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科学探究-2022-2023年初中生物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编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1 科学探究-2022-2023年初中生物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编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3 21:16: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分类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作为学习生物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探究的基本过程如下:
(1)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质疑。
(2) 作出假设:提出问题之后,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相关资料等,作出相应的种种假设。通过讨论,对于提出的假设要做合理的保留或删除。
(3) 制定计划:计划的制定要紧扣所作的假设进行,包括探究对象、对照装置(如容器)、区分标志(如标签)等材料用具的选择和准备,设计方案的形成和实验步骤的安排。要注意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
(4) 实施计划:严格按照探究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翔实地记录实验结果。
(5) 得出结论:分析探究结果,与所作的假设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
(6) 表达与交流: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和组间交流等形式深入分析主题。
3.探究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探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2)单一变量:两组对照实验中只能设计一个控制变量。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两组对照装置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变量的设计是对照实验的关键。
(3)探究实验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才可以减少误差,结果才能更反映真实情况。
(4)探究实验如果只做一次或者只做一组,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所以结果不可靠。应该在一切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反复做三次,才能尽量减少误差的影响。
(5)结论与假设矛盾时,首先要反思探究过程的科学性、严密性。其次考虑重新做出假设,重新设计探究实验。正确结论有时候可通过一次探究获得,也可能需要多次探究获得。科学探究往往要经历许多次失败才能够柳暗花明。
(6)探究实验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为了迎合假设而改动实际观察的数据和结果。
3.显微镜的结构:
(1)显微镜是利用光学成像的原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像;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之积,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2)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4显微镜的技巧:
(1)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构件有目镜、物镜、其放大倍数可以用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来表示;在观察同一洋葱表皮细胞时我们会发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多(选填“多”或“少”),视野越亮(选填“亮”或“暗”);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少(选填“多”或“少”),视野越 暗(选填“亮”或“暗”)。
(2)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构件有反光镜、遮光器(或光圈)。对光时要使视野变亮可以使凹面镜和大光圈。要使视野变暗则可以使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3)有时显微镜的视野中会看到污点,我们看到的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载玻片三个地方,因此判断时只需要移动其中的两个,如果污点都不动,就在第三个上,如果移动载玻片时污点就跟着动,则证明污点就在载玻片上。
(4)由于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所以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时,则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所在的位置应该相同(选填“相同”或“相反”)。
5临时装片的制作:
(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而 擦、滴(0.9%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是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法,我们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3)染色时要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其目的是使碘液浸润整个标本。
1.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题1.阳春三月,红梅、碧桃、榆叶梅等竞相绽放,人们难以区分。要辨别这些花的种类,下列不需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 B.比较 C.生物分类 D.调查
2.科学探究的过程:
例题2.探究过程的说法:
①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②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③探究实验重复多次后,必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④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显微镜的结构:
例题3.如图是显微镜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放大作用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
4.显微镜的操作:
例题4.下图为某同学在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显微镜下看到的几个视野,请据图回答问题:
(1)要使图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__移动;要使图像从视野②变为视野③的状态,应转动______________,换成高倍物镜;要使图像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的状态,应用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
(2)在视野②中可以看到,洋葱鳞片叶表皮有部分重叠,这是因为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___ 。
5.临时装片的制作
例题5.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一般是( )
①染色  ②撕取实验材料  ③擦拭载盖玻片  ④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  ⑤盖盖玻片  ⑥将实验材料置于水滴中展开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②⑥⑤④①
C. ③④②⑥⑤①
D. ④②①③⑤⑥
1.(2022·绵阳)北京冬奥会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将各种运动设为7个大项,7个大项又设为15个分项。这类似于生物研究中的(  )
A.比较法 B.分类法 C.调查法 D.推测法
2.(2022·枣庄)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有助于我们科学有效地探究生命奥秘。下列生物学实验选用的材料或器具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新冠病毒的形态结构
B.用放大镜观察已纵向切开的桃花雄蕊的内部结构
C.用碘液检测绿叶在光下是否制造淀粉
