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四月监测
历史评分标准
1、【答案】B
【解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的是和而不同的思想,而非自强不息,故 A
项错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强调将国与家结合起来,体现了家
国情怀,故 B 项正确;“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强调的是民本思想,
而非天下为公,故 C 项错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的是事物具有规律
性,而非和而不同,故 D 项错误。故选:B。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才开始重视起来”可知,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并不是由于在军事上败于对方,而是看到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不相上
下,才开始重视,仍然是带有以文化色彩划分族群的观念,故选 B项;战争对于文化的影
响具有双重性,但材料仅涉及到中国近代与欧洲之间进行战争的战败结果,没有明确战争
的具体作用,故“重视战争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
到伴随着中国近代开始对于西方文明提起重视,但没有明确对于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具体
态度及认可这一观念的具体人群,故“普遍地认可”一词表述相对绝对,与材料不符,排
除 C项;材料仅涉及到伴随着中国近代开始对于西方文明提起重视,没有明确向西方学习
的而具体内容,故“初步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 D项。
3、【答案】A
【解析】:为了给自己的来世安排一个舒适的宫殿,继续今世的生活,法老下令在宫殿里面
摆放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并将遗体制成木乃伊,想给灵魂保留一个完整的躯体。材料
中的“宫殿”位于尼罗河流域。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
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
大约,约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故古希腊历史学家
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
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故选:A。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卡诺莎之辱”是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
例证,所以选 C。
5、【答案】D
1
【解析】:印度存在“发达”和“传统”“民主与宗教”“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
等多个层面文化的对立、交织,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D 项
正确。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未准确理解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
排除 A 项;材料并未强调印度文化的世界性,排除 B 项;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只是材料部
分信息,并非其最突出的特点,排除 C 项。
6、【答案】C
【解析】美洲印第安文化是在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背景下发展的,所以因为缺乏交流而导
致后来的落后,故①正确;北非的埃及文化与西亚和地中海地区的文化多有交流,且古埃
及文化并未落后,故②错误;欧洲的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吸收了西亚
和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特征,故③错误;大洋洲原住民文化是在相对隔绝
和封闭的背景下发展的,直到新航路开辟后才被发现,所以因为缺乏交流而导致后来的落
后,故④正确;选择 C项符合题意。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玛雅人笃信宗教”“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可知
玛雅文明崇信宗教,宗教事务在国家政务中占据重要地位,故选 D 项;促进国家统一的主
要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排除 A 项;材料并未说明祭祀活动与国家重大
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强调国家政务兼管宗教事务,排除 B 项;“太阳神居于诸神之
上,被尊为上帝的化身”说明材料强调太阳神在玛雅诸神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但表述不全
面,排除 C 项。
8、【答案】D
【解析】作为游牧部落的印欧人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说明其迁徙
扩大了先进文明传播的范围,故选 D项;题干只提到印欧人迁徙到希腊半岛,并未提及北
非地区及其文明,所以单凭题干信息没法得出统一了希腊和北非文明的结论,排除 A 项;
题干仅提到了印欧人完全接纳了克里特岛文明,他们会将自身的游牧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
所以并不能说其文化就会加速消亡,排除 B项;希腊化世界的诞生是公元前 4 世纪晚期由
亚历山大东征促成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9、【答案】B
【解析】美洲印第安人保留区、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和加拿大渥太华唐人街等是在美洲不同
种族和国家的人冲突和融合的历史见证,所以体现了美洲文化的冲突与重构,故选 B 项;
题干中的图片反映的是美洲不同种族和国家的人冲突与融合的结果,而与美洲经济发展繁
2
荣无必然关联,排除 A项;题干体现的是文化冲突与重构,而不是政治格局,排除 C 项;
题干体现的是其他洲的人口跨地域转移到美洲,在美洲的文化冲突与重构,而不是美洲人
口的跨地域转移,排除 D 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从横向来看,美国在不同的时期,其主要移民来源是不一
样的,如在 20 世纪初,其移民大多来自欧洲,在 20 世纪中后期,其移民大多来自拉丁美
洲,从纵向来看,来自欧洲的移民呈下降趋势,而亚洲和拉丁美洲则呈现上升趋势,据此
可知,该表格数据反映出美国的多元社会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故选 B项;“亚洲前往美
国的移民比例在升高”是表格数据所呈现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 A 项;“欧洲前往
美国的移民比例在下降”也是表格数据所呈现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 C项;根据
表格数据可知,在 20 世纪中后期,拉丁美洲成为美国移民主要来源,排除 D 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欧盟“每年都会选出一定数量的‘欧洲文化城市’”、“定期举
办‘欧洲文化遗产日’活动”、“邀请公众发现欧洲各世纪的艺术宝藏,了解欧洲人的历史
过往。”这些活动通过强化共同的历史文化观念来进一步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故选 C 项;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欧盟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其目的在于强化其拥有共同的历史文
化遗产,与“因冷战而引起的割裂”无关,排除 A 项;题干所述欧盟的各种文化活动会加
强欧洲共同的文化意识,但是并不能“消除”欧盟各国的文化差异,排除 B项;欧盟是一
个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并不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排除 D
项。
12、【答案】A
【解析】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能够汇流到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得益于丝
