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运动和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单元测试题 (山西地区)(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章 运动和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单元测试题 (山西地区)(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4-23 14: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章 运动和力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A.弯道上沿曲线滑行的运动员
B.吊在天花板下的静止电灯
C.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小车
D.空中匀速直线下落的降落伞
2.如图所示;小明站在沿水平公路向前行驶的公交车上,突然他向正前方倾,则公交车(  )
A.突然向前加速 B.突然刹车 C.突然向左转弯 D.突然向右转弯
3.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行驶的汽车即使紧急刹车也要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能停下来,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推出去的铅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
C.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利用他自身的惯性来提高成绩
D.驾驶员系上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
4.关于力和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子弹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力大于空气阻力
B.人站在沼泽地上会下陷,是因为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C.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车内人员的惯性
D.在操场跑步,匀速跑过弯道时人受到非平衡力
5.2022年2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决赛上,中国选手谷爱凌获得金牌。如图所示,当她静止站立在水平领奖台上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领奖台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领奖台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谷爱凌受到的重力与领奖台对谷爱凌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C.谷爱凌对领奖台的压力与地面对领奖台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D.谷爱凌受到的重力与领奖台对谷爱凌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6.一遥控小汽车在平直的路面上行驶,其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0s内,小汽车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B.0~4s内,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4~8s内,小汽车受到的阻力等于牵引力
D.8~10s内,小汽车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7.2022年2月6日,中国女足在印度举行的女足亚洲杯决赛中3∶2力克韩国队夺得亚洲杯冠军,如图是张馨在比赛时的场景。下列关于足球比赛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足球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足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足球鞋底凹凸不平,是为了增大鞋与草坪间的摩擦力
C.踢出去的足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足球受到惯性作用
D.运动员带球时要持续踢球,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杂技演员在进行“顶杆”表演时,用的是一根长直竹竿(假设不计其质量),竹竿被站在地面上的演员乙用肩部竖直顶起,演员甲在竹竿上表演。在竹竿底部与演员乙肩部之间装有一传感器(一种能测出肩部受力大小的装置),传感器显示演员乙肩部的受力情况。若质量为30千克的演员甲自竹竿顶部由静止开始沿竹竿下滑到杆底的过程中,传感器显示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则(  )
A. 内演员甲受到摩擦力大于重力
B. 内演员甲受到摩擦力小于重力, 内演员甲受到摩擦力大于重力
C. 内演员甲受到摩擦力大于重力, 内演员甲受到摩擦力小于重力
D. 内演员甲受到摩擦力小于重力
9.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滚动轴承
B.给木箱加装轮子
C.自行车车轮有凹槽
D.磁悬浮列车与轨道不接触
二、填空题
10.《天宫课堂》中我们看到在空间站里,航天员和很多物品都是飘着的。若航天员向前推某个物体时,该物体将会怎样运动?______;原因是:______。
11.小明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他应在纸片处于______或______状态时,观察两个测力计示数。将纸片从图中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扭转一定角度,是为了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______;为了验证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12.如图所示,小琴用手握住重6N的瓶子保持静止,手对瓶子的压力为10N,此时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当往瓶中加水时,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3.小宇用50N的水平力把重15N的木块压在竖直的墙面上,木块恰能匀速下滑。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___N;若减小水平压力,木块仍能沿竖直的墙面下滑,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
14.如图,汽车沿平直公路向前行驶,但不知是“加速、匀速、减速”中的哪种状态。车顶A处滴落的水滴最终落在靠前的B处。车厢地板上的木箱C始终相对车厢静止。画出木箱C的受力示意图。
15.如图所示,某人站在小车里,随小车在水平地面上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在重心上画出人受到的力。
四、实验题
16.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观察将毛巾、棉布分别铺在水平木板上和只有木板的三种情况下,让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研究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 __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近;在棉布表面滑行的距离较远;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
(3)推理: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直到变为零,它将做 ___________;
(4)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是通过符合逻辑的 ___________得出的正确结论;
(5)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物体的运动 _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 ___________不变的性质;
(6)小车运动过程中的阻力主要是摩擦力,本实验还告诉我们,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是 ___________(意思表述清楚即可)。
17.某物理学习小组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时,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每个钩码的规格均相同。