D.用高锰酸钾溶液检测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3.(2022·葫芦岛)小明发现蚂蚁排成一队向前爬,问妈妈:“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此句话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得出结论
4.(2022·青岛)下图是小明同物课上使用的显微镜,及观察到的不同视野。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
A.转动图一中的⑤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
B.将图二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方移动玻片
C.从图三到图四,可以转动图一中的①更换物镜来实现
D.观察图四所示物像时,可调节图一中的③使视野变亮
5.(2022·滨州)某同学在实验室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步骤c所滴液体与此实验相同
B.视野中找到物像不清晰时,可以调节图二中的2
C.图一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a→d→b
D.图中显微镜最小放大倍数是100倍
6.(2022·梧州)显微镜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工具。图中操作流程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7.(2022·大庆)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B.使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d”,看到的物像是“d”
C.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D.选用10×目镜和40×物镜观察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400倍
8.(2022·平凉)请分析回答“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操作中的相关问题。
(1)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擦净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   。
(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上方,欲将其移至视野中央,需将临时装片向   移动。
(3)将10×的物镜换为40×后,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将变    (填“多”或“少”),物像将变   (填”大”或“小”)。
(4)为了使物像更加清晰,需细微调节   。
(5)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   ,能否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该种结构?   。
1.三次测量某同学的胸围差得出的数据是:第一次10厘米,第二次9厘米,第三次11厘米,则该同学的胸围差值是( )
A. 10厘米 B. 9厘米 C. 11厘米 D. 30厘米
2.在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六个环节中,探究成功的关键是(  )
A. 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B. 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C. 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D. 购买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3.下列关于实验法中“作出假设”这一步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性解释
B. 假设是一种无端性猜测
C. 假设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
D. 假设可以与结果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4.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的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该( )
A. 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 进一步查找资料并重新作出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C. 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 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5.科学探究式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B. 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
C. 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要修改实验数据
D. 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6.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到甲、乙视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显微镜对光时,首先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 显微镜的视野由甲换到乙,需要转动转换器和粗准焦螺旋
C.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乙视野的放大倍数比甲大,视野也较暗
D. 上图中所显示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60倍和40倍
7.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错误的是( )
A. 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C. 下降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看着物镜
D. 对光时,以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
8.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其原因是(  )
A. 不易污染物镜 B. 易于将观察材料染色
C. 能让光线透过 D. 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9.要研究蜜蜂在每朵花上的平均停留时间,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
A. 刻度尺 B. 放大镜 C. 秒表 D. 照相机
10.调查池塘生态系统,除了记录本和笔之外,下列哪一选项所带工具是最合适的 ( )
A. 铲子望远镜照相机 B. 网兜放大镜玻璃瓶
C. 铲子显微镜玻璃瓶 D. 网兜显微镜照相机
11.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中,使用的一种很重要的试剂是(  )
A. 酒精 B. 碘液 C. 生理盐水 D. 蒸馏水
12.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产生气泡,其操作的最关键步骤是( )
A. 撕取的洋葱表皮应尽量得薄
B. 先用盖玻片的一侧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缓缓放下盖玻片
C. 在载玻片的中央滴清水时,水滴大小要适宜
D. 将撕下的材料平展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13.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
A. 清水、清水 B. 清水、碘液 C. 碘液、清水 D. 碘液、碘液
14.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不正确的是( )
A. 撕取的洋葱内表皮要尽量的薄
B. 撕取的洋葱内表皮要先展平再滴清水
C. 盖盖玻片时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D. 用稀碘液对洋葱表皮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是细胞的结构更清晰
15.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
①用镊子撕取里面叶表皮 ②将表皮置于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③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④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⑤用镊子将表皮展平 ⑥盖上盖玻片
