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课件 (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课件 (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3 18:18: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2、诵读词作,理解画面,把握内容。
3、赏析词句,感悟深层内涵。(难点)
目录
作者简介
01
02
写作背景
03
朗读诗歌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课堂练习
01 作者简介
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二、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思想是苏轼人生观哲学基础。
三、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人生态度乐观旷达。
四、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使苏轼深刻理解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逆境促成其创作。
苏轼的词
一、成就。
(一)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
(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二、苏对词的变革,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三、扩大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主要方向。
四、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以诗为词”。即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表现:
(一)用题序。
1.苏之前词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表明唱法即可,故绝大多数无题序;苏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须说明词作所抒情志或事由。然而词体长于抒情,不宜叙事。为此,苏词多用标题和小序,使题序和本文构成有机体。
2.张先词题仅起交代创作时间、地点的作用;苏题序功能扩大。
(二)词中大量用典,始于苏轼。
1.替代性、浓缩性叙事方式和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江神子 密州出猎》。
2.“以诗为词”本质上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束缚,把词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主要供人阅读,注重抒情言志自由,遵守音律而不为音律所拘。
豪放词特点
情感内容:
多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心,壮志难酬的苦闷
情感特征:
大气磅礴
气势雄壮
写景特征:
大处着笔、视野开阔
气象恢宏
抒情方式:
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一泻千里
02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03 朗读诗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初步体会词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shū)桐(tónɡ),漏(lòu)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piāo miǎo)/孤鸿(hónɡ)/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xǐnɡ)。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
04 整体感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译文
一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仿佛那缥渺的孤鸿身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凉的疏枝不肯栖息,却甘愿独宿荒冷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05 细读文本
1.如果让你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描述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字?
“寒”(或 “冷”)
2.反复品读,你从哪些意象中感受到“寒”了呢?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这些意象的特点,突出其“寒”的?
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月——缺 桐——疏
漏——断 人——幽
鸿——孤 枝——寒 沙洲——冷
幽人孤独如孤鸿。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孤鸿幽恨如幽人。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上片写幽人
下片写孤鸿
3.上片着重写的意象是什么?下片着重写的意象是什么?二者表现出怎样的寒凉呢?
品味赏析
4. 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徘徊心境。
恨的内容:
恨有遗憾之意,遗憾无知音与他志同道合。
恨有怨恨之意,怨朝廷不能正确对待他。
5.前人认为作者内心的寒凉来源于“恨”字,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6. 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7.请联系你学过的诗词,说说“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含义。
①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②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③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④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即幽人,遭遇不幸,心怀怨恨,惊恐不已,最后在寒枝间飞来飞去,宁愿落宿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8. 如此的幽怨,最后他做了怎样的选择呢?有人评价这首词“虽食烟火气,却无尘俗意,心中有梦想,笔下有旷达。”你是怎样理解的?
幽人身处孤寂之地,但心仍不愿随波逐流,依然怀抱将来能一展宏图的梦想。
“有梦不觉人生寒”
06 课堂练习
1、“ , 。”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 , 。”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 ,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