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3 11:0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洮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这一变化
A.说明唐宋与西域交往中断 B.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
C.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
2.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对外交流的盛况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3.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
4.西方人解释“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大体先后提出过三种理论:宗教动因说,即葡萄牙寻找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王国,共同夹击阿拉伯人;寻找黄金、香料说,强调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冲动;近期有学者强调,“地理大发现”的动机是得到粮食、燃料等大宗商品。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B.主要得益于宗教传播的精神动力
C.意在探寻黄金,抑制物价上升趋势 D.缓解了当时欧洲严重的农业危机
5.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6.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布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B.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8.孩子……二十岁刚步入成年,便成为马其顿国王。……征服波斯帝国,逼死大流士;直逼印度恒河……建立起地跨亚、欧、非庞大的帝国。这一“帝国”指的是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9.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10.1821年,俄国诗人普希金得知拿破仑去世后,写下长诗《拿破仑》:“赞扬吧!他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远的自由遗给世人。”普希金肯定了拿破仑
A.抵挡反法联盟的进攻 B.恢复封建君主的统治
C.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 D.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1.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他们涉及的主题是
A.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改革 D.反殖民主义斗争
12.二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而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语言分别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语和法语。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A.完全摆脱宗主国影响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D.独立过程中留有隐患
13.20世纪中期,埃及对阿布辛拜勒神庙进行迁移,在多国专家共同努力下,太阳光依然年两次照亮圣殿神像,太阳节奇观被成功保留,这反映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的原则是
A.可持续性 B.真实性 C.预见性 D.创新性
14.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引自《圣经》中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A.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 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15.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A.大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创新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16.一位国际专家在对我国某项世界遗产进行监测考察时,曾谆谆告诫,这是你们的一只金鸡,你们可不要杀了它来取蛋啊!该专家的意思是
A.世界遗产的开发价值高 B.世界遗产应合理开发
C.我国世界遗产价值最高 D.世界遗产属于全人类
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许多证据证明,丝绸之路在商朝就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等。汉武帝时,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虽历经千辛万苦,但张骞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尽管如此,他的亲身见闻,引起了汉武帝的巨大兴趣。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时,张骞带了很多副使,浩浩荡荡几百人,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随着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丝绸的美丽,同时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与中亚、西亚的丝绸贸易。
——摘编自刘伟《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材料二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形成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6分)
18.阅读与古代历史上著名战争相关的史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材料二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剌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从不花剌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2分)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 。(4分)
19.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 6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变化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论述。(12分)
材料 历史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分成A、B两组,以“战争与文化的关系”为主题,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A组:下表
开始时间 指挥者 蒙古进军路线 典型事件描述
1219年 成吉思汗 攻灭花刺子模、经里海、黑海沿岸,攻入克里米亚半岛。 蒙古军所到之处)一个繁荣的呼罗珊变成一片荒芜,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
1235年 拔都 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巴尔干半岛。 蒙古人开始使用的多种火器的威力,更具破坏性……由于火炮的大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
1252年 旭烈兀 经中亚,攻占巴格达,抵达巴勒斯坦。 1278年蒙古派遣列班·扫马出访拜占庭帝国、罗马教廷和法国。
——参考【法】德阿·托隆著,宝音布格历译《蒙古远征记》
编制B组: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持续数十年,这一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现象,完全打碎了法国的“旧制度”,重新构建了法国的社会结构。同时,把“民族”这一本无多少政治含义的概念与资产阶级民主和国家主权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用民族国家取代封建国家,用民族利益取代王朝利益……不仅是法国,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都得以重构……俄国和俄国占领下的波兰,以及仍然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都出现了追求民主或独立的革命。
——整理自《文化交流与传播》教师教学用书
请你参加其中一组的学习,根据本组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围绕“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高二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D2.B3.D4.A5.C6.C7.D8.D9.D10.C11.A12.C13.A14.D15.D16.B
17.(1)特点:出现时间早,逐渐形成,时间跨度大,带有政治军事目的。(任两点4分)
影响:扩大了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西汉时期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动民族融合 。(任两点4分)
(2)条件: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地理)条件;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任三点6分)
18.(1))特点:范围广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2分)
条件:自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地理位置重要;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开明)政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促进。(任三点6分)
(2)前期以战争方式为主 ,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 (4分)
19.(1)因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佛教兴盛(或科举制度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纸张的大量生产(或楷书的成熟)。 (任两点4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交流)(2分)
(2)变化: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4分)
原因: 以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为主旨;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 ;中国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任两点4分)
20.A组:示例:
论题:蒙古西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
阐释:蒙古西征对中亚西亚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蒙古三次大规模西征,建立了庞大帝国,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造成极大破坏,甚至出现文化断裂,如伊斯兰文明在当时受到战争沉重打击;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交融,如火药武器等西传,欧洲传教士出使蒙古,列班˙扫马访问欧洲等;同时,西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蒙古军队移居至中亚西亚,致使该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但其后裔逐渐被当地文化和民族所同化;中亚西亚大批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构成,文化面貌也有所改变;马可˙波罗曾长期留居中国,所著《马可˙波罗行纪》是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献,西方的天文医学等亦传入中国,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综上:蒙古西征对被征服地区文化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但也推动了东西方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不同程度地带来了地域文化的变化,具有双重性。
(其它如“蒙古西征客观上为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蒙古西征是最直接最激烈的不同文化交流方式之一”等言之成理亦可)
B组:示例:
论题: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得以重构
阐释:拿破仑战争前,大部分欧洲国家虽已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仍比较普遍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庞大帝国,所到之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冲击封建统治秩序,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宣传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同时,工业革命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要求争取更多的权利,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民族民主意识空前觉醒,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广泛传播;各地开始了不同程度的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也迅速兴起,如俄国“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被俄国统治的波兰民族解放斗争、德意志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1848年革命等,尽管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但从封建专制或农奴制走向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综上: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其它如“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双重作用”等言之成理亦可)(论题,说明,小结,小结完全重复论题不给分;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