A. ④③①②⑤⑥ 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④①③②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16.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要往载玻片中央滴加生理盐水。如果滴的盐水含盐量分别为2﹪和0.5﹪的蒸馏水,这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应是( )
A. 细胞皱缩,细胞皱缩 B. 细胞破裂,细胞变大破裂
C. 细胞皱缩,细胞变大破裂 D. 细胞不变,细胞变大破裂
17.制作洋葱鳞片叶装片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清洁以后在载玻片上分别滴加的是( )
A. 清水,生理盐水 B. 清水,清水 C. 生理盐水,清水 D. 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18.小明用显微镜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作了如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
①洋葱表皮细胞中央有较大的液泡 ②口腔上皮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③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叶绿体 ④视野中有气泡,可能是盖盖破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⑤视野中光线过强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⑥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应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目镜或物镜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②③①⑤
19.某小组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问题,讨论并制订了如下计划。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请你将小组计划的探究内容补全:
(1)提出的问题:________
(2)作出的假设:________。
(3)实验:准备一定数量的蚯蚓,薄木板一块,玻璃板一块。
实验A:让蚯蚓在________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实验B:让蚯蚓在薄木板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
(4)实验数据
材质 平均爬行距离/cm
玻璃板 12
薄木板 30
实验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可得出蚯蚓在________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本实验中实验A与实验B的实验变量是什么 ________。
20.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序号,_____填写名称)
(1)要将图乙中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向________方向移动。
(2)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后,调节图甲中[________]后,物像清晰,为使视野亮度适宜,应使用大光圈和________面镜。
(3)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转功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移动, 说明污点在________上。
(4)图丙中,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①]细胞壁、[③]________、[⑤]________。
(5)细胞结构中,[②]________能控制物质进出,[④]________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
(6)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保持细胞形态,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________,要想观察到细胞核,需要用________ 染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分类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作为学习生物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探究的基本过程如下:
(1)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质疑。
(2) 作出假设:提出问题之后,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相关资料等,作出相应的种种假设。通过讨论,对于提出的假设要做合理的保留或删除。
(3) 制定计划:计划的制定要紧扣所作的假设进行,包括探究对象、对照装置(如容器)、区分标志(如标签)等材料用具的选择和准备,设计方案的形成和实验步骤的安排。要注意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
(4) 实施计划:严格按照探究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翔实地记录实验结果。
(5) 得出结论:分析探究结果,与所作的假设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
(6) 表达与交流: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和组间交流等形式深入分析主题。
3.探究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探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2)单一变量:两组对照实验中只能设计一个控制变量。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两组对照装置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变量的设计是对照实验的关键。
(3)探究实验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才可以减少误差,结果才能更反映真实情况。
(4)探究实验如果只做一次或者只做一组,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所以结果不可靠。应该在一切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反复做三次,才能尽量减少误差的影响。
(5)结论与假设矛盾时,首先要反思探究过程的科学性、严密性。其次考虑重新做出假设,重新设计探究实验。正确结论有时候可通过一次探究获得,也可能需要多次探究获得。科学探究往往要经历许多次失败才能够柳暗花明。
(6)探究实验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为了迎合假设而改动实际观察的数据和结果。
3.显微镜的结构:
(1)显微镜是利用光学成像的原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像;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之积,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2)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4显微镜的技巧:
(1)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构件有目镜、物镜、其放大倍数可以用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来表示;在观察同一洋葱表皮细胞时我们会发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多(选填“多”或“少”),视野越亮(选填“亮”或“暗”);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少(选填“多”或“少”),视野越 暗(选填“亮”或“暗”)。
(2)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构件有反光镜、遮光器(或光圈)。对光时要使视野变亮可以使凹面镜和大光圈。要使视野变暗则可以使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3)有时显微镜的视野中会看到污点,我们看到的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载玻片三个地方,因此判断时只需要移动其中的两个,如果污点都不动,就在第三个上,如果移动载玻片时污点就跟着动,则证明污点就在载玻片上。
(4)由于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所以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时,则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所在的位置应该相同(选填“相同”或“相反”)。
5临时装片的制作:
(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而 擦、滴(0.9%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是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法,我们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3)染色时要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其目的是使碘液浸润整个标本。
1.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题1.阳春三月,红梅、碧桃、榆叶梅等竞相绽放,人们难以区分。要辨别这些花的种类,下列不需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 B.比较 C.生物分类 D.调查
【答案】D
【解析】阳春三月红梅、碧桃、榆叶梅等竞相绽放,人们难以区分。要辨别这些花的种类,可采用观察法,明确花的颜色,花瓣、萼片、雄蕊,雌蕊的数目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进行分类。可见该过程没有用是调查法。
2.科学探究的过程:
例题2.探究过程的说法:
①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②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③探究实验重复多次后,必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④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就算探究实验重复多次后,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可见①②④是正确的,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3.显微镜的结构:
例题3.如图是显微镜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放大作用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
【答案】C
【解析】图中①是目镜,②是粗准焦螺旋,③是物镜,④是反光镜,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所以在图中与观察物像的放大倍数有关的结构是①目镜和③物镜,C正确。
4.显微镜的操作:
例题4.下图为某同学在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显微镜下看到的几个视野,请据图回答问题:
(1)要使图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__移动;要使图像从视野②变为视野③的状态,应转动______________,换成高倍物镜;要使图像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的状态,应用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
(2)在视野②中可以看到,洋葱鳞片叶表皮有部分重叠,这是因为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___ 。
【答案】(1)右下方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2)没有将叶表皮展平
【解析】由图①到图②可以看出,是把图像移到视野中央,根据显微镜的成像特点知道,像与物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因此要把物体移到视野中央,就要向像所在的方向移到,图中像在视野的右下方,物体实际在视野的左上方,要移到中央,就必须向右下方移到;由②到③可以看出,像很明显被放大了,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就可以看到一个模糊的图像,要使图像变清晰即由③变成④,我们就应该调节细准焦螺旋;如果我们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没有把洋葱鳞片叶表皮展平,观察时就会出现细胞重叠现象。
5.临时装片的制作
例题5.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一般是( )
①染色  ②撕取实验材料  ③擦拭载盖玻片  ④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  ⑤盖盖玻片  ⑥将实验材料置于水滴中展开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②⑥⑤④①
C. ③④②⑥⑤①
D. ④②①③⑤⑥
【答案】C。
【解析】擦片—用洁净的纱布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即③;滴水—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或清水于载玻片上,即④;取材—用镊子撕取内表皮薄膜或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轻的刮取,即②;将样品展于滴了生理盐水或清水的载玻片上,即⑥;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避免产生气泡,即⑤;染色—将稀碘液滴于盖玻片一侧,用滤纸从另一侧吸去染液,即①。
1.(2022·绵阳)北京冬奥会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将各种运动设为7个大项,7个大项又设为15个分项。这类似于生物研究中的(  )
A.比较法 B.分类法 C.调查法 D.推测法
【答案】B
【解析】冬奥会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将各种运动设为7个大项,7个大项又设为15个分项。这类似于生物研究中的分类法,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2.(2022·枣庄)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有助于我们科学有效地探究生命奥秘。下列生物学实验选用的材料或器具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新冠病毒的形态结构
B.用放大镜观察已纵向切开的桃花雄蕊的内部结构
C.用碘液检测绿叶在光下是否制造淀粉
D.用高锰酸钾溶液检测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答案】A
【解析】A.病毒非常微小,要用纳米来表示,一个病毒的大小约为10~300纳米,因此用放大镜、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病毒,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A符合题意。
B.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因此,可用放大镜观察已纵向切开的桃花雄蕊的内部结构,B不符合题意。
C.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C不符合题意。
D.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检测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D不符合题意。
3.(2022·葫芦岛)小明发现蚂蚁排成一队向前爬,问妈妈:“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此句话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得出结论
【答案】A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题干中,有同学说:“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在科学探究步骤中属于提出问题。
4.(2022·青岛)下图是小明同物课上使用的显微镜,及观察到的不同视野。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
A.转动图一中的⑤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
B.将图二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方移动玻片
C.从图三到图四,可以转动图一中的①更换物镜来实现
D.观察图四所示物像时,可调节图一中的③使视野变亮
【答案】B
【解析】A.转动图一中⑤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过程中,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也避免压坏玻片标本,A不符合题意。
B.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将图二中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方移动玻片,B符合题意。
C.显微镜的物镜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转动图一中的①转换器,可更换高倍物镜,将视野由放大倍数小的图三变成放大倍数大的图四,C不符合题意。
D.图四所示物像放大倍数较高,视野较暗,可调节图一中的③反光镜,使视野变亮,D不符合题意。
5.(2022·滨州)某同学在实验室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步骤c所滴液体与此实验相同