(1)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选择小车的质量应较______(选填“大”或“小”);
(2)当两边所挂的钩码数量相同时,放开小车,观察到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改变其中一边的钩码数量,发现小车无法保持静止,由此得到二力平衡的一个条件是两个力大小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把两侧钩码放在同一侧,保持钩码数量不变,放手后小车运动。这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方向必须_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
(4)当两边所挂的钩码数量相同时,将小车水平扭转一定的角度,并保持静止,松手后发现小车不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______(选填“同一直线上”或“不同直线上”)。
18.如图所示,是小夏小组用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长木板和毛巾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应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 ___________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___________N;
(2)对比甲、乙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___________的关系,在图甲中,若拉着木块以比原来更大的速度运动,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将 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当弹簧测力计示数达到最大值时仍没拉动木块,为了使用现有实验器材顺利完成此实验探究,可采取的办法是:___________;
(4)在利用甲图装置进行实验时,拉动木块由静止到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丁所示,0~3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3s后木块开始运动,分析图像可知,当木块所受拉力为0.4N时,木块处于 ___________状态;
(5)小夏组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后,如图戊所示,当他再进行实验时,发现效果更好,请你说出改进后的优点是 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五、简答题
19.小华同学在地铁站台里看到了“小心台阶”的安全警示牌,如图所示,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警示牌中的人身体向前倾的原因。
20.小明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发现斧头松动了,他想将斧头套紧在斧柄上。你认为如图所示哪种方案的操作是最合理的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六、综合题
21.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安全带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我国2017年生产各种汽车2300多万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汽车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汽车安全带是用于保护驾乘人员的装置,尤其在行驶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图甲。安全带结构一般由软带等部分组成。汽车正常行驶时,卷带装置中的卷收器借助弹簧,如图乙,使软带随身体的移动而自由伸缩且不会松弛。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安全带能在人尚未移动时拉紧软带,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时,适当放松安全带,避免因拉力过大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卷收器内的敏感元件将驱动锁止机构锁住卷轴,使软带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1)当汽车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系上安全带可以有效防止驾乘人员由于___________而造成伤害;
(2)汽车制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汽车突然拐弯时,安全带能自由伸缩
B.为了安全,安全带要尽可能系得松一些
C.用手快速拉安全带,安全带不能被拉动
D.汽车突然启动时,安全带能对人起到保护作用
(4)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对人的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___________;
A. B.
C. D.
(5)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雨天注意行车安全,在高速公路旁设置了警示牌,请你为警示牌写一句安全标语:___________。
22.小云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发现,在运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常常不稳定。为了探究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做了以下实验:将体重秤放在电梯里的水平地面上,然后站上秤台,如图所示。在电梯由20层下降到1层的过程中,小云利用测速仪测量电梯的运行速度,在下表中记录了电梯的运动状态和体重秤示数变化的情况,已知小云的质量为60kg。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电梯状态 静止(20层) 向下加速 向下匀速 向下减速 静止(1层)
体重秤示数/kg 60 48 60 72 60
(1)分析表中数据发现,当电梯处于 _____或 _____状态时,体重秤的示数等于小云真实的质量;由此可知,若在静止状态下,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测力计示数 _____物体重力大小;若用测力计拉着物体向下做加速运动,测力计示数应 _____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查阅资料可知:当人乘电梯加速下降时,人对电梯地面的压力小于人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若电梯向下加速足够快,体重秤的示数可以减小为零,即人对秤台的压力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完全失重,此时人的 _____;(选填序号)
①质量为零
②重力为零
③受到的支持力为零
(3)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用弹簧测力计 _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物体的重力。
参考答案:
1.A
【详解】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A.弯道上沿曲线滑行的运动员,运动方向时刻在变,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A符合题意;
B.吊在天花板下的静止电灯,由于处于静止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小车,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没有改变,即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
D.空中匀速直线下落的降落伞,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即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2.B
【详解】A.若公交车突然向前加速,人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速度,脚由于受到摩擦力随车一起加速,所以人会后仰,故A不符合题意;
B.若公交车突然刹车,汽车减速,而人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速度,脚由于受到摩擦力随车一起减速,人会向前倾倒,故B符合题意;