绸之路的开通,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又得益于张骞通西域,即张骞“凿空”,故选 A 项;文
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属于唐朝长安与西南地区的吐蕃之间的往来,与中国、印度、希腊、
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方向(西北)不是一个路线,排除 B 项;鉴真东渡是从中国往
东到日本,而题干里的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是从中国往西北方向,
二者路线不一致,排除 C 项;西学东渐出现在明末清初,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
文化体系的汇流从汉代就开始了,二者时间上不符,排除 D项。
13【答案】A
3
【解析】蓬帕杜尔夫人是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理人,而宫廷画家为其绘制的最后
一张肖像画中“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
说明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中影响较大,故选 A 项;题目主旨是想表达中国文化在启蒙
运动时期对法国社会上层的影响。而不是法国艺术家代言东方商品,排除 B 项;中国纺织
品是否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体现出来的是中国纺织品及其文化
已经对法国上层社会有较大的影响,排除 C项;题干中只是体现中国文化对法国社会上层
的影响,并未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主流的结论,排
除 D项。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十字军东征,来自东方的词语加入到欧洲的语言中,还带回
甚多物质文化,说明战争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A 项;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
大远征到罗马政府托勒密埃及之间的 300 年,先于十字军东征,排除 B 项;欧亚早有经济
交流,“开始”一词有误,排除 C项;十字军东征并未推动欧洲社会的统一,不符合史实,
排除 D 项。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废除农奴
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得出拿破仑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
动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与发展,故选 D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欧洲法制基本框架,排除 A
项;推翻欧洲各国贵族统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意识,而且“促
进了各地民族意识觉醒”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C项。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
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可知非洲属民在参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平
等意识,有利于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故选 C 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瓜分和惩罚,与殖民地人民
无关,排除 B 项;欧洲集体安全体制代指的是“国联”,主要针对的是法德、英德等资本
主义国家之间的安全关系,排除 D 项。
17、(1)内部压力: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1 分)。外部条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
霸;学术环境宽松;社会动荡;私学兴起。(3分任选 3点得 3 分)
4
(2)主张: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实行仁政;法家:推行法治;墨家:以贤治国或尚贤。
(4分)
意义: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
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任答 2 点给 2 分)
解析:(1)内部压力:根据材料一中“丰厚的文化积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
期丰厚的文化积累。外部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和教育等方面
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主要有周王室衰微,诸
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社会动荡和私学兴起。
(2)主张:根据材料二中“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可知,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根
据材料二中“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知,儒家
主张实行仁政;根据“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可知,法家主张推行法治;
根据“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可知,墨家主张以贤治国或尚贤。
意义:传统文化对于当今治世影响重大,政治上一统,民族融合,治国理念,道德建设
方方面面。
18、【答案】
(1)背景:历史上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推动;国内人口压力大;美
国西部开发的需要;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黑奴贸易被废止。(4 分,任答两点即可)
特点: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多从事体力劳动;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4
分,任答两点即可)
(2)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的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
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4 分,任答两点即可)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
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2 分,任答一点即
可)
【解析】(1)
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不仅受到延绵 1000 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可知古
代以来长达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存在人口向海外迁移的传统;据材料二“又因
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可
知近代中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市化和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5
而明清以来又是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时期,使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容纳程度之间难以适
应,迫使一部分人口前往海外;据材料二“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带动的西部开
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可知 19 世纪中期美国恰逢西部大开发,
亟需大量劳动力;据材料二“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