B.视野中找到物像不清晰时,可以调节图二中的2
C.图一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a→d→b
D.图中显微镜最小放大倍数是100倍
【答案】A
【解析】A.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载玻片上所滴液体是清水,以保持细胞正常形态,不能换成生理盐水,A错误。
B.若视野模糊应调节2细准焦螺旋,B正确。
C.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刮→涂→盖→染→吸,因此图中正确顺序是 c滴→a刮、涂→d盖→b染、吸,C正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是10×10=100(倍),D正确。
6.(2022·梧州)显微镜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工具。图中操作流程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对光,即图中的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即图中的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即图中的②。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即图中的④。整理,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7.(2022·大庆)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B.使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d”,看到的物像是“d”
C.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D.选用10×目镜和40×物镜观察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400倍
【答案】B
【解析】A.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A不符合题意。
B.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所以使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d”,看到的物像是“p”,B符合题意。
C.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选用10×目镜和40×物镜观察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400倍,D不符合题意。
8.(2022·平凉)请分析回答“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操作中的相关问题。
(1)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擦净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   。
(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上方,欲将其移至视野中央,需将临时装片向   移动。
(3)将10×的物镜换为40×后,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将变    (填“多”或“少”),物像将变   (填”大”或“小”)。
(4)为了使物像更加清晰,需细微调节   。
(5)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   ,能否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该种结构?   。
【答案】(1)生理盐水
(2)左上方
(3)少;大
(4)细准焦螺旋
(5)线粒体;能
【解析】(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2)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上方,欲将其移至视野中央,需将临时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数目越多。所以将10×的物镜换为40×后,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将变少,物像将变大。
(4)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5)线粒体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因此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
1.三次测量某同学的胸围差得出的数据是:第一次10厘米,第二次9厘米,第三次11厘米,则该同学的胸围差值是( )
A. 10厘米 B. 9厘米 C. 11厘米 D. 30厘米
【答案】A。
【解析】胸围差指的是尽力吸气结束时的胸围的长度与尽力呼气结束时的胸围长度的差,胸围差我们一般取测得的三次胸围差的平均值。三次的平均值为:(10+9+11)/3=10(厘米)。
2.在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六个环节中,探究成功的关键是(  )
A. 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B. 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C. 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D. 购买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答案】A。
【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其中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所以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中,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3.下列关于实验法中“作出假设”这一步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性解释
B. 假设是一种无端性猜测
C. 假设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
D. 假设可以与结果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实验的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做出假设环节中,做假设要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另外假设要具有可检验性,在实验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假设和结论有时候一致,也有出现假设与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但是假设并不是一种无端性的猜测,可见B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
4.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的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该( )
A. 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 进一步查找资料并重新作出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C. 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 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也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和假设相符,如果不相符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并重新作出假设,重新进行实验,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故B符合题意。
5.科学探究式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B. 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
C. 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要修改实验数据
D. 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要求实事求是,当实验的结构与假设不符合的时候,可能是假设不正确,便需要重新作出假设;如果是探究过程出现了错误,那么应当进行完善,重新进行实验。
6.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到甲、乙视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显微镜对光时,首先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 显微镜的视野由甲换到乙,需要转动转换器和粗准焦螺旋