C.若公交车突然向左转弯,而人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人会向右倾倒,故C不符合题意;
D.若公交车突然向右转弯,而人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人会向左倾倒,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A.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高速行驶的汽车即使紧急刹车也要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能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具有惯性,故A错误;
B.推出去的铅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力的作用,故B错误;
C.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利用他自身的惯性,从而跳得更远,故C正确;
D.驾驶员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因突然减速,减小驾驶员因惯性而带来的危害,并不能减小惯性,故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A.惯子弹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子弹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是力,故A错误;
B.人站在沼泽地上会下陷,是因为人对沼泽地的力使沼泽地发生了形变,向内凹陷,人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B错误;
C.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系安全带人的质量不变,所以人的惯性不变,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伤害,故C错误;
D.在操场跑步,匀速跑过弯道时,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变化,所以人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受到的是非平衡力,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A.领奖台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领奖台的支持力(大小等于领奖台受到的重力和谷爱凌受到的重力之和)大小不同,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谷爱凌受到的重力与领奖台对谷爱凌的支持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是相互作用力,故B错误;
C.谷爱凌对领奖台的压力与地面对领奖台的支持力大小不同,不是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谷爱凌受到的重力与领奖台对谷爱凌的支持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
故选D。
6.C
【详解】A.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图可知,0~4s内,小汽的运动速度逐渐增大,4~8s内.小汽车的速度不变,为匀速直线运动状态,8~10s内,小汽车的运动速度逐渐减小,所以在0~10s内,小汽车不是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汽车在0~4s内的运动速度逐渐增加,说明小汽车做加速运动,故B错误;
C.由图可知,4~8s内,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小汽车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阻力和牵引力是一对平衡力,二者大小相等,故C正确;
D.由图可知,8~10s内,小汽车的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则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A.足球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地面对足球的支持力作用在足球上,两个力的作用点在不同的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
B.足球鞋底凹凸不平,是为了在压力不变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故B正确;
C.足球踢出去后,还能继续前进,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而不是受到惯性的作用,故C错误;
D.带球时要持续踢球,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8.B
【详解】演员甲的重力
因为演员甲下滑时受到的摩擦力和竹竿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而竹竿受到的摩擦力等于对传感器的压力即显示的受力,所以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即演员甲受到的摩擦力等于传感器受到的力,由图像可知,内演员甲受到的摩擦力为
内演员甲受到的摩擦力为
故正确,不正确。
故选。
9.C
【详解】A.滚动轴承是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小了摩擦力。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给木箱加轮子,也是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小了摩擦力。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自行车车轮有凹槽,加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摩擦。C选项符合题意;
D.将接触面分离,减小了摩擦。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匀速直线运动 见解析
【详解】[1][2]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物体几乎不受重力影响,航天员向前推某个物体时,物体受到推力而运动,在离开人手后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做匀速直线运动。
11.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在同一直线上 将纸片从中间剪开,观察它能否在原位置静止
【详解】[1][2]本装置是想要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应让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他应在纸片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观察两个测力计示数。
[3]将纸片从图中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扭转一定角度时,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这是为了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4]将纸片从中间剪开,纸片不能在原位置静止,说明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
12. 6N 变大
【详解】[1]手与瓶子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此时瓶子静止,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静摩擦力与重力相等,方向相反,其大小为6N,方向为竖直向上。
[2]若向瓶中加水,瓶子仍然静止,重力和摩擦力还是一对平衡力,因瓶子的重力增大,所以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将变大。
13. 15 变小
【详解】(1)[1]木块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由于木块匀速下滑,所以摩擦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即
(2)[2]减小压力,木块与墙壁间的粗糙程度不改变,木块与墙壁之间的压力减小,故滑动摩擦力就会变小。
14.
【详解】由题和图示可知,车顶A处滴落的水滴最终落在靠前的B处,相对于A的位置,B的位置更靠前,根据惯性知识可知汽车做的是减速运动。物体C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由于汽车做减速运动,木箱C由于惯性有向前运动的趋势,故小车对C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如图
15.
