控 D.天然气需求稳定
14.我国储气库规模较小,主要原因是( )
A.储气库需求量小 B.地质条件复杂
C.天然气利用比重低 D.储气库潜在风险大
下图中的两个湖泊原来是相连的内流湖,后受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被一条狭长的小丘分开。两湖存在水位差且有地下水道相通,玛旁雍错湖是淡水湖,被藏民称为“神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中转地。而拉昂错湖是咸水湖,被称为“鬼湖”。据此完成15~16题。
15.与玛旁雍错湖相比,拉昂错湖被称为“鬼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夏季湖面风浪大 ②环湖岸杂草丛生 ③浮力小容易下沉 ④环湖岸人畜少见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众多迁徙鸟类选择玛旁雍错湖“落脚”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适宜 B.风平浪静
C.食物丰富 D.天敌较少
非选择题:必做题。本题共有三道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遵义市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表起伏大,岩溶地貌广布。受水资源、水质、用水设施、用水能力和用水现状等影响,遵义市属于水资源“贫困”城市。目前遵义市的城镇化率为49%,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决定新建一批能源基地。
材料二 遵义市地貌示意图。
(1)简析遵义市水资源“贫困”的原因。(8分)
有人认为,当地应优先发展水电而并非火电。请你解释该观点的主要理由。(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大豆富含油脂和蛋白,是榨取食用油和生产禽畜饲料的重要原料。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豆需求量增长迅猛,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和进口国,因此大豆供应的稳定性已成为一个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巴西大豆生产规模大、单产高、品质好、成本低,是世界重要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国内大豆竞争力较弱。下表示意2021年我国消费大豆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巴西大豆主要产区分布。
来源 国内 进口
巴西 美国 阿根廷 其他
占比(%) 16 54 22 6 2
(1)指出巴西种植大豆的优势气候条件和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6分)
(2)根据表中2021年我国消费大豆来源信息,说明我国大豆供应存在的主要风险。(6分)
(3)为保障我国大豆供应安全提出合理建议。(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的三个倒U形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高峰及碳排放总量的倒U形曲线高峰,从工业革命开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量峰值之后阶段。
(1)描述S1(S1阶段)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
指出S3阶段(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3)分析人类在S4阶段(S4阶段)以后为实现碳排放总量下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附加题:本题为选做题,共10分。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过去几十年来,北极是全球地表气温增暖最剧烈的地区,其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现象,称为北极放大效应。研究认为海冰消融是北极放大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海冰的反照率最高可达0.9,而开阔海水的反照率则仅为0.1。北极放大效应主要发生在冷季,但夏季北极的增温很弱。
从海——气相互作用原理解释北极地区夏季增温较弱的原因。(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