C.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乙视野的放大倍数比甲大,视野也较暗
D. 上图中所显示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60倍和40倍
【答案】C
【解析】A、使用显微镜对光时,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A不符合题意;
B、显微镜的视野由甲换到乙,细胞变大了,说明是低倍镜换高倍镜。低倍镜换到高倍镜的步骤是: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更明亮;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B不符合题意;
C、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乙视野的放大倍数比甲大,视野也较暗,C符合题意;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图中所显示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60倍和640倍,D不符合题意。
7.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错误的是( )
A. 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C. 下降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看着物镜
D. 对光时,以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
【答案】B。
【解析】A.D.显微镜的对光的步骤为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经过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AD不符合题意。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所观察的细胞越大数量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所观察的细胞越小数量越多,B符合题意。
C.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头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破玻片标本,损坏物镜或弄破玻片标本,C不符合题意。
8.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其原因是(  )
A. 不易污染物镜 B. 易于将观察材料染色
C. 能让光线透过 D. 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答案】C。
【解析】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时,必须使光线能够依次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所以被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为的是让光线能够通过,光线透过观察材料的结构进入人的眼睛,才能够看到物体的结构。
9.要研究蜜蜂在每朵花上的平均停留时间,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
A. 刻度尺 B. 放大镜 C. 秒表 D. 照相机
【答案】C。
【解析】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放大镜可用于观察较小的物体;秒表是计时工具;照相机是摄像,记录工具。故要研究蜜蜂在每朵花上的平均停留时间,需要用到的工具是秒表。
10.调查池塘生态系统,除了记录本和笔之外,下列哪一选项所带工具是最合适的 ( )
A. 铲子望远镜照相机 B. 网兜放大镜玻璃瓶
C. 铲子显微镜玻璃瓶 D. 网兜显微镜照相机
【答案】B。
【解析】调查中要使用恰当的工具,比如采集昆虫,要使用网兜,并可装入玻璃瓶;调查水中的生物,要准备网兜、放大镜、玻璃瓶等;要了解土壤中的生物,如鼠妇、蚯蚓等则需要准备铲子;观察远处的物体,要准备望远镜;观察看不见的生物,要将材料带回去,借助显微镜观察.另外记录本和笔是调查中所必需的,可以随时记录调查中所出现的情况。因此,调查池塘生态系统中,除了记录本和笔之外,最合适的所带工具是网兜、放大镜、玻璃瓶。
11.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中,使用的一种很重要的试剂是(  )
A. 酒精 B. 碘液 C. 生理盐水 D. 蒸馏水
【答案】B。
【解析】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要用到三种液体: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清水、碘液。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使细胞不至于吸水而膨胀,因失水而皱缩,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向载玻片上滴一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向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最后一步都需要染色,染色用的都是碘液。
12.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产生气泡,其操作的最关键步骤是( )
A. 撕取的洋葱表皮应尽量得薄
B. 先用盖玻片的一侧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缓缓放下盖玻片
C. 在载玻片的中央滴清水时,水滴大小要适宜
D. 将撕下的材料平展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答案】B。
【解析】A.表皮的厚与薄与产生气泡的关系不大,产生气泡的原因主要在盖盖玻片这一步骤,A故不合题意。
B.盖盖玻片的要求是让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的液滴,然后再缓缓放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产生气泡的,符合题意。
C.清水的大小不是关键,关键是盖盖玻片,若盖的方式不正确,滴的清水再合适也会产生较多的气泡的,C不合题意。
D.将撕下的材料平展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目的是防止细胞重叠影响观察,与产生气泡关系不大,D不合题意。
13.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
A. 清水、清水 B. 清水、碘液 C. 碘液、清水 D. 碘液、碘液
【答案】C。
【解析】步骤②是染色,滴加的液体是碘液,能够将细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观察;④滴加的液体是清水,有利于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14.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不正确的是( )
A. 撕取的洋葱内表皮要尽量的薄
B. 撕取的洋葱内表皮要先展平再滴清水
C. 盖盖玻片时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D. 用稀碘液对洋葱表皮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是细胞的结构更清晰
【答案】B
【解析】A、为了能够清楚的去观察撕取的洋葱内表皮要尽量的薄,A不符合题意;
B、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目的是没有重叠,便于观察,B符合题意;
C、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出现气泡,C不符合题意;
D、用稀碘液对洋葱表皮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是细胞的结构更清晰,D不符合题意。
15.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
①用镊子撕取里面叶表皮 ②将表皮置于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③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④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⑤用镊子将表皮展平 ⑥盖上盖玻片
A. ④③①②⑤⑥ 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④①③②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为:④擦: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③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①撕:用镊子撕取里片叶表皮、②将叶表皮置于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⑤展:用镊子将表皮展平、⑥盖:盖上盖玻片、染,可见A正确。
16.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要往载玻片中央滴加生理盐水。如果滴的盐水含盐量分别为2﹪和0.5﹪的蒸馏水,这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应是( )
