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第一课时 自由的朗读课文,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思考:
课文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让学生以故事接龙的方式把故事讲下来)返回围魏救赵涉及主要人物
齐:田忌、孙膑
魏:庞涓 孙膑,其本名不传,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今山东鄄城人,汉族。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膑刑(即挖去膝盖骨),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本名不详,人称为孙膑,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一万一千余字。 孙膑故居马陵之战后,田忌遭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逸 痹 佯 怠
兼 惶 盔 溃 yì bì yáng dài
jiān huáng kuī kuì 以 待劳 麻 攻 慢日夜 程 人心 惶 丢 弃甲 不成军比喻力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全被扫除白天黑夜赶路。临时来不及应付。指作战的时候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返回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惊慌失措 乘虚而入人心惶惶 士气低落 精疲力竭 稳操胜券丢盔弃甲 溃不成军 落荒而逃 以逸待劳日夜兼程 措手不及 天罗地网 大获全胜危在旦夕 乘胜追击 胸有成竹 地势险峻 竭力防卫 易守难攻 大势已去 心服口服
无力回天1.默读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几部分?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2段):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3到8段):事情的经过。
第三部分(9到12段):事情的高潮。
第四部分(13、14段):事情的结局。
返回小结 在强大的魏国军事面前,齐国最终决定了出兵,究竟战斗是怎么打响的呢?战斗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返回围魏救赵第二课时 探究(一):故事起因
自由小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关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3、 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7分钟后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
我们一起深入课文,去体会那惊心动魄的
战争场面。返回二、深入课文,由果及因。(一)、了解起因,体会险情(二)、了解战局,造成悬念(三)、前后对比,产生疑问(四)、提出计谋,围魏救赵(五)、田孙商议,直取大梁返回 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
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
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
得严严实实。 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
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
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
得严严实实。魏国的强大。原因:返回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结果:返回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
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
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
得严严实实。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
溃不成军。原因:结果:为什么所向披靡的魏军会落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返回学习课文的3——8自然段,分角色读田孙对话 。这部分以对话描写为主,同学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当田忌决定直奔邯郸,解救赵国时,军师孙膑直截了当地提出: 当田忌决定直奔邯郸,解救赵国时,军师孙膑直截了当地提出:不等我们赶到,邯郸就会失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 “虚”在哪呢?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 返回田孙商议 直取大梁
光说不练假把式,让我们来看看那孙膑的计谋管用吗?请孩子们自读9——12自然段,然后交流。 孙膑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
(先干什么,为什么?然后干什么;最后干什么,为什么?)先故意派两个无名将领佯攻襄陵,麻痹庞涓。然后主力直奔大梁。 最后桂陵设伏。因为此地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1)、为了麻痹庞涓,孙膑如何做的? (2)、就在孙膑派兵佯攻襄陵的同时,齐军主力在干什么? 故意派出两个无名将领,率一部分兵力去强攻魏国的襄陵。 早已绕道直奔大梁而去了。 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返回可以体会到孙膑的料事如神、智慧过人。围魏救赵示意图攻打赵国 桂陵设伏求救孙膑、田忌直奔大梁 佯攻襄陵 齐国庞涓魏国1.田忌打算 ( )2.孙膑反对,理由是(
) 3.孙膑对自己的计谋有多少胜算,从哪儿看出来的?
( ) 4.“乘虚而入”魏国“虚”在哪里?5.由此看出孙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直奔大梁,去救赵国不等我们赶到,邯郸就会失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 胸有成竹 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善于分析,因势利导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
( 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 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
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这一连串计谋的实施,说明了孙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返回聪明、足智多谋、善于分析当堂训练:补充题:
1.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会被孙膑的计谋所折服,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
孙膑,我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军事家。 2.利用成语复述课文内容。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胸有成竹、乘虚而入、稳操胜券、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围得严严实实。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去救赵国,孙膑胸有成竹,派兵乘虚而入 ,直取大梁,结果稳操胜券,把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围魏救赵取得成功。 “三十六计”《中国古典文学文库·三十六计》归纳为: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装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予以附会,凑为三十六实数。 【现代案例】
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冈起义”前,黄兴押运一条装有武器弹药的商船到了广州码头,清政府盘查得很严。几个稽查员上船打开了几个箱子,里面是香蕉、衣物,如果再往下查,就是武器弹药了。黄兴不由急中生智:他让两名船员扛起二个箱子就往岸上跑,稽查以为是违禁物品,赶忙追上去,打开箱子一看,却只是两箱满满的外国好酒。黄兴赶上,故意骂船员是“不要命的酒鬼”,又殷勤地把两箱好酒敬献给稽查。事后,去酒馆请稽查饱餐了一顿。这顿饭吃了有几个小时,等稽查醉熏熏地返回时,船上的武器弹药早已搬走。黄兴以“虚”化“实”的计谋,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声东击西的计策,从而化险为夷。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这个小故事清楚地将给别人听。
3.阅读三十六计中的其他故事。(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