【详解】人站在小车里,随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重力G和支持力F,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由于人相对于小车是静止的,故人不受摩擦力的作用;重力从重心竖直向下画,支持力从重心竖直向上画,标出字母符号,注意两条线段长度要相等,如图所示:
16. 相等 慢 匀速直线运动 推理 不需要 运动状态 见解析
【详解】(1)[1]根据控制变量法,小车距离水平面的高度相同,小车的初始速度相同,则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实验中每次都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是为了控制小车每次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等。
(2)[2]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近;在棉布表面滑行的距离较远;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毛巾表面最粗糙,棉布表面较粗糙,木板表面光滑,则可以得到结论表面越光滑,阻力就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3)[3]因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物体滑行的距离越远,所以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则速度不会减小,可以滑行无限远,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4]由以上分析可知,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因为完全光滑的水平面实验时无法做到,所以经过推理得出实验结论,不能通过实验直接得出。
(5)[5][6]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反映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表明了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6)[7]在压力大小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大小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毛巾表面最粗糙,棉布表面较粗糙,木板表面光滑,根据小车在这三者表面运动的距离可知,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17. 小 相等 相反 同一直线上
【详解】(1)[1]实验中,小车与桌面之间存在滑动摩擦力,为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应选择质量较小的小车。
(2)[2]当两边所挂的钩码数量相同时,即小车受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此时放开小车,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改变其中一边的钩码数量,即小车受到的两个力不相等,此时发现小车无法保持静止,由此得出二力平衡的一个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
(3)[3]把两侧钩码放在同一侧,小车受到的两个力方向相同,此时保持钩码数量不变,放手后小车运动。这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方向必须相反。
(4)[4]当两边所挂的钩码数量相同时,将小车水平扭转一定的角度,此时小车受到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松手后发现小车不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8. 匀速直线 4.2 压力 不变 见解析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见解析
【详解】(1)[1][2]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处于平衡态,由二力平衡可知,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由甲图可知,图中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0.2N,指针所指位置的读数为4.2N,所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4.2N。
(2)[3][4]观察甲、乙两次实验可知,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所以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关系;在图甲中,若拉着木块以比原来更大的速度运动,由于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压力和粗糙程度都不变,所以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将不变。
(3)[5]丙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控制压力大小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由于摩擦力较大,测力计量程不够,可使丙的压力与甲的相同进行探究,所以可以将丙实验中木块上的砝码取下,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和甲实验进行比较。
(4)[6]由图知,3s前拉力不断增大,木块一直处于静止状态,直到3s时拉力增大到0.5N;所以在3s前,当拉力为0.4N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3s后,拉力减小为0.4N后保持不变,此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当木块所受拉力为0.4N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7]改进后的戊图,测滑动摩擦力时不用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只需拉动下方的木板,操作起来更容易,当拉动下方的木板,A物体保持静止,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9.见解析
【详解】人原来处于运动状态,当脚绊上台阶后,人的下半身运动停止,而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于是人会向前跌倒。
20.见解析
【详解】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第一种方案:在地面上撞击斧头柄时,斧头柄停止运动,斧头由于惯性还会向下运动,会使斧头更松动,故第一种方案不符合题意;
第二种方案:斧头柄撞到地面停止运动,而斧头由于惯性还会向下运动,斧头就能套紧在斧柄上,故第二种方案符合题意;
第三种和第四方案:两种方案都不能利用斧头的惯性使斧头套紧在斧柄上,故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案不符合题意。
故选第二种方案。
21. 惯性 运动状态 C B 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详解】(1)[1]当汽车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车由运动突然变成静止,而人由于具有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容易撞到挡风玻璃发生伤害,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2)[2]汽车制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3]A.为了起到安全作用,汽车突然拐弯时,安全带不能自由伸缩,故A错误;
B.为了安全,安全带要尽可能系得紧一些,故B错误;
C.用手快速拉安全带,安全带会被锁住不能被拉动,故C正确;
D.汽车突然启动时,由于惯性,人会向后仰,是头枕对人起到保护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4)[4]发生碰撞前安全带对人的拉力较小,发生碰撞时,汽车突然停止运动,由于惯性人会向前运动,安全带的拉力增大,当汽车停止运动后,安全带对人的拉力又会减小。
故选B。
(5)[5]安全标语: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22. 静止 匀速运动 等于 小于 ③ 不能
【详解】(1)[1][2][3]由表格数据可知,当电梯处于静止时,体重秤示数为60kg,等于小云的质量,当电梯向下匀速时,体重秤示数为60kg,等于小云的质量,由此可知,当电梯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时,体重秤的示数等于小云真实的质量;若在静止状态下,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由表格数据可知,体重秤示数为60kg,等于小云的质量,所以测力计示数等于物体重力大小。
[4]由表格数据可知,当电梯处于加速运动状态时,体重秤的示数为48kg,小于小云真实的质量60kg,由此可知,若用测力计拉着物体向下做加速运动,测力计示数应小于物体的重力。
(2)[5] ①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随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故完全失重时质量不为零,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完全失重时,地球对物体仍有吸引,故完全失重时重力不为零,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完全失重时人对秤台的压力为零,人对秤台的压力与秤台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此时人受到的支持力为零,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③。
(3)[6]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完全失重状态就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失重并不是失去重量了,而是物体弹簧测力计没有拉力,所以用弹簧测力计不能测物体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