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可知 19 世纪中期黑奴贸易的终止迫使美国不得不向其他国家
寻求劳动力支持,为华人移民美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客观
上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移民现象。第二小问特点,据材
料二“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可知从地域上看,近代中国移民
美国的主要人群大多来自于广东沿海地区;根据材料二“且多为自耕农”,可知从对象上
看,近代中国移民美国的主要人群大多以农民为主;据材料二“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
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可知近代中国移民美国的主要人群大多从事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
生产;最后,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最急切导致了当时大多数华工集中于美国
西部地区。
(2)积极影响,据材料三“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
时弥补劳动力缺口”,可知战后欧洲移民能够缓解因为战争导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促进
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其次,不同地区的移民前往欧洲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和融合;最后,欧洲移民是劳动力全球化的体现,有利于加速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据材料三“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
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可知部分欧洲政客认为大量外来移民涌入欧洲会冲击欧洲原有的劳
动力市场,挤压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据材料三“在国家安全层面上,由于缺乏有效的
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可知外来人口涌入欧洲使部分国家的
治理体系面临压力,容易引发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大量人口迁往欧洲对迁出
国家而言容易造成国家的人才流失。
19、【答案】(16 分)
(1)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借鉴性);中西文化交汇(中西汇通);创新性。(4分,任选
2 点得 4分)
贡献:是中国当代城市现代化的能动要素;是移民城市现代化道路的引领者;推进移民城市
的现代化变革;其形成的移民文化以其开放性为移民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4
分,任选 2 点得 4分)
6
(2)内容:新加坡国家认同;中国及中国元素;西方政治文化;公民权力与道德;学校价
值观教育。(4分,任选 2 点得 4分)
因素:新加坡自身的发展;多元种族;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西方文化影响。((4分,任选 2
点得 4 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深圳人以其开放性的态度促进文化的流动”“这一
极具包容性的口号”,可知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据材料一“同时又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
流的窗口”,可知改革开放和毗邻港澳使得深圳移民文化具有中西文化交汇;据材料一“移
民文化以其创新性为移民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可知具有创新性的特点,为深
圳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第二小问贡献,据材料一“吸收西方先进理念与传播中国
优秀文化齐头并进”,可知深圳的移民文化的开放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汇,使深圳作
为新兴移民城市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据材料一“铸就了移民城市的活力与向心力”,
可知吸引了大量人口向深圳集中,促进了以深圳为代表的当代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城
市现代化发展同步的是城市的相关建设也会随之逐步跟进,从而加速了当代移民城市的
现代化变革;同时深圳所形成的独特移民文化还具有示范作用,成为了当今其他移民城
市发展的引领者。
(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图表信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在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培育
内容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
的培育还包括了中国和中国的思想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北美洲”“美利坚合众国”说
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培育还关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思想政治文化;“道德教育”“公
民教育”说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培育还包括了公民应该具备的道德与权利;“学校德育”
“中小学”说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培育高度重视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第二小问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影响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的历史因素主要包括了新加坡自身发展的历
程和其特殊的国情,从新加坡自身发展来看,经历了民族独立到借鉴西方模式的过程,
所以西方政治文化影响比较深刻;从民族关系来看,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华人、
马来人等多个民族汇聚,所以需要加强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其中华人占比比较高,所以
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形态来看,新加坡是著名的对外贸易
港口,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所以新加坡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20、【答案】(12 分)
例如:
美国媒体笔下的华人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着变化。
7
1820—1848 年,清王朝的在美国人心中强大繁盛,美国公众对中国与华人充满了兴趣与好
奇,出现了很多华人的正面的形象。1848 年—1882 年,由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国力
衰退,很多华工来到美国谋生,美国媒体出现了大量对华工的负面形象。1931—1948 年,
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国,牵制着大量日军,华人的形象在美国公众中逐步提升。
总之,华人形象的演变侧面反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
【解析】本题材料摘编自《美国媒体眼中的华人形象及其成因(1820—1948)》,根据材料
表格划分时间阶段,可以从总的方面来论述,如美国媒体笔下的华人形象的变迁;
也可以从某一时期华人形象以及成因来论述:美国媒体笔下的华人形象的演变侧面反映中
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结合不同时期所呈现出不同的华人形象,根据这一时期的社会发
展进行原因分析,进而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解释华人形