A. 细胞皱缩,细胞皱缩 B. 细胞破裂,细胞变大破裂
C. 细胞皱缩,细胞变大破裂 D. 细胞不变,细胞变大破裂
【答案】C
【解析】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要往载玻片中央滴加0.9%的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依据细胞失水或吸水原理,如果滴的盐水浓度大于0.9%,细胞则因失水而发生皱缩;如果滴的盐水浓度小于0.9%,细胞则因吸水而发生变大甚至破裂;只有滴的盐水浓度等于0.9%,细胞才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如果滴的盐水含盐量为2%,因盐水浓度大于0.9%,细胞则因失水而发生皱缩;如果滴的是0.5%的蒸馏水,因蒸馏水的浓度小于0.9%,细胞则因吸水而发生变大破裂。
17.制作洋葱鳞片叶装片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清洁以后在载玻片上分别滴加的是( )
A. 清水,生理盐水 B. 清水,清水 C. 生理盐水,清水 D. 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答案】A。
【解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要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都是为了保持细胞的形态结构,便于观察。
18.小明用显微镜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作了如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
①洋葱表皮细胞中央有较大的液泡 ②口腔上皮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③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叶绿体 ④视野中有气泡,可能是盖盖破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⑤视野中光线过强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⑥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应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目镜或物镜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②③①⑤
【答案】A
【解析】①洋葱表皮细胞是植物,因此洋葱表皮细胞中央有较大的液泡,正确 。
②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正确。
③洋葱表皮细胞无色透明,因此洋葱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错误。
④盖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因此视野中有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正确。
⑤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够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的光圈。视野中光线过强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正确。
⑥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就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视野就越大。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应换用放大倍数更小的目镜或物镜,错误。
19.某小组围绕“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问题,讨论并制订了如下计划。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请你将小组计划的探究内容补全:
(1)提出的问题:________
(2)作出的假设:________。
(3)实验:准备一定数量的蚯蚓,薄木板一块,玻璃板一块。
实验A:让蚯蚓在________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实验B:让蚯蚓在薄木板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
(4)实验数据
平均爬行距离/cm
玻璃板 12
薄木板 30
实验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可得出蚯蚓在________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本实验中实验A与实验B的实验变量是什么 ________。
【答案】(1)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2)蚯蚓在光滑(或粗糙)的物体表面爬得快(3)玻璃板(4)粗糙物(5)体表面的粗糙程度
【解析】(1)提出问题: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2)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光滑(或粗糙)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3)实验:准备一定数量的蚯蚓,薄木板一块,玻璃板一块。实验A:让蚯蚓在玻璃板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实验B:让蚯蚓在薄木板上爬3分钟,记录下爬行距离。
(4)实验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可得出如下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5)实验A与对照实验B的实验变量是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
20.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序号,_____填写名称)
(1)要将图乙中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向________方向移动。
(2)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后,调节图甲中[________]后,物像清晰,为使视野亮度适宜,应使用大光圈和________面镜。
(3)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转功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移动, 说明污点在________上。
(4)图丙中,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①]细胞壁、[③]________、[⑤]________。
(5)细胞结构中,[②]________能控制物质进出,[④]________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
(6)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保持细胞形态,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________,要想观察到细胞核,需要用________ 染色。
【答案】(1)左(2)②;凹(3)物镜(4)叶绿体;液泡(5)细胞膜;细胞核(6)生理盐水;碘液
【解析】(1)用显微镜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看到的方向和实际的方向完全相反。读乙图可知,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侧,而实际中,细胞是位于右侧,要想将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实际中应将载玻片向左侧移动。
(2)为了使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因为细准焦螺旋是精细调节的部件。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所以在观察物像时发现视野较暗,可采取调节使用大光圈或凹面镜的方法使视野变亮。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转换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4)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图丙中,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①细胞壁、③叶绿体、⑤液泡。
(5)细胞结构中,②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和控制物质的进出的作用;④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6)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生理盐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