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印度”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邻国和首都。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印度的人口方面的概况。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的自然特点,说出印度发展农业和工业的实例;举例说明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
[教材分析]
《印度》一节是初中世界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南亚面积最大国家的。由于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讲述“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第二课时讲述“迅速发展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地形特点;
2、能够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 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应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2. 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水旱灾害的原因等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方法]
同桌学习、小组探究、图表分析、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动手参与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读图能力、用图能力。
[设计特色]
(1)本节课以“印度旅游”为线索,结合图片贯穿学习过程。第一站:人潮拥挤的壮观的国家。第二站:印度多彩的传统服饰。第三站---可口的印度美食。三个环节把印度的人口、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粮食作物的分布串联起来,最后以歌谣的形式进行小结,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富乐趣,让地理课堂更显和谐、高效、吸引力,且具有地理特色。
(2)通过模拟到印度旅游,了解印度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产生探索的欲望,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特点,
(2)印度的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1)分析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主导组织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导入 新课 课件展示: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设问: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请问同学们西天是指哪里?(印度)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非常神秘的一面。展示印度舞蹈、泰姬陵、禁止杀牛、精美的宗教雕塑图片,除了这些之个,印度还有很多神秘之处,我们这节课就到印度旅游。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简单的方式达到点题激趣的效果。
旅游前准备:展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提问,印度位于哪个大洲,属于哪个分区? 师总结:在图中指出南亚的范围,重点介绍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学生同桌一起看书和图找答案。找二位学生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展示“印度的地形”图,指导学生看图找出: 1、印度的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 西南部: 东南面 : 南面: (2)陆上邻国 西北: 东北: 东面: (3) 隔海相望国家 师归纳点拨:纠正易错的地方:克什米尔是地区,不是国家。是印巴争端的“导火线”。 2、在印度的国土上,南部、中部、北部分布着三大不同的地形区,请同学们在地形图上,依次找出。 北部: 中部: 南部: 指导学生在图中圈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和印度河。 学生同桌看图讨论找答案。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合作能力。
过渡:我们了解了印度的位置后,马上到印度旅游去。 印度之旅开始——第一站:---人潮拥挤的壮观。
世 界 第 二 大 人 口 大 国 展示一组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码头人口拥挤的图片。(自然进入到第一个学习任务: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呈现“印度人口增长”图
提出问题:
1、计算从1993—2011年印度人口增加数量为多少亿?得出关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完成32页活动题:运用材料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数据并得出结论。引发讨论:人口问题的对策?
4、讨论印度的人口问题对策与中国的人口对策的异同点? 学生看图。 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归纳总结 聆听,领悟。 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印度的人口之多,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从图表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关注国情。
过渡 了解了印度的人口特点后,那印度人的穿着又有些什么讲究呢? 印度之旅第二站---多彩的传统服饰(纱丽)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与 粮 食 生 产 展示印度传统服饰纱丽图片。 师:纱丽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 ,印度的女士可以天天穿着漂亮的纱丽,在东莞能天天穿着这种纱丽吗?这是为什么呢?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师: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 印度绝大部分处于热带、部分处于亚热带(北温带) 提问:印度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展示孟买气温和降水量的分配图 提问: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雨季(6~9月),旱季(10月~次年5月)。 讨论:印度的降水为什么会这么不均匀呢?(在黑板画出南亚风一月和七月盛行风向向) 请2位同学到黑板填图。 师:由于季风的影响,导致南亚形成了旱、雨两季,展示两季的图片 月,受东北季风影响,风向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形成旱季; 七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风向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沛,形成雨季。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给南亚地区带来降水的是什么方向的风?(西南季风),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讨论:如果你是生活在印度,你会采用哪些方法来应对水旱灾害频繁的困难?(水利工程――灌溉系统、防旱贮水池)但是这些工程仍显不足,还需不断探索出更好的措施。 学生看图和思考。 学生看图找答案。 学生分组讨论找答案。 通过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感悟到生活处处离不开地理,并且自然过渡到气候的学习。 培养学生概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加强地理学科内前后知识能力关联的综合能力,如何描述某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是初一上册的重难点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过渡:了解了印度的穿着特点外,印度的美食又有什么特点呢?马上进入印度之旅第三站-----可口的印度美食
展示印度的粮食作物图: 提问: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水稻和小麦 (指导学生阅读P35阅读材料,了解师水稻和小麦的习性) 印度的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降水有什么关系? 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地形图,年降水量分布图。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与地形、降水的关系。 粮食作物分布地形降水水稻小麦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找答案,并填好表。 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请同学们想一想,印度是采用什么法来提高粮食的呢? (绿色革命) 学生自己看图找答案。 此部分学习任务主要是依靠4人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小组活动结束后,选派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三图并列,方便学生对应读图。 这是本节的难点,很多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节奏可以放慢,指导学生先看图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图中获取信息能力和合作能力。
歌谣的 形式小结 (
学生齐读
) 文明古国有印度,人口增长很迅速; 北部边境喜山驻,恒河平原中间铺; 西南季风送雨露,早来晚走水灾苦; 因地制宜种作物,绿色革命改技术。 形式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旅游 归来 谈收获 1、关于印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B.目前,印度是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二 C.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D.印度境内主要河流有印度河和恒河 2、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3、印度的首都是 4、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有 5、印度的人口居世 界第 位。 6、印度的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 学生抢答,以抢答的形式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落实基础知识。 通过学生的表达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针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教学,使课堂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