象的变迁过程其实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如:1820—1848 年,美国正面华人的形象即与清朝的强盛繁荣密不可分;1848—1882 年,
华工的负面形象即与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力逐渐衰退息息相关;1931—1948 年,华人形
象中多为正面,其中蒋介石、宋美龄数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一时期中美是反法西
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国,东方战场牵制着大量日军,因此华人的形象在美国公众中逐步提升。
最后加以总结:华人形象的演变侧面反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
【评分标准】(评分说明:论题2分,史论结合论证8分,结论2分。)
论题(2 分) 论题与主题无关, 论题观点不够明确,1分。 论题观点明确、清晰,2
或者无论题,0 分。 分。
史论结合论 未能结合所学知 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运用一 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
证(8分) 识,或运用相关史 个史实来论述观点,史论结 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实与论题观点无 合,4 分;若只有史实,没有 相关史实来论述观点,
关,无助于论证观 结合论题展开论证,2分。 史论结合,8分。
点,0分。
结论(2 分) 无结论或结论完 结论只是概括内容或点题,1 结论能够升华观点,2
全重复观点,0 分。 分。 分。
8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四月监测试题
历史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表中思想家的言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人物 言论 内涵
A 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自强不息
B 孟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国情怀
C 管子 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 天下为公
D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和而不同
A.A B.B C.C D.D
2、冯友兰先生提出:古代中国人十分强调中国与夷狄之分,所重分野在于文化而非种族。
近代中国人尽管在和欧洲人的征战中,屡战屡败,但是,并没有对欧洲人十分在意。一直到
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才开始重视起来。该学者旨在强调近代中国人( )
A.重视战争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B.民族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C.普遍地认可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 D.初步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3、为了给自己的来世安排一个舒适的宫殿,继续今世的生活,法老下令在宫殿里面摆放各
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并将遗体制成木乃伊,想给灵魂保留一个完整的躯体。材料中的“宫
殿”位于(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4、1077 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和德皇亨利四世争权夺利,双方剑拔弩张、势不两立。但亨
利四世实力弱小,不得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行宫向教皇请罪,他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
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他一个赦罪的吻。“卡诺莎之辱”本质上体现了
( )
A.基督教在经济上势力强大 B.基督教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无处不在
C.教权与王权的矛盾 D.资产阶级和教权的矛盾
1
5、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生活在多层面中,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的土地上,印度有些地区
和世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
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
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 B.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
C.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 D.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
6、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
体的经验。” 根据这个推论,古代文明发展中因缺乏交流沟通而造成文化落后的主要有
( )
①美洲印第安文化 ②北非的埃及文化
③欧洲的拜占庭文化 ④大洋洲原住民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玛雅人笃信宗教,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神、战神、风神、玉米神等,太阳
神居于诸神之上,被尊为上帝的化身。此外,推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
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这些说明( )
A.宗教崇拜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B.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
C.太阳神在国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D.玛雅人生活富于宗教色彩
8、公元前 2000 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从小亚细
亚等地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这
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 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
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 D.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
9、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的历史主题是( )
A.美洲经济发展的繁荣 B.美洲文化冲突和重构
C.美洲政治格局的改变 D.美洲人口跨地域转移
2
10、下表是美国不同时期移民来源。此表从本质上反映了( )
时间 来源 比例 来源 比例 来源 比例
1901—1920 欧洲 85% 亚洲 4% 拉丁美洲 4%
1961—1970 欧洲 33% 亚洲 13% 拉丁美洲 39%
1981—1990 欧洲 10% 亚洲 38% 拉丁美洲 47%
A.亚洲前往美国的移民比例在升高 B.美国多元社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C.欧洲前往美国的移民比例在下降 D.拉丁美洲成为美国移民主要来源
11、欧盟每年都会选出一定数量的“欧洲文化城市”,在财政支持下代办各种文化活动,并
定期举办“欧洲文化遗产日”活动,邀请公众发现欧洲各世纪的艺术宝藏,了解欧洲人的历
史过往。欧盟的这些活动旨在( )
A.弥补冷战引起的欧洲割裂 B.消除欧洲各国的文化差异
C.强化共同的历史文化意识 D.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12、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
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
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助推“文化体系汇流”的是( )
A.张骞“凿空” B.文成和亲 C.鉴真东渡 D.西学东渐
13、在 17—18 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
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
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3
14、十字军东征(1095—1291 年)是西欧封建领主和骑士在罗马教廷组织下对地中海东岸
国家发动的战争。新的词汇随着东征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如 cotton(绵)、muslin(平纹
细布)、divan(沙发床)等。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等。据此可知,
这场战争( )
A.客观上加速了经济文化交流 B.加速了希腊化时代到来
C.是欧亚经济交流活动的开始 D.推动了欧洲社会的统一
15、恩格斯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
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可见拿破仑战争( )
A.确立了欧洲法制基本框架 B.推翻了欧洲各国贵族统治
C.促进了各地民族意识觉醒 D.推动了欧洲政治文化重构
1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政府鼓励非洲属民参战,并去杀死德国“白人”殖民者。在帮
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
色人种的种族。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 )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加速了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C.推动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 D.构筑了欧洲集体安全体制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
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
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
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
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
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
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4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
与“外部条件”。(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并分析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6 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 1000 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
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
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19 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
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1862
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
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
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
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二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
成部分。1945 年至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
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
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因此,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但是,在社会就业
层面上,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
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
融合政策,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
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 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背景及其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6 分)
5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深圳是座迅速崛起的移民城市,深圳人以其开放性的态度促进文化的流动。携带不
同文化的移民们,在日常交流中吸收对方先进的思想观念,避免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和固定的模式。深圳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极具包容性的口
号,铸就了移民城市的活力与向心力。移民文化以其包容性为移民城市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
动力。由于与香港紧密相连的地缘关系,深圳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同时又是中西文化
碰撞与交流的窗口。深圳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吸收西方先进理念与传播
中国优秀文化齐头并进;移民文化以其创新性为移民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摘编自刘志山《移民、移民文化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
材料二
图 3
——摘自冯博《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培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深圳移民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化移民对当代中
国城市发展的贡献。(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新加坡
共同价值观培育的历史因素。(8 分)
6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美国媒体笔下的华人形象(1820—1948 年)
中泰混血连体兄弟昂和昌 1829 年到达美国,于 1839 年定
居北卡罗来纳州,在那里娶妻生子。他们融入美国南方的
美国早期华人正面形象
生活,经营种植园,拥有 33 名黑奴,追求财富。昂和昌
(1820—1848 年)
在当地居民的眼中,虽然身体畸形,但不失为是精明能干
的商人,是慷慨的好邻居。
《波士顿先驱报》等报纸报道华人聚众吸鸦片、斗殴、赌
美国华工的负面形象 博、缺乏家庭价值观,他们自成小社会、不学习英语语言、
(1849—1882 年) 不遵守美国排队秩序、不着美国风格的衣服,对成为美国
公民、获得投票权利不感兴趣。
在时代公司的报道中,蒋介石英明、睿智、着装得体,坚
持每日研读《圣经》。《时代》周刊还将 1942 年蒋介石的
蒋介石夫妇是美国的影 困境类比 1777 年乔治·华盛顿在福吉谷的艰难。《时代》
子的形象 周刊数次让宋美龄登上其封面一展风采,还特别强调宋美
(1931—1948 年) 龄讲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在时代公司对宋美龄的赞扬声
中,读者看到的完全是一个美国女性,除了她拥有东方面
容外。
——摘编自程玲《美国媒体眼中的华人形象及其成因(1820—